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皇宮”即將成爲青島科技與文化旅遊融合的又一景點。

  王 雷 攝

  從清明上河圖中搬下來的宋代“飯店”,即將坐落在“海上皇宮”內部。

  “清明上河圖”項目規劃效果圖(局部)。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首席記者 李 魏

  青島的“海上皇宮”,一座風格獨特的球形建築,上世紀90年代紅極一時的美食娛樂場所,曾與棧橋、小青島共同構成老青島人的“前海沿兒”記憶。如今,這座沉寂十餘年的地標式建築即將被“喚醒”,開啓一道“穿越門”——從青島蔚藍的大海邊,直抵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鬧市。

  由故宮博物院、鳳凰衛視集團、海諾集團共同打造的《清明上河圖》“沉浸式”數字文旅項目,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70%,正進入展覽設備的裝配階段,初定4月下旬投入試運行。

  在這座外貌看似沒有明顯變化的球體內部,一場國內鮮見的新技術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正在上演,揭開沉浸式數字科技文旅項目進駐青島的嶄新一頁。

  放大十餘倍看得見筆觸的動態長卷

  四月初,進入“海上皇宮”的球體空間,記者尚需強大的想象力才能預見月底即將穿越的北宋市井風情。而當下,這裏暫時仍充斥着鑽機和電焊的噪音,各個專業正在全方面地加緊施工。

  北京鳳凰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張博,作爲本項目的負責人,好似一位將整個設計方案瞭然於胸的超級講解員,帶領記者穿過約1900平方米的故宮的文創餐廳,拾級而上,來到整個“沉浸式”數字文旅體驗項目的核心,位於球體二、三層的《清明上河圖》數字文旅項目。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創作於1200年前,原作只有24.8釐米寬。在這裏被數字化放大到3.6米寬、31.6米長的規模,單是寬度就放大了10餘倍。原作中的814個人物、73匹牲畜、29條船隻,惟妙惟肖地還原呈現。“真正行業內的專家學者是能看到當時張擇端筆觸的,也是最接近原畫版本的效果。”張博透露,爲最大限度保留原作創作細節,他們用近兩年時間,聘請了二十餘位專業繪畫師,一筆筆對原畫進行細緻描摹,然後再放大到現在的比例。

  通過掃描二維碼,連接語音導覽,未來站在畫前特定位置的觀衆,能隨時聽到關於對應畫面的詳細解說,而聲音的定向性使他們不會打擾到特定範圍之外的遊客。

  空間的四壁總是暗藏玄機。在長卷對面的牆壁上,藉助多媒體,將系統呈現宋代衣、食、住、行的特色方式,與畫作呼應,帶來更多有關宋代生活的趣味信息和直觀印象。一個“尋找畫中人”的互動項目將設置在整個穿越之旅的終點,畫中的30餘個不同職業身份的人物,被遴選出來,穿越者站在畫壁前的特定位置,面部的真實形象就會自動隨機與畫中人物面容重合,由此“參閱”自己的前世身份,猶如回味這場穿越的“黃粱一夢”。

  被“復活”的店面、門頭和故事“看過《畫壁》嗎?”張博問記者,在《聊齋志異》裏,正在賞畫的書生突然被“吸”入畫中,這個經典橋段將被用作此番穿越之旅的開場。“好戲”剛剛上演。

  走到《清明上河圖》的盡頭,就到達畫中的汴京城門“上善門”,現實世界的“穿越門”就位於已現雛形的“上善門”門洞中。暗影裏將“浮現”一支多媒體呈現的駱駝商隊,穿越者“混跡”其中,攜帶兌換的宋代錢幣入城,宋代都市生活模式就此正式開啓。

  他們會走進畫中鼎鼎大名的酒店——孫羊店,在360度全息立體空間內感受北宋的光影、樂曲、氣韻,親歷一位宋代女子的人生;看跑堂的小哥兒招呼客人;品自制的佳釀,嘗試釀酒的過程;在售賣飲品的“飲子店”裏歇腳;路過“趙太丞家醫館”,在“王員外家”小樓門前跟隨送親的隊列,湊一場宋朝婚禮的熱鬧。

  北宋的雨巷,喧囂的夜市,已經鋪就瞭如畫中樣貌的青石板路,磚瓦樓閣、古巷碼頭已初現規模,大部分造景都在製作中,將最大程度還原畫中場景。人們將體味到清明雨紛紛的時節,鐵匠鋪裏明滅的火焰,古老的製茶工藝……當然,隨時可以使用當時的流通貨幣,跟街邊宋代着裝的市井商販來場交易,購買到毫無違和感的零食、物件。

  最後一定要乘船遊覽汴河風光。汴河碼頭“大船”裏的28張座椅已經完備,二層和三層的樓層被打通,挑高到超過9米的高度。汴河上華麗的虹橋、獨特的河柳、往來繁忙的商船,還有諸多風物細節,都將待觀者重新發現……彼時身臨其境的你,一定已經忘記,正身處一個巨大的球幕影院——在2018年,這個球幕影院,曾先後以不同規模,出現在故宮和國家博物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大型展覽上, 一度成爲國博里人流最密集、排隊時間最長的區域。

  店鋪、門頭和場景,藉助全息、VR、AR等數字技術的應用,虛實交互地實現千年穿越,而人們所經歷的一切,統統都能在《清明上河圖》中找到出處,包括孫羊店裏講故事的女子,據說也是宋人《東京夢華錄》中的人設。數字高科技製造的這場沉浸式盛宴,讓它們走出古畫、古書,千年的風貌、人物都將在我們身邊“復活”。

  “高科技+藝術”的新文化地標

  青島“海上皇宮”沉浸式數字文旅項目的設計師、北京鳳凰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主案設計師蔡中靜有一張可愛的娃娃臉,可在施工現場,這個90後娃娃臉女孩卻常常板着面孔、陷入認真的長考。她告訴記者,要在這樣一座三面環海又年久失修的球形建築中將設計落到實處並非易事,很多問題都是到達工程現場後才顯現出來的。

  首先解決的難題是承重和防潮的問題。據說,光是用於遊覽汴河的球幕影院裝備就重達十幾噸,原先作爲根基支撐“海上皇宮”樓體的20餘根年深日久的海中立柱,顯然難以承受,還有夏季海岸高達90%的溼度,單是這兩項改造的實施就花去了半年多時間。

  不過一切都無法阻擋技術創意的迸發與實施,“這是一個將‘二維’變爲‘三維’的過程,我要做的就是儘量真實地還原畫作中的每一個細節,讓展館裏的觀衆感受到北宋街市的繁華氛圍,有真切地穿越感。”蔡中靜爲此大做功課,研讀《營造法式》中的宋代建築風格,對照原畫中的呈現,從北宋獨有的門飾“綵樓歡門”的設計,到斗拱的樣式、窗格的花樣,保證穿越之後看到的一切都絕對符合歷史的真實。

  “用最新的科學技術真實還原最經典的藝術。”這成爲“海上皇宮”的全新定位,也是如今甚囂塵上的沉浸式數字藝術展演項目的共有概念。從超過十年的功能閒置中迴歸,在與棧橋和小青島毗鄰的青島灣畔,一個“高科技+藝術”的時尚文化新地標,即將刷新青島人對於前海沿兒以及高科技的傳統認知。

  漸成“紅海”的沉浸式數字項目

  進入2019年,人們聽到更多關於“沉浸式”數字科技項目的消息。首先是故宮的“宮裏過大年”主題展,春節期間創下一天最高人流量6萬人的紀錄;緊接着是專門從事數字互動藝術體驗產品創制的“要看文創”創立;以及4月1日定位於沉浸式博物館的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的啓幕,首次提出了“科技+復古“的沉浸式博物館概念,其中每一個室內主題設計都散發着新奇與愉悅:百年老家電的AR時空穿越、科技範兒與藝術範兒共存的文創產品、寓教於樂的遊戲式互動兒童區……營造遨遊古今的沉浸式氛圍。

  “沉浸式”數字項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駐各大城市,改寫藝術展演、博物館以及文化旅遊的傳統內容和體驗形式。在國內,從事這一新興行業的創造團隊方興未艾,發展神速。青島“海上皇宮”《清明上河圖》項目的設計團隊,北京鳳凰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就已佔據集團發展版圖上的重要領域,同時也成爲故宮博物院的重要合作伙伴。記者見到設計師蔡中靜時,她正要返回北京,去完成一個故宮內大婚場景的數字復原項目。

  據北京鳳凰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項目總策劃王曉東介紹,2018年鳳凰衛視集團與故宮博物院聯合打造的《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也就是青島“海上皇宮”的“同款”,首展共有141萬觀衆到故宮觀摩,很快這一項目就會去到香港再展。

  除了在大衆中越來越廣的接受度外,商業綜合體、旅遊景點、博物館等線下消費場景也紛紛向這樣的數字互動藝術體驗產品拋出橄欖枝。據36氪統計,70%的國內沉浸娛樂IP都是近兩年誕生的。一份由某沉浸娛樂公司發佈的《2018年沉浸產業白皮書》顯示,國內沉浸式娛樂IP在過去兩年實現了從幾乎爲0到200+的增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