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感觉……或许和近些年宫斗文宅斗文盛行有些关系……

有些读者习惯了宫斗文里常有的你死我活的生活状态,对红楼梦里人人皆苦,还都是命运使然的设定不太能理解,就拿宫斗的框架去套红楼,看人物的行为就都带了点阴谋论的味道,派别之争就比较激烈了……

再一个,虽然黛玉宝钗应该是并列女主角,但是现行的语文教育基本都把黛玉说成是女一号,读者把自己代入黛玉的更多,加上后四十回把宝钗黑的不像话,很容易产生宝钗是恶毒女二的错觉……

题主所说的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或许是出现在没太理解红楼主旨的读者身上的,上文说了红楼梦是一出命运使然的悲剧,没有谁是罪魁祸首,如果真的读懂了,就算会有因为偏好而格外喜欢的人物,也不会特别去讨厌其他人。宝钗和黛玉从来都不是对头,没有爱其中一个就必须要恨另一个的讲究。

一点愚见。


个人感觉,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两段感情,是相继发生在男主人公贾宝玉身上的。一段代表了理想的爱情: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一段代表了理想的婚姻,相濡以沫琴瑟和谐。其分界就是书中本来安排好的黛死钗嫁——黛玉泪尽而逝,贾家败落,与早已无人顶门立户(薛蟠不成器,薛蝌是旁支)已经中落的薛家抱团取暖,金玉良缘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而书里开头黛玉对宝钗的忌惮,主要是为金玉良缘埋一个伏笔而已,到了宝玉吐真情和互剖金兰语后,这两个女性角色合二为一再无芥蒂。可惜的是,80回后散佚了,前半部分黛玉的戏份重,绽放光彩,宝钗这个角色基本属于韬光养晦偶露峥嵘(然而已经很惊艳,所以会有一大批拥趸),80回后黛玉魂归太虚,宝钗戏份加重,大方光彩的文字不可考,程高通行版扭曲了宝钗的形象,尤其调包计使得世人颇多毁谤,联系到前期黛玉的种种猜忌,使山中高士的形象成了心机的世俗女子。同时,也将钗黛关系重新变成对立,两个角色的拥趸也就随之对立了。

其二,审美门槛不一样。其实黛玉这个角色相对宝钗而言,是表里如一的,就是伶俐善感的世外仙姝,而宝钗则是表里不一的——八面玲珑的外表下空无清冷的性情。其实喜欢宝钗的人分两种,一种喜欢宝钗的体贴周全,把她当成贤妻良友的典范。另一种则更喜欢宝钗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任他随聚随分、珍重芳姿昼掩门的境界以及看穿本质后还能犹怜草木青的心胸。可以说,宝钗这个角色的第一种表象之美的审美门槛比较低——欣赏宝钗的敦厚周到几乎不需要什么门槛,相反,黛玉的风流婉约真情至性是有一定审美门槛的,一些人会就此得出黛玉小性矫情的结论进而不喜,而欣赏宝钗的透彻出世则需要比较高的审美门槛——大众所欣赏的妙龄少女之美,应该是诗情画意婉转风流宜喜宜嗔的,身上体现的应该是生动鲜活的人性而非空明澄澈的佛性,没错,我说的这一意象就是黛玉,这一人物的身份与性情是统一的,是集中体现了大众审美情趣的,是有一定程度的审美力就能欣赏的,而宝钗身上体现的错位的矛盾性,使之难以得到普遍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极少数受阶级斗争思维影响和才子佳人传奇或宫斗小说套路影响的读者,简单粗暴用二分法把黛玉说成矫情的小布尔乔亚,不知检点情窦初开的闺中少女,金手指开太大的玛丽苏,把宝钗归为封建卫道士,破坏官配的第三者,恶毒心机女配的,自然会多有贬损,什么事都能拿来一黑。


引用周汝昌先生的观点。

历史遗留问题,他说,过去我们谈宝钗好或黛玉好,是受了程高本后40回影响,黛死钗嫁,把宏观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引向了狭隘的「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上。对宝二奶奶的人选引申到黛党钗党之争。把这个思路从外围把它打破了,所有女儿都是薄命司,曹雪芹是为普天下女儿而写书。何必去争谁好,那不是糟蹋了吗。


因为红楼梦的普及度和国民文化水平严重不符

而这世界上的闲人太多,

总有那么一类人,不仅把《红楼梦》和世面上的三流言情、宅斗小说混为一谈

还把「金陵十二钗」当作「创造101」看

成天这个没实力只会哭,那个凭家世心机重,

你内涵踩了我家妹妹,你捧蒸煮带了我家姐姐的

真是开阔了我的眼界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集外集拾遗· 绎洞花主 小引》鲁迅

一切圈子发展到最后,终点都是粉圈。

——《这话我没说过》鲁迅


在13-28岁间,我都是喜欢林黛玉而不喜欢薛宝钗的,那时的我不曾想过人生是需要经营的,更不知如何去经营。凭著天赋的一些小聪明,一路混过来。从没想过,何为自律、何为他人的需要。不知天高地厚,一切肆意妄为。那时我还不懂欣赏宝钗,甚至内心存在对她的妖魔化。

在28-30岁间,任性让我碰了壁,天赋的小聪明再无重要价值。对现实给予的重重打击,我毫无抵抗之力。在深深的痛苦中,我彻夜失眠,半年间从曾经的童颜迅速衰老十多岁,我愤恨过、痛哭过、怨天尤人过,想过堕落和报复然而我没有,心底清醒的知道那无济于事,也创造不了幸福。于是,读书、反思、吸收睿智长辈的智慧、在实践中去学习控制自己的人生。我逐渐开始变化,开始喜欢薛宝钗不喜欢林黛玉。喜欢薛宝钗的自律、周全、智慧、通达,她是自洽的、也是积极的,她是有自尊的、也是圆融的。欣赏她接纳现实、然后积极应对的心态。开始嫌弃黛玉的弱小。

到今天,这两个女子都是我的爱。黛玉和宝钗都是不完美的,一个是尚未通达的聪明而敏感的孩子,一个是和乐敦厚的真智者;一个是尚未雕琢完成、仍然棱角突出的美玉,一个是被现实打磨光滑的成品。两个人都在成长,黛玉可以成长为宝钗,也可以成长为另一种样子。宝钗的智慧还可以更深厚。都是值得爱的好女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