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調查與實驗研究表明,飲食類型與營養習慣是對結直腸癌起決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在西方人中,飲食因素可能與大約50%的結直腸癌有因果關係。

儘管對於特定營養素、食物及其化合物與結直腸癌的發生是否存在因果關係尚有爭議,但目前一致認爲,動物脂肪和蛋白質攝入過高,食物纖維攝入不足,是結直腸癌,尤其結腸癌的主要高危因素;而飲食中的其它營養素包括維生素A、C、D和鈣等是有益的因素。

高脂肪飲食、紅肉

大量數據表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與加工過的肉類和飽和動物脂肪有明顯的相關性,目前多數學者認爲結直腸癌的發病與飽和動物脂肪飲食密切相關,與總脂肪攝取,植物脂肪則無明確關係,其機理可能有如下幾個方面。

1.膽汁酸及其代謝產物

膽汁酸是由肝臟分泌並經膽囊濃縮的膽汁中存在的具有類固醇結構的有機酸,它能促進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高濃度膽汁酸及其代謝產物在腸腔中促癌機理迄今尚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①某些膽汁酸可促進腸粘膜對致癌物的吸收,可能某些結構類似多環芳烴的膽汁酸在腸道厭氧梭狀芽孢桿菌作用下能轉變成致癌的3-甲基膽蒽,或是膽汁酸在人類腸道菌羣的作用下完全芳構化產生致癌代謝物環戊烯菲,試驗證明這些代謝產物可誘發結直腸癌、肉瘤等。

②有人認爲,膽汁酸能改變腸粘膜細胞的形態與動力學,促進腸道上皮增生,這些增生細胞對致癌物的易感性增加,另外,初級膽汁酸與次級膽汁酸能不同程度地增加某些多胺合成限速酶的活性,而多胺與腫瘤有密切關係。

③許多人體和動物實驗還表明,脂肪影響結腸內糞便二酯酰苷(DAGs)的濃度,已知DAGs是蛋白激酶(PKC)的催化劑,它能調節結腸上皮細胞的生長,因此在惡變中起作用。

2.膽固醇及其代謝產物

高脂肪飲食本身富含膽固醇,同時還能刺激膽汁分泌,從而使進入腸道的膽固醇量增加。膽固醇與腸癌的關係爲:

①結直腸癌的發展需要膽固醇。癌組織中膽固醇量增加,而且愈是迅速增長的惡性腫瘤,含膽固醇愈多,從而有人推斷在癌的發生過程中會吸收,儲存膽固醇,癌的發展需要膽固醇。

②膽固醇有促進腫瘤發生的作用,膽固醇的結構與引起結腸癌的膽汁酸及其代謝產物脫氧膽酸、石膽酸結構相似,已發現腸道內梭狀芽孢菌屬等可使膽固醇環部分芳香化,某些中性膽固醇也與致癌的多環芳香烴的結構相似。

3.腸道菌羣與細菌酶的活性

理論上,許多學者指出高脂肪飲食習慣的結腸癌高發人羣中糞便厭氧菌多、需氧菌少,許多研究還證實,腸菌羣可把飲食成分轉化爲具有生物學活性的化合物,致癌物也可把內源性分泌物轉化成該類化合物,還可從前體中產生特殊的致癌毒素。

有研究表明:結直腸癌高發的國家中,結腸癌多發生於乙狀結腸,而右半的升結腸僅爲對側的35%左右,認爲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的厭氧菌數量的差別,結腸中大便逐漸移至直腸,厭氧菌數量也逐漸增多,乙狀結腸中厭氧菌的數量較迴腸中高1倍以上,雖然迴腸中膽酸及膽固醇也存在,但其致癌強度遠較乙狀結腸低,由此可見,細菌在結腸癌的發生中佔有重要地位。

至今至少有8項病例對照研究發現,高總蛋白攝入與結直腸癌危險性增高有關,特別是動物蛋白(動物蛋白是肉類的主要成分,尤其是紅肉)。

纖維素含量

上世紀60年代Burkitt即根據流行病學資料提出結直腸癌的發生與飲食中富含精製碳水化合物、缺乏飲食纖維有關這一“纖維假說”。近20餘年來,不僅證實了纖維素可以調節血液中膽固醇和血糖水平,有助於控制體重,而且發現纖維素與結直腸癌具有密切關係。

有人用氧化甲烷誘發大鼠結腸腫瘤,發現同時喂飼含有大量麥麩纖維、柑橘膠及玉米麩皮者發生結腸腫瘤少。研究表明纖維的大量攝入可降低結腸癌的發生,纖維在腫瘤進展中具有抗癌作用。

經過對結直腸癌病因學進行多方面的研究後認爲,攝入纖維降低結直腸癌發病的機制可能爲:

①通過吸收水分增加糞便的體積和重量,對腸道中多種致癌物、促癌劑以及誘變劑具有稀釋作用,不但降低了它們的濃度,而且減少了其與腸粘膜的接觸,減弱了其致癌與促癌作用,同時還能吸附或結合膽汁酸等有害物質,以利於它們的排出。

②縮短糞便在腸道通過的時間,減少腸道內致癌和促癌物質的形成與活化,縮短它們與腸粘膜的接觸時間。

③通過提高各種脂肪酸的濃度,減低結腸內容物的PH,改變氧化還原條件。揮發性脂肪酸可以降低腸道遊離氨的濃度,不利於致癌過程。

④促進短鏈脂肪酸產生,抑制能產生致癌源的腸道菌羣,產生丁酸等抗癌物質。

飲酒

有一些流行病學研究認爲,飲啤酒與結直腸癌有顯著正相關。但丹麥一啤酒廠的調查分析表明,該廠工人雖然每人每天可免費飲啤酒6瓶,其結直腸癌的發生率並不高於普通人羣。

最近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在動物實驗中卻發現,啤酒能減少腸道腫瘤的發生。可見飲啤酒與結直腸癌的關係並不明確。

另外,對果子酒、高度蒸餾酒與結直腸癌的關係,至今亦無定論。總之,飲酒與結直腸腫瘤的關係尚需進一步研究。

維生素

維生素A調控上皮組織分化,使上皮細胞發育導向成熟的非角質化的細胞。當缺乏維生素A時,上皮細胞分化將導向角質化形成鱗狀細胞,最終發展成癌。

有證據表明,維生素A至少能對抗結直腸癌在內的8種癌症。另外,胡蘿蔔素、維生素B2、維生素C、維生素E均能降低結直腸癌發病的相對危險度。

國外學者發現,攝入鈣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魚和蔬菜、或直接補充鈣劑,可減少患結直腸癌的危險性,攝入維生素D與鈣量最多的人,結直腸癌危險性最小。

日光照射與結直腸癌呈負相關。日照多的地區,其穀類、蔬菜和水果生長時接受的陽光多,這些食物中含的維生素D可能更豐富,人們以穀類爲主食,結腸癌發生率就低,相反,同一地區以肉類爲主食的人則結腸癌發病率就多。

食鹽與醃製食品

Tuyns研究了食鹽量與胃癌、結腸癌及直腸癌之間的關係,發現高鹽攝入組三種癌症的相對危險度均增高。

楊工發現每週攝取3次以上醃製食品者發生結腸癌的危險是不足1次者的2.2倍,直腸癌爲2.3倍。該危險因素可能與食品醃製過程中產生的致癌(促癌)物有關。而高鹽攝入可能是一種伴隨狀態。

蔥蒜類食物

許多研究表明,常食蔥蒜類食品可降低胃腸惡性腫瘤發生率,其機理可能是減少致癌物對胃腸粘膜的損傷。

羅成華,主任醫師,博士,教授,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大外科主任、普外科部副主任及腹膜後腫瘤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普通外科學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腫瘤學博士生導師,知名腫瘤外科、肛腸外科、普通外科專家。

每年收治疑難、複雜腹膜後腫瘤及盆腔腫瘤病人達500例以上。曾在CLEVELAND CLINIC FLORIDA肛腸外科進修1年餘,擅長盆底重建及功能肛腸外科疾病處理。

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論文50餘篇,SCI論著7篇。舉辦中國腹膜後腫瘤論壇、中國肛腸創新論壇等大型學術會議。獲全軍醫療成果獎1項,國家專利4項。

已出版《腹膜後腫瘤》(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原發性腹膜後腫瘤外科學-理論與實踐》(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結直腸腫瘤》(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便祕治療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痔治療新技術-LigaSure痔切除術(附手術操作DVD)》(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等專著,正主編《Retroperitoneal Tumors: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Springer美國出版)。

曾被中央電視臺2、7、10頻道,北京電視臺、新華網、健康報等媒體廣泛報道。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行業專項及北京首發基金等項目,總科研經費達500萬元。

兼任中國抗癌協會肉瘤專業委員會腹部肉瘤學組委員、研究型醫院學會腹膜後與盆底疾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肛腸診療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美國結直腸外科學會(ASCRS)International Fellow、中國中醫教肛腸分會副會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大腸肛門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醫師協會肛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解放軍醫學雜誌》及《中華胃腸外科雜誌》編委等職。

來源:spanal醫學

責任編輯:饒春雨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