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结合部,在历史上曾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合作的重要通道,是东进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被地缘政治学家称为「世界历史的地理枢纽」。由于特殊的地缘位置,中亚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除特殊的地理位置外,该地区还具有矿产资源富集、农牧业较为发达、安全环境复杂及民族宗教多元等特征。该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成败,将对上合组织发展、中国周边外交、向西开放与中国西北边疆安全等产生直接且深远的影响。

中亚各国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现状

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围绕有效实现发展战略对接这一主线展开,过去五年间整体上呈现从以点带面、从线到面逐步走向区域大合作的积极发展态势,在「五通」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在政策沟通方面,哈萨克2050战略、乌兹别克「福利与繁荣年」规划、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稳定发展战略」、塔吉克「能源交通粮食」三大战略及土库曼建设「强盛幸福时代」发展战略,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现了国家层面的有效对接。

第二,在设施联通方面,2014年5月中哈物流基地在连云港启动运营,这使哈萨克乃至中亚物流第一次正式获得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2014年6月,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建成并通气投产,D线正在建设中,整个管道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国天然气管道。中吉乌国际道路货运2018年2月正式通车,据乌方预测,该线路将使每吨货物运费较此前减少300—500美元。

第三,在贸易畅通方面,2017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总额较2016年的300.47亿美元大幅提升,达359.81亿美元。其中,中哈双边贸易额为180亿美元,中吉54.48亿美元,中塔13.7亿美元,中乌42.2亿美元,中土69.43亿美元。中亚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沿线贸易额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第四,在资金融通方面,亚投行、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金融平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相对充裕的资金支持,使中国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斯坦4国均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2015年12月14日,「丝路基金」与哈萨克出口投资署(后改组为哈萨克投资公司)签订协议并出资20亿美元,设立中哈产能合作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中哈产能合作及相关领域的项目投资。此外,「丝路基金」与乌兹别克有关企业、金融机构签署了一揽子合作协议,旨在进一步深化中乌在能源、旅游等方面的合作。

第五,在民心相通方面,中国举办了「中亚人文交流与合作国际论坛」「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合作联盟」等,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孔子学院、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中亚学院等平台,与中亚各国互办「旅游年」「文化年」「文化日」等,加强与中亚国家社会各领域、各界别与各层次的交往与交流。

整体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在中亚全方位展开,中亚各国均将「丝绸之路经济带」视为本国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机遇,而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亚国家以往对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意图的猜疑。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面临的挑战

尽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中亚初见成效,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中亚国家一些势力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疑虑、世界主要大国和国际组织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地区合作战略、中亚各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形势有所恶化、中亚国家间关系起伏不定等。

首先,中亚国家内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仍有疑虑,「中国威胁论」「资源掠夺论」和「人口威胁论」等谬论依然在一些地方具有市场,甚至在某些国家有所扩大。

其次,世界主要大国和国际组织基于各自的利益与地区战略考虑,提出了一系列旨在通过中亚地区联通欧亚大陆的一体化方案。其中,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构想有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欧盟「欧洲—高加索—亚洲国际运输走廊」、日本「丝绸之路外交」战略、韩国「丝绸之路快速铁路」构想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等。这些构想使中亚各国在发展空间上产生了「地图式的焦虑」(Cartographic Anxiety),在自我定位与发展方向选择上左支右绌。如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战略」致力于排斥俄罗斯、中国与伊朗在中亚地区的影响,这不仅有损该地区的稳定,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再次,中亚国家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形势令人忧虑,这是在该地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2016年8月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使馆遭遇恐袭;2018年10月塔吉克北部索格特州首府苦盏市发生监狱暴动。这两起恶性事件不仅引起广泛关注,而且均与「伊斯兰国」外籍战士的流窜和回流有关。「三股势力」的恐怖袭击活动有可能对中亚国家安全氛围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引发中亚国家或中方企业、人员对在中亚地区开展合作的安全担忧。

最后,中亚国家间复杂的关系使其联合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项目面临困难。在领土划分、水资源分配、打击「三股势力」的方式、历史叙事的书写等问题上的纠纷,使中亚国家间有所失和,有时甚至针锋相对。因此,中亚地区合作也经历了从高度一体化到「逆一体化」的过程,回暖仍需有一个过程,短时间内还难以做到亲密无间。中亚各国利益权衡明显不同,会使项目推进存在问题。

推进中亚国家参与的政策建议

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中亚已取得的成效和仍面临的挑战,未来在中亚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仍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提升中亚国家政府、民间等各个层面对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和支持。一是在相关项目建设中跟踪中亚国家普通民众的所思所想,使项目建设不与当地民众的切身利益产生重大冲突,以削弱或者消除中亚五国部分民众的负面认识和影响;二是充分关照各国在身份构建上的独特性,通过各种形式的公共外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培育共同的社会心理基础和较高程度的地区认同;三是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话语体系,向外界更加清晰、有效地宣传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政策。

第二,进一步推进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安全合作。上合组织是中亚地区不可或缺的安全合作机制,实现上合组织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是促进中亚地区安全稳定、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的有效路径。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为此指明了方向,要全面落实好相关精神,切实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安全合作。

第三,在保证中亚国家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整体获益的基础上,尽力避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特别是跨国项目建设可能加剧中亚国家间既有的利益矛盾或产生新利益冲突的风险。为此,中国需要在跨国项目建设前与各方进行充分沟通与周密规划,并在建设中更加谨慎行事。

第四,在经贸合作方面,一是厘清中亚国家间及中亚国家与中国在经贸合作中双边与多边的关系,由于该地区双边经贸合作远多于多边经贸合作,故需要构建更加紧密、有效的多边贸易体系与机制。二是增强新疆、甘肃等西北省份的经济活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技术、优化投资环境和提高社会服务意识等,发挥这些内陆省份与中亚毗邻的地缘优势,增强西北地区经济辐射能力。三是实现中亚「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贸易畅通,还需进一步加强中亚与西亚之间的经贸联系,优先发展交通运输路线,寻找更多的贸易互补性。

(本文转自《当代世界》总第447期,作者为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教授曾向红,有删节)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