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的没错,只是为什么会这样?

不说别的,百度和谷歌差不多同时起步,可赚钱后大家的发展方向完全不同。

Paypal 和支付宝,他们的创办人在赚钱后,也有不同的发展,前者开始做特斯拉和投资spacex. 而支付宝呢?当然,做手机支付更赚钱。

腾讯和脸书,按理腾讯在社交网路做得比脸书早,也不可以说早,只是要转型要容易,脸书是从零开始,但那时的腾讯已有全国做基础。现在,腾讯一年利润700亿,一天赚2亿, 可做的是游戏,我有玩,但不充值。

共享单车,你看看这两年投到这的有多少钱,估值一再推高,不说别的,你当一辆单车500元,算起来也支持不了这市值,因为这是概念。

当外国的科技公司在赚钱后一直在发展不同的科技和创新,我们的科技公司赚钱后,还想在同一行业赚更多的钱。

之前没发生这事前,有人说台湾的科技水平比内地差太多了,现在才发现,原来发展20年的联发科,34年的台积电等公司,可以生产很多内地生产不了的产品,如果你们有了解过台湾,就会知道,其实台湾在自动化系统方面的设计和生产是很强的。

所以,中国是没钱吗? 不是,只是赚快钱和赚大钱左右了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实业,经营一家上百人的工厂一年下来的纯利可能比不上房价上涨部分,投资一家所谓创新的企业,两三年下来,可赚几十倍上百倍,而投资研发,没个十年都看不到效果,而且是要持续性投资,回报肯定不理想。

这也是普通百姓宁愿投资房地产也不投资实业一样,所以,有投资房地产的人你们也没有资格去批评这些人。

一个国家,按理说钱就这么多,花了那边的钱多了,那投到这边的钱肯定也就少了。

但以中国市场这么大,只做本地市场都可以支持我们自行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晶元,半导体, CPU 等。从研发到转化,中国研发公司有天然的优势,香港的研发也很厉害,可是在转化比较难,因为香港市场太小了,所以只可以去找世界各地的公司合作。

所以,现在还不晚,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可能不用十年就可以,也警惕别的行业,例如汽车工业,三大件还是要赶快,别说什么电动汽车,在这20年内基本难普及


看过一些国内的晶元企业,朱啸虎说的是大实话,风险投资最终的目标是给投资人创造收益,评价一个项目能不能投在于它的风险回报比,有利可图才会蜂拥而上。

就晶元这个行业来说,中国的晶元制造技术仍然落后,各方面还受制于人。国外晶元巨头对中国是技术封锁的,不会把核心技术告诉我们。有两个难点:

第一点是研发困难且周期长

现在的主流的晶元厂商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测试和迭代,研发体系成熟。制造工艺复杂,需要高精度光刻机才能使晶元保证晶元质量和量产,而光刻机技术掌握在荷兰手中,也不会轻易示人。当你很不容易的造出晶元以后,国外放开了这项晶元的专利,你的研发就显得毫无意义,赚不到钱。

第二,风险投资基金的存续期相比于晶元的研发期太短了

股权投资基金一般存续7年多的时间,但晶元企业从研发到试产再到量产,就需要7年多的时间,而这中间一直在花钱不会赚钱,等研发出来以后很可能已经不再适应市场,最终赚不到钱。这既不符合市场导向也不符合投资人的利益。

所以,从我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我们现在很多厂商在做的是FLASH晶元,技术含量虽不高,但市场不错,商业前景明显,才吸引到了一部分投资人。要让风投去投那些周期长,前景不明朗的晶元项目,很明显不符合他们的导向。

晶元需要大量低成本、长周期的资本投入,但是没有晶元就只能受制于人,所以更多的是国家基于战略考量在进行投资。


而对于财务投资人来讲,帮LP赚钱是第一要务。我们通过朱啸虎的讲话可见一斑:他表示并非国内风投不投晶元,而是晶元的生命周期又很短,毛利很快降到了市场平均水平,所以财务回报并不理想。一句话,道出了风投的本质——赚钱。而在最近发生的另一起案件中,这样的目的也显露无疑,即阿里巴巴全资收购饿了么,朱啸虎在朋友圈表示,感谢阿里巴巴在大战之前让财务投资人全身而退。因此,帮LP赚钱是投资机构的首要任务。

从另一个角度讲,不同于消费升级等项目,比如饿了么可以让朱啸虎在短暂几年就赚得盆满钵满,趣店让周亚辉的回报达到几十倍,实体科技类的项目回报周期往往非常长,而且投入是巨大的,这背后包含供应链的优化,一旦批量生产的产品性能不佳,就导致产品滞销,或者说从头再次生产,因此半导体投资周期长,自然不是投资基金的菜。

再者,反观一下大环境。在美国排名前五的企业都是科技类企业,这表明了他们对于技术的重视。而反观国内,研发人员待遇往往比不上写代码的,人人都在叫喊这互联网改造世界,码农越来越值钱,但是那些研发电池研发晶元的人员,其薪资水平和待遇却不可与互联网行业同日而语。

其次,实业是很难赚到钱的,这一点众所周知,很多企业家功成名就之后想客服的难题就是做成一家实业企业。这就说明了做实业难。而资金的缺乏从另一个角度遏制了产业的而进一步发展。


朱啸虎作为创投公司的代表,更注重于财务回报和短期的商业利益,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创投本身就是以盈利为目的,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像朱啸虎投资的OFO共享单车,他关心的并不是ofo和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而更多的是财务回报如何。朱啸虎从ofo成功获利了结,大赚了一笔,但是在共享单车行业,更多的风投则是血本无归,而很多共享单车企业也陷入困境,用户的押金更是无法退还。由于风投的投机性和短期逐利性,可以成就一个行业,也很容易搞垮一个行业。

晶元行业投入高,周期长,而且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财务回报率不是很高,显然对于风投而言没有什么吸引力。特别是像中兴所需要的基础性晶元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并不是一两个公司所能完成的,更多的是需要政府引导,更多的有责任心的企业家和战略投资者去真金白银的投入,打造像美国一样的基础晶元领域的产业集群,从长期看企业和社会效益都是巨大的。风投挣的是快钱,高风险的所对应的收益。而晶元行业投资属于战略投资,挣的是慢钱,但长期看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好。

华为作为中国最大的通讯设备公司,一直坚定的坚持自主研发晶元,如果从风投的角度看并没有太大意义,毕竟使用国外成熟的晶元短期经济效益更好,但华为一直是将晶元的投资看作战略投资,如今海思半导体的通讯和手机晶元经过多年的投入,如今已经成为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不但为华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共享单车作为新的商业模式吸引了大量的风投,短期带来大量的资金和流量,朱啸虎作为早期的ofo投资人,也是获利颇丰。朱啸虎最近表示:「当然创始人有自己的选择,投资人也要尊重创始人的选择,你要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只能把股份卖给战略投资人。我们是财务投资人,战略投资人诉求跟我们不一样。」说明朱啸虎已经获利了结,而股份已经卖给了战略投资者,作为风险投资者无疑还是很成功的。但在共享单车的投资热潮中,更多的共享单车企业却陷入困境,堆积如山的共享单车坟墓,很多创业者和投资者血本无归,共享单车用户押金无法退还,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所以风险投资者更关心短期的财务收益,而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则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

朱啸虎说的很对,晶元产业并不适合风险投资,更多的是需要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植,引导更多的有责任心的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促进我国自主可控晶元的研发和制造,打造基础晶元领域的产业集群,摆脱国外晶元厂商的封锁,中国的晶元产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朱啸虎这一番话,确实反映出了当前风险投资的尴尬,重回报轻产业,一项投资好不好,首先看其能不能赚到钱,并且是快钱,投资周期越短越好,回报越高越好,这都是当前浮躁的资本的内驱力,但是,这是病态的。

实际上,我们现在总结一下,这么多年,我们的风险投资在做什么,我们的民间资本都是在做什么,当然不可否认,这些资金中的一部分去了晶元等为例的高端制造业,但是我们更多的资金都川流在市场上,寻找著高额的回报。对于一些投资周期长,回报不明显,但是具有社会和国家价值的投资则是冷淡的。

当然,资本是逐利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追求快钱的投资终究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

比如,坐拥近8000多亿元民间资金的温州帮,是何其的出名,从炒房、到炒煤、炒绿豆、甚至连生姜都不放过,这些资金都去追求快钱了,而实体经济却得不到足够的资金,经营变得越来越困难,一些企业关停、倒闭等不断出现,而失去实体载体的资金也变得浮躁起来的,风险越累计越大,最终演变成了区域民间借贷危机,很多资金有去无回。

中兴通讯制裁事件一定会影响到我国通讯科技的发展,但是也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课程,催我们反思,包括企业界、投资界等主体,我们此前做了什么,我们未来该如何做?我们的投资最终目标肯定不应该是经营利益的回报。


我是赞同朱啸虎所说的这一点。国内风投追求的是利润,那么,晶元行业确实很难满足国内风投的回报要求。我从三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

1. 晶元行业的特质:在我看来,晶元行业具有高壁垒,生态建设,以及,投资周期长的特点。

a. 高壁垒:高壁垒指的是晶元行业是一个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以及历史积累的行业。

这里我们举例来说,晶元行业的一个核心部件就是光刻机,目前全世界最牛的光刻机已经可以做到七纳米,而正在研发五纳米,而我们国家目前仅仅,还在制造65纳米。这里的差距是巨大的,而光刻机这样的核心部件的壁垒是极其高的,因为它涉及到数十几年的研发的积累,以及这十几年的资金投入,而这些壁垒很难弯道超车。

而这些壁垒一旦建立,将是一个持续不断增加的壁垒。

b. 生态系统建设:这里我指的生态建设是指的晶元行业,其实并不仅仅是晶元,而它涉及到整个软体加硬体,整个系统生态的建设。

这个生态,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生态:从最小最低层的,晶元架构,到设计,到生产,再到下游的运用。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产业链,而往往创业者只能做到其中的一环,而这一环往往很难改变产业链的现状,除非是有大的突破,或者改变。

所以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产品,它需要去改变整个生态,这样的难度无异于顺说,现在大家在造一个互联网产品,让大家不用微信而迁移到另外一个产品上,这样的难度可想而知。

c. 投资周期长:

晶元行业的投资周期都是,以十年为单位,而往往很多,国内投资,基金都是以3到5年,或者是七年为单位。而晶元这种投资周期长,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每年有巨大的资本开支本身就不是,投资者喜欢的行业。

2. 人才:

人才也是晶元行业,近年来一个很大的问题。人才大部分已经流向了互联网创业,比如开发一个app或者一个应用,这样,增长会很快,同时又容易受到资本的追捧。或者也有很多人才,进入了金融行业,而金融往往能够带来稳定持续的高薪。

所以我们看到晶元行业的人才,流失是十分严重的,很少有人才愿意沉下心来做研究,付出十年甚至20年的光景。

3. 固有生态不易被打破:

最后一点便是,晶元的固有生态已经形成,并且很难打破。这也使得资本不愿意进入,这一个行业。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英特尔在pc时代几乎是垄断了整个晶元,而在移动时代,我们看到高通与ARM也是,垄断了移动的时代。这意味著一旦一个生态形成,不仅是国内的公司没有机会,而国外的公司也没有机会。

所以总的来看,由于晶元行业的行业属性(高壁垒,生态建设,投资周期长)人才的不足以及现有生态极不易被打破,导致了vc或者投资机构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

当然,我们看到现在由于物联网和人工智慧的发展,晶元行业也迎来了,可能的新的契机,那么国内我们也看到有像寒武纪,这样的,优秀的晶元设计公司的崛起。

同时由于这次的中兴事件导致国家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半导体产业,倾注更多的国家资源在这一产业上,就正如之前我们扶持京东方这样的面板企业一样。

最后,还是,祝福我们国家的半导体产业能够,通过未来数十年甚至20年的不断持续投入,能够创造新的生态。


房子要建立在岩石,而不是沙滩之上。晶元,就是高科技的岩石地基。

但朱啸虎说得也没错,风险投资其实是最害怕风险的,因为资本家最害怕失去资本。

晶元,尤其是大型晶元的开发,最大的难点在于开发周期长,变化快,不确定性高,如果仅凭中兴通讯这样的生产企业去开发,并不是很现实。

那么,企业没能力,风投没兴趣,如何能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可以从房地产业中获得启示,

近年来,房地产业为何「所向披靡,大获成功」?难道每一个房企都是自己去负责去联系水电煤,自己去开通路桥隧?显然不是,房地产地块的「七通一平」,是由各地方政府委托相关机构实施的,而拿到地块的房企,再根据自己的专长打磨产品。

因此,中兴通讯的角色相当于是「房企」,正如我们并不要求「房企」去搞「七通一平」一样,其实我们也不必苛求中兴去搞全产业链的开发,在晶元这样的处于底层且长周期的技术方面,要让一家天然具有一定逐利性的上市公司去「全情投入」,似乎并不是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反倒是由盈利压力不太强的政府基金或产业基金牵头来搞,并向大家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供应,似乎更为可行,而这,也恰恰构成了中国智能制造的底座。

朱啸虎的风投对什么有兴趣呢?有了稳定可靠的底层技术,风投就可以放心投像中兴通讯这样大大小小的企业,这样也没有解除后顾之忧,可以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了,甚至抱团出海了。

当然,除此之外,政府还有一个职能,那就是要制定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和资金向高科技、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倾斜,进而形成搞高科技的远比搞虚拟经济的更赚钱、少付税的机制,只有这样,整个国家和社会这幢大房子,才真正建立在岩石,而不是沙滩之上。


感谢邀请,我觉得他说的是有一定道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研发制造晶元的投入极其巨大。作为信息科技最前沿、最尖端的技术,晶元的研发的投入是特别大的。2017年排名前10位的厂商研发总支出增加至359亿美元,而2016年为340亿美元。IC Insights在2月发给EE Times的一份报告中称,2017年英特尔的131亿美元研发费用占该集团总支出的36%。该报告显示,这个数字约为英特尔2017年销售额的五分之一。所以晶元行业的研发投资是非常巨量的,作为风险投资来讲,他们投资的金额太小了的话对晶元企业研发的帮助并不大,投资额太大了他们根本吃不消。

而且晶元产业的更新换代非常快,产品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所以它还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可能投入巨资研发的一款手机处理器,过了半年就不是最先进的了,这样就需要企业不断的加大研发投入,紧跟技术的潮流不断推出新产品,才能不被落下。所以,晶元行业的投资回报周期很长,这也是风投最不喜欢的。

作为风险投资来讲,他们并不会关心这个行业或者企业对社会到底多重要,有多大的贡献。他们关心的是怎么以最小的投资,最快最安全的拿到最大的回报。通俗的讲就是以小博大。所以他们自然会追逐外卖、打车这样的时间短见效快的所谓风口行业了。这其实也不能怪他们,资本天生就是这样逐利的。真正要把我们的晶元做好,需要的是国家战略性的投入和扶持,需要的更多的是像华为,阿里巴巴这样有远见,有责任感的企业。


风投缘何不投「芯」?

中兴事件确实牵出了很多其他层面的问题,吃瓜群众随著网路的节奏今天感叹中兴怎么这么笨啊,知法犯法;明天又吐槽国内晶元行业不思进取,不重科研。

这次的问题就颇有意思,也将话题引入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即资金。这次事件突出说明了我国集成电路行业核心技术的不足,虽然在发展增速上远超国际平均水平,但这仅仅代表了我国对集成电路市场的需求很大,众多公司在终端设计方面已掌握了应有的技术,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没有基础的零部件,企业也只能是看著订单空流泪。

但我们也不能责怪类似中兴这样的公司,集成电路属于高精端的技术,且不提国外对中国技术出口限制,就我们自己的研发投入也达不到国际水平,我国每年用于集成电路研发总投入不足45亿美元,也就是不足300亿人民币,占据全行业销售额的6.7%,不到因特尔公司一家研发投入的50%,在以中兴为例看营业利润如何,在2017年的利润构成中,源于退税30.19亿,源于长期股权投资25.4亿,仅这两项占到利润总额百分之二十,可见科技增值带来的收入只占到公司收入的将近五分之一。大环境下,国家虽牵头建立了各类专项基金,但没有社会资本的帮助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资本逐利本应多聚集于高科技产业,但由于国内产业实属幼稚期,且对外依赖度国高,导致投「芯」资本面临高风险低收益的尴尬局面,风投为钱而生而不是为慈善,以10年研芯出成果的华为为例,哪个风投愿意用10年换未知,资本市场是无情的,在这种行业的投资或与只有政策调控加巨头引导才能有路可走!


看问题呢,分析问题呢,还是需要回顾历史的。

大差不差来说,中国比美国落后50年,这个说法,比如民生方面的水准,不算太差吧。

intel等晶元公司呢,恰巧是50年前成立的。50年前美国也是有很多投资的,也是有很多高回报项目的。但为什么美国的投资人,50年前大量投了美国的晶元企业,当时他们也面对回报低的问题啊。要知道晶元的高回报,实在1980年代中期的事。

显然,核心原因还是投资理念与投资人的区别。哪怕让现在中国的投资人回到1970年代的中国,他们还是不会投晶元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