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電器

  截至2018年9月30日,格力電器的股東戶數爲500334戶,成爲一家股東數逾50萬的上市公司。與此同時,從格力電器的前十大股東持股狀況分析,卻呈現出股權結構比較分散的狀態,即使是第一大股東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其持股佔總股本比例僅有18.22%,而格力電器的控股權一直備受不少大資金的青睞。

  不過,縱觀格力電器的前十大股東的現狀,卻頗顯特色。實際上,除了第一大股東之外,從第二大股東到第十大股東都有着不少的來頭。例如,在格力電器前十大股東名單中,排名第二位的河北京海擔保投資有限公司,則來自於格力電器主要的經銷商,持股佔總股本比例達到8.91%。此外,對於其餘稍有話語權的股東,則主要來自於證金、匯金、前海人壽、社保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至於格力電器的領軍人物董明珠,則以持股4448.85萬的股份,位居格力電器的第十大股東的位置。

  一方面是機構投資者乃至部分實力資本的虎視眈眈,另一方面則是格力電器的控股權爭奪持續升級,而作爲國企的格力,近年來也在不斷嘗試混改的發展方向,近期格力集團籌劃轉讓所持有的部分格力電器股權,更是引起了市場的一片熱議。

  據瞭解,格力集團擬通過公開徵集受讓方的方式協議轉讓格力集團持有的格力電器總股本15%的股票。按照這一方案分析,原來持股比重達到18.22%的格力集團,可能將會因此丟掉第一大股東的位置,而其持股比例也將會從原來18.22%一下子降低至3.22%的比例。

  15%的股份轉讓,這一個數字頗顯深意。爲何不是18.22%的股份全部轉讓,這或許也是格力集團希望保留適度話語權的考慮。至於15%股份轉讓所牽涉到的資金規模,則有可能超過400億元的規模,這對於接盤方而言,首要考慮的則是資金的實力問題,再者則考慮是否符合未來格力混改的發展方向,是否有利於未來格力的戰略發展。

  就目前而言,市場仍對接盤方有着不少的猜想,但在具體接盤名單落實之前,市場也僅僅處於猜想的階段。但是,面對逾400億元的接盤資金規模,非中小企業、一般資本可以承受得起,而現階段內更有可能成爲接盤方的,可能會是董明珠等核心管理者、互聯網巨頭、實力較強的國資等。不過,面對這一輪的股份轉讓,並非一次簡單的股份轉讓,而是可能借助這一次的股份轉讓契機來促進格力的混改發展,並更有利於未來格力的發展前景。

  由此可見,對於接盤方,更應該利於格力的戰略發展,併爲未來格力參與全球化競爭帶來了積極性的影響。

  談及格力電器,對投資者而言,也是印象深刻的上市公司。這些年來,無論是營收、淨利潤,還是現金分紅、股票價格表現等方面,都展現出非常優秀的一面,以董明珠爲代表的核心管理者,這些年來確實做到了爲股東創造財富、創造價值,而格力電器也稱得上良心企業。

  在投資者看來,董明珠更像是格力電器的靈魂人物,或許只要董明珠仍在格力,投資者對格力的信心還是比較高的。但是,對於這些年持續快速發展的格力來說,也確實存在着一些發展與轉型的壓力。例如,主營業務比較單一,空調營收佔比營收比例高達82.41%,而在主業單一的背景下,董明珠也試圖尋求轉型的出路,這些年來先後嘗試了手機、新能源汽車以及芯片的佈局。

  過去二十餘年,可以認爲是格力電器最爲成功的年份,也是格力電器的發展黃金時期。但是,經過了高速的發展與擴張,若格力電器仍未找出合適的突破方向,可能就會影響到未來格力擴張發展的野心。至於之前董明珠提到的6000億營收目標,也許就成爲了一個不符實際的發展目標。

  按照當前格力電器的營收水平分析,要想在未來數年實現6000億的營收水平,也是一個非常高的難度。或許,對於格力電器的突破出口,一方面在於其全球化的佈局,加快衝出海外市場,並與海外巨頭進行實力比拼;另一方面則在於加快研發核心技術與核心芯片,爲其衝出全球市場做好基礎性的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近年來格力造芯片的舉措,一直引起市場的爭議。雖然造芯片有利於企業未來數十年的發展,甚至更有效參與海外市場的競爭環境之中,但是造芯片本身就是一項研發成本高、人才需求旺盛以及時間成本漫長的過程,而且回報週期較長,更考驗企業的持續燒錢能力,非一般企業可以承受得起。

  對於董明珠而言,本身也是一名堅定的女強人形象,但要想完成造芯片乃至衝出海外市場的目標任務,關鍵還是要把控制權與話語權把握住,否則很容易因觀點分歧、效率低下而影響到格力的發展目標。

  格力集團將格力電器15%的股份進行轉讓,以積極推動格力的混改進程,同時也給了未來格力的發展掃除了障礙。或許,這一次的股份轉讓事件,還是頗顯深意,而最終接盤方也將會從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未來格力的發展命運。

  從造芯片,到全球化的佈局等大方向,對格力的發展目標還是比較明確的。若可以順利落實,將會給格力股東帶來更高的投資回報預期,從長期來看,格力控制權變更的戰略意義還是頗顯積極。但是,經過了前些年的高速發展,格力電器也面臨比較重要的發展轉型過程,如何打開發展突破口,如何逐漸改變主業單一局面,且如何實現更高的營收目標,這將會直接考驗到格力核心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同時也關係到50萬股民的財富命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