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中日這一對近鄰從唐朝開始就開始有了交鋒。唐朝一戰,日本當時軍力的精銳幾乎全被消滅,國力將近十年沒有得到恢復。

  中國人的印象裏,對日本人的稱呼第一反應應該是“倭寇”一詞,近代以後這一稱呼變成了鬼子。那麼倭寇一詞是怎麼開的呢?這還要追溯到西元年代,高麗碑文記載“日寇xxxx”當時寇沒有這麼明確的指代意義,僅僅是作爲動詞,也就是侵略的意思,所以意思就是日本又侵略了某某地方。

  再往後就到了明朝,明朝軍隊在現在的半島地區幫助當時的朝鮮國抵抗日本豐田秀吉的入侵,當時倭一般是用來形容東南沿海的海盜的,慢慢明朝和朝鮮的軍民就用“倭寇”一詞代指日本人和當時的海盜。在他們看來二者並無區別。古代中日以勝利者姿態與日本交鋒的歷史就到此爲止了,時間來到了清朝末期。

  甲午海戰日本憑藉制度上的優勢戰勝了大清帝國,不過在開戰之前,雙方曾經有過一次談判。有中國俾斯麥之稱的李鴻章出使日本,代表清廷進行談判。日本作爲當時東亞唯一一個實現近代化的國家,在談判後的例行記者會上邀請了當時幾乎所有大國的記者媒體。

  並且在會上在沒有事先告知的情況下,出了一個上聯,並稱“在儒家文化發祥地中國來了一個儒學巨匠,希望”老師“可以指點一二。聽上去就像學生在請教老師問題,不過很明顯,事先沒有通知的情況下這麼說,就是想存心向全世界宣告”日本已經崛起,不用再向你們學習了“。

  隨後日本代表出了自認爲的千古絕對”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並肩居頭上,單戈獨戰“,從字面意思去看就完全可以看出其中的火藥味,以及日本的企圖。

  宣揚了日本的國威,又羞辱了中國。從之後的歷史中也印證了這一點。李鴻章被稱爲東方俾斯麥不是沒有理由的,當即捍衛了大清帝國的尊嚴,隨口對到”倭人委,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不僅完美對仗,還還擊了日本。

  日本代表匆匆結束了記者會,掩面而逃。而從這裏面,日本又多了一個代名詞”鬼子“,逐漸取代了倭寇這一稱謂。國力永遠是外交最有力的保障,弱國在外交上基本沒有尊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