題圖:柴可夫斯基的宅子(油畫版)

1.0 寫在開始之前

我尋思是每篇長度1500字(左右),這樣的話大家讀起來也都不累,我也可能會想方設法把每一篇的情節弄得不那麼拖沓。但我也不是個網文寫手,以乾貨為主,如果想要看更猛的 我儘力!

1.1 十九世紀初的毛子們 文化上 都在幹什麼

十九世紀初,俄羅斯帝國在拿破崙大軍的攻勢下節節敗退,為保國土,俄羅斯帝國加入了反法聯盟,在一眾同盟的幫助下總算把法蘭西第一帝國打出了莫斯科。但整個歐洲的局勢並沒有因為拿破崙的一次失敗而歸於穩定(拿破崙是真的慘),以奧地利皇帝為首引發的七次反法同盟的建立又破碎,告訴大家二五仔並不是隻有港片裏才能當老大的。

一直處於捱打的俄羅斯帝國也在這個年代發現只靠宗教和世襲進行封建管理估計是擋不住盟友們未來可能的侵犯和戰爭的,國內湧現了眾多先進的思想者——這還真是拜那個科西嘉島出來的矮子所賜。 1825年,在政府無能但靠著「沙皇」強權壓迫的俄國,十二月黨起義開始了,三千大軍在聖彼得堡——被剛繼承皇位的尼古拉一世打個響指派來的萬人軍隊消滅。

不是他們。

現實有些時候就是這麼殘酷,革命成功的例子少到讓人舉出來都覺得沒有代表性。

但是犧牲總是有價值的,筆者才疏學淺,但是在文化界,十二月黨的革命有了無數的擁護者。從普希金到託爾斯泰,十二月黨的文化生命能延續到半個世紀之後,和藝術家們對於十二月黨所代表的先進、自由、革命的文化象徵的無數創作和發揮真的是離不開。不過俄羅斯作家內心也是有血性的,普希金因為決鬥早逝(天知道是不是被害的 個人認為無從考證)——而普希金對於文章的主角,柴可夫斯基來說是靈魂導師一般。假如普希金活到了七十歲,想必柴可夫斯基本人定會為其創作一部英雄史詩——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西伯利亞悽涼的荒原,

你的話語的最後聲音, 便是我唯一的珍寶,聖物, 我心頭唯一愛戀的幻夢。 ——普希金

普希金也是個狠人,之後有空講講他

話說列寧同志還是對十二月黨有很多研究的,不過他本人雖然覺得這羣傢伙還是貴族,但在其活動的早期。還是有過「貴族中的優秀人物幫助喚醒了人民」「他們的事業沒有落空」等口號的。

1.2 我該怎麼叫老柴呢?

鑒於文章長度,對於柴可夫斯基不那麼平凡順利的成長曆程,我希望給大家展現一個較為完整的柴可夫斯基形象。咱國人對於柴可夫斯基本人的喜愛可能是有歷史必然性的,作為中國人民的精神上的老朋友,大家可能喜歡叫他「老柴」勝過全名,十分親切——但我還是就叫全名罷了,叫老柴有點過於親暱之嫌,也是因為沒有人叫老李、老貝或者老馬,太不公平了,實在是不公平啊!

1.3 老柴可夫斯基和他不是那麼順利的婚姻生活

大概說一下柴可夫斯基的家庭,這一點其實非常重要,大部分資料都說柴可夫斯基他是出生在一個礦工家庭(或者工程師)——是不是聽起來毫無藝術細胞,這樣才能體現出他本人深刻的內在的矛盾!

但其實柴可夫斯基的老爸伊利亞·彼得洛維奇·柴可夫斯基也是有點音樂底子,在積極熱情地投身礦工事業之前的青年時代,待人謙遜的他也是在劇院吹過長笛的(自己聲稱)。但是好人不一定生活就順利,他的第一任妻子(德國血統的俄羅斯人,舊姓Kaiser)早逝,兩年後迎娶了柴可夫斯基的母親 亞歷珊德拉·安德里耶夫娜·阿塞爾,這個名字也是有來頭的,她的原姓阿塞爾是法國姓,而且出生在德累斯頓,正八經的三語環境。家族經考據是楓丹白露敕令中被從南特趕走趕到了俄羅斯的老貴族。

她的父親是state councillor,聽起來像是「州議員」——但其實在俄羅斯政治體系中,這個位置很高,類比軍銜可以在上校之上,最高達到少將。柴可夫斯基的母親各種意義上都可以稱為家境優渥的大小姐,自幼學習鋼琴和聲樂,水平可以吊打俄國一票淑女,其姐姐更是在聖彼得堡出名的歌唱家——然而為什麼這樣的大小姐會嫁給「礦工」兼鰥夫老柴可夫斯基呢,其實有兩個原因:老柴可夫斯基其實並不是去現場幹活的,而是省屬冶金部的監察官,而亞歷珊德拉因為有癲癇的癥狀也無法在聖彼得堡進行音樂事業。

大概是紅點左右的地方,算是半個遠東了

就這樣,老柴可夫斯基組成了新的家庭,在沃特金斯克擁有一個莊園和十個僕人——貴族階級的象徵(彼時俄羅斯尚未廢除農奴制),也少不了鋼琴和自動風琴——這個風琴裡面的曲子就是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啟蒙,莫扎特的《唐璜》序曲。

柴可夫斯基老家還是挺重視他本人的!

1.4 1840年 小彼得出生了

小彼得——日後變成「老柴」的他,是家裡的老三,之後的幾個人會慢慢提到,就先不說他們幾個人了。

一大家子,最左邊的就是彼得

彼得自幼表現出了各種才能——由於母親和保姆的德國、法國血統,不到六歲時候他就可以流利的說德語法語和俄語,無縫銜接。

而從小學法語對於柴可夫斯基有另外的影響,他在七歲時寫了第一首法語詩,描述聖女貞德,之後的幾十年裏貞德的形象在他生活中有著不可描述的地位(來自柴可夫斯基未來的通訊信件)。而柴可夫斯基家庭也正是此時開始限制他的音樂學習,轉為對他的談吐和行為的訓練。

但是彼得根本不想理會這些限制,他開始偷偷彈琴,跟母親和保姆對抗(他爹基本不在家呆著,忙的要死)。有一天,柴可夫斯基家來了一位波蘭同事,聽聞柴可夫斯基夫人音樂素養很高,特地帶了一本肖邦的馬祖卡曲譜。沒想到讓小柴可夫斯基看到了,偷偷把譜子搞到手——還沒等到練熟的時候,他的父親回到家中,告訴一大家子說:「我辭職了,不幹了。」

人人都喜歡肖邦,可惜不長命

隨即全家就開始準備搬家到莫斯科,準備迎接新生活——但是莫斯科的情況肯定不是他們所預想的那樣。

各種意義上,打彼得離開老家,就沒多少好事兒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