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分享者:小漾(方块酥)
本站乐果:   欢迎点我订阅本站, 以取得最新资讯!

片名:《和山姆上学去》 | 台湾区代理发行:台圣
导演:丹.哈比 (Dan Habib) | 导演、制片、监制皆为山姆亲生父亲一人担任!

本影评为自撰,请勿复制或抄袭!


  本纪录片以山姆为主角,导演为了记录罹患脑性麻痺的儿子山姆,而拍摄此部电影。一开始,导演也与一般大众无异,对残疾人士的权益漠不关心、甚至无感,直到发现儿子山姆罹患此疾病,才抛开成见,一举投入并关注身心障碍者的受教权与生存权。片中个案,主要有山姆、凯斯‧琼斯、爱莲娜‧玛菲、纳森尼尔、艾蜜莉‧贺芙五人。这几位主角并非罹患同一疾病,然而他们都是身心障碍人士。影片除了探讨融合教育的体制外,也还原他们在学校上课学习的实际情形,可看到他们与同学的互动、求学历程中所遭遇的困难等,有时主角本人或家长会说出自己对于身心障碍以及特殊教育的看法。

  1970年代开始「回归主流」运动,直到1990年代进而推行「融合教育」后,融合教育似乎已经成为身心障碍学生或特殊需求者的主流教育模式,然而融合教育真的适合每一位孩子吗?这对身心障碍学生、普通学生、学校教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山姆是脑性麻痺患者,学习智能正常,但因脑部受损,而导致动作协调与语言困难。很多时候,身心疾病并非那么可怕,是人们有色的眼光,加深了患者与正常人的距离。像是山姆,好学、活泼开朗,其实就和一般同龄的学童一样,对梦想充满憧憬,山姆的父母为他选择了融合教育,从低年级即开始进入普通班,和其他正常孩童相处、共同学习。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对山姆的身心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他与班上同学相处融洽,同学也很了解他的喜好、个性,也没有原先担心的歧视或霸凌情形。这一切都归功于家长、治疗师与教师之间的配合,除了每周定期开会的IEP个别化教育计划,讨论出让山姆、一般同学都能共同参与的课程设计外,平时上课时,治疗师也要想办法将治疗融入班上气氛,并引导山姆进入课程状况。两者双管齐下,再加上科技辅具的协助,使得山姆学习得非常快乐,不必进入特殊教育班级,也能适应良好。

  凯斯‧琼斯则是在受到不平等待遇后,起而为自身族群争取权利的身心障碍人权份子。黑人加上脑性麻痺,使他除了行动不便外,还得受到同侪的异样眼光,人们往往会视其残疾与黑人身分做连结,问他:「是何时中弹受伤的?」然而这样的问题,既不好笑、更对人不尊重,涉及种族歧视的刻板印象也让他觉得不公平。他虽然是身心障碍患者,但他也有权利学习、工作、结婚,做任何一般人能做的事,但大众常因他生理上的特征,进而否定、贬低他,难道罹患脑性麻痺就不能享有和一般人一样的待遇吗?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现今社会的「多数者霸权」,并学习设身处地为他人著想,尊重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并且享有相同的权利。

  「我善良又幽默,可是人们并不知道。」爱莲娜‧玛菲的这段话,让我感触很深。高中生的她,被医生判定为智能障碍,IQ可能不到50。她母亲同样为她选择了融合教育,进入普通的社区高中就读。平时,她情绪高低起伏相当大,甚至有时候会突然暴怒发飙,上课时同样由治疗师陪伴在侧,为她安抚情绪,协助学习。然而,她却没有山姆那么幸运,爱莲娜和班上同学相处困难,影片中虽看不到同学有任何行为,但同学普遍对她冷漠、疏离,平时鲜少对话、互动,课后也会和她保持距离。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爱莲娜并不快乐,时好时坏的状况,使得她在部分课堂仍须待在特殊教育教室,与同学隔离。我不知道这样的安排对爱莲娜是好是坏,但正因如此,没有完全融入班级的融合式教育,容易使得学生与患者划清界线,认为她并不归属于这个班级,这也是我觉得现行融合教育仍需改善的地方。此外,当孩子渐渐迈入青少年,「害怕与别人不同」的心态会渐渐在心中萌芽,他们追随大众,进而远离那些和他们不一样的人。此时,身心障碍者首当其冲,常常成为被排挤的对象。如专家所述,融合教育制度,在低年级比较容易实行,但一旦到了青少年的年纪,该如何克服班上同学态度由热情转为逃避的转变,是融合教育的一大挑战。关于爱莲娜的状况,我并不认为融合教育对她是最好的。从访谈中可见,她其实是一位理性、有想法的一位女孩,但待在现在的班级,却间接了压抑她自己,也进而对学习、对社群失去兴趣而感到失望。

  纳森尼尔是天生的自闭症儿童,和山姆一样,他就读低年级,进入融合教育学校。不同的是,这里的班级中,纳森尼尔并不是唯一的身心障碍者,班上同时有多位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和一般正常的学童一同上课,也正因如此,学生们平常更能接受各式身心障碍的同学,纳森尼尔在社交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妈妈玛琳所说:「很多人害怕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因为我们害怕被批评。」现在的校园,就是以后的社群,如果每间学校的环境都像这样,同学在班上能够接受异己,那么以后进入社会,也能够接受并包容各式各样不同的人。若不采取融合教育,社群最后极有可能因分裂而导致瓦解、对立。能够在他人面前展现真正的自己,是多好的事,融合教育不仅是针对身心障碍学生,同时对普通的学生也是一种观念上的革新,对两方的身心发展都具有正面优良的影响。

  尽管融合教育的好处有许多,但那都是从长远面来看,低年级的同学接受度较高,故执行得较为顺利。但对年纪稍长的身心障碍者,如刚刚的爱莲娜,或是以下的个案艾蜜莉‧贺芙,实施融合教育,对他们来说,可能不是很乐观。艾蜜莉曾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现已改名为「思觉失调」症候群),她自述在她的身体里住进七个灵魂,医生根本不懂她的感受,因此只能靠著吃药治疗,但心理层面依然孤独、混乱、认为没有人能了解。吃药的最大副作用就是发胖,此外,变得拥肿的身躯、混乱疯癫的精神状况,使得待在学校与同侪相处对艾蜜莉来说,变为一种折磨。权衡之下,艾蜜莉的母亲最终仍选择放弃融合教育,让艾蜜莉回归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现在的艾蜜莉,习得手语技能,打算日后参加手语老师资格考试。虽然病情暂时控制住,但思觉失调是「一定为复发,只是时间早晚」,未来艾蜜莉会如何还未可知,但能肯定的是,比起融合式教育、回归正常,特殊教育学校才是更适合她的教育管道。

  看完这部纪录片,导演并没有提供融合教育究竟好不好的价值观。从积极面来说,融合教育让身障者的缺陷暴露在大众眼里,进而使他们从残缺中逐渐找回自信,学到「原来自己也可以做到一般人能做到的事」,同时也能改正正常学生们的价值观,抛开那些不适当的优越感,学习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且每个人都享有相同权利、拥有无限可能。就像是片中主角山姆,当他自身与周遭的人们,不再视身心障碍是一种负面的、不完整的缺陷,而是与生俱来的特质时,罹患脑性麻痺的他,反而使原本的家庭更加亲密,哥哥伊萨更是为了他付出难能可贵的兄弟之爱,在学校也因他可爱的个性,结交到许多朋友,不管在哪里,他都活得很幸福。

  然而,从消极面来看,依纪录片中的案例,融合教育似乎只能在部分症状较轻微的身心障碍者身上奏效,且当年龄越大,效力就越弱。精神方面有严重困难者、或是严重身心障碍的人士,要能够与一般同学打成一片,甚至做和一般人一样的活动,似乎仍有实行上的困难性。另外,这也与个人个性有关,假如山姆的个性不是那么开朗乐观,而是如同爱莲娜那般刚烈直率,实施融合教育结果也不一定会是乐观的。我个人认为,无论家长是否让家中小孩进入一般学校,接受融合教育计划,IEP个别化教育才是最重要的,特殊教育需求的孩童众多,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大相同,如何让小孩的独特融入社会,是最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21世纪,人们自称进入到文明社会,然而这个社会真的够文明、够进步、够平等吗?身心障碍人士,在这个社会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是不是均等的、是不是被尊重的?我想,融合、尊重、接纳、包容不应仅仅只是口号,每个人(包括老师)的心胸都还不够宽阔,特殊教育还有好大的进步空间。


一名父亲对儿子所作最忠实的纪录!
除了山姆以外,影片中还有多位案例,
他们不一定都是脑性麻痺儿,
但却都是曾经或正在接受融合教育的特殊儿童,
融合教育,真的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吗?
其利弊又为何?
这是一部很能引发大家思考的纪录片,
当我们正拚命的为自己争取更优渥的福利,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群少数、弱势、因而常被忽略的家庭,
正在当新制度的白老鼠,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对他们最好的方式,
即使不是,也不知道该如何做......

看完影片的各位,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欢迎在下方留言,一同讨论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