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位於歐亞大陸結合部,在歷史上曾是東西方文明交流合作的重要通道,是東進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被地緣政治學家稱為「世界歷史的地理樞紐」。由於特殊的地緣位置,中亞地區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居於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除特殊的地理位置外,該地區還具有礦產資源富集、農牧業較為發達、安全環境複雜及民族宗教多元等特徵。該地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成敗,將對上合組織發展、中國周邊外交、向西開放與中國西北邊疆安全等產生直接且深遠的影響。

中亞各國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現狀

中國與中亞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主要圍繞有效實現發展戰略對接這一主線展開,過去五年間整體上呈現從以點帶面、從線到面逐步走向區域大合作的積極發展態勢,在「五通」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第一,在政策溝通方面,哈薩克2050戰略、烏茲別克「福利與繁榮年」規劃、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穩定發展戰略」、塔吉克「能源交通糧食」三大戰略及土庫曼建設「強盛幸福時代」發展戰略,均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現了國家層面的有效對接。

第二,在設施聯通方面,2014年5月中哈物流基地在連雲港啟動運營,這使哈薩克乃至中亞物流第一次正式獲得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2014年6月,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C線建成並通氣投產,D線正在建設中,整個管道工程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跨國天然氣管道。中吉烏國際道路貨運2018年2月正式通車,據烏方預測,該線路將使每噸貨物運費較此前減少300—500美元。

第三,在貿易暢通方面,2017年,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總額較2016年的300.47億美元大幅提升,達359.81億美元。其中,中哈雙邊貿易額為180億美元,中吉54.48億美元,中塔13.7億美元,中烏42.2億美元,中土69.43億美元。中亞已經成為「一帶一路」沿線貿易額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第四,在資金融通方面,亞投行、絲路基金、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等金融平臺,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了相對充裕的資金支持,使中國與中亞五國金融合作呈現較快發展勢頭。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4國均為亞投行創始成員國。2015年12月14日,「絲路基金」與哈薩克出口投資署(後改組為哈薩克投資公司)簽訂協議並出資20億美元,設立中哈產能合作專項基金,重點支持中哈產能合作及相關領域的項目投資。此外,「絲路基金」與烏茲別克有關企業、金融機構簽署了一攬子合作協議,旨在進一步深化中烏在能源、旅遊等方面的合作。

第五,在民心相通方面,中國舉辦了「中亞人文交流與合作國際論壇」「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絲綢之路國際旅遊合作聯盟」等,建立了上海合作組織大學、孔子學院、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中亞學院等平臺,與中亞各國互辦「旅遊年」「文化年」「文化日」等,加強與中亞國家社會各領域、各界別與各層次的交往與交流。

整體而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已在中亞全方位展開,中亞各國均將「絲綢之路經濟帶」視為本國和地區發展的重要機遇,而且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亞國家以往對中國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意圖的猜疑。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面臨的挑戰

儘管「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在中亞初見成效,但也面臨諸多挑戰,包括中亞國家一些勢力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疑慮、世界主要大國和國際組織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地區合作戰略、中亞各國面臨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形勢有所惡化、中亞國家間關係起伏不定等。

首先,中亞國家內部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仍有疑慮,「中國威脅論」「資源掠奪論」和「人口威脅論」等謬論依然在一些地方具有市場,甚至在某些國家有所擴大。

其次,世界主要大國和國際組織基於各自的利益與地區戰略考慮,提出了一系列旨在通過中亞地區聯通歐亞大陸的一體化方案。其中,比較具有影響力的構想有美國「新絲綢之路」戰略、歐盟「歐洲—高加索—亞洲國際運輸走廊」、日本「絲綢之路外交」戰略、韓國「絲綢之路快速鐵路」構想和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等。這些構想使中亞各國在發展空間上產生了「地圖式的焦慮」(Cartographic Anxiety),在自我定位與發展方向選擇上左支右絀。如美國提出的「新絲綢之路戰略」致力於排斥俄羅斯、中國與伊朗在中亞地區的影響,這不僅有損該地區的穩定,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浪費。

再次,中亞國家面臨的非傳統安全形勢令人憂慮,這是在該地區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不可迴避的問題。2016年8月中國駐吉爾吉斯斯坦使館遭遇恐襲;2018年10月塔吉克北部索格特州首府苦盞市發生監獄暴動。這兩起惡性事件不僅引起廣泛關注,而且均與「伊斯蘭國」外籍戰士的流竄和迴流有關。「三股勢力」的恐怖襲擊活動有可能對中亞國家安全氛圍造成負面影響,進而引發中亞國家或中方企業、人員對在中亞地區開展合作的安全擔憂。

最後,中亞國家間複雜的關係使其聯合開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項目面臨困難。在領土劃分、水資源分配、打擊「三股勢力」的方式、歷史敘事的書寫等問題上的糾紛,使中亞國家間有所失和,有時甚至針鋒相對。因此,中亞地區合作也經歷了從高度一體化到「逆一體化」的過程,回暖仍需有一個過程,短時間內還難以做到親密無間。中亞各國利益權衡明顯不同,會使項目推進存在問題。

推進中亞國家參與的政策建議

基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在中亞已取得的成效和仍面臨的挑戰,未來在中亞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仍需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提升中亞國家政府、民間等各個層面對中國和「一帶一路」倡議的認同和支持。一是在相關項目建設中跟蹤中亞國家普通民眾的所思所想,使項目建設不與當地民眾的切身利益產生重大衝突,以削弱或者消除中亞五國部分民眾的負面認識和影響;二是充分關照各國在身份構建上的獨特性,通過各種形式的公共外交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培育共同的社會心理基礎和較高程度的地區認同;三是創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關話語體系,向外界更加清晰、有效地宣傳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與文化政策。

第二,進一步推進上合組織框架內的安全合作。上合組織是中亞地區不可或缺的安全合作機制,實現上合組織與「一帶一路」建設對接,是促進中亞地區安全穩定、為「一帶一路」建設保駕護航的有效路徑。2018年上合組織青島峯會為此指明瞭方向,要全面落實好相關精神,切實促進成員國之間的安全合作。

第三,在保證中亞國家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整體獲益的基礎上,儘力避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特別是跨國項目建設可能加劇中亞國家間既有的利益矛盾或產生新利益衝突的風險。為此,中國需要在跨國項目建設前與各方進行充分溝通與周密規劃,並在建設中更加謹慎行事。

第四,在經貿合作方面,一是釐清中亞國家間及中亞國家與中國在經貿合作中雙邊與多邊的關係,由於該地區雙邊經貿合作遠多於多邊經貿合作,故需要構建更加緊密、有效的多邊貿易體系與機制。二是增強新疆、甘肅等西北省份的經濟活力,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生產技術、優化投資環境和提高社會服務意識等,發揮這些內陸省份與中亞毗鄰的地緣優勢,增強西北地區經濟輻射能力。三是實現中亞「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貿易暢通,還需進一步加強中亞與西亞之間的經貿聯繫,優先發展交通運輸路線,尋找更多的貿易互補性。

(本文轉自《當代世界》總第447期,作者為蘭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教授曾向紅,有刪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