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秘鲁的的喀喀湖上芦苇编的船只】

【本文的姊妹篇,上一篇文章,链接如下:】

遥远经典 近在眼前:【文明起源】中华文化的渊源【4】玛雅文明和华夏文明的关系(1)【文物欣赏】?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本系列其他文章:】

遥远经典 近在眼前:【文明起源】中华文化的渊源【1】史前大洪水【名画欣赏】?

zhuanlan.zhihu.com图标遥远经典 近在眼前:【史前文明古迹】远古大陆之谜?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遥远经典 近在眼前:【文明起源】中华文化的渊源【2】苏美尔文明和华夏文明的关系【文物欣赏】?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遥远经典 近在眼前:【文明起源】中华文化的渊源【3】古希腊文明的东方源头【多图:名画《巴别塔》与宙斯祭坛】?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遥远经典 近在眼前:【文明起源】中华文化的渊源【4】玛雅文明和华夏文明的关系(1)【文物欣赏】?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说明:本文所配的有些图,是重复上一篇文章里的文物图;在下几篇文章里,会为大家呈现更多、更丰富的图】

失踪的殷商大军 从遁迹中「现身」之谜(图)

商纣王是中国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纣王在鹿台自焚后,周武王对姜子牙说:「要另当捡出纣王骸骨,以礼安葬。」姜子牙领命,吩咐军士整理纣王遗骸,具为衣衾,以天子之礼殡葬。

周公平定殷商武庚叛乱殷商大军失踪成『悬案』

中国古文化素有「兴灭国,继绝世」的传统,即可以灭掉一个国家,但不绝其后嗣。周武王保留殷人的祭祀,并让纣王之子武庚继承商的王位,统管殷商部分旧地(今河南安阳),又安排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商都附近,行使监国之职。

先秦时期,周朝国民称黄河流域下游地区为「东夷」,殷商也在这一区域。称对方为「夷」并非歧视。上古时期,东夷与炎黄东西相对,同为后世汉族,尤其是北方汉族的重要组成。三国时韦昭对《国语》之《晋语八》的注释,就有「鲜卑,东夷国」的记载。不过,这与秦汉以后史籍中出现的「东夷」没有直接关系。秦朝以后,「东夷」延伸为对东方之外民族的泛称。

到周成王即位后,武庚趁周朝初定,成王年幼,便联合蔡、管、霍诸侯国一起反叛大周。成王的叔父周公率军东征,历经三年平定叛乱。为防殷商遗民再次暴乱,成王封姜子牙于齐,封周公长子姬伯禽于鲁,以齐鲁两国镇守东夷。周公为了长治久安,制定典章,制礼作乐,规范国民道德。在周朝礼治、齐鲁两国的教化影响下,东夷之势渐渐或逃或亡或融入周朝。

失踪的殷商大军「现身」中美洲?

由此留下一段历史悬案。殷商灭国后,能征惯战的殷军统帅攸侯喜率领的10万主力大军,以及林方、人方、虎方等部落的15万人,在改朝换代的历史境际中突然失踪了。这25万殷商军民的去向,由此也成为历史的疑案。

三千年后,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历史考古界发现一个事实,在追溯史上的遗迹时,发现殷商遗民失踪的同时,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上突然兴起新的文明——奥尔梅克文明。更令人讶异的是,当地出土的文物玉圭、玉雕含有大量甲骨文。据专家考证,这些玉圭上所刻正是殷人先祖的名号。当地现存的传说、风俗、语言习惯等也都带有强烈的殷商文化色彩。

因此学界推测,殷商大军遗民一部分随著他们的军队首领到达中美洲;另一部分则是从山东半岛越海迁徙到东北辽东一带。在此地,他们遭遇了另一支源远流长、顽强彪悍的民族——肃慎。东夷鲜卑远道而来,无力与肃慎发生纠纷冲突,便继续北迁。一直到高寒多林木的大兴安岭和水草丰美的蒙古东部草原,逐渐演变为先秦鲜卑的生息之地。

东夷鲜卑源于中国,是标准的华夏子民。在历史进程的驱动下,他们不断变更、迁徙,因外在环境的影响,甚至外貌、风俗和生存的习性也发生重大改变,单就血缘来看,他们的血统来自华夏。

中国古代被称为「神州」,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流传著大量的神话、神迹,但是中原先祖一旦远离中土,也就逐渐失去神传文化的熏陶和运化,加上外在生存环境的苛刻与局限,游牧便成为东夷鲜卑的主要生存方式,并衍生出与此相关的生活风俗和饮食习惯。

生命科学遗传学证实蒙古人和殷商的渊源

迁徙到蒙古高原的殷商各部不断融合,随著历史的演变,他们的子孙以东胡、匈奴、鲜卑、柔然等角色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历经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一千多年的起伏演进,蒙古逐渐兴起壮大,并最终入主中原建立元朝。

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曾对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遗骨,经过数年的整理和测量,提出殷墟人骨存在三大人种成分、五个种族类型的观点。其中,第一型就是典型的蒙古人种(Classical Mongolid)。现代生命科学从遗传学角度证实了蒙古人和殷商的渊源。

蒙古出身的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他们的血统同样来自华夏,他们都是纯种的华夏人,蒙古人是纯种的中国人。只不过后世因区域的限定、因华夷观念的阻碍、因国际格局的组合与划分,把本是来自华夏的民族,划为了外域,把成吉思汗的国籍划成了外蒙古,把忽必烈创建的大元王朝视为是外夷对中原的入侵。

沿著历史的脉络,消失的25万殷商大军,他们从遁迹的历史空间回到现实,也像历史的「话题之王」,带著曾经的神秘,成为学界研究的课题。

【编辑整理】美洲印第安人是殷商后裔吗?

殷商迁到北美大陆听起来是个荒诞的假说, 是个不可能的奇迹, 但历史往往有奇迹, 人类的诞生也是一个奇迹.

一八九八年,也就是百年前的,一代国学大师康有为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失败,远离祖国经香港、日本流亡北美,他专门参观美国印第安人的保留地(Indian Reservation)时大吃一惊:这些美洲人的眼睛、皮肤、头发、语音为什么如此象中国人?后来,他访问墨西哥,并受到墨西哥总统的亲自接见。到玛雅文明遗址研究后,他发现:「此处一砖一石,一城一庙,与我万年来的中华文明无异也」!当他看到那些传统印第安人被压迫在穷乡僻壤,住在落后的农屋、过著原始的野蛮生活、穿著粗糙简陋织物时,更沧然泪下:「此乃我族同母兄弟也,沦落至此,情以何堪!若我族贪图安逸懒惰,不奋起直追,不思不改,必有今日矣!」1910年清朝政府派欧阳庚为特使,东渡墨西哥,办理墨西哥革命时杀死华侨300多人的索赔案。欧阳庚办完专案后的一天,当地印第安百余家族的代表,前来找欧阳庚请愿。他们告诉欧阳庚:墨西哥革命时,杀死印第安人750名,这些印第安人是中国血统,殷人后裔,叫殷福布族,是3000年前从天国经天之浮桥岛到这里的。请求清政府一并保护索赔。欧阳庚闻知此事大为惊喜,恰好来墨西哥之前,王国维、罗振玉等托他到美洲后代为调查「殷人东迁」之事,只可惜欧阳庚将此事报告摄政王载沣后,载沣未予支持,查证之事不了了之。

关于殷人最早到达美洲一事,海内外学者早有人进行过研究。

  最早提出殷人东渡美洲设想的是19世纪英国翻译家梅德赫斯特。美国学者迈克尔在1968年出版的《美洲的第一个文明》中提出,奥尔梅克文明可能来自殷商。1992年2月,王大有、宋宝中、王双在《华声报》撰文提出,今天居住在美洲的土著人是3000年前越海东渡的殷商后裔。近年美国俄克拉荷马中央州立大学教授许辉的《奥尔梅克文明的起源》和中国学者王大有等的《图说美洲图腾》进一步阐明殷人东渡美洲论的根据。

●殷商是中国的青铜时代,墨西哥也出土青铜人头像,相貌和华夏人相似。

●奥尔梅克的玉圭刻著和甲骨文类似的图形,王大有、许辉还根据甲骨文将一些奥尔梅克图形解读。 ●奥尔梅克人跟华夏人一样喜爱玉器 ●奥尔梅克人的玉器上的虎头图案和商朝玉器上的虎头图案,惊人地相像。美洲的服饰,纹饰,像极了台湾原住民,显然之间有些联系。

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出土的玉器。与殷商的玉圭等有著异曲同工之妙。

文字结构的相同之处(左:玛雅文字手抄版;右:中国殷墟甲骨文)

对天堂与地狱的描绘很相似:上图左:玛雅西部最大的城邦帕伦克(Palenque,是) 国王陵墓出土的「巴加尔石棺」,顶盖图案中巴加尔正在跌入地府,而他背后是升起的圣树(也有人认为这图案类似现代宇宙飞船)。上图右:汉代马王堆出土的升仙帛画(底层是地府,中层是墓葬主人,上层是天界)

文章公布了考古学家在今天墨西哥中南部的奥尔梅克文化遗址拉文塔祭祀中心地下数英尺沙中发掘的16尊雕像和6块玉圭,认为玉圭铭文的刻写方法与甲骨文相同。文章提出,在一块玉圭上铭刻著殷商列祖列宗。文章并断言,今天居住在美洲广大地区的印第安人、玛雅人和拉文塔人等,实为3000年前越海东渡的殷商后裔。

奥尔梅克文化遗址拉文塔祭祀中心地下数英尺沙中发掘的——玉圭铭文, 上图:左边是奥尔梅克玉圭上的文字,右边是殷商文字。这种相似绝不可能是巧合。

奥尔梅克文明与中国殷商同源。上图:1955年美国考古学家发现了16尊红色雕像,和6块玉圭。有中国学者读出,上头写的是殷商历代王族的的名号,研判应该是殷商的祖先牌位。

一九九五年,美国加利福尼亚举办了一个「墨西哥马雅文明艺术展」,墨国展出的不太显眼的一堆「玉石上的雕刻画」,忽然吸引了一位来自中国学者的注意。 著名的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曾在头版头题报道:中国来的王平(译音)教授认出了一百四十六个象形文字的一部分,他甚至可以读出它们的读音,并翻译出了它们的意思。「这类似中国的甲骨文」,王说。他是一名中国甲骨文研究专家。王还指著一块大玉石上的四个图案说:「这是悬在皇宫的匾额,中国古代常见,四个字的意思是:[King and Ancestor Founded the Base of Country (尊王奠基)]」。

1996年11月1日纽约的《世界日报》报道:有一位来自北京的甲骨文专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陈汉平)在华盛顿举办的一项美洲奥尔梅克文明展览中,发现一件1955年墨西哥出土的拉文塔第四号文物的玉圭。上面刻有四个符号,是3000多年以前中国商代的甲骨文。这位专家读出了这四个竖形排列的符号的大意:「统治者和首领们建立了王国的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美国人在莫哈克河流域的一个叫奥次顿哥的村庄里发现了印地安人保存的两张弥足珍贵的古代文物——鹿皮画,后经专家学者鉴定,认为是古中华的《轩辕黄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和《蚩尤风后归墟值夜扶桑图》。而在印第安人中竟保存著古中华《轩辕黄帝族尊长礼天祈年图》,和《蚩尤风后归墟值夜扶桑图》,这充分说明了古印第安人的族源问题。

上图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91年10月180卷第4号封面刊登的一幅印第安人保留的名为《轩辕黄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的彩色鹿皮画。这是据其后裔保留下来并世代传承的画像,而复制的图像。

中国学者一致认为图中酋长头上是一只天鼋龟,天鼋是黄帝族的族徽,从而认定这个酋长就是中国的轩辕黄帝。

族徽是氏族的图腾和保护神,我国的考古资料证明,以龟为图腾的氏族存在于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分布区,葬龟习俗在红山部、大汶口部一些氏族中盛行。 轩辕黄帝起自西北黄土地延至燕、蒙、鲁红土地,根据现有资料,我国至少有三位黄帝,即黄帝轩辕氏、黄帝有熊氏和黄帝天鼋氏。何光岳先生在《炎黄源流史》中说:「黄帝族从渭水东迁进入河南境内……而定居于新郑熊山,称有熊之墟,以熊为图腾。以后又有一支黄帝族东迁至山东曲阜。」虽然黄帝族东迁中分出多支,东迁曲阜的一支才是大酋长统领的大支、主支、正支,他们到曲阜后便长期定居下来。史籍对这支多有记载。《帝王世纪》:「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史记.五帝本纪》《正义》:「生黄帝于寿丘。」《索隐》也说:「黄帝生于寿丘」。《帝王世纪》:「黄帝生于封禅泰山,把龟族的神山视为黄族的神山,在与蚩尤作战时,就向泰山女神求助,取得了「万战万胜」的「玄女战法」,从而擒杀了蚩尤。 生于曲阜又都于曲阜的天鼋黄帝,是东夷人,而东夷人则是习于海上活动的海上人。《越绝书.吴内传》:「越人谓船为须虑......习之于夷,夷,海也。」是夷海同义。《史记.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集解注「东海上人」即「东夷之人」,也是「夷」即「海」义。可见,东夷就是习于海上活动的民族。张小华在《中国历史上的太平洋人种》中披载:「在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和关岛上发现大汶口人遗骨的情况,与山东大汶口人遗骨对照,不仅拔牙和枕骨变形相同,而且身高也相同。」李锦山《东夷原始宗教概论》:「这种习俗见之于我国东部沿海和南部地区的史前墓葬以及少数民族晚期墓葬。各地凿齿的齿数、位置差异较大,但从渊源上考察,都不及山东地区早。」这说明大汶口人的拔牙习俗和枕骨人工变形早已在太平洋诸岛广泛传播,亦即中国史书概称之为夷的文化。《中国航海史》指出,5000年前,我国东夷人就具有了顺海流漂航渡海去美洲的海航本领。他们是经日本顺太平洋环流一直向东漂航到美洲的。东夷人不仅能去,而且还掌握了难度更大的返回本领。在5000年前的大汶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一种叫地平龟的龟甲,据《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称:「所有地平龟属的化石种都只限于北美,现生种则分布于北美、中美两处,美洲以外的其他大陆从未有过化石种或现生种的记录。」这些实物证明了黄帝天鼋氏是完全有往返美洲的航海能力的。他们不仅去了,还把美洲的地平龟带回了故乡。」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出的那幅《轩辕黄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就是其后裔保留下来并世代传承的画像。其实这张兽皮上的祖先图是后来的复制加工本。

不过这也有据证明了它是远古中国迁徙到北美洲伊利湖、休伦湖、圣劳伦斯河流域的黄帝族裔的文化痕迹。……双手擎天的祈祷者,是天鼋酋长,即轩辕黄帝族领袖。他的上方为主雷雨之神天鼋巨灵龟,周环二十八宿星,居中央者为土星,背甲十三块,周十天干,龟下甘霖普降,再下为太阳、虹霓、慧星和漫天星斗……

徐松石教授旅居美国后,发现昔日印第安人盛行扁头习俗,他们或将婴儿前额和后枕骨都压平,或只压平婴儿的后枕骨。徐氏认为,印第安人昔日这种崇尚扁头的习俗,发源于远古时中国东北。直至辛亥革命时,许多人说,只要用手摸摸后枕骨,便知谁是满洲人。由此可见平头风俗昔日在东北之盛。

玛雅/印第安男子陶塑。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收藏。

(特征:颈部、手腕处佩有粗大的饰物,耳上有大耳环;变形的颅骨,断牙)

下图左上这位跪坐男子陶塑,也具有典型特征:如,变形的颅骨、脸上的纹痕、身上粗重的饰物等,尤其是——他的断牙。玛雅人将牙齿磨断,或者在牙齿上打洞,然后以玉石镶嵌,是他们独特的审美风俗。

前文写道,有学者指出:「在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和关岛上发现大汶口人遗骨的情况,与山东大汶口人遗骨对照,不仅拔牙和枕骨变形相同,而且身高也相同。」这说明大汶口人的拔牙习俗和枕骨人工变形早已在太平洋诸岛广泛传播,亦即中国史书概称之为夷的文化。

玛雅/印第安陶塑人像。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收藏。

印第安文化与中华古文化之间相似乃至相同之处还可以举出很多:比如灵台文化;丘墩文化;玉石陪殓下葬风俗;还有关于天狗吃月亮的传说;相似的洪水故事;共同的龙文化和羽蛇文化;共有的太极图和饕餮纹饰和云雷纹饰;相似的乘轿出行和击鞠游戏;相同的草药和骨针治病方式;相同的七孔笛子和音乐上的五声音阶;甚至连喝童尿养生、喝蝌蚪以败火的民间偏方都相同

玛雅/印第安陶塑人像。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收藏。

注意:上图最下边这个是一支笛子——玛雅女子像彩陶笛(吹笛子的口在她头侧)。构思实在巧妙!女子头上戴著头饰,大耳环,脸上、额头以及太阳穴处刻有深深的纹痕,手中拿著一个工具。这款陶笛应该用于祭祀仪式上的演奏。

玛雅/印第安贵妇陶塑。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收藏。

衣裳华丽,佩饰精美,缀花披风,头上戴有繁复的头饰装饰。

玛雅/印第安贵妇陶塑。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收藏。

印第安摔跤手石像。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收藏。

接近真人大小,是奥尔梅克文化最重要的雕塑之一:

看他们的面相、盘腿的姿势,很像中国人。

印第安球技运动员雕像(局部),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收藏

玛雅/印第安男子陶塑。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收藏。

玛雅人雕像(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近年我国有学者提出印第安人源自「华北人说」,用引人注目的证据,论证了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中国人。持这种观点比较有名的是学者王大有,他出版了一套丛书叫《中华大道文库》,其中一些篇章详细地论述了所谓「中华先民开拓美洲」的观点。他认为美洲先民是「中华人种」,美洲文明是距今一万年到三千年内不同时期的中华移民所创造的。

证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97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了一具3000年前的石锚,经过对岩石样本的化验,确认这种岩石只在我国台湾海峡附近有,而美洲没有。于是美国学者墨里亚蒂就把有关资料和岩石样本寄给我国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要求中国学者参与研究。贾老又把资料转给我国水运史专家房仲甫,房先生经过研究后认为:「殷人航渡三千年」。 1953年,美国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奥尔梅克遗址的祭祀中心发现了16尊雕像和6片玉圭,玉圭上刻有文字,王大有认为是殷商文字,并破译解读出来,是殷人祖先的名字:蚩尤、少昊、帝喾、简狄、多妇、契、相土、王亥、上甲等。另外祭祀的习俗也和东夷人相同。 王大有解读印第安人的问候语「Yindian」(被哥伦布当作Indian 印第安/印度人)为「殷地安」即「殷地安阳」,犹言「家乡好」;解读印第安人传说中的「Hosi王」为殷末军事统帅攸侯喜;解读「IN-Fubu」(墨西哥印第安人)为「殷福布」,其居住地「Chi-Huahua」为「羲华华」(伏羲、羲和之羲,华夏之华);解读「Inca」(古秘鲁土著人)为「殷家」;解读「Hopi」(美国亚利桑那州印第安人)为「赫胥」(我国上古氏族);解读「Na Dene」(加拿大西海岸土著)为「大地湾」(甘肃秦安县的伏羲遗址)等等。

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中,也有些辞汇发音与汉语相似。比如智利等地的印第安人称小孩子为「娃娃」,墨西哥印第安人称「你、我、他」为「宁、内、侬」,称「河流」为「河」,哥伦比亚印第安人把船称为「赛舨(chamban)」,而中国至今仍将一种轻巧的木质小船称为舢舨。一种狗狗的名字(如Chihuahua吉娃娃,也是墨西哥共和国的一个州)完全是汉语语音,

秘鲁的土著人有33种语言,其中最重要的是克丘亚语。所有的土著族语言都和汉语一样是单音节,其中许多单词的发音及含义与汉语相同或相似,如娃娃 (wawa),瓦罐(Hhuaco泛指陶制器皿),娘娘(nana),把水和河流称为「河」。在秘鲁北部沿海一带,有不少村镇、河流、墓地的名称类似中国人的姓氏和名字,如著名的文化遗址「高氏墓」(huaca cao)、赵河(El Rio Chao)、八卦(Bagua)、玉盘(yupan)等。

从血缘上,科学家们也发现了印第安人与中国人属于同种的证据——1986年3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题为:《我国发现一种异常血红蛋白,找到与印第安人同种「印记」》

河南人的Y染色体有 8%的Q ,叫做 美洲基因,就是跟印第安人一样的基因。夏朝 商朝 中华文明的发源及中心地带都在河南,河南有90%的汉人血统。

画家画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合成图)

印第安人(长相很像中国人)

根据《中华祖先拓荒美洲》一书的考证,当时被西周军队阻隔在东方的10万商军,连同15万眷属、奴隶,浮海东渡,去寻找新的出路。书中说,将25万殷商军民喝东夷百姓分25部族,分5路行动,每路中都有方夷舟师,每五族由一个王族率领。这五个王族即飞鹰族、飞虎族、飞蛇族、飞龙族、鸟兔族……为行动方便,分别由攸喜候和摩候率领泛海。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逃亡,也是世界历史上空前的大移民。他们老少相携,患难与共,在茫茫的海上,舍死忘生,奋勇前进,他们不可能全部到达,但是他们终于到达了,新生了,写下了人类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这批殷商军民在美洲登陆后,他们在扶桑日出国(近日的墨西哥),按照故都安阳的格局,重建了一个国家。把新都边上的那条河叫做洹河,与家乡的安阳河比美。推攸候喜为最高君长。后来因为地震,迁到智利的安第斯山中建立殷家(印加Inca)王国;另一部分登陆的殷民,则在秘鲁北部建立了摩虞候执政。他们在异地重建了国家之后,认为故国之情不可忘,于是规定每人见面时必互称「殷地安」,就是家乡好的意思。这批漂洋过海的中国人,他们带去了东方的文明,成为了印第安人的祖先。他们为后来的玛雅文明、印加文明打下了基础。1492年,哥伦布到达了巴哈马群岛,他听到当地人互称殷地安,以为到达了印度。总而言之,当哥伦布到达美洲之时,中国的殷地安人(也就是殷都所在地安阳)已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作息了2500多年。他们传播著中国的文化,过著和平的生活。只是后来西方殖民者到达美洲之后,才改变了殷地安人的命运。

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武王伐纣在西元前1046年1月20日,但有学者认为江晓原先生求得克商日为西元前1044年1月9日更可靠。考古也证实,武王伐纣在西元前1040年代是可信的。殷人东渡应在西元前1044年年初。到达中美洲已是下一个冬天.<<侯喜王歌>>有「天国再建冬复春」。表明他们是在冬天到达美洲的。

当年,周武王姬发用姜子牙为帅,联合当时的800诸侯,渡过黄河,进攻商纣。但当时纣王军队的主力,有攸喜候喝摩虞候率领,在山东到江南一带与九夷作战,山纣王临时组织了70万奴隶军,与西周对抗,但奴隶军临阵倒戈,商纣王兵败身死,商朝灭亡。这时,在东方作战的商王军队,既无法回到家乡,也不愿投降新主,于是他们选择了逃亡。 这批殷商军民在美洲登陆后,他们在扶桑日出国(今天的墨西哥),按照故都安阳的格局,重建了一个国家。把新都边上的那条河叫做洹河,与家乡的安阳河比美。推攸候喜为最高君长。后来因为地震,迁到智利的安第斯山中建立殷家(印加INCA)王国;另一部分登陆的殷民,则在秘鲁北部建立了摩虞候执政。<<汉书>>说「船行一年可至也」在商末是同样能实现的。前两年几个欧洲人尝试再现殷人横渡太平洋到达美洲的壮举结果接近美洲海岸时绳索泡烂,竹筏解体,功亏一篑。因为他们是在越南而不是中国定制的竹筏,而且他们没有像殷人那样利用太平洋洋流绕道阿留申群岛,而是试图完全借助风力横穿太平洋。

秘鲁的的喀喀湖(西班牙语:Titicaca)上特有的——用芦苇编制的游船。

下图是:乌鲁斯浮岛

湖上最神奇的所在就是乌鲁斯(Uros)浮岛,这种浮岛可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只是在的的喀喀湖上仅存。这种浮岛究竟有多少个可能谁也说不清楚,各种资料上从30多个到上百个都有,反正目前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岛上的居住的是乌鲁斯人,所以这种浮岛就用这个民族的名字来命名。浮岛的规模有大有小,小岛只是一个家庭居住,大的岛屿上面可以居住6、7户人家,最大一个的浮岛上还有学校,邮局和商店。这些小岛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前印第安时期,最早可能建于公元1400年左右,也就是印加帝国的鼎盛时期。

岛上的乌鲁斯人非常热情好客,他们见有游艇过来,都会穿著颜色鲜艳的传统服装纷纷来到小岛边上载歌载舞欢迎。

浮岛边上的木桩就是固定浮岛的锚。由于铺了一层厚厚的芦苇,脚踩上去软软的,比走在最厚的地毯上还要软。这是质地轻盈、浮力良好的多多拉芦苇(Totola Reed)制成的。

整个海岸附近有七十多个这样的「浮岛」,3-4米厚的「草垫」彼此相连,锲入湖底,而两头尖翘、轻巧灵便的草船是通往外界惟一的交通工具。岛民们一年里有一半时间住在岸上,另一半时间则住在湖中浮岛上。

这是一家居民正在收割芦苇。

这种人工浮岛是怎么建成的呢?原来滴滴嘎嘎湖内有著一种叫Totora的芦苇。芦苇的根基被埋在厚厚的泥土内。每到当地的雨季,芦苇会和它的泥土根基一起浮出水面。当地人把那这些浮出水面的泥土根基捆绑连接在一起,然后再在根基上面铺上一层厚厚的芦苇草,这样浮岛就完成了。因为没有了根基,那些被铺上的草过一阵子就会腐烂,所以每两、三个月就要更换新的芦苇草。最后乌鲁斯人在岛四周用重重的锚来固定浮岛,就像把船用锚给固定住一样。

这个是向我们展示如何建造浮岛又如何固定浮岛的模型。

岛上搭建的芦苇房就是各种功能的住房了。房屋旁边架设的就是太阳能电池板。

建成的浮岛上面可以根据需要再用芦苇建成的一个个的房子,这样乌鲁斯人就可以开始他们的生活了。如果生活中发生邻里不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锯开被绑在一起的芦苇土,然后大家各奔东西,老死不相往来。

如此岛岛相连的生活虽然安闲自得,不过一旦发生严重火灾,就会演变成赤壁之战的场面。如今,岛上居民们利用太阳能来开发电源。

每个岛上都有一个高高的哨塔是用来沟通信息和联络其他岛屿的。

秘鲁的的喀喀湖,父女俩驾著他们自制的芦苇船,把游客送到另一个浮岛上。

秘鲁的的喀喀湖的浮草岛

当年,周武王姬发用姜子牙为帅,联合当时的800诸侯,渡过黄河,进攻商纣,但当时纣王军队的主力,有攸喜候喝摩虞候率领,在山东到江南一带与九夷作战,纣王临时组织了70万奴隶军,与西周对抗,但奴隶军临阵倒戈,商纣王兵败身死,商朝灭亡。这时,在东方作战的商王军队,既无法回到家乡,也不愿投降新主,于是他们选择了逃亡。向哪里逃亡呢?「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既然他们的祖先可以到海外去作一番事业,他们怎么不能呢?于是,一幕历史上空前的大移民,便从太平洋的这一边到太平洋的那一边,威武雄壮、惊心动魄的开始了。

漂洋过海太平洋浩瀚万里,当年的中国人可以到美洲吗?能!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航海的民族。打开地图来看一看,从北部湾到渤海湾,我们的海岸线有数万里,生活在这么长的海岸线边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如果我们的祖先不熟悉海性,没有驾驭海的能力,那么他们吃什么呢?根据历史考证,中华民族从夏代开始,就能制造船只,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就说夏代命九夷、狩大海、获大鱼。可见他们已经非常熟悉海上生活出没于风浪之中了。夏代人可去美洲,《山海经》的成果就是一大证明。

到了商代,海外事业有了更大发展。《诗经?商颂》中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是殷商的十一代君主,据历史记载,当时他的势力已发展到了渤海湾。海外有截,截,照辞书的解释,是整齐、平整之意。把八个字联系起来,也就是把海外治理的平平整整。但据翦伯赞先生的考证,这个「截」字,是地名,也是族名。截,就是山嵎,也就是现在的北美大陆西部的地方。根据这一考证,也就是当年相土的力量,已经扩展到了北美。

商代航海事业的发展,还可以从出土文物中得到证明。就在河南安阳小屯这个地方,发掘出的甲骨文片有16万片之多,绝大部分都是海龟,还有盛产于北婆罗洲喝马来半岛的巨龟龟甲、象骨和象牙。更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发现只有南美才有的地平龟龟壳。距今5000多年。

这些遗存,都反映了商代海上作业的规模,及其远驾的方向。至于中国人怎样渡过太平洋,到美洲去的?首先是白令海峡,是亚美之间最理想的通道。白令海峡是俄国皇帝彼得派将军白令考察后才摸清情况的。这个海峡最窄处只有35公里,而且每年有半年时间处于冰冻期。因此它是亚美之间天然的桥梁,这是不容置疑的。在白令海峡边上,有一个阿留申群岛。阿留申群岛像一串珍珠镶嵌在亚美边境,从这个群岛上沿著太平洋黑潮暖流跳跃前进,无疑是一条通路。我们中国人历来吧出洋叫做漂洋过海,这个「漂」字是大有讲究的,因为在机器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海上的来往大都靠风力。据《中国航海史》介绍,古代先民从山东半岛渡过渤海到达朝鲜半岛南端再借右旋环流航运到日本北部出云地区,趁北太平洋暖流东航的。这条海流在北纬35°左右,常年为西风带。东流,顺风顺水,海流速度为每天25海里左右。一直可漂到北美西海岸。当时我国沿海各民族肯定是掌握这一规律的。商代的造船业已经有高度发展,人们要不断向沿海推进,就非得造船不可。据历史记载,由姜太公指挥的那场灭商之战,一夜之间,800诸侯、300兵车、3000虎贲,4.5万甲士渡过黄河,直扑牧野,仅用了47条船,可见当时船舶的大小和载重量。显然殷人对美洲并不陌生。事实上,东亚人特别是中国人自愿或被迫顺著太平洋洋流黑潮「漂洋过海」去美洲已经有万年历史了。去年日本海啸后,很多物品今年浮现在美国和加拿大西海岸。最著名的是

1983年,北京大学邹衡教授赴美洲讲学,他来信说:有一次应邀参加一年一度的印第安人节日晚会,会上,他邂逅了一位印第安人中学教员。这位教员亲切地对邹教授说,他的祖先来自中国,是殷人。邹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说是汉人或是唐人,而单说是殷人?他回答:「我们是世代相传的。」

秘鲁的的喀喀湖上用芦苇编织的大船的微缩模型(这是当地族长的女儿拿著的,用来向游客演示如何用芦苇编织成大船)

而美洲印第安人流传著<<侯喜王歌>>.歌中记叙了侯喜率领二十五族历尽万难终于抵达美洲的事迹。甲骨文「舟」字是一段剖开的竹子原产中国的涕竹在本土失踪,却在美洲生长至今。墨西哥西海岸出土的距今3000多年的陶器上,刻有二十多个「舟」字。即二十五族会师时留下的盟书。25万人集体远走他乡,绝非易事。他们出发前应当有一定的计划。航行中有可以想像的困难。但是,他们来到了中美洲,在这里会盟。如果会盟是事实,那么对于目的地是明确的。「舟」字表达了他们对劫后余生的感恩,就和许多民族对葫芦--昆仑的感情相似。

印第安人文物(有一个葫芦)。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收藏。

《中国人发现美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书中综述中国人从远古开始到过美洲的证据非常多,但那种畅销书式的写法,很难判断或相信其真伪。书中提到美国《国家地理》1991年刊出过一幅「轩辕黄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是在北美易洛魁部次顿哥村人中长期流传的,倒令人吃惊。

【这幅图,前面有详细介绍】

最近,黑龙江出版社出版了韶华宝忠双先生和欧阳如水明先生著的《中华祖先拓荒美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连云山先生著的《谁先到达美洲》,海洋出版社出版了美国亨利埃特·默茨女士著的《几近褪色的记录》。三本书虽然是三个内容,却共同证明了一个事实,即中国人不仅最先到达了美洲,而且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

亚美之间,一线相牵,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山海经》新解」 回答这个问题的,首先是中国的《山海经》。《山海经》这部书,无论是地学家还是历史学家,一致承认是世界上第一部地理著作。我们历代学者,也纷纷加以考证,但是它所讲的道理,很多得不到证实。大家吧它当作神话故事或文学作品。这是由于我们只把目光放在国内的缘故。美国作者亨利埃特*默茨女士根据《山海经*大东荒》所述,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她发现,《东山经·大荒东经》里描述的,完完全全是北美到南美的山山水水。她按照《山海经》上里程,按图索骥,都有著落。他们同《山海经》所记里程完全吻合。默茨女士认为,比起那些虚构的故事来,反更加令人拍案称奇。因此,她「对于那些4000年前就为白雪皑皑的峻峭山峰绘制地图的刚毅无畏的中国人,我们只能顶礼膜拜」。山海经是中国夏禹时代所著。书中所述都有事实根据,是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足见远在夏禹时代,中国人已经到达了美洲。又见《中华祖先拓荒美洲》,引欧阳文亮的文章说:「笔者童年在海外,与印第安人家庭同吃同住同学同游六年……彼此互称殷地安,自言中国人,确信美洲印第安就是中国殷商人和少昊、夸父等中华先人的衣胄。」

【提醒:上图为超高清超大图(2235x1207像素),在图片上点击一次后,再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通过这种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

上图:学者王红旗与其妻子——画家孙晓琴,根据《山海经》与王红旗的研究成果,于1999年9月9日创作完成的42平方米的巨画《帝禹山河图》,再现出远古文明的宏伟景观。 下两图,分别是其左右两半部分:

【提醒:上图与下图,皆为超高清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观看墨西哥电视剧《坎坷》的时候,(十年前的时了)如果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其中的几位扮演老太太的演员,那造型、那动作、那相貌,和中国人几乎一模一样。

1993年11月28日,《新民晚报》《博文》版刊登的一条《美洲印第安人祖籍在中国》消息说:「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的道格拉*华莱士教授及其同事,在最近一次人类学协会上报告,认为现在活著的印第安人的部分DNA与亚洲、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土著人的DNA是相同的。据华莱士教授考证,史前有两次从亚洲移往美洲的移民大浪潮。第一次发生在二万到四万年前的冰河时期。当时人们从西伯利亚经过冰冻的白令海峡而到达美洲。第二次浪潮发生在6000千年到1.2万年前,一些中国移民从中国的东北部南下越南,经过菲律宾到斐济群岛和夏威夷,然后再到北美。美洲印第安人极像中国人,这是世界上共同议论的问题。为什么印第安人的建筑,同我们河南安阳出土的文物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印第安人的形象、体态同我们中国人极其相似?为什么墨西哥人的金字塔的造型同我们山东曲阜的少昊陵如出一辙?而在墨西哥出土的图腾,同我们各地出土的图腾又非常相似?尽管不少外国出版的书中,也肯定首先进入美洲大陆的是蒙古人种,但仍未能确认印第安人的祖先同中国人的关系。

美洲出土的青铜酒杯

你能区分出这些金字塔哪个是中国的哪个是美洲的吗?

墨西哥,特奥蒂瓦坎遗迹(Teotihuacan),金字塔

墨西哥的「金字塔」是很有名的。不过,它与埃及的金字塔不同,仅仅锥型近似,却不具备棱状特点。只不过是欧洲人最早发现它时,借用埃及金字塔的名称。但是墨西哥的金字塔,却与中国覆斗状的陵墓外型完全一致。

吉林朋友寄来的俗称「将军坟」的陵墓照片,外型确与墨西哥的金字塔一模一样。位于吉林集安县的「将军坟」,是「洞沟古墓群」的主要遗址。它被称为「东方金字塔」,是一座高句丽王陵。该墓呈方形,有1100多块精琢的花岗岩石条砌筑成土级阶坛。底边长31.58米,高12.40米。墓室设在阶坛第五级中央,墓顶周边等距离排列著圆形柱洞,还遗有灰色瓦当和板瓦,可知墓顶原有享堂之类建筑。这些特点均与墨西哥金字塔相同。

见下图:

一九九五年,美国加利福尼亚举办了一个「墨西哥马雅文明艺术展」,墨国展出的不太显眼的一堆「玉石上的雕刻画」,忽然吸引了一位来自中国学者的注意。

著名的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曾在头版头题报道:中国来的王平(译音)教授认出了一百四十六个象形文字的一部分,他甚至可以读出它们的读音,并翻译出了它们的意思。「这类似中国的甲骨文」,王说。他是一名中国甲骨文研究专家。王还指著一块大玉石上的四个图案说:「这是悬在皇宫的匾额,中国古代常见,四个字的意思是:[King and Ancestor Founded the Base of Country (尊王奠基)]」。

【见本文前面,有详细图文】

2000年6月1日出版的冯翔、李达著的《中国人发现美洲》(28万字),该书就从历史、文化、考古方面论证了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国人的亲缘关系,书中有大量的考古图片,和证据,证明古印第安人的一支和殷商统帅攸喜侯统帅的10万殷军有关系,具体证据在这里没法一一传上来。秘鲁政府主办的印加帝国出土的玉器展(前几年在北京世纪坛和上海展览过)显示,上面的确有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其中很多跟四川那个写有盘古世系的壁画类似。说明美洲文明的确跟古华夏文明有联系。以前看过一个考古视频《贺兰山岩画》,大概说的意思是:在宁夏的贺兰山发现的岩画说明,在很早以前,有人从东北开始环太平洋迁徙,最终到达美洲。其中主要的证据是中国有大量的「太阳神」岩画,虽然世界上古岩画很多,但「太阳神」岩画却只有环太平洋分布,是一种宗教文化,即是统一信仰的族群所为。

从人种上说,美洲印第安人属蒙古人种的一个支系。世界人类学家普遍认为,印第安人主要是15000年至20000年前从亚洲经白令海峡迁入美洲的。从直观上看去,很多印第安人活脱脱就像一个中国人。笔者就曾看到阿拉斯加的因纽特儿童照片,那留著垂髻的男孩,与华北小儿毫无二致。还有从一些画报上看到的中、南美洲丛林中的印第安人,你会以为他们是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毫无疑问,大多数印第安人(包括爱斯基摩人)都具备黄种人的特点:头发色黑且直,黄皮肤,铲形门齿,以及白种人和黑色人种所不具备的婴儿出生时臀部的青色胎记。

专家还指出,几万年前从白令海陆桥前往美洲的早期印第安人和通古斯人血缘同根。他们主要居住在北美大陆最北部,渔猎为生,没有创造文明生活在美洲中部南部、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明、印加文明、阿兹特克、奥尔梅克文明的印第安人都是殷商后裔为主。

从血缘上,科学家们也发现了印第安人与中国人属于同种的证据——1986年3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题为:《我国发现一种异常血红蛋白,找到与印第安人同种「印记」》

殷商迁到北美大陆听起来是个荒诞的假说, 是个不可能的奇迹, 但历史往往有奇迹, 人类的诞生也是一个奇迹.

一八九八年,也就是百年前的,一代国学大师康有为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失败,远离祖国经香港、日本流亡北美,他专门参观美国印第安人的保留地(Indian Reservation)时大吃一惊:这些美洲人的眼睛、皮肤、头发、语音为什么如此象中国人?后来,他访问墨西哥,并受到墨西哥总统的亲自接见。到玛雅文明遗址研究后,他发现:「此处一砖一石,一城一庙,与我万年来的中华文明无异也」!当他看到那些传统印第安人被压迫在穷乡僻壤,住在落后的农屋、过著原始的野蛮生活、穿著粗糙简陋织物时,更沧然泪下:「此乃我族同母兄弟也,沦落至此,情以何堪!若我族贪图安逸懒惰,不奋起直追,不思不改,必有今日矣!」

1910年清朝政府派欧阳庚为特使,东渡墨西哥,办理墨西哥革命时杀死华侨300多人的索赔案。欧阳庚办完专案后的一天,当地印第安百余家族的代表,前来找欧阳庚请愿。他们告诉欧阳庚:墨西哥革命时,杀死印第安人750名,这些印第安人是中国血统,殷人后裔,叫殷福布族,是3000年前从天国经天之浮桥岛到这里的。请求清政府一并保护索赔。欧阳庚闻知此事大为惊喜,恰好来墨西哥之前,王国维、罗振玉等托他到美洲后代为调查「殷人东迁」之事,只可惜欧阳庚将此事报告摄政王载沣后,载沣未予支持,查证之事不了了之。

大量的研究显示,文明印第安人是殷商遗民,确实是纯正的汉人后代!美洲的主要印第安文明都是漂洋过海到达美洲的殷商遗民所建。

但是,四千年的分离与独立发展,使得这些来自华夏文明的美洲文明同其母体文明渐行渐远,残存下来的只有隐隐约约殷商的影子。遗憾的是很少人关心这些研究成果。炎黄子孙逐鹿中原,不但把匈奴突厥赶到了欧洲,也把殷商遗民赶到了美洲!多么波澜壮阔的历史!!!

----------------------------------------------------------------------------------------------

奥尔梅克文明的文物近似殷商文物殷人东渡美洲不是「天方夜谭」

原标题:殷人东渡美洲不是「天方夜谭」

6月4日,在国家主席访问墨西哥前夕,新华社播发了一篇特写——《话说中墨文化同源猜想》,文中讲,「作为美洲大陆上瑰丽文明的代表,玛雅文明与中国的华夏文明有著许多相通和相似之处,引发了历史学家对这两种文明之间联系的无尽猜想」。于是,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中国人抵达美洲大陆并定居繁衍的「殷人东渡」一说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猜想」已经数百年

学界有关「殷人东渡美洲」的假说和推断大多都将发现于墨西哥东海岸的美洲最早的文明——奥尔梅克文明的出现和商代末年武王伐纣后,原属商朝的殷人渡海远逃联系起来。早在1590年,法国学者阿科斯塔就提出最早的印第安人是从亚洲通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大陆的亚洲人。1752年,法国学者歧尼的进一步推进,提出中国古籍中的「扶桑」就是美洲的墨西哥的说法。随后引发了西方学术界关于谁先发现新大陆的广泛讨论。

最早提出殷人东渡美洲假说的是英国学者梅德赫斯特,他在翻译中国古典文献《尚书》时,提出周武王伐灭殷纣王时可能有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风,被吹到美洲的说法。美国学者迈克·周1967年发表的论文指,在墨西哥东海岸的拉本塔发现的美洲最早文明——奥尔梅克文明有很强烈的殷商影响。

后来,旅居美国的许辉博士提出,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史记中称作禄父)等王室成员在周初和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失败后,逃亡到了美洲大陆繁衍生息留下文化遗存。他认为:美洲文明之母「奥尔梅克文明」和中国商代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关联。这一意见传出后,新华社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文字元号相似

现任职美国俄克拉荷马中央州立大学的许辉教授,曾先后寻觅到200多个奥尔梅克的玉圭、玉雕,上面也刻有与甲骨文相同的符号。许辉曾带著其中的146个甲骨文两次回中国,请教数位中国甲骨文权威专家,得到的鉴定意见是:「这些字属于先秦文字字体」。

许辉所收集到的这些奥尔梅克文字元号涉及的内容很丰富,有农业方面的,例如雨、水、天、禾、田、木、树苗、太阳及方位,表现拜祖祭祖和巫术神法的,还有中国所特有的天干地支、数字和卜卦等符号。

2001年3月,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范毓周到墨西哥拉文达遗址考察,在观看一组由16位小玉人和6 根玉圭组成的奥尔梅克文化祭祀中心文物原件时,发现在玉人身后左边的两根玉圭上刻有明晰的文字,其形体结构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正相一致,对照甲骨文可以清楚地释读为现代汉字「十示二入三一报」和「小示」二字。

甲骨文中「示」字多见,本义为敬。甲骨文中商王的先祖一「世」称为一「示」,「十」接著述「示」再述个位数的方式,如「十二示」作「十示又二」。祭祀旁系先祖称「小示」。因知,拉文达的这件玉圭上是指十二代祖先而言。

范毓周认为,如果推断不误,则这些玉人应当就是奥尔梅克人的祖先。这些玉人的面貌特征一望而知,都是中国人的面目。考虑到自商代后期盘庚迁殷后至帝辛(纣王)被周武王伐灭,共有12位商王,则拉文达 4号遗址这组玉人中的12个绿色玉人极有可能是这最后12代商王的象征,3 个走进来的白色玉人可能是商代王室的旁系后裔进入中美洲后传承的3 代首领,故其身后玉圭上铭刻表示是属于旁系的「小示」。

范毓周教授认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奥尔梅克文化所普遍使用的文字极可能就是商代后期殷人普遍使用的甲骨文。」

奥尔梅克文明之后,公元前后,同一地区出现了玛雅文明。上世纪60年代,苏联学者的研究发现:玛雅字既不是表意文字,也不是表音文字,而是跟汉字类型相同的表意兼表音的一种「意音文字」和「意形文字」。

玛雅字的外貌跟汉字迥然不同,可是它们的实质如出一辙,玛雅字的符号多数写成方块形,或者用方框线条围起来,跟汉字写在方格子里相似。著名人类学家、美国哈佛大学的张光直教授曾提出了一个「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的假设,认为玛雅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发展的结果。

时段吻合习俗相近

根据中美洲学者的研究,拉文达奥尔梅克文化遗址的年代应在公元前900年左右,商代灭亡根据目前的研究其年代应在公元前1000 年左右。在商代灭亡后近百年的时间里,其逃亡到中美洲的王室旁系成员作为新到达美洲后的首领传承三代是很自然的,他们将原来在殷墟故里使用的甲骨文东传到墨西哥也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商代灭亡后,尤其是帝辛(殷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在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的纷乱的局面下,殷人的王室贵族浮海逃亡是很正常的。美国学者迈克·周1988年出版的《美洲的第一个文明》中提出,奥尔梅克文明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接近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大风暴发生时间,奥尔梅克文明可能来自殷商。许多奥尔梅克时期的出土文物突出地具有殷商文化的特征。如在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出土的玉器假斧与殷商的玉圭等有著异曲同工之妙。

奥尔梅克人不仅面貌特征与中国人相近,在生活习俗上与商代殷人也是相一致的。例如商代殷人的坐姿普遍采取跽坐(两膝著地,小腿贴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脚跟上)的方式,在墨西哥的奥尔梅克文化中,也有相当数量的石雕人像坐姿是采用跽坐的方式的。这种坐姿的一致性无疑也反映了墨西哥的奥尔梅克文化中遗留有不少他们祖先商代殷人的习俗。

奥尔梅克文明,匕首的雕刻头像跟中国古代武士十分相似。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收藏

玛雅/印第安陶塑人像。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收藏。

注意:这是一支笛子——玛雅女子像彩陶笛(吹笛子的口在她头侧)。女子脸上、额头以及太阳穴处刻有深深的纹痕,手中拿著工具。这款陶笛应该用于祭祀仪式上的演奏。

印第安文化与中华古文化之间,相似乃至相同之处还可以举出很多:譬如灵台文化,丘墩文化,玉石陪殓下葬风俗,还有关于天狗吃月亮的传说,相似的洪水故事,共同的龙文化,共有的太极图和饕餮纹饰和云雷纹饰,相同的草药和骨针治病方式,相同的七孔笛子和音乐上的五声音阶,甚至连喝童尿养生、吃蝌蚪以败火的民间偏方都相同……

玛雅墓葬:1952年考古学家在帕伦克铭文神庙下发现帕卡尔国王的陵墓以及其中帕卡尔本人的遗骸。石棺中的遗骸脸上罩著用200块玉片镶嵌的翡翠面具,身上堆满各种珍贵的玉器,还戴著无数的护符和手镯。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收藏。上图转载自:Molly MHZ

在帕伦克王墓出土的玛雅人的翡翠面具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年的历史,相当于中国汉代的金缕玉衣。据说这个翡翠面具及其附属物项链中还藏著人类毁灭周期的密码。

上图转载自:Molly MHZ

西汉 窦绾金缕玉衣,河北省博物院。图片:致谢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该墓葬集出自中山靖王刘胜的王妃窦绾之墓。玉衣由众多小玉片组成,多达2000余枚,每一片都以金线精心串起,以符合人的身体线条,通过玉的层层叠加来实现逝者肉体神化的完成。第一层是将玉塞塞入9个身体的孔口之中,以将尸体封存。第二层为大小相间的双片结构。如此这般,尸体便被封存于玉衣之中,头部则倚靠在一个枕头上。整件玉衣使逝者的形神能够合为一体,从而获得永存。

航海条件允许

中国和墨西哥远隔万里,中间横隔著广阔的太平洋,殷人是如何远渡重洋来到新大陆的,一直令人难以想像。

实际上,殷人是有相当航海经验和能力的民族。《诗经·商颂》中歌颂殷人先祖的《长发》中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诗句,早在商代第十一代相土的先公时代,殷人已经可以跨越海域征服海外。

目前尚未发现殷人由陆路辗转到墨西哥的任何迹象,合理的解释是他们先进入日本海,然后在太平洋暖流的推动下进入中美洲。据说曾经有人做过以木筏从日本海漂流到中美洲的试验,只要带足干粮淡水,依靠降雨补给是完全可以到达美洲的。

虽然直到今天还没有找到「殷人东渡」的决定性证据,东西方学者对此还有争论, 但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深入讨论。

综合 新华社《寻根》《河南商报》等

印第安人可能是中华殷朝移民 涕竹成为重要证据

来源:中青在线

  印第安人和华人有许多相似之处,智利等地的印第安人称小孩子为「娃娃」,墨西哥印第安人称「你、我、他」为「宁、内、依」,称「河流」为「河」,哥伦比亚印第安人把船称为「赛舨」(chamban),而中国至今仍将一种轻巧的木质小船称为舢板。而阿拉斯加的因纽特那留著垂髻的男孩,与华北小儿毫无不同。

  至于在美洲的古物中发现中国文字则早已见惯不惊了。古代美洲留下的石刻书法,与中国的甲骨文及金文极为相近,有些字的写法简直与中国甲骨文一模一样。难怪北达科他州有关机构根据这些「书写的岩石」,曾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曾一度访问过北达科他。」

  更令人惊奇的是:奥尔梅克遗址拉文塔的祭祀中心的地下出土了十六尊翡翠雕像,这些雕像人的面孔形似中国人,且头颅系人工改型的高长头。这种高长头正是殷商所崇尚的习俗。这十六尊雕像的其中十五座黑色玉雕呈同心圆排列,面向一红色玉雕像。红色玉雕像后立著六块玉圭板,圭板上刻有类似商殷甲骨文和金文的字迹。据专家考证,这些玉圭板上刻的正是殷人先祖的名号。

  如果印第安人真是殷人移民,那么几千年前的那一天该是多么的悲壮,成千上万的人从中国沿海的某个地方出发,经历了无穷无尽的灾难,终于到达那不知名的远方。

  殷商大军失踪之谜

  公元前一○四七年,殷商帝辛(即历史上有名的纣王)三十二年,周武王观狮于孟津,准备伐商,纣王急召贵戚微子、箕子及攸侯喜(攸,同条,地名,侯是爵位,喜是人名)等勤王。帝辛三十三年,周军渡孟津,时商军主力十余万精锐正由悠侯喜统率大举攻东夷,大军不及调回,帝辛遂派七十万奴隶与周军战于牧野,不料奴隶于阵前倒戈,商军大败,周军入朝歌,帝辛登鹿台自焚,商亡。

  商亡之后,殷军统帅攸侯喜在条(一般认为在今淮宁县,也有人以为在安徽宿县附近)的主力军十万人以及林方、人方、虎方等部落的十五万人,突然全部失踪,下落不明,成为殷商历史的千古疑案。

Hosi王是不是攸侯喜

  一九二二年,中华民国第一任驻智利公使欧阳庚,见公使馆的马车房后面有三亩涕竹,很奇怪,因为涕竹原是中国福建广东的植物群,截其二节,剖为两半,即可以为舟。

  他问印第安仆人这些涕竹是从哪里来的,仆人说:「涕竹是印第安人的祖传外伤药,是Hosi王三千年前不知从什么地方带来的,现在Inca(印加)的Hosi医师用涕竹治外伤瘰?,用针灸治疗内科百病。」

  欧阳庚闻听此言,心中一动,当年盘庚避水迁都,不是发明了针灸治疗瘟疫么?《神异经》说涕竹可治疗瘰?,这是中药偏方,这些印第安人又如何知道?Hosi王会不会就是殷末征东夷的攸侯喜?

  海上神路和天之浮桥

  一八六三年,一位叫布.德.布尔布尔的学者,在西班牙马德里皇家历史学院档案馆里,发现了三百年前兰达主教所记载的玛雅人的许多传说,称从「海上神路」来过十二个高文化的民族,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上居住著玛雅人,他们自称是「三千年前由天国乘涕竹舟经天之浮桥诸岛,到科潘河畔种豆麦黍粟的农民。」

  也许,这里的「海上神路」和「天之浮桥」正好暗示了殷人的东渡路。

  当年,殷商大军正处在山东半岛,由于河南已被周军所占,东归已不可能,所以,殷军民不得已而渡海,临走之前,他们砍涕竹和涕竹做舟做药。他们的目的地可能也和箕子一样是辽东和朝鲜的殷族老家。但是,十多万军民放舟入海后,遇到了长年东流的黑潮暖流和太平洋暖流,他们来到了美洲。

  这样的事在后来也曾发生过。十三世纪忽必烈征伐日本,元朝水师被台风所袭,一些船舰随黑潮海流漂至北美洲夏治特皇后群岛。这里的土人,至今尚说是元朝水师的后代。

打开世界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东海经朝鲜海峡,到日本列岛到千岛群岛,经勘察加半岛南端,到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直达阿拉斯加,其间岛与岛的相距,大都不过十几二十海里,真正是一座北太平洋上的浮桥。而Hosi王和Moche王可能是东渡的统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