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其实,从宝钗择夫标准来说。宝玉并不是理想的那个人儿。她为什么不直接和黛玉竞争,而是躲著两人,这说明内心里并不是对宝玉太感冒而已。

宝玉走了,这在宝钗来看,她会很快选择接受,知道不属于自己的,终将会离去。接下来她很快适应。宝钗内心安静,正如她住的屋子,雪洞一般,无饰物无多余摆设,一切皆为空。她用行动表明,她早已看淡世事红尘,情为身外之物。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钗黛判词末句

金陵省十二位当选正十二金钗的女子们都入薄命司。

判词的「雪里埋」,不是字面意思,这是指薛宝钗这样天生丽质,德才兼备的女子最后没有获得幸福,成了苦命守寡的女子,埋就是埋没。

有些人觉得宝钗的性格特性自己一个人也可以活的很好,且不说大厦倾塌后各自出路如何,这些公侯小姐们脱离原生上层建筑只会落入下尘,断断谈不上会过的「好」。另外一点,《红楼梦》是一部宿命论很强的书,体现在人物归宿上,太虚幻境交待的清清楚楚,人物判词安排的明明白白,这是警幻仙子所管,即天机,非人力所能及也。

宝玉出家对宝钗的影响无疑是雪上加霜,即便两人没有爱情,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但也好过一个出家一个守寡,这才叫悲惨,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不幸天注定,红颜多薄命。


纵是无情也动人,宝钗对宝玉也是无情的,这是底调。「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二宝成婚,宝钗劝宝玉科举功名,振兴家族,宝玉必然不听,纵然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黛玉已死,宝玉出家,宝钗焦首朝朝暮暮,煎心月月年年。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宝钗难说不与贾雨村有段故事,或许金簪雪里埋也与贾雨村有关。


宝钗会继续过下去,即使身边谁都没有。

结局是一开始就定了的,宝玉会和宝钗成亲,但是他最终还会出家,而宝钗早已看穿了一切。书中很明显的表示,只有林妹妹和宝姐姐能看透未来,但是都没有说透。黛玉看透的表现是喜散不喜聚,宝钗则是平静度日。

她早已接受了大厦将倾的未来,也会安静的度过接下来的日子


文末有预言:兰桂齐芳。兰是贾兰,桂该宝玉的遗腹之子。

宝钗是个端庄大气的女子,在宝玉出家,全家痛哭的时候,她自己也伤心,却依然能够去安慰王夫人和薛姨妈。

宝玉离开以后,即使内心戚然,她也会端庄持重,收拾好烂摊子,操劳好贾府的一切。她会有凤姐持家的能力,有李纨教子的耐心,还会有贾母的通透智慧。

贾府会在她手里重新繁荣起来。

只是太可惜罢了。

为这样美好的女子。


宝钗这种心有丘壑的人,过得和李纨一样的清心寡欲,我觉得不可能,宝钗是能经大事的人,我觉得她会撑起家来,过继子女,最后活成贾母那样风光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以宝钗的心性,只有「任他随聚随分」。

宝钗不是没有经历过盛衰荣辱。父亲早丧,只剩下老母和一个草包哥哥,下人的欺瞒和家族生意的下滑是可想而知的事。

宝钗是天然生性空无的人,这一点早有定论。所谓「任是无情也动人」,端庄持重时随风摇曳的一点姿态,也是一份超然冷淡的心性。


历著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自能安。

(脂砚斋对冷香丸的解释)


守寡呗


日子该怎么过怎么过,无非就是往昔的荣华热闹一去不返,不过这对于宝钗来说也无所谓,毕竟从父亲去世以后薛家就在走下坡路了,她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类似甄士隐的结局


宝钗本身对宝玉并没有太多的爱,所以她可能回带著孩子回薛家,抚养孩子长大,让他求取功名。或者凭宝姐姐的才名改嫁。


使用黄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