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祕魯的的喀喀湖上蘆葦編的船隻】

【本文的姊妹篇,上一篇文章,鏈接如下:】

遙遠經典 近在眼前:【文明起源】中華文化的淵源【4】瑪雅文明和華夏文明的關係(1)【文物欣賞】?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本系列其他文章:】

遙遠經典 近在眼前:【文明起源】中華文化的淵源【1】史前大洪水【名畫欣賞】?

zhuanlan.zhihu.com圖標遙遠經典 近在眼前:【史前文明古蹟】遠古大陸之謎?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遙遠經典 近在眼前:【文明起源】中華文化的淵源【2】蘇美爾文明和華夏文明的關係【文物欣賞】?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遙遠經典 近在眼前:【文明起源】中華文化的淵源【3】古希臘文明的東方源頭【多圖:名畫《巴別塔》與宙斯祭壇】?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遙遠經典 近在眼前:【文明起源】中華文化的淵源【4】瑪雅文明和華夏文明的關係(1)【文物欣賞】?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說明:本文所配的有些圖,是重複上一篇文章裏的文物圖;在下幾篇文章裏,會為大家呈現更多、更豐富的圖】

失蹤的殷商大軍 從遁跡中「現身」之謎(圖)

商紂王是中國商朝的最後一位君主。紂王在鹿臺自焚後,周武王對姜子牙說:「要另當撿出紂王骸骨,以禮安葬。」姜子牙領命,吩咐軍士整理紂王遺骸,具為衣衾,以天子之禮殯葬。

周公平定殷商武庚叛亂殷商大軍失蹤成『懸案』

中國古文化素有「興滅國,繼絕世」的傳統,即可以滅掉一個國家,但不絕其後嗣。周武王保留殷人的祭祀,並讓紂王之子武庚繼承商的王位,統管殷商部分舊地(今河南安陽),又安排管叔、蔡叔、霍叔駐守商都附近,行使監國之職。

先秦時期,周朝國民稱黃河流域下游地區為「東夷」,殷商也在這一區域。稱對方為「夷」並非歧視。上古時期,東夷與炎黃東西相對,同為後世漢族,尤其是北方漢族的重要組成。三國時韋昭對《國語》之《晉語八》的注釋,就有「鮮卑,東夷國」的記載。不過,這與秦漢以後史籍中出現的「東夷」沒有直接關係。秦朝以後,「東夷」延伸為對東方之外民族的泛稱。

到周成王即位後,武庚趁周朝初定,成王年幼,便聯合蔡、管、霍諸侯國一起反叛大周。成王的叔父周公率軍東徵,歷經三年平定叛亂。為防殷商遺民再次暴亂,成王封姜子牙於齊,封周公長子姬伯禽於魯,以齊魯兩國鎮守東夷。周公為了長治久安,制定典章,制禮作樂,規範國民道德。在周朝禮治、齊魯兩國的教化影響下,東夷之勢漸漸或逃或亡或融入周朝。

失蹤的殷商大軍「現身」中美洲?

由此留下一段歷史懸案。殷商滅國後,能徵慣戰的殷軍統帥攸侯喜率領的10萬主力大軍,以及林方、人方、虎方等部落的15萬人,在改朝換代的歷史境際中突然失蹤了。這25萬殷商軍民的去向,由此也成為歷史的疑案。

三千年後,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歷史考古界發現一個事實,在追溯史上的遺跡時,發現殷商遺民失蹤的同時,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島上突然興起新的文明——奧爾梅克文明。更令人訝異的是,當地出土的文物玉圭、玉雕含有大量甲骨文。據專家考證,這些玉圭上所刻正是殷人先祖的名號。當地現存的傳說、風俗、語言習慣等也都帶有強烈的殷商文化色彩。

因此學界推測,殷商大軍遺民一部分隨著他們的軍隊首領到達中美洲;另一部分則是從山東半島越海遷徙到東北遼東一帶。在此地,他們遭遇了另一支源遠流長、頑強彪悍的民族——肅慎。東夷鮮卑遠道而來,無力與肅慎發生糾紛衝突,便繼續北遷。一直到高寒多林木的大興安嶺和水草豐美的蒙古東部草原,逐漸演變為先秦鮮卑的生息之地。

東夷鮮卑源於中國,是標準的華夏子民。在歷史進程的驅動下,他們不斷變更、遷徙,因外在環境的影響,甚至外貌、風俗和生存的習性也發生重大改變,單就血緣來看,他們的血統來自華夏。

中國古代被稱為「神州」,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流傳著大量的神話、神跡,但是中原先祖一旦遠離中土,也就逐漸失去神傳文化的薰陶和運化,加上外在生存環境的苛刻與侷限,遊牧便成為東夷鮮卑的主要生存方式,並衍生出與此相關的生活風俗和飲食習慣。

生命科學遺傳學證實蒙古人和殷商的淵源

遷徙到蒙古高原的殷商各部不斷融合,隨著歷史的演變,他們的子孫以東胡、匈奴、鮮卑、柔然等角色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歷經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及隋唐一千多年的起伏演進,蒙古逐漸興起壯大,並最終入主中原建立元朝。

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曾對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遺骨,經過數年的整理和測量,提出殷墟人骨存在三大人種成分、五個種族類型的觀點。其中,第一型就是典型的蒙古人種(Classical Mongolid)。現代生命科學從遺傳學角度證實了蒙古人和殷商的淵源。

蒙古出身的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他們的血統同樣來自華夏,他們都是純種的華夏人,蒙古人是純種的中國人。只不過後世因區域的限定、因華夷觀唸的阻礙、因國際格局的組合與劃分,把本是來自華夏的民族,劃為了外域,把成吉思汗的國籍劃成了外蒙古,把忽必烈創建的大元王朝視為是外夷對中原的入侵。

沿著歷史的脈絡,消失的25萬殷商大軍,他們從遁跡的歷史空間回到現實,也像歷史的「話題之王」,帶著曾經的神祕,成為學界研究的課題。

【編輯整理】美洲印第安人是殷商後裔嗎?

殷商遷到北美大陸聽起來是個荒誕的假說, 是個不可能的奇蹟, 但歷史往往有奇蹟, 人類的誕生也是一個奇蹟.

一八九八年,也就是百年前的,一代國學大師康有為發動的「戊戌變法」運動失敗,遠離祖國經香港、日本流亡北美,他專門參觀美國印第安人的保留地(Indian Reservation)時大喫一驚:這些美洲人的眼睛、皮膚、頭髮、語音為什麼如此象中國人?後來,他訪問墨西哥,並受到墨西哥總統的親自接見。到瑪雅文明遺址研究後,他發現:「此處一磚一石,一城一廟,與我萬年來的中華文明無異也」!當他看到那些傳統印第安人被壓迫在窮鄉僻壤,住在落後的農屋、過著原始的野蠻生活、穿著粗糙簡陋織物時,更滄然淚下:「此乃我族同母兄弟也,淪落至此,情以何堪!若我族貪圖安逸懶惰,不奮起直追,不思不改,必有今日矣!」1910年清朝政府派歐陽庚為特使,東渡墨西哥,辦理墨西哥革命時殺死華僑300多人的索賠案。歐陽庚辦完專案後的一天,當地印第安百餘家族的代表,前來找歐陽庚請願。他們告訴歐陽庚:墨西哥革命時,殺死印第安人750名,這些印第安人是中國血統,殷人後裔,叫殷福布族,是3000年前從天國經天之浮橋島到這裡的。請求清政府一併保護索賠。歐陽庚聞知此事大為驚喜,恰好來墨西哥之前,王國維、羅振玉等託他到美洲後代為調查「殷人東遷」之事,只可惜歐陽庚將此事報告攝政王載灃後,載灃未予支持,查證之事不了了之。

關於殷人最早到達美洲一事,海內外學者早有人進行過研究。

  最早提出殷人東渡美洲設想的是19世紀英國翻譯家梅德赫斯特。美國學者邁克爾在1968年出版的《美洲的第一個文明》中提出,奧爾梅克文明可能來自殷商。1992年2月,王大有、宋寶中、王雙在《華聲報》撰文提出,今天居住在美洲的土著人是3000年前越海東渡的殷商後裔。近年美國俄克拉荷馬中央州立大學教授許輝的《奧爾梅克文明的起源》和中國學者王大有等的《圖說美洲圖騰》進一步闡明殷人東渡美洲論的根據。

●殷商是中國的青銅時代,墨西哥也出土青銅人頭像,相貌和華夏人相似。

●奧爾梅克的玉圭刻著和甲骨文類似的圖形,王大有、許輝還根據甲骨文將一些奧爾梅克圖形解讀。 ●奧爾梅克人跟華夏人一樣喜愛玉器 ●奧爾梅克人的玉器上的虎頭圖案和商朝玉器上的虎頭圖案,驚人地相像。美洲的服飾,紋飾,像極了臺灣原住民,顯然之間有些聯繫。

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出土的玉器。與殷商的玉圭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文字結構的相同之處(左:瑪雅文字手抄版;右:中國殷墟甲骨文)

對天堂與地獄的描繪很相似:上圖左:瑪雅西部最大的城邦帕倫克(Palenque,是) 國王陵墓出土的「巴加爾石棺」,頂蓋圖案中巴加爾正在跌入地府,而他背後是升起的聖樹(也有人認為這圖案類似現代宇宙飛船)。上圖右:漢代馬王堆出土的昇仙帛畫(底層是地府,中層是墓葬主人,上層是天界)

文章公佈了考古學家在今天墨西哥中南部的奧爾梅克文化遺址拉文塔祭祀中心地下數英尺沙中發掘的16尊雕像和6塊玉圭,認為玉圭銘文的刻寫方法與甲骨文相同。文章提出,在一塊玉圭上銘刻著殷商列祖列宗。文章並斷言,今天居住在美洲廣大地區的印第安人、瑪雅人和拉文塔人等,實為3000年前越海東渡的殷商後裔。

奧爾梅克文化遺址拉文塔祭祀中心地下數英尺沙中發掘的——玉圭銘文, 上圖:左邊是奧爾梅克玉圭上的文字,右邊是殷商文字。這種相似絕不可能是巧合。

奧爾梅克文明與中國殷商同源。上圖:1955年美國考古學家發現了16尊紅色雕像,和6塊玉圭。有中國學者讀出,上頭寫的是殷商曆代王族的的名號,研判應該是殷商的祖先牌位。

一九九五年,美國加利福尼亞舉辦了一個「墨西哥馬雅文明藝術展」,墨國展出的不太顯眼的一堆「玉石上的雕刻畫」,忽然吸引了一位來自中國學者的注意。 著名的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曾在頭版頭題報道:中國來的王平(譯音)教授認出了一百四十六個象形文字的一部分,他甚至可以讀出它們的讀音,並翻譯出了它們的意思。「這類似中國的甲骨文」,王說。他是一名中國甲骨文研究專家。王還指著一塊大玉石上的四個圖案說:「這是懸在皇宮的匾額,中國古代常見,四個字的意思是:[King and Ancestor Founded the Base of Country (尊王奠基)]」。

1996年11月1日紐約的《世界日報》報道:有一位來自北京的甲骨文專家(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人員陳漢平)在華盛頓舉辦的一項美洲奧爾梅克文明展覽中,發現一件1955年墨西哥出土的拉文塔第四號文物的玉圭。上面刻有四個符號,是3000多年以前中國商代的甲骨文。這位專家讀出了這四個豎形排列的符號的大意:「統治者和首領們建立了王國的基礎。」

更為重要的是,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美國人在莫哈克河流域的一個叫奧次頓哥的村莊裏發現了印地安人保存的兩張彌足珍貴的古代文物——鹿皮畫,後經專家學者鑒定,認為是古中華的《軒轅黃帝族酋長禮天祈年圖》,和《蚩尤風後歸墟值夜扶桑圖》。而在印第安人中竟保存著古中華《軒轅黃帝族尊長禮天祈年圖》,和《蚩尤風後歸墟值夜扶桑圖》,這充分說明瞭古印第安人的族源問題。

上圖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1991年10月180卷第4號封面刊登的一幅印第安人保留的名為《軒轅黃帝族酋長禮天祈年圖》的彩色鹿皮畫。這是據其後裔保留下來並世代傳承的畫像,而複製的圖像。

中國學者一致認為圖中酋長頭上是一隻天黿龜,天黿是黃帝族的族徽,從而認定這個酋長就是中國的軒轅黃帝。

族徽是氏族的圖騰和保護神,我國的考古資料證明,以龜為圖騰的氏族存在於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分佈區,葬龜習俗在紅山部、大汶口部一些氏族中盛行。 軒轅黃帝起自西北黃土地延至燕、蒙、魯紅土地,根據現有資料,我國至少有三位黃帝,即黃帝軒轅氏、黃帝有熊氏和黃帝天黿氏。何光嶽先生在《炎黃源流史》中說:「黃帝族從渭水東遷進入河南境內……而定居於新鄭熊山,稱有熊之墟,以熊為圖騰。以後又有一支黃帝族東遷至山東曲阜。」雖然黃帝族東遷中分出多支,東遷曲阜的一支纔是大酋長統領的大支、主支、正支,他們到曲阜後便長期定居下來。史籍對這支多有記載。《帝王世紀》:「黃帝自窮桑登帝位,後徙曲阜。」《史記.五帝本紀》《正義》:「生黃帝於壽丘。」《索隱》也說:「黃帝生於壽丘」。《帝王世紀》:「黃帝生於封禪泰山,把龜族的神山視為黃族的神山,在與蚩尤作戰時,就向泰山女神求助,取得了「萬戰萬勝」的「玄女戰法」,從而擒殺了蚩尤。 生於曲阜又都於曲阜的天黿黃帝,是東夷人,而東夷人則是習於海上活動的海上人。《越絕書.吳內傳》:「越人謂船為須慮......習之於夷,夷,海也。」是夷海同義。《史記.太公世家》:「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集解注「東海上人」即「東夷之人」,也是「夷」即「海」義。可見,東夷就是習於海上活動的民族。張小華在《中國歷史上的太平洋人種》中披載:「在太平洋的夏威夷羣島和關島上發現大汶口人遺骨的情況,與山東大汶口人遺骨對照,不僅拔牙和枕骨變形相同,而且身高也相同。」李錦山《東夷原始宗教概論》:「這種習俗見之於我國東部沿海和南部地區的史前墓葬以及少數民族晚期墓葬。各地鑿齒的齒數、位置差異較大,但從淵源上考察,都不及山東地區早。」這說明大汶口人的拔牙習俗和枕骨人工變形早已在太平洋諸島廣泛傳播,亦即中國史書概稱之為夷的文化。《中國航海史》指出,5000年前,我國東夷人就具有了順海流漂航渡海去美洲的海航本領。他們是經日本順太平洋環流一直向東漂航到美洲的。東夷人不僅能去,而且還掌握了難度更大的返回本領。在5000年前的大汶口遺址墓葬中,出土了一種叫地平龜的龜甲,據《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葬發掘報告》稱:「所有地平龜屬的化石種都只限於北美,現生種則分佈於北美、中美兩處,美洲以外的其他大陸從未有過化石種或現生種的記錄。」這些實物證明瞭黃帝天黿氏是完全有往返美洲的航海能力的。他們不僅去了,還把美洲的地平龜帶回了故鄉。」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刊出的那幅《軒轅黃帝族酋長禮天祈年圖》就是其後裔保留下來並世代傳承的畫像。其實這張獸皮上的祖先圖是後來的複製加工本。

不過這也有據證明瞭它是遠古中國遷徙到北美洲伊利湖、休倫湖、聖勞倫斯河流域的黃帝族裔的文化痕跡。……雙手擎天的祈禱者,是天黿酋長,即軒轅黃帝族領袖。他的上方為主雷雨之神天黿巨靈龜,周環二十八宿星,居中央者為土星,背甲十三塊,周十天干,龜下甘霖普降,再下為太陽、虹霓、慧星和漫天星斗……

徐松石教授旅居美國後,發現昔日印第安人盛行扁頭習俗,他們或將嬰兒前額和後枕骨都壓平,或只壓平嬰兒的後枕骨。徐氏認為,印第安人昔日這種崇尚扁頭的習俗,發源於遠古時中國東北。直至辛亥革命時,許多人說,只要用手摸摸後枕骨,便知誰是滿洲人。由此可見平頭風俗昔日在東北之盛。

瑪雅/印第安男子陶塑。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收藏。

(特徵:頸部、手腕處佩有粗大的飾物,耳上有大耳環;變形的顱骨,斷牙)

下圖左上這位跪坐男子陶塑,也具有典型特徵:如,變形的顱骨、臉上的紋痕、身上粗重的飾物等,尤其是——他的斷牙。瑪雅人將牙齒磨斷,或者在牙齒上打洞,然後以玉石鑲嵌,是他們獨特的審美風俗。

前文寫道,有學者指出:「在太平洋的夏威夷羣島和關島上發現大汶口人遺骨的情況,與山東大汶口人遺骨對照,不僅拔牙和枕骨變形相同,而且身高也相同。」這說明大汶口人的拔牙習俗和枕骨人工變形早已在太平洋諸島廣泛傳播,亦即中國史書概稱之為夷的文化。

瑪雅/印第安陶塑人像。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收藏。

印第安文化與中華古文化之間相似乃至相同之處還可以舉出很多:比如靈臺文化;丘墩文化;玉石陪殮下葬風俗;還有關於天狗喫月亮的傳說;相似的洪水故事;共同的龍文化和羽蛇文化;共有的太極圖和饕餮紋飾和雲雷紋飾;相似的乘轎出行和擊鞠遊戲;相同的草藥和骨針治病方式;相同的七孔笛子和音樂上的五聲音階;甚至連喝童尿養生、喝蝌蚪以敗火的民間偏方都相同

瑪雅/印第安陶塑人像。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收藏。

注意:上圖最下邊這個是一支笛子——瑪雅女子像彩陶笛(吹笛子的口在她頭側)。構思實在巧妙!女子頭上戴著頭飾,大耳環,臉上、額頭以及太陽穴處刻有深深的紋痕,手中拿著一個工具。這款陶笛應該用於祭祀儀式上的演奏。

瑪雅/印第安貴婦陶塑。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收藏。

衣裳華麗,佩飾精美,綴花披風,頭上戴有繁複的頭飾裝飾。

瑪雅/印第安貴婦陶塑。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收藏。

印第安摔跤手石像。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收藏。

接近真人大小,是奧爾梅克文化最重要的雕塑之一:

看他們的面相、盤腿的姿勢,很像中國人。

印第安球技運動員雕像(局部),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收藏

瑪雅/印第安男子陶塑。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收藏。

瑪雅人雕像(局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近年我國有學者提出印第安人源自「華北人說」,用引人注目的證據,論證了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中國人。持這種觀點比較有名的是學者王大有,他出版了一套叢書叫《中華大道文庫》,其中一些篇章詳細地論述了所謂「中華先民開拓美洲」的觀點。他認為美洲先民是「中華人種」,美洲文明是距今一萬年到三千年內不同時期的中華移民所創造的。

證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97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了一具3000年前的石錨,經過對岩石樣本的化驗,確認這種岩石只在我國臺灣海峽附近有,而美洲沒有。於是美國學者墨裏亞蒂就把有關資料和岩石樣本寄給我國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賈蘭坡,要求中國學者參與研究。賈老又把資料轉給我國水運史專家房仲甫,房先生經過研究後認為:「殷人航渡三千年」。 1953年,美國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奧爾梅克遺址的祭祀中心發現了16尊雕像和6片玉圭,玉圭上刻有文字,王大有認為是殷商文字,並破譯解讀出來,是殷人祖先的名字:蚩尤、少昊、帝嚳、簡狄、多婦、契、相土、王亥、上甲等。另外祭祀的習俗也和東夷人相同。 王大有解讀印第安人的問候語「Yindian」(被哥倫布當作Indian 印第安/印度人)為「殷地安」即「殷地安陽」,猶言「家鄉好」;解讀印第安人傳說中的「Hosi王」為殷末軍事統帥攸侯喜;解讀「IN-Fubu」(墨西哥印第安人)為「殷福布」,其居住地「Chi-Huahua」為「羲華華」(伏羲、羲和之羲,華夏之華);解讀「Inca」(古祕魯土著人)為「殷家」;解讀「Hopi」(美國亞利桑那州印第安人)為「赫胥」(我國上古氏族);解讀「Na Dene」(加拿大西海岸土著)為「大地灣」(甘肅秦安縣的伏羲遺址)等等。

美洲印第安人的語言中,也有些辭彙發音與漢語相似。比如智利等地的印第安人稱小孩子為「娃娃」,墨西哥印第安人稱「你、我、他」為「寧、內、儂」,稱「河流」為「河」,哥倫比亞印第安人把船稱為「賽舨(chamban)」,而中國至今仍將一種輕巧的木質小船稱為舢舨。一種狗狗的名字(如Chihuahua吉娃娃,也是墨西哥共和國的一個州)完全是漢語語音,

祕魯的土著人有33種語言,其中最重要的是克丘亞語。所有的土著族語言都和漢語一樣是單音節,其中許多單詞的發音及含義與漢語相同或相似,如娃娃 (wawa),瓦罐(Hhuaco泛指陶製器皿),娘娘(nana),把水和河流稱為「河」。在祕魯北部沿海一帶,有不少村鎮、河流、墓地的名稱類似中國人的姓氏和名字,如著名的文化遺址「高氏墓」(huaca cao)、趙河(El Rio Chao)、八卦(Bagua)、玉盤(yupan)等。

從血緣上,科學家們也發現了印第安人與中國人屬於同種的證據——1986年3月2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文章,題為:《我國發現一種異常血紅蛋白,找到與印第安人同種「印記」》

河南人的Y染色體有 8%的Q ,叫做 美洲基因,就是跟印第安人一樣的基因。夏朝 商朝 中華文明的發源及中心地帶都在河南,河南有90%的漢人血統。

畫家畫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合成圖)

印第安人(長相很像中國人)

根據《中華祖先拓荒美洲》一書的考證,當時被西周軍隊阻隔在東方的10萬商軍,連同15萬眷屬、奴隸,浮海東渡,去尋找新的出路。書中說,將25萬殷商軍民喝東夷百姓分25部族,分5路行動,每路中都有方夷舟師,每五族由一個王族率領。這五個王族即飛鷹族、飛虎族、飛蛇族、飛龍族、鳥兔族……為行動方便,分別由攸喜候和摩候率領泛海。這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大逃亡,也是世界歷史上空前的大移民。他們老少相攜,患難與共,在茫茫的海上,捨死忘生,奮勇前進,他們不可能全部到達,但是他們終於到達了,新生了,寫下了人類歷史上輝煌的一頁。

這批殷商軍民在美洲登陸後,他們在扶桑日出國(近日的墨西哥),按照故都安陽的格局,重建了一個國家。把新都邊上的那條河叫做洹河,與家鄉的安陽河比美。推攸候喜為最高君長。後來因為地震,遷到智利的安第斯山中建立殷家(印加Inca)王國;另一部分登陸的殷民,則在祕魯北部建立了摩虞候執政。他們在異地重建了國家之後,認為故國之情不可忘,於是規定每人見面時必互稱「殷地安」,就是家鄉好的意思。這批漂洋過海的中國人,他們帶去了東方的文明,成為了印第安人的祖先。他們為後來的瑪雅文明、印加文明打下了基礎。1492年,哥倫布到達了巴哈馬羣島,他聽到當地人互稱殷地安,以為到達了印度。總而言之,當哥倫布到達美洲之時,中國的殷地安人(也就是殷都所在地安陽)已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作息了2500多年。他們傳播著中國的文化,過著和平的生活。只是後來西方殖民者到達美洲之後,才改變了殷地安人的命運。

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武王伐紂在西元前1046年1月20日,但有學者認為江曉原先生求得克商日為西元前1044年1月9日更可靠。考古也證實,武王伐紂在西元前1040年代是可信的。殷人東渡應在西元前1044年年初。到達中美洲已是下一個冬天.<<侯喜王歌>>有「天國再建冬復春」。表明他們是在冬天到達美洲的。

當年,周武王姬發用姜子牙為帥,聯合當時的800諸侯,渡過黃河,進攻商紂。但當時紂王軍隊的主力,有攸喜候喝摩虞候率領,在山東到江南一帶與九夷作戰,山紂王臨時組織了70萬奴隸軍,與西周對抗,但奴隸軍臨陣倒戈,商紂王兵敗身死,商朝滅亡。這時,在東方作戰的商王軍隊,既無法回到家鄉,也不願投降新主,於是他們選擇了逃亡。 這批殷商軍民在美洲登陸後,他們在扶桑日出國(今天的墨西哥),按照故都安陽的格局,重建了一個國家。把新都邊上的那條河叫做洹河,與家鄉的安陽河比美。推攸候喜為最高君長。後來因為地震,遷到智利的安第斯山中建立殷家(印加INCA)王國;另一部分登陸的殷民,則在祕魯北部建立了摩虞候執政。<<漢書>>說「船行一年可至也」在商末是同樣能實現的。前兩年幾個歐洲人嘗試再現殷人橫渡太平洋到達美洲的壯舉結果接近美洲海岸時繩索泡爛,竹筏解體,功虧一簣。因為他們是在越南而不是中國定製的竹筏,而且他們沒有像殷人那樣利用太平洋洋流繞道阿留申羣島,而是試圖完全藉助風力橫穿太平洋。

祕魯的的喀喀湖(西班牙語:Titicaca)上特有的——用蘆葦編製的遊船。

下圖是:烏魯斯浮島

湖上最神奇的所在就是烏魯斯(Uros)浮島,這種浮島可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只是在的的喀喀湖上僅存。這種浮島究竟有多少個可能誰也說不清楚,各種資料上從30多個到上百個都有,反正目前數量還是比較多的。島上的居住的是烏魯斯人,所以這種浮島就用這個民族的名字來命名。浮島的規模有大有小,小島只是一個家庭居住,大的島嶼上面可以居住6、7戶人家,最大一個的浮島上還有學校,郵局和商店。這些小島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前印第安時期,最早可能建於公元1400年左右,也就是印加帝國的鼎盛時期。

島上的烏魯斯人非常熱情好客,他們見有遊艇過來,都會穿著顏色鮮艷的傳統服裝紛紛來到小島邊上載歌載舞歡迎。

浮島邊上的木樁就是固定浮島的錨。由於鋪了一層厚厚的蘆葦,腳踩上去軟軟的,比走在最厚的地毯上還要軟。這是質地輕盈、浮力良好的多多拉蘆葦(Totola Reed)製成的。

整個海岸附近有七十多個這樣的「浮島」,3-4米厚的「草墊」彼此相連,鍥入湖底,而兩頭尖翹、輕巧靈便的草船是通往外界惟一的交通工具。島民們一年裡有一半時間住在岸上,另一半時間則住在湖中浮島上。

這是一家居民正在收割蘆葦。

這種人工浮島是怎麼建成的呢?原來滴滴嘎嘎湖內有著一種叫Totora的蘆葦。蘆葦的根基被埋在厚厚的泥土內。每到當地的雨季,蘆葦會和它的泥土根基一起浮出水面。當地人把那這些浮出水面的泥土根基捆綁連接在一起,然後再在根基上面鋪上一層厚厚的蘆葦草,這樣浮島就完成了。因為沒有了根基,那些被鋪上的草過一陣子就會腐爛,所以每兩、三個月就要更換新的蘆葦草。最後烏魯斯人在島四周用重重的錨來固定浮島,就像把船用錨給固定住一樣。

這個是向我們展示如何建造浮島又如何固定浮島的模型。

島上搭建的蘆葦房就是各種功能的住房了。房屋旁邊架設的就是太陽能電池板。

建成的浮島上面可以根據需要再用蘆葦建成的一個個的房子,這樣烏魯斯人就可以開始他們的生活了。如果生活中發生鄰裏不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鋸開被綁在一起的蘆葦土,然後大家各奔東西,老死不相往來。

如此島島相連的生活雖然安閑自得,不過一旦發生嚴重火災,就會演變成赤壁之戰的場面。如今,島上居民們利用太陽能來開發電源。

每個島上都有一個高高的哨塔是用來溝通信息和聯絡其他島嶼的。

祕魯的的喀喀湖,父女倆駕著他們自製的蘆葦船,把遊客送到另一個浮島上。

祕魯的的喀喀湖的浮草島

當年,周武王姬發用姜子牙為帥,聯合當時的800諸侯,渡過黃河,進攻商紂,但當時紂王軍隊的主力,有攸喜候喝摩虞候率領,在山東到江南一帶與九夷作戰,紂王臨時組織了70萬奴隸軍,與西周對抗,但奴隸軍臨陣倒戈,商紂王兵敗身死,商朝滅亡。這時,在東方作戰的商王軍隊,既無法回到家鄉,也不願投降新主,於是他們選擇了逃亡。向哪裡逃亡呢?「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既然他們的祖先可以到海外去作一番事業,他們怎麼不能呢?於是,一幕歷史上空前的大移民,便從太平洋的這一邊到太平洋的那一邊,威武雄壯、驚心動魄的開始了。

漂洋過海太平洋浩瀚萬裏,當年的中國人可以到美洲嗎?能!中華民族從來就是一個航海的民族。打開地圖來看一看,從北部灣到渤海灣,我們的海岸線有數萬裏,生活在這麼長的海岸線邊上,靠山喫山,靠海喫海,如果我們的祖先不熟悉海性,沒有駕馭海的能力,那麼他們喫什麼呢?根據歷史考證,中華民族從夏代開始,就能製造船隻,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就說夏代命九夷、狩大海、獲大魚。可見他們已經非常熟悉海上生活出沒於風浪之中了。夏代人可去美洲,《山海經》的成果就是一大證明。

到了商代,海外事業有了更大發展。《詩經?商頌》中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是殷商的十一代君主,據歷史記載,當時他的勢力已發展到了渤海灣。海外有截,截,照辭書的解釋,是整齊、平整之意。把八個字聯繫起來,也就是把海外治理的平平整整。但據翦伯贊先生的考證,這個「截」字,是地名,也是族名。截,就是山嵎,也就是現在的北美大陸西部的地方。根據這一考證,也就是當年相土的力量,已經擴展到了北美。

商代航海事業的發展,還可以從出土文物中得到證明。就在河南安陽小屯這個地方,發掘出的甲骨文片有16萬片之多,絕大部分都是海龜,還有盛產於北婆羅洲喝馬來半島的巨龜龜甲、象骨和象牙。更早,在大汶口文化時期,發現只有南美才有的地平龜龜殼。距今5000多年。

這些遺存,都反映了商代海上作業的規模,及其遠駕的方向。至於中國人怎樣渡過太平洋,到美洲去的?首先是白令海峽,是亞美之間最理想的通道。白令海峽是俄國皇帝彼得派將軍白令考察後才摸清情況的。這個海峽最窄處只有35公里,而且每年有半年時間處於冰凍期。因此它是亞美之間天然的橋樑,這是不容置疑的。在白令海峽邊上,有一個阿留申羣島。阿留申羣島像一串珍珠鑲嵌在亞美邊境,從這個羣島上沿著太平洋黑潮暖流跳躍前進,無疑是一條通路。我們中國人歷來吧出洋叫做漂洋過海,這個「漂」字是大有講究的,因為在機器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海上的來往大都靠風力。據《中國航海史》介紹,古代先民從山東半島渡過渤海到達朝鮮半島南端再借右旋環流航運到日本北部出雲地區,趁北太平洋暖流東航的。這條海流在北緯35°左右,常年為西風帶。東流,順風順水,海流速度為每天25海里左右。一直可漂到北美西海岸。當時我國沿海各民族肯定是掌握這一規律的。商代的造船業已經有高度發展,人們要不斷向沿海推進,就非得造船不可。據歷史記載,由姜太公指揮的那場滅商之戰,一夜之間,800諸侯、300兵車、3000虎賁,4.5萬甲士渡過黃河,直撲牧野,僅用了47條船,可見當時船舶的大小和載重量。顯然殷人對美洲並不陌生。事實上,東亞人特別是中國人自願或被迫順著太平洋洋流黑潮「漂洋過海」去美洲已經有萬年曆史了。去年日本海嘯後,很多物品今年浮現在美國和加拿大西海岸。最著名的是

1983年,北京大學鄒衡教授赴美洲講學,他來信說:有一次應邀參加一年一度的印第安人節日晚會,會上,他邂逅了一位印第安人中學教員。這位教員親切地對鄒教授說,他的祖先來自中國,是殷人。鄒很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說是漢人或是唐人,而單說是殷人?他回答:「我們是世代相傳的。」

祕魯的的喀喀湖上用蘆葦編織的大船的微縮模型(這是當地族長的女兒拿著的,用來向遊客演示如何用蘆葦編織成大船)

而美洲印第安人流傳著<<侯喜王歌>>.歌中記敘了侯喜率領二十五族歷盡萬難終於抵達美洲的事蹟。甲骨文「舟」字是一段剖開的竹子原產中國的涕竹在本土失蹤,卻在美洲生長至今。墨西哥西海岸出土的距今3000多年的陶器上,刻有二十多個「舟」字。即二十五族會師時留下的盟書。25萬人集體遠走他鄉,絕非易事。他們出發前應當有一定的計劃。航行中有可以想像的困難。但是,他們來到了中美洲,在這裡會盟。如果會盟是事實,那麼對於目的地是明確的。「舟」字表達了他們對劫後餘生的感恩,就和許多民族對葫蘆--崑崙的感情相似。

印第安人文物(有一個葫蘆)。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發現美洲》(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書中綜述中國人從遠古開始到過美洲的證據非常多,但那種暢銷書式的寫法,很難判斷或相信其真偽。書中提到美國《國家地理》1991年刊出過一幅「軒轅黃帝族酋長禮天祈年圖」,是在北美易洛魁部次頓哥村人中長期流傳的,倒令人喫驚。

【這幅圖,前面有詳細介紹】

最近,黑龍江出版社出版了韶華寶忠雙先生和歐陽如水明先生著的《中華祖先拓荒美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連雲山先生著的《誰先到達美洲》,海洋出版社出版了美國亨利埃特·默茨女士著的《幾近褪色的記錄》。三本書雖然是三個內容,卻共同證明瞭一個事實,即中國人不僅最先到達了美洲,而且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

亞美之間,一線相牽,這一點是不能否認的。《山海經》新解」 回答這個問題的,首先是中國的《山海經》。《山海經》這部書,無論是地學家還是歷史學家,一致承認是世界上第一部地理著作。我們歷代學者,也紛紛加以考證,但是它所講的道理,很多得不到證實。大家吧它當作神話故事或文學作品。這是由於我們只把目光放在國內的緣故。美國作者亨利埃特*默茨女士根據《山海經*大東荒》所述,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她發現,《東山經·大荒東經》裏描述的,完完全全是北美到南美的山山水水。她按照《山海經》上里程,按圖索驥,都有著落。他們同《山海經》所記里程完全吻合。默茨女士認為,比起那些虛構的故事來,反更加令人拍案稱奇。因此,她「對於那些4000年前就為白雪皚皚的峻峭山峯繪製地圖的剛毅無畏的中國人,我們只能頂禮膜拜」。山海經是中國夏禹時代所著。書中所述都有事實根據,是根據實地考察的結果。足見遠在夏禹時代,中國人已經到達了美洲。又見《中華祖先拓荒美洲》,引歐陽文亮的文章說:「筆者童年在海外,與印第安人家庭同喫同住同學同遊六年……彼此互稱殷地安,自言中國人,確信美洲印第安就是中國殷商人和少昊、夸父等中華先人的衣胄。」

【提醒:上圖為超高清超大圖(2235x1207像素),在圖片上點擊一次後,再點擊右鍵「在新標籤頁中打開圖片」,通過這種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圖】

上圖:學者王紅旗與其妻子——畫家孫曉琴,根據《山海經》與王紅旗的研究成果,於1999年9月9日創作完成的42平方米的巨畫《帝禹山河圖》,再現出遠古文明的宏偉景觀。 下兩圖,分別是其左右兩半部分:

【提醒:上圖與下圖,皆為超高清超大圖,在圖片上點擊可查看原大圖】

觀看墨西哥電視劇《坎坷》的時候,(十年前的時了)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一下,其中的幾位扮演老太太的演員,那造型、那動作、那相貌,和中國人幾乎一模一樣。

1993年11月28日,《新民晚報》《博文》版刊登的一條《美洲印第安人祖籍在中國》消息說:「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埃默裏大學的道格拉*華萊士教授及其同事,在最近一次人類學協會上報告,認為現在活著的印第安人的部分DNA與亞洲、太平洋波利尼西亞羣島上的土著人的DNA是相同的。據華萊士教授考證,史前有兩次從亞洲移往美洲的移民大浪潮。第一次發生在二萬到四萬年前的冰河時期。當時人們從西伯利亞經過冰凍的白令海峽而到達美洲。第二次浪潮發生在6000千年到1.2萬年前,一些中國移民從中國的東北部南下越南,經過菲律賓到斐濟羣島和夏威夷,然後再到北美。美洲印第安人極像中國人,這是世界上共同議論的問題。為什麼印第安人的建築,同我們河南安陽出土的文物幾乎一模一樣?為什麼印第安人的形象、體態同我們中國人極其相似?為什麼墨西哥人的金字塔的造型同我們山東曲阜的少昊陵如出一轍?而在墨西哥出土的圖騰,同我們各地出土的圖騰又非常相似?儘管不少外國出版的書中,也肯定首先進入美洲大陸的是蒙古人種,但仍未能確認印第安人的祖先同中國人的關係。

美洲出土的青銅酒杯

你能區分出這些金字塔哪個是中國的哪個是美洲的嗎?

墨西哥,特奧蒂瓦坎遺跡(Teotihuacan),金字塔

墨西哥的「金字塔」是很有名的。不過,它與埃及的金字塔不同,僅僅錐型近似,卻不具備棱狀特點。只不過是歐洲人最早發現它時,借用埃及金字塔的名稱。但是墨西哥的金字塔,卻與中國覆鬥狀的陵墓外型完全一致。

吉林朋友寄來的俗稱「將軍墳」的陵墓照片,外型確與墨西哥的金字塔一模一樣。位於吉林集安縣的「將軍墳」,是「洞溝古墓羣」的主要遺址。它被稱為「東方金字塔」,是一座高句麗王陵。該墓呈方形,有1100多塊精琢的花崗岩石條砌築成土級階壇。底邊長31.58米,高12.40米。墓室設在階壇第五級中央,墓頂周邊等距離排列著圓形柱洞,還遺有灰色瓦當和板瓦,可知墓頂原有享堂之類建築。這些特點均與墨西哥金字塔相同。

見下圖:

一九九五年,美國加利福尼亞舉辦了一個「墨西哥馬雅文明藝術展」,墨國展出的不太顯眼的一堆「玉石上的雕刻畫」,忽然吸引了一位來自中國學者的注意。

著名的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曾在頭版頭題報道:中國來的王平(譯音)教授認出了一百四十六個象形文字的一部分,他甚至可以讀出它們的讀音,並翻譯出了它們的意思。「這類似中國的甲骨文」,王說。他是一名中國甲骨文研究專家。王還指著一塊大玉石上的四個圖案說:「這是懸在皇宮的匾額,中國古代常見,四個字的意思是:[King and Ancestor Founded the Base of Country (尊王奠基)]」。

【見本文前面,有詳細圖文】

2000年6月1日出版的馮翔、李達著的《中國人發現美洲》(28萬字),該書就從歷史、文化、考古方面論證了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國人的親緣關係,書中有大量的考古圖片,和證據,證明古印第安人的一支和殷商統帥攸喜侯統帥的10萬殷軍有關係,具體證據在這裡沒法一一傳上來。祕魯政府主辦的印加帝國出土的玉器展(前幾年在北京世紀壇和上海展覽過)顯示,上面的確有中國古代的甲骨文,其中很多跟四川那個寫有盤古世系的壁畫類似。說明美洲文明的確跟古華夏文明有聯繫。以前看過一個考古視頻《賀蘭山岩畫》,大概說的意思是:在寧夏的賀蘭山發現的巖畫說明,在很早以前,有人從東北開始環太平洋遷徙,最終到達美洲。其中主要的證據是中國有大量的「太陽神」巖畫,雖然世界上古巖畫很多,但「太陽神」巖畫卻只有環太平洋分佈,是一種宗教文化,即是統一信仰的族羣所為。

從人種上說,美洲印第安人屬蒙古人種的一個支系。世界人類學家普遍認為,印第安人主要是15000年至20000年前從亞洲經白令海峽遷入美洲的。從直觀上看去,很多印第安人活脫脫就像一個中國人。筆者就曾看到阿拉斯加的因紐特兒童照片,那留著垂髻的男孩,與華北小兒毫無二致。還有從一些畫報上看到的中、南美洲叢林中的印第安人,你會以為他們是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毫無疑問,大多數印第安人(包括愛斯基摩人)都具備黃種人的特點:頭髮色黑且直,黃皮膚,鏟形門齒,以及白種人和黑色人種所不具備的嬰兒出生時臀部的青色胎記。

專家還指出,幾萬年前從白令海陸橋前往美洲的早期印第安人和通古斯人血緣同根。他們主要居住在北美大陸最北部,漁獵為生,沒有創造文明生活在美洲中部南部、創造了燦爛的瑪雅文明、印加文明、阿茲特克、奧爾梅克文明的印第安人都是殷商後裔為主。

從血緣上,科學家們也發現了印第安人與中國人屬於同種的證據——1986年3月2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文章,題為:《我國發現一種異常血紅蛋白,找到與印第安人同種「印記」》

殷商遷到北美大陸聽起來是個荒誕的假說, 是個不可能的奇蹟, 但歷史往往有奇蹟, 人類的誕生也是一個奇蹟.

一八九八年,也就是百年前的,一代國學大師康有為發動的「戊戌變法」運動失敗,遠離祖國經香港、日本流亡北美,他專門參觀美國印第安人的保留地(Indian Reservation)時大喫一驚:這些美洲人的眼睛、皮膚、頭髮、語音為什麼如此象中國人?後來,他訪問墨西哥,並受到墨西哥總統的親自接見。到瑪雅文明遺址研究後,他發現:「此處一磚一石,一城一廟,與我萬年來的中華文明無異也」!當他看到那些傳統印第安人被壓迫在窮鄉僻壤,住在落後的農屋、過著原始的野蠻生活、穿著粗糙簡陋織物時,更滄然淚下:「此乃我族同母兄弟也,淪落至此,情以何堪!若我族貪圖安逸懶惰,不奮起直追,不思不改,必有今日矣!」

1910年清朝政府派歐陽庚為特使,東渡墨西哥,辦理墨西哥革命時殺死華僑300多人的索賠案。歐陽庚辦完專案後的一天,當地印第安百餘家族的代表,前來找歐陽庚請願。他們告訴歐陽庚:墨西哥革命時,殺死印第安人750名,這些印第安人是中國血統,殷人後裔,叫殷福布族,是3000年前從天國經天之浮橋島到這裡的。請求清政府一併保護索賠。歐陽庚聞知此事大為驚喜,恰好來墨西哥之前,王國維、羅振玉等託他到美洲後代為調查「殷人東遷」之事,只可惜歐陽庚將此事報告攝政王載灃後,載灃未予支持,查證之事不了了之。

大量的研究顯示,文明印第安人是殷商遺民,確實是純正的漢人後代!美洲的主要印第安文明都是漂洋過海到達美洲的殷商遺民所建。

但是,四千年的分離與獨立發展,使得這些來自華夏文明的美洲文明同其母體文明漸行漸遠,殘存下來的只有隱隱約約殷商的影子。遺憾的是很少人關心這些研究成果。炎黃子孫逐鹿中原,不但把匈奴突厥趕到了歐洲,也把殷商遺民趕到了美洲!多麼波瀾壯闊的歷史!!!

----------------------------------------------------------------------------------------------

奧爾梅克文明的文物近似殷商文物殷人東渡美洲不是「天方夜譚」

原標題:殷人東渡美洲不是「天方夜譚」

6月4日,在國家主席訪問墨西哥前夕,新華社播發了一篇特寫——《話說中墨文化同源猜想》,文中講,「作為美洲大陸上瑰麗文明的代表,瑪雅文明與中國的華夏文明有著許多相通和相似之處,引發了歷史學家對這兩種文明之間聯繫的無盡猜想」。於是,早在殷商時期就有中國人抵達美洲大陸並定居繁衍的「殷人東渡」一說再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猜想」已經數百年

學界有關「殷人東渡美洲」的假說和推斷大多都將發現於墨西哥東海岸的美洲最早的文明——奧爾梅克文明的出現和商代末年武王伐紂後,原屬商朝的殷人渡海遠逃聯繫起來。早在1590年,法國學者阿科斯塔就提出最早的印第安人是從亞洲通過白令海峽來到美洲大陸的亞洲人。1752年,法國學者歧尼的進一步推進,提出中國古籍中的「扶桑」就是美洲的墨西哥的說法。隨後引發了西方學術界關於誰先發現新大陸的廣泛討論。

最早提出殷人東渡美洲假說的是英國學者梅德赫斯特,他在翻譯中國古典文獻《尚書》時,提出周武王伐滅殷紂王時可能有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風,被吹到美洲的說法。美國學者邁克·周1967年發表的論文指,在墨西哥東海岸的拉本塔發現的美洲最早文明——奧爾梅克文明有很強烈的殷商影響。

後來,旅居美國的許輝博士提出,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史記中稱作祿父)等王室成員在周初和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發動「三監之亂」失敗後,逃亡到了美洲大陸繁衍生息留下文化遺存。他認為:美洲文明之母「奧爾梅克文明」和中國商代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這一意見傳出後,新華社等新聞媒體進行了廣泛的報道,引起了國內外的普遍關注。

文字元號相似

現任職美國俄克拉荷馬中央州立大學的許輝教授,曾先後尋覓到200多個奧爾梅克的玉圭、玉雕,上面也刻有與甲骨文相同的符號。許輝曾帶著其中的146個甲骨文兩次回中國,請教數位中國甲骨文權威專家,得到的鑒定意見是:「這些字屬於先秦文字字體」。

許輝所收集到的這些奧爾梅克文字元號涉及的內容很豐富,有農業方面的,例如雨、水、天、禾、田、木、樹苗、太陽及方位,表現拜祖祭祖和巫術神法的,還有中國所特有的天干地支、數字和卜卦等符號。

2001年3月,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範毓周到墨西哥拉文達遺址考察,在觀看一組由16位小玉人和6 根玉圭組成的奧爾梅克文化祭祀中心文物原件時,發現在玉人身後左邊的兩根玉圭上刻有明晰的文字,其形體結構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正相一致,對照甲骨文可以清楚地釋讀為現代漢字「十示二入三一報」和「小示」二字。

甲骨文中「示」字多見,本義為敬。甲骨文中商王的先祖一「世」稱為一「示」,「十」接著述「示」再述個位數的方式,如「十二示」作「十示又二」。祭祀旁系先祖稱「小示」。因知,拉文達的這件玉圭上是指十二代祖先而言。

範毓周認為,如果推斷不誤,則這些玉人應當就是奧爾梅克人的祖先。這些玉人的面貌特徵一望而知,都是中國人的面目。考慮到自商代後期盤庚遷殷後至帝辛(紂王)被周武王伐滅,共有12位商王,則拉文達 4號遺址這組玉人中的12個綠色玉人極有可能是這最後12代商王的象徵,3 個走進來的白色玉人可能是商代王室的旁系後裔進入中美洲後傳承的3 代首領,故其身後玉圭上銘刻表示是屬於旁系的「小示」。

範毓周教授認為,「我們有理由相信,奧爾梅克文化所普遍使用的文字極可能就是商代後期殷人普遍使用的甲骨文。」

奧爾梅克文明之後,公元前後,同一地區出現了瑪雅文明。上世紀60年代,蘇聯學者的研究發現:瑪雅字既不是表意文字,也不是表音文字,而是跟漢字類型相同的表意兼表音的一種「意音文字」和「意形文字」。

瑪雅字的外貌跟漢字迥然不同,可是它們的實質如出一轍,瑪雅字的符號多數寫成方塊形,或者用方框線條圍起來,跟漢字寫在方格子裏相似。著名人類學家、美國哈佛大學的張光直教授曾提出了一個「瑪雅——中國文化連續體」的假設,認為瑪雅文明和中國古代文明是同一祖先的後代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發展的結果。

時段吻合習俗相近

根據中美洲學者的研究,拉文達奧爾梅克文化遺址的年代應在公元前900年左右,商代滅亡根據目前的研究其年代應在公元前1000 年左右。在商代滅亡後近百年的時間裡,其逃亡到中美洲的王室旁系成員作為新到達美洲後的首領傳承三代是很自然的,他們將原來在殷墟故里使用的甲骨文東傳到墨西哥也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商代滅亡後,尤其是帝辛(殷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在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後的紛亂的局面下,殷人的王室貴族浮海逃亡是很正常的。美國學者邁克·周1988年出版的《美洲的第一個文明》中提出,奧爾梅克文明在歷史上出現的時間,接近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大風暴發生時間,奧爾梅克文明可能來自殷商。許多奧爾梅克時期的出土文物突出地具有殷商文化的特徵。如在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出土的玉器假斧與殷商的玉圭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奧爾梅克人不僅面貌特徵與中國人相近,在生活習俗上與商代殷人也是相一致的。例如商代殷人的坐姿普遍採取跽坐(兩膝著地,小腿貼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腳跟上)的方式,在墨西哥的奧爾梅克文化中,也有相當數量的石雕人像坐姿是採用跽坐的方式的。這種坐姿的一致性無疑也反映了墨西哥的奧爾梅克文化中遺留有不少他們祖先商代殷人的習俗。

奧爾梅克文明,匕首的雕刻頭像跟中國古代武士十分相似。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收藏

瑪雅/印第安陶塑人像。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收藏。

注意:這是一支笛子——瑪雅女子像彩陶笛(吹笛子的口在她頭側)。女子臉上、額頭以及太陽穴處刻有深深的紋痕,手中拿著工具。這款陶笛應該用於祭祀儀式上的演奏。

印第安文化與中華古文化之間,相似乃至相同之處還可以舉出很多:譬如靈臺文化,丘墩文化,玉石陪殮下葬風俗,還有關於天狗喫月亮的傳說,相似的洪水故事,共同的龍文化,共有的太極圖和饕餮紋飾和雲雷紋飾,相同的草藥和骨針治病方式,相同的七孔笛子和音樂上的五聲音階,甚至連喝童尿養生、喫蝌蚪以敗火的民間偏方都相同……

瑪雅墓葬:1952年考古學家在帕倫克銘文神廟下發現帕卡爾國王的陵墓以及其中帕卡爾本人的遺骸。石棺中的遺骸臉上罩著用200塊玉片鑲嵌的翡翠面具,身上堆滿各種珍貴的玉器,還戴著無數的護符和手鐲。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收藏。上圖轉載自:Molly MHZ

在帕倫克王墓出土的瑪雅人的翡翠面具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年的歷史,相當於中國漢代的金縷玉衣。據說這個翡翠面具及其附屬物項鏈中還藏著人類毀滅週期的密碼。

上圖轉載自:Molly MHZ

西漢 竇綰金縷玉衣,河北省博物院。圖片:致謝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該墓葬集出自中山靖王劉勝的王妃竇綰之墓。玉衣由眾多小玉片組成,多達2000餘枚,每一片都以金線精心串起,以符合人的身體線條,通過玉的層層疊加來實現逝者肉體神化的完成。第一層是將玉塞塞入9個身體的孔口之中,以將屍體封存。第二層為大小相間的雙片結構。如此這般,屍體便被封存於玉衣之中,頭部則倚靠在一個枕頭上。整件玉衣使逝者的形神能夠合為一體,從而獲得永存。

航海條件允許

中國和墨西哥遠隔萬裏,中間橫隔著廣闊的太平洋,殷人是如何遠渡重洋來到新大陸的,一直令人難以想像。

實際上,殷人是有相當航海經驗和能力的民族。《詩經·商頌》中歌頌殷人先祖的《長發》中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詩句,早在商代第十一代相土的先公時代,殷人已經可以跨越海域征服海外。

目前尚未發現殷人由陸路輾轉到墨西哥的任何跡象,合理的解釋是他們先進入日本海,然後在太平洋暖流的推動下進入中美洲。據說曾經有人做過以木筏從日本海漂流到中美洲的試驗,只要帶足乾糧淡水,依靠降雨補給是完全可以到達美洲的。

雖然直到今天還沒有找到「殷人東渡」的決定性證據,東西方學者對此還有爭論, 但這一問題已經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和深入討論。

綜合 新華社《尋根》《河南商報》等

印第安人可能是中華殷朝移民 涕竹成為重要證據

來源:中青在線

  印第安人和華人有許多相似之處,智利等地的印第安人稱小孩子為「娃娃」,墨西哥印第安人稱「你、我、他」為「寧、內、依」,稱「河流」為「河」,哥倫比亞印第安人把船稱為「賽舨」(chamban),而中國至今仍將一種輕巧的木質小船稱為舢板。而阿拉斯加的因紐特那留著垂髻的男孩,與華北小兒毫無不同。

  至於在美洲的古物中發現中國文字則早已見慣不驚了。古代美洲留下的石刻書法,與中國的甲骨文及金文極為相近,有些字的寫法簡直與中國甲骨文一模一樣。難怪北達科他州有關機構根據這些「書寫的岩石」,曾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曾一度訪問過北達科他。」

  更令人驚奇的是:奧爾梅克遺址拉文塔的祭祀中心的地下出土了十六尊翡翠雕像,這些雕像人的面孔形似中國人,且頭顱系人工改型的高長頭。這種高長頭正是殷商所崇尚的習俗。這十六尊雕像的其中十五座黑色玉雕呈同心圓排列,面向一紅色玉雕像。紅色玉雕像後立著六塊玉圭板,圭板上刻有類似商殷甲骨文和金文的字跡。據專家考證,這些玉圭板上刻的正是殷人先祖的名號。

  如果印第安人真是殷人移民,那麼幾千年前的那一天該是多麼的悲壯,成千上萬的人從中國沿海的某個地方出發,經歷了無窮無盡的災難,終於到達那不知名的遠方。

  殷商大軍失蹤之謎

  公元前一○四七年,殷商帝辛(即歷史上有名的紂王)三十二年,周武王觀獅於孟津,準備伐商,紂王急召貴戚微子、箕子及攸侯喜(攸,同條,地名,侯是爵位,喜是人名)等勤王。帝辛三十三年,周軍渡孟津,時商軍主力十餘萬精銳正由悠侯喜統率大舉攻東夷,大軍不及調回,帝辛遂派七十萬奴隸與周軍戰於牧野,不料奴隸於陣前倒戈,商軍大敗,周軍入朝歌,帝辛登鹿臺自焚,商亡。

  商亡之後,殷軍統帥攸侯喜在條(一般認為在今淮寧縣,也有人以為在安徽宿縣附近)的主力軍十萬人以及林方、人方、虎方等部落的十五萬人,突然全部失蹤,下落不明,成為殷商歷史的千古疑案。

Hosi王是不是攸侯喜

  一九二二年,中華民國第一任駐智利公使歐陽庚,見公使館的馬車房後面有三畝涕竹,很奇怪,因為涕竹原是中國福建廣東的植物羣,截其二節,剖為兩半,即可以為舟。

  他問印第安僕人這些涕竹是從哪裡來的,僕人說:「涕竹是印第安人的祖傳外傷葯,是Hosi王三千年前不知從什麼地方帶來的,現在Inca(印加)的Hosi醫師用涕竹治外傷瘰?,用針灸治療內科百病。」

  歐陽庚聞聽此言,心中一動,當年盤庚避水遷都,不是發明瞭針灸治療瘟疫麼?《神異經》說涕竹可治療瘰?,這是中藥偏方,這些印第安人又如何知道?Hosi王會不會就是殷末徵東夷的攸侯喜?

  海上神路和天之浮橋

  一八六三年,一位叫布.德.布爾布爾的學者,在西班牙馬德里皇家歷史學院檔案館裡,發現了三百年前蘭達主教所記載的瑪雅人的許多傳說,稱從「海上神路」來過十二個高文化的民族,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文明。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島上居住著瑪雅人,他們自稱是「三千年前由天國乘涕竹舟經天之浮橋諸島,到科潘河畔種豆麥黍粟的農民。」

  也許,這裡的「海上神路」和「天之浮橋」正好暗示了殷人的東渡路。

  當年,殷商大軍正處在山東半島,由於河南已被周軍所佔,東歸已不可能,所以,殷軍民不得已而渡海,臨走之前,他們砍涕竹和涕竹做舟做葯。他們的目的地可能也和箕子一樣是遼東和朝鮮的殷族老家。但是,十多萬軍民放舟入海後,遇到了長年東流的黑潮暖流和太平洋暖流,他們來到了美洲。

  這樣的事在後來也曾發生過。十三世紀忽必烈征伐日本,元朝水師被颱風所襲,一些船艦隨黑潮海流漂至北美洲夏治特皇后羣島。這裡的土人,至今尚說是元朝水師的後代。

打開世界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到,由東海經朝鮮海峽,到日本列島到千島羣島,經勘察加半島南端,到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羣島,直達阿拉斯加,其間島與島的相距,大都不過十幾二十海里,真正是一座北太平洋上的浮橋。而Hosi王和Moche王可能是東渡的統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