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第五章节里,贾宝玉跟随贾母等人在宁国府看梅花,酒足饭饱之后就生了倦意,于是贾母就吩咐人带他去睡午觉。这个时候秦可卿就自告奋勇帮忙安排贾宝玉的午休,贾母因为秦可卿行事稳妥就随他们去了,秦可卿于是就带着贾宝玉来到了她们早就准备好的房间。

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擡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秦氏听了笑道:“这里还不好,可往哪里去呢?不然往我屋里去吧。”宝玉点头微笑。

贾宝玉看到这幅对联后,为什么会吓得住进秦可卿的房间?

贾宝玉是贾府的珍宝,不管走到哪都是前呼后拥地捧着,秦可卿也早就回明贾母早就帮贾宝玉安排好了房间,因此这间房间肯定是不差的,贾宝玉自己也觉得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但是,他为什么仅仅因为一幅图、一副对联就断断不肯住在这里呢,还火急火燎地连说两句“快出去”,以至于后来住进了秦可卿的房间?

说到这个问题,就要先弄清楚这幅《燃藜图》和这一副对联到底有什么深意,以至于天不怕地不怕的贾宝玉这次怕了。

贾宝玉看到这幅对联后,为什么会吓得住进秦可卿的房间?

燃藜图也算是一个典故,在《拾遗记》里曾这样记载,刘向曾经在黑夜里独自坐着诵读书本,这个时候有一个穿着黄色衣服的老人,拄着青藜杖,走进来了。这个老人当时点燃了拐杖的末端,得以见到刘向。二人交谈一番后,这个老人自称是太一之精,然后将怀中的天文地图之书传给了刘向,要他好好学习之。

从这个典故可以看出所谓的《燃藜图》实际上是神仙下凡劝谏人勤学苦读的故事。

再看看这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副对联也是大有含义的。把世间的事情都看懂了,处处都有学问;将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

这幅图和这幅画放在一起,寓意再明显不过了,即劝学,劝贾宝玉好好学习仕途经济学问,将来好科举举业,以光宗耀祖。

知道了这幅图背后的典故,弄清楚了这幅对联的含义,也就明白贾宝玉为什么会在这样华丽的屋子落荒而逃。

贾宝玉看到这幅对联后,为什么会吓得住进秦可卿的房间?

贾宝玉不喜读书,这已经不是一个秘密了。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就曾说贾宝玉在周岁的时候,贾政测试他志向时,摆了那么多东西后,他只是把玩女孩子的胭脂水粉。到了大一点后,最怕读书,不好好上学。

在林黛玉进贾府当天,贾宝玉出场时,曹雪芹对贾宝玉的介绍也暗示这是一个不以世俗为行为准则的怪胎。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后面,贾宝玉的一系列行为都算是要和封建仕途划清界限。

贾宝玉看到这幅对联后,为什么会吓得住进秦可卿的房间?

刚刚搬进大观园时,贾宝玉有了更多的自由,心也就更自由了,让茗烟从外面弄了一些禁书回来看,比如西厢记,他自己看也就算了,后来还带着林黛玉一起看。在那个年代,西厢记这种算是和封建礼教背道而驰的书籍,是不允许传阅的,且众人以读此艳赋为耻,以读《四书》、《五经》为荣,可是贾宝玉是另类。

在贾宝玉挨打后,贾母免了他的晨昏定省,也下令贾政不许再去打扰他,贾宝玉更是无法无天,直接把自己的那些正统书籍给烧了,这要是传出去,贾政估计会气死吧。

贾宝玉不仅不看正统书籍,还坚决不走仕途之路。袭人劝他好好读书,他第二天就把这话给忘了。薛宝钗劝他好好读书,他不等薛宝钗把话说完就走了,留下一脸尴尬的薛宝钗风中凌乱。史湘云劝他好好读书,他直接下逐客令,让史湘云去其它处坐坐。

后面贾政赴外任后,贾宝玉更是几年不读书,以至于贾政回来后,他不得不临阵磨枪,还好那个时候贾政已经心灰意冷不再强逼他一定要在科举之路走出个人样。

贾宝玉看到这幅对联后,为什么会吓得住进秦可卿的房间?

贾宝玉不喜欢仕途,更是视读书上进的人为禄蠹,抱着这种心态,他走进这间表面华丽无比,实际上却充满世俗之气的房间里,能不落荒而逃吗?

等到后面秦可卿带他去了自己的房间后,里面只是细细的香甜气息,少了那种劝学的压抑,贾宝玉自然是更喜欢留在秦可卿的房间里午睡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