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eg

 

道家的修炼~6                           

 

我们作道家修炼,该如何安排动、静功法?上篇提到“静则炁生”,因此道家提倡以静功入手,这就好比是往身上挣钱。若直接从动功入手,则不易取得新生之炁,因为动功本身难免会产生炁的消耗。

 

道家之所以不赞成以动功入手,乃是须著重在静功的锻炼,但是道家并不反对动功,而是提倡二者之间的合理安排,如同运动与劳动需求中庸之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即应当先炼静功之后再来炼动功,亦即先挣钱而后花钱。

 

如此先从静功养炁入手,具备一定本钱之后,再使用动功之练习,将此炁运化于周身。如同挣了钱就要注意补养身体,再去做更好地挣钱。为了不亏本,应以挣钱(静功)为主,无论如何花钱(消耗),都应保持入大于出。

 

为了保住本钱《元炁》,花钱(消耗)之后,还要归结到挣钱(静功)上面。体现于动静功法的安排,宜多静(静功)而少动(动功),即动功三分而静功七分。再就是动功之后,仍要回到静功之修炼,则真炁不失,而生机长存。

 

练习太极拳,如何体会“炁”?太极拳怎样才能做到炼炁?太极拳的口诀,就是“以意领炁,以炁领形”。因此练习太极拳不懂炼炁,等于不明太极拳的真髓。但是这个“炁,不是呼吸之气,所以仅以呼吸配合太极拳的练习,不属于上乘的方法。

 

要在练习太极拳之中,体会“炁”的存在。首先在起势和收势的“无极势”之时,要静得时间长一些。因为越是能够静下来,越能有利于炁的生发。在中间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不要用太强的意念,要似有似无,绵绵不断。

 

尤其要注意利用起势养静所得之炁,用炁领动形体,则毫不费力,而且练习之后不仅不累,反而精神饱满,这才是太极拳的真妙处。两手、两脚、手与脚、肩与胯、肘与膝、神与形、内与外等各个方面,要注意协调配合。

 

用一炁贯通,则是炼炁而非练形。这时就要注意一动则齐动,一静则俱静。就像太极图的阴阳鱼一般,阴鱼一移则阳鱼随之而动,阳鱼一动则阴鱼随之而移,总之互相配合而齐聚于太极之中,聚起来就会有“炁”。

 

曾看过不少修道书籍与经典,但好像无法领会及下手,请问应当如何从之?下手之处,本来就不一定非得人人一致。因为每个人体质不同,悟性各异,故须分别对待之,道家向来强调“因才施化(教)”。

 

诸如健康者与多病者,体弱者与体强者,年轻者与年老者,聪明者与愚钝者,好静者与好动者,性刚者与性柔者,贫贱者与富贵者,男同修与女同修,寡欲者与多欲者⋯等等,各自不同,其下手方法也不应该完全相同。

 

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下手法,学道修功才会得到切实的进步。而且即使是同一老师传出的同一下手法,在每个人身上做出的效验也会各有差异。真正走过丹道修炼之路的明师,是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传授不同的下手法。

 

道家认为“道法自然”,这也是一个侧面的含义。在缺乏师传的情况之下,如欲从事初步内丹修炼,由于这一步骤的口诀丹经书中都有讲述,因此悟习丹书即可。鉴于书中下手方法各不相同,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每种都试一试...

 

以寻找适合自己的下手功法,如果感觉不合适,就改用另外的方法,即使走点弯路也无大碍。道家内丹无有偏差之说,因而不必担心走火入魔。无论取得正面或是反面的经验,都会帮助自己寻找打开内丹之门的钥匙。

 

初觉丹田发热,是否炁足的表现?其火候应当如何调节?丹田发热,是初习炼炁常见的现象,此乃心火下降的自然效验,不一定就是代表炁足。炼炁之时,做丹田呼吸,是为了借助外呼吸的炁机,促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心肾交合,则肾水化为真炁,而内炁之端倪始显。

 

内炁充盈,自然能够做到“炁满不思食”,非不思食也,炁足则无以进食矣,这一点可以作为内炁是否充足的衡量标准。还要注意此处所言之“不思食”,乃是炼炁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出现的现象,不是人为想像的结果。

 

有些炼气功的人单凭意念作用而辟谷,即不吃东西,与此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而丹田发热,有时反倒谈不上是炁足的表现。试看《黄帝内经》云:“热则炁泄”,炁泄何以能够达到炁足?

 

因此初步炼炁,丹田发热,是好的现象,逐步就应当调节火候,勿使热之太过,以免火多伤炁。真正内炁呈象、黄芽萌发之时,丹田的感觉乃是非热非冷,非寒非燥,一团中和之炁,这才是真火候,不可错认。

 

然而非至经脉大开、先天炁生之时,不可得也。丹书云:“真火本无候,大药不计斤。”正谓此也。

 

静修之时,感觉身内之炁如同水蒸气一般,冉冉上升,自身好像腾云驾雾一样,美不可言,有人说这种现象不对,内炁应当归入丹田,不应该往上走,这种说法对吗?

 

这是一种误解,修真过程之中,不同的层次均会出现不同的景象,岂可死搬硬套,一概而论(公式套用便是一种误导)。纳炁归入丹田,只是炼炁初步的一种法门。炁归丹田的目的,是为了逐渐培蓄丹田之炁。

 

丹田之炁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己就会发动,这种内炁的发生是一种自然,修炼必须合乎炁机之自然。内炁发生之状,如果纯属先天轻清之质,自然就会冉冉上升,脱换自身阴浊之气,渐觉身轻如云,似飘云端,妙不可言,这些都是极好的现象。

 

这时发动的内炁,是由体内自动发生,与初学之时炁归丹田有所不同。初学炁归丹田,是收纳空气之中的清炁,纳入丹田之中,是有为的;内炁自动发生,是无为的。引炁归入丹田,真正积累于丹田的清炁极少...

 

待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由丹田自己发动。当然,内炁发动之后,仍当一意不动,令炁自主,否则意随炁走,不免产生“助”炁之失。又当须知内炁发动,并非全都表现出冉冉上升之状。有时会有种种形象,变化万端,难以具述,功夫到处,效验自见。

 

摘录自~凤凰山脉 慈凰宫~~2015.02.0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