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台北国际书展-吴明益(左)和东山彰良对谈精彩。(图/书展基金会提供)

▲台籍旅日作家东山彰良(右)15日晚间出席台北国际书展《我杀的人与杀我的人》新书座谈会,与作家吴明益(左)精采对谈。(图/书展基金会提供)

记者洪菱鞠/台北报导

「如果说,《流》是光,那我希望这部小说是影。」台籍旅日作家东山彰良,继获得直木赏作品《流》之后,新作《我杀的人与杀我的人》再度以台湾作为故事舞台撰写,并把背景设定在自己的青春时代,但他自曝成长时虽然是个乖乖牌,内心也想尝试叛逆的滋味,于是把这种向往投射在书中4名少年身上,认为钟诗云最像他。

《我杀的人与杀我的人》是东山彰良以台湾为舞台写的第2本小说,与《流》一样的是,两本皆从少年、青春角度切入,不同的是,上一本以父亲的成长经历为题材创作,此次他从自己的年少时代发想,写下记忆中的台北。「我9岁时移居日本,小时候几乎每年暑假回来台湾一次,这段时间不仅代表了我的青春时期,盛夏季节对我来说更是特别。」

台籍旅日作家东山彰良(图/记者洪菱鞠摄)

▲东山彰良再次以台湾为舞台创作《我杀的人与杀我的人》。他也透露,下一部作品已经完成,背景设立在西门町的纹身街,是一本短篇集,预计9月在日本出版,也许会有中译版推出。(图/记者洪菱鞠摄)

东山彰良将小说背景设定在1984年,正好是他16岁那一年,对于自己不算有过在台湾度过的年少时代,他在书中创造了钟诗云、林立刚、林立远和沈杰森4名13岁少年,但故事却不单纯,与青春成长犯罪有关。

东山彰良说,虽然本身没有过像不良少年那样的经验,但成长过程如果胆子大一点的话,或许会想叛逆一下,尤其觉得自己最像「钟诗云」这个角色,即使不会说脏话,也会故意在朋友面前那样做,只是希望能得到同侪认同。而《我杀的人与杀我的人》与《流》都有推理部分,但比起真相,对于书中人物成长过程的描述才是最重要的。

此外,东山彰良提到书中有一段关于铁路的描写,象征著划分本省人、外省人的一条分界线,如今那条铁路已被拆除,但30年前确实存在过,那是仅止于他的个人印象,小时候被大人叮嘱不能走过那条铁路,长大之后才知道,原来连小时玩伴也被同样交代。

作为曾夺得第153届直木赏的作家,之后又拿下第34届织田作之助奖、第69届读卖文学奖以及第3届渡边淳一文学奖,东山彰良说拿到文学奖就像得到一张月票,有出版社来帮忙出书,可是等到月票过期,没有下一部作品时,它就会消失,现在手上有几张月票要好好利用。对于未来写书方向,他表示自己很喜欢看南美作家的书,尤其是带点奇幻或民间传说的感觉,未来写作功力再成熟,且寻找到适合的舞台、故事题材的话,将朝这个方向加以创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