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道的婚姻观从道教的发展史上看,在全真教兴起之前,道教徒们大都在修仙问道的同时行医济世,扶危济困,是一个积极入世的宗教,因此,并没有禁止婚配的戒律。对婚配的禁忌发端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道之争,道教和佛教在教义理论上的相互借鉴。接受了这一严格戒律理论的全真教派在唐宋时期完成了理论体系的构建,并在随后得到了完善和发展,于是全真教派开始有了传戒制度:不结婚、食素。但是,从更根本的传承来看,老祖天师在东汉传教之初,根据《太平经》的经教记载,认为如果没有婚姻关系,必然导致「阴阳不交,乃绝灭无世类也」,认为婚姻乃人之常伦,是阴阳得以和合、社会得以延续的根本;公众号嗣汉天师府,而道教药王孙思邈则指出:「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从医学上更进一步说明了婚姻的重要性,认为不结婚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养生长生。此外,再往先秦追溯,从更古老的传承《易经》来看,那就是:「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遥想当年道祖老君传老祖天师《太平洞极经》、《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斩邪剑等经书、法器,拜为天师,嘱咐天师广行正一盟威之道——可以说:经由老祖天师所继承的道教传统,其历史源流更为深远。

历史的传统能够流传至今,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得益于血脉的传承,而血脉又来源于婚姻——因此可以说,从正一道来看,婚姻本身不但下符人伦,而且上合天道,所以才能够在天人之际、古今变化当中,做到源远流长、传承不息!

强调男女平等的道教婚姻《周礼》中说,婚姻的目的是「上以继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祭祀祖先与传宗接代是儒家婚姻观的核心,通过婚礼制度,使女人变为男人的附庸,甚至视为生育工具。这些儒家伦理规范后来演变成了法律,在古代社会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古代社会缺乏自然科学的助力,最根本的社会劳动力就是「人力」,这便使得人口数目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换句话说:女性生育得越多,社会的整体生产力就越强。但是,这样一种社会伦理观,随著自然科学的进步,便逐渐与时代脱节,逐渐成为千百年来桎梏中国女性发展的枷锁。在今天这样一个国泰民安的开明盛世当中,社会价值的评判标准越发多元:很多以前只有男性才能胜任的工作,现代女性也能胜任,甚至可以完成得更好。

就此而论,儒家伦理如果需要与时俱进,如果需要进行一个现代化的改造和转换,儒家就必须向道教取经和学习,因为道教的婚姻观认为:男女平等的关系是基于道教的宇宙观,天地诞生之初就已肇生阴阳,阴阳不仅是万物法则,也是男女之象,即「男不能独生,女不能独养」。阴阳的相和共生,涵化到社会伦理层面,就意味著男女在自然属性上的平等。

道教对女性的尊重,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封建社会就已经特别突出,早在东汉时期,《太平经》便已经提出:「女之就夫家,乃当相与并立同心治生,乃共传天地统」、「男女乐则同心共生,无不成也」,如此等等。

道教的婚姻观,肯定男女价值,认为男女共乐是婚姻的根本目的,并且,女性不应沦为男性的附庸,男女双方应当「同心治生」,共同营造美满的小家,唯有社会上的各个小家和谐美满了,我们的整个大家——国家——方能真正和谐美满。从这一层意思上来说,道教强调男女平等的婚姻观,其实不只是针对婚姻,它同时也在2000年前预言了中国的未来:那将是一个男女平等的开明盛世!

道教婚礼

附录:道教婚礼科仪简介

道教婚礼,通常道教婚礼分为迎请过程和科仪过程。

迎请过程前文已经简单介绍,这里的重点是说一下科仪过程。科仪过程通常分为6个部分:

1、前启科仪

内容主要包括有:步虚韵、举天尊、吊挂韵、高功说文、瑶坛韵、小荡秽等。

步虚代表法师上坛行仪开始,举天尊为「红鸾天禧天尊」,正是此次的证盟主神。吊挂为承接上下,公众号:嗣汉天师府,引出下面的瑶坛韵和荡秽。瑶坛韵为对越上真。荡秽主要是由法师扫荡氛秽,清净坛场,同时为二位新人洒净赐福。

2、礼神达意

礼神达意首先是新人拈香,使香云达信,传达心意。之后拜天地感谢天地证盟,拜祖师感谢祖师证盟加持护佑。新人表达过对神明的谢意后高功法师开始「迎真请圣」证盟婚姻。并且请圣礼神表明意思后,开始宣表。也就是给天宫发一个证明新婚的「邮件」,由天宫存储。

3、迎神请圣证盟

内容包括有:高功说文、大赞韵、举天尊、祝香咒、入意、焚表上天等。

4、加冠礼

证婚人为新郎加冠、高功法师为新娘加簪、新郎新娘互赠信礼并对拜、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双方父母上殿拈香、礼神、就座、新郎新娘向父母三叩首、敬茶等

5、婚姻圆满

内容包括:高功说文、圆满赞等。

6、礼谢神恩

内容包括:新郎新娘向祖师行礼、向高功法师行礼、向观礼者行礼、礼成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