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是个什么人?年轻时在枕霞阁和姐妹们玩,掉进水里磕了脑袋,俨然一个湘云。

跟儿孙们开玩笑,给宝钗装饰屋子,讲解软烟罗,生活情趣满满,俨然一个黛玉。

且平时疼爱黛玉、凤姐,都是伶牙俐齿的聪明孩子,老太太其实最聪明,什么事都心里门儿清。

就这样一个老太太,后面会变得对黛玉不理不睬,同意一个调包计而且逼死了黛玉?

钗黛作为书中最重要的两位姑娘,好像给人一种大家对她俩的态度是平分秋色一样,但是对老太太来说呢?

贾敏是她最疼爱的小女儿,出嫁之前尊贵无比,黛玉是已逝女儿留下的孩子,亲生的外孙女,又跟自己一样天真烂漫富有生活情趣,一到来就养在身边,比亲孙女待遇都好,你说老太太喜不喜欢黛玉呢?

至于宝钗,是儿媳妇妹妹的女儿,别人家的孩子,八竿子打不著。亲戚之间聊天,夸赞宝钗是再正常不过,毕竟来往密切的亲戚,又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但说在老太太心中胜过自己家的黛玉那怎么可能……


谢邀。

如果按照脂批,后40回与前文不一致的比较多,这个可以看脂批和专家解读,很清楚。

红楼有两大主线,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是一条主线,家族的兴衰败亡是另一条主线。作为红楼结局,两条主线所对应的结果必须有所交代,这个在元妃点戏中脂批中说的很明白:

第一出《豪宴》;[庚辰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庚辰双行夹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通部书之四大过节、大关键中,贾家之败、元妃之死可以说是一件事,是家族的兴衰败亡,续书中基本完成,只不过没有那么惨烈,元妃应是自杀、贾家应是一败涂地。甄宝玉送玉估计与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相关,续书根本没有提,无法讨论。只有黛玉之死,续书者也认为是重点,所以花了大力很煽情的去写,但这样的写法直接影响了整部书和主要人物,是后40回与前文中最大的矛盾。而贾母等人只不过中这两条主线中的支线而已。

续书中黛玉之死的写法,许多人认为这是最佳最好最感动人的内容,是续书不太多的闪光点。其实不然。续书的写法对黛钗两大女主的人物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毁坏,而且极大的伤害了前80回,对曹公的重要思想进行了否定。

前80回,黛玉对宝玉的爱至死不怨。两人初见,宝玉摔玉,黛玉自责,便是「还泪」之始,脂批:「所谓宝玉『知己』。全用体贴工夫。」 袭人夜深了要去拿通灵宝玉给黛玉看,黛玉却说此刻夜深,明儿再看也不迟,脂批「总是体谅,不肯多事」 。宝黛去宝钗家,宝玉想吃酒,李嬷嬷上来阻拦,将贾政搬了出来,黛玉便斥责李嬷嬷别扫兴,脂批:「这方是阿颦真意对玉卿之文。」 生气时留心到宝玉没有穿青肷披风怕他著凉,自己哭的时候还关注到宝玉用新衣拭泪而把自己的帕子扔给他。见宝玉腮上有血渍,便以手抚之细看,「这又是谁的指甲刮破了?」怕他受伤。脂批「想见其情之脉脉,意之绵绵。」宝玉吃丫头嘴上的胭脂膏子、为丫头淘胭脂膏子,黛玉并不在意,只是怕宝玉吃亏,「吹到舅舅耳朵里,又该大家不干净惹气」。脂批「难堪难禁,代忧代痛,一齐托出。」元春改了宝玉拟的「稻香村」为「浣葛山庄」,黛玉以一句「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改回了皇妃的金口玉言。宝玉被叫走说是去见贾政,实际去喝薛蟠的酒,黛玉却为他悬了一日的心,去怡红院看他,一片真心却被关在门外,怎能怪她小性。她想找宝玉问个究竟,却又担心在众人面前让宝玉没面子,自己受到伤害时还为宝玉著想,这才是真心对宝玉好。宝玉病好了是黛玉第一个念出阿弥陀佛,宝玉受笞只有黛玉哭得「气噎喉堵」、「两眼肿的桃儿一般」 。宝玉担心跌坏玻璃绣球灯,黛玉道:「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 得知宝玉「不中用了」,黛玉毫不顾惜自己,「你不用捶,你竟拿绳来勒死我是正经!」 宝玉应付贾政问书,黛玉不顾身体不好不动声色地临了厚厚一卷字迹相似的蝇头小楷。这些情节细细写出了黛玉为了宝玉毫不自惜,若说眼泪越来越少,那么还泪便是还命,这就是惊心动魄、致死不怨的爱情!黛玉的爱不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付出,而是上升到了个人价值实现的高度。求仁而得仁,用一生来完成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我为的是我的心」,对黛玉来说,只有这样,她才感觉到自己真真正正活著,真正实现了她自己。

在前80回,书中主线黛玉的爱情已经归属、知己已经确定、灵魂已经托付,后面纵有命运冷酷,但方向已定,不会有根本转变,这跟续书中的骗局、怨天尤人进而翻脸无情的形象有本质区别。书中脂批,「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黛玉伤心并不是因为要和宝玉分开,而是为「惜其人」而落,是因为自己离开之后再没有人如此珍惜宝玉而落的,黛玉走后宝玉必定伤心欲绝——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宝玉已经为了黛玉不爱惜自己身体,而黛玉又怎么能不千方百计为宝玉著想呢?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黛玉爱宝玉从来没有怨过,后悔过,正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她下凡一遭就是为了来爱宝玉,现在已经做到了,又有什么遗憾怨恨呢?黛玉此人真正是至情至真,为一个人流泪至死不干,爱一个人至死无怨,所以,「要活著,咱们一处活著」「你死了我做和尚去」,宝玉最终「意难平」、「悬崖撒手」也就是必然的结果。想想,宝玉有这样一位爱人,是多么美好幸福的事,既使他的家族完全毁灭,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他也要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永世流芳。

续书中黛玉焚稿断痴情、宝钗出闺成大礼,客观上有煽情作用。但是前面已经说明,绛珠仙子为报神瑛甘露之恩而入人间,用一世眼泪来偿还,泪尽则「质本洁来还洁去」,优雅如落花飘然而逝。黛玉追求的是灵魂知己、是情,不是结局多么完美。得到情的承诺便已经击败了命运。在命运面前,黛玉非常沉稳,临走的时候也不是一肚子怨气,绝不会是续书中「宝玉,你好……」的怨怼形象,完全不符合以一生眼泪还债的初衷。情无始无终,永无绝期。神瑛、绛珠下凡经历一番,反更不能割舍。最终同归太虚幻境,都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如果有了怨恨,如何相见?情高过命运,这才是红楼要说的东西。

续书对宝钗形象的影响更是颠覆性的,将她从智慧、冷静、无情也动人的山中高士,变成了伪君子,甚至推断出前面宝钗扑蝶一回是嫁祸于黛玉。宝钗「成大礼」必然参与其中,既不无辜,也无尊严,与「山中高士」的本质相去甚远。宝玉一旦意识到宝钗参与,必取对抗之态度。续书中宝玉表面疯傻、内心绝望,视宝钗为敌。而前面的判词中,「金簪雪里埋」「美中不足」「空对著」说的都是遗憾、无奈甚至于歉意的感觉,绝对不是对抗。宝钗之与宝玉纵然永远达不到与黛玉之厚密,但她仍是黛玉的知己,是与宝玉同说过「你放心」,同喝一杯茶,同样一个眼神就能明白,是共同面对「繁华必然毁灭、命运难以抗争」这一红楼基础命题的自己人,最后分手是命运下的遗憾。宝玉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充满内疚,宝钗自身则是完全无辜,曹公这样设定,是宝黛钗三人的悲剧,比黛玉焚稿断痴情的悲剧色彩更沉重十倍。

续书于前80回也是极大的损害。按照续书的写法,所有参与阴谋者都是敌人。无论是贾母、凤姐,还是其他的女儿。这与前80回完全不符。贾母是发自内心呵护宝玉的,在关键处处站在宝玉的立场上,连带著也呵护黛玉,所以不可能使用致宝玉于死路、黛玉于死地的阴谋(你想,紫鹃一句黛玉回家的玩笑宝玉都死了大半)。贾母从本质上讲是反礼教、讲男女平等的,她把宝玉放在女儿丛中去养,完全不把礼教放在眼里,这是惊世骇俗的。贾母是「木石前盟」的始终推动者,宝黛的爱情只有在贾母的庇护下才成为可能,黛玉自进京起,与宝玉一个桌上吃饭,一个床上睡觉,都是出自贾母的安排。阖府上下都知道宝黛「将来一娶一嫁」是老太太的意思。「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紫鹃情辞试玉,贾母见了紫鹃,先是眼中出火,听说原委后却是流泪。贾母的意思实际上是说,你俩个的事,我已经安排好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折腾。经过这些事,贾府之人哪有看不出宝黛心思的。贾母对二人之情更是纵容甚至培养,否则当时就会做主将宝玉搬出大观园。从贾母的角度去颠覆礼教,是曹公有意识在做的事情,此种颠覆与宝黛之叛逆遥相呼应,贯穿全书。

续书明显取钗不取黛,改变贾母的想法,力图回归礼教,将变成黛玉小心眼、被欺负的形象,最后以调包计来煽情。原因是不了解曹公的想法,不相信那个时代有黛玉这种人的存在,努力想拉回到正统,结果却适得其反,让仙子变成了凡人、高士成为卫道士,贾母等一干人都变成了坏人,让读者产生怀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虽然对十二钗其他人之命运的处理,大部分基本符合判词薄命的暗示。但是因为黛玉之死是全书宝黛钗主线的最重大事件,非常非常重要,对全书有极大影响。所以续书于黛玉之死的描写是与前文中最大的矛盾,读者一定要深刻领会认识。

个人认为,根据前80回,曹公对后面的设定是:贾母主持宝黛定婚、贾家变故、宝黛离散、黛玉逝去,才有金玉姻缘。理清了这个基本顺序,钗黛的形象才各自完整地成立,曹公的想法才得以实现,红楼的悲剧才能震撼人心。

所以,红楼只读前80回脂本就已经足够,后面的续书不看也罢。

(宝黛定婚这个看我前面答题:流云飞袖:元妃省亲次年元宵PARTY,宝钗缘何排在末席?)

(评红楼诗词:https://zhuanlan.zhihu.com/p/38432185)

(宝玉的评价,黛玉为何爱宝玉、宝钗为何喜欢宝玉):流云飞袖:如何评价贾宝玉?)

(对黛玉的评价:流云飞袖:如何评价葬花吟的诗词功力?)

(对宝钗的看法:流云飞袖:「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宝钗柳絮词)如何理解?「风」是谁?「我(柳絮)」是谁?「青云」是何处?)

(如何看妙玉:流云飞袖:《红楼梦》中妙玉为什么要给贾宝玉用自己喝茶用的绿玉斗呢?)

(宝琴为何而来:流云飞袖:为什么红楼梦里面有了薛宝钗,又要写薛宝琴?)

---------------------

补充一下:关于续书,张爱玲有个考证,续书人对曹家非常熟悉,还经常拿出来卖弄,具体可以去查原文。如果这个考证确定的话,雪芹已经写完了的后续章回,应该是被其继承人系统的销毁、重写(现在的考评已经证明续书不是高颚所作),而不是批书中说的丢失了。原因很简单,曹公后书肯定对礼教的挑战更为激烈、人物的命运更为悲惨、家族的毁灭更为彻底。这些可以看看书中原形之一的苏州织造李家的悲剧(百度:李煦(康熙皇帝亲信)_百度百科),女眷全部被卖身为奴,有的沦落为娼妓。雪芹逝去后对原作的翻案也是必然。还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正十二钗中元春明显是自杀,湘云、妙玉和巧姐明显是落难为妓(巧姐是为妓后被救出嫁与板儿),惜春出家后后第二年秋天都没能过得去,等等。

我会在这些人物中慢慢的写来。

----------------------

关于贾母,本来专门要写,这里先说观点。

贾母家族的精神领袖和权威,是大观园的呵护者,是宝黛木石前盟的坚定支持者,她对众女儿的呵护是红楼梦的基础,是书中两条主线中的一条重要支线。但从文中看,她对于家族的整个毁灭应当是负有相当的责任,这一点,曹公是有意见的,借了可卿的口。

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划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竞争,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蒙双行夹批:幻情文字中忽入此等警句,提醒多少热心人。]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

后面还有其他一些「过一日算一日,死后那怕洪水滔天」的细节,间接的造成了众女儿们的薄命。特别是在黛玉之死这个重大事件中,贾母只是其中线索之一,是矛盾的一个枢纽,雪芹通过她将很多关键人和事串联到一起,并不是关键,这个一定要看明白。

说一点感慨的话,曲高而和寡。

-------------

回来看看,原来大家都认为贾母是女主。钗黛成女配了,匪夷所思。


调包计本身就很矛盾啊。

行调包计的时候林妹妹还没死呢!虽说病得很重,但是她病病歪歪那么多年了,你就那么确定她真的很快会死吗?

现在是黛玉很识时务地在宝玉成亲当天死了,于是宝玉清醒后无可奈何,伤心一番,也只能接受宝钗了。可如果林黛玉没有那么天缘凑巧地适时气死(她病情加重也是意外因素导致的,不是贾母凤姐设计出来的),那回头就会造成这样一个后果:

贾宝玉坚称自己娶的是林黛玉,且林黛玉还活著,于是贾宝玉跑潇湘馆找林黛玉抱头痛哭去了——「林妹妹,我绝不是有意负你!实在是我病糊涂了,不知怎么就被他们拉著与宝姐姐拜了堂。我我我,我一直以为那是你,我我我,我心里一直只有你啊!」这样有意思吗?所有人的脸都丢尽了吧。

要是不让宝玉去找黛玉呢?明知林黛玉活著而且病得很重,却不让他去找林黛玉?那绝对就是那年紫鹃试忙玉效果的加强版。然后贾母和凤姐要怎么办?掐死林黛玉吗?

如果跟宝玉说反正你就是和薛宝钗拜堂了,娶也得娶不娶也得娶,生米煮成熟饭了爱咋咋地吧!那……这出调包计从头到尾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一个计谋如果本身就是建立在一系列不可预测的巧合的基础上才得以成立,那绝对就是一个糟糕的计谋。一般来说这样的计谋只会出现在拙劣的小说里,因为现实中人们在制定计划时是不会这样考虑问题的。只有当作者心中已经设计好了未来的剧情大纲时,才会基于上帝视角和剧情需要来设计出这样的计谋,但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忘记带入每一个人物的认知局限来思考问题。比如这里就明显能看出是作者先决定了要写一个一边黄土陇头埋白骨,一边红灯帐底卧鸳鸯的反差悲情戏码,然后再考虑如何让这个婚礼得以顺利进行。至于林黛玉是不是真的会死,那是作者已经决定了的事,无需多虑的。

后四十回对宝钗的战斗力真的大大低估了。

在79回,宝钗和夏金桂已经有了交锋,面对刁蛮无理的新过门的嫂子,作者是这么写的:

「宝钗久察其不轨之心,每每随机应变,暗以言语弹压其志。金桂知其不可犯,便欲寻隙,苦得无隙可乘,倒只好曲意附就。」

在前80回里,通过三言两语,表明了宝钗看人通透,不多时日便看透了夏金桂是什么人,全家里,薛蟠被夏金桂吃的死死的,薛姨妈更是因为夏家的经济实力气势矮了三分,拿不出婆婆的气势来,夏金桂的放肆是得寸进尺、逐渐膨胀的。但是宝钗面对夏金桂试探底线的行为时,宝钗处处弹压,让夏金桂「知其不可犯」,对这位小姑子心存三分顾忌,不敢逾矩太过。

对于宝钗如何对付夏金桂,书里并没有过多描写,可是作为饱读诗书的大家闺秀,宝钗必定不会像凤姐收拾尤氏一样撒泼,不然闺名尽毁的是她自己。宝钗熟知礼教,书里「以言语弹压其志」的描写,可以想见,夏金桂身为薛家长媳,法理上天然有管家的权利,也有承担孝敬婆婆、照看小姑的义务。想像一下,大概就是夏金桂撒泼耍混的时候,宝钗在一旁大声背诵「八荣八耻」「核心价值观」「历代贤妇传」,暗戳戳的把自己的嫂子弹压下去。夏金桂再泼辣,也不敢大喊「别他娘的背了」。这可是那个时代的社会规则,她小小的折腾折腾也就算了,要是真的明火执仗的说「老娘就是不信你这一套」,那她怕是不容于社会了,宝钗熟谙这一套,绝对把夏金桂怼的一愣一愣的。而且作为有口皆碑的宝姐姐,对于这个新嫂子,宝钗的礼数上,必定不会落下,让金桂也拿不到礼数这个武器,没有找茬的地方。

可是后四十回宝钗竟然被气哭了!

就因为夏金桂说了金锁配宝玉!

宝钗怎么会当著夏金桂哭啊!

以夏金桂的性格,要是宝钗哭了!这个梗肯定用一百次也不会腻啊!

就算真的吵到这一步了!

宝钗肯定是迎战啊!

不然难道让自己不中用的哥哥和被制服的老娘安慰自己么!

宝钗真的战斗力不差啊!

宝玉说一句杨妃都能立刻怼回去的主啊!

虽然前面被薛蟠说宝玉金锁哭过一次,可是那时候妈妈会安慰,哥哥会内疚。

面对退无可退,咄咄逼人的夏金桂,上吧!宝姐姐!

后四十回的作者真的不知道宝姐姐是什么人啊…

她怎么可能让夏金桂以为捏住了她的软肋呢?


是贾母奶奶啊。

其实老曹看人,粉丝滤镜是很明显的。看赵姨娘和各种嬷嬷媳妇不顺眼,就说珍珠嫁人变成鱼眼珠子,一言一行都面目可憎。但是写起凤姐、平儿、薛姨妈、元春、香菱,她们的悲喜都显得可亲。

贾母更被写成已婚妇女中的奇老太太。

《红楼梦》开始时,四大家族已经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状态。政老爹本来是没有爵位可继承,要考高考改变命运的,是皇帝念旧情,强行保送给他封了个工部主事——当然爵位还是没有的。这意味著如果下一代高考不行,整个家族的仕途的gg了。这不是儿子考不好还有孙子的愚公移山问题,是如果政老爹的下一代,宝玉长大以后没有取仕,那么家族在官场中的人脉、丰厚的俸禄、在皇上那混个耳熟的恩情、随之而来的优秀家庭教师,就全都没!有!了!这家人在人大附中还考不上人大,以后去四线城市念书还哪有机会了。

因此大家就要理解整个家族对长子贾珠的珍爱、对宝玉的恨铁不成钢。因为贾珠元春从小十分靠谱,宝玉基本是放羊长大的。抛去贾母的溺爱,他爹妈本来也没望子成龙,而是让他充分发展个人兴趣爱好,过自由自在的人生。传说老爹年少时是个诗酒放诞的家伙,所以觉得宝玉也没什么不好。直到贾珠去世。老爹王夫人:莫不是在逗我????这样两口子无奈开始逼宝玉读书。宝玉底子没打好,不是这块料,可两口子心里也很憋屈。宝玉觉得他爹不理解他,其实是他不理解他爹。他身上肩负著几百号人的口粮,这个责任是和他的锦衣玉食捆绑出售的,虽然身为次子侥幸逃脱好些年,可是一旦轮到他了,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有个叫江南的家伙说,领子里衬著黄金的男人都该独自上战场。

所以说宝玉黛玉的「高洁」,因为他们年少才显得美好,这时候他们讨厌的只是一切虚与委蛇和曲意逢迎。可是他们烤的鹿肉、吃的燕窝,都是从家长的世俗与污浊中来的。

然而八十岁的贾母,是真正经历过四大家族的黄金时代的。保龄侯长女,嫁给荣国公长子。荣国公府当家主母,放到书里是可以和忠顺王家串门子的级别。当家几十年,主持过接驾活动(如果甄家和贾家一体,那么就是四次……)。什么场面没见过、什么福没享过、什么风浪没见过。就像上过战场的老兵特别豁达,贾母奶奶也特别注重生活质量与情趣。

然而在贾母奶奶的前半生,贾敏阿姨是个非常重要的存在。有考据说贾政贾赦都是过继,贾敏才是亲生,应该是参考曹𫖯和李氏,这个有争议,我们书粉只讨论书中内容(其实我个人对家族关系这部分考据还是相信一些,不仅是因为李鼎李鼐和史鼎史鼐,萱瑞堂和荣禧堂这些隐约的对应,更是因为老曹对书中人物所投入的巨大缅怀和悲恸。这种情感过于感性、近乎盲目,是事不关己的情况下很难产生的)。不管贾政贾赦是不是亲生,贾敏是奶奶的心肝宝贝,这个是跑不了的。

贾敏的人生堪比玛丽苏,物质上「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她的婚姻也是千挑万选,堪称完美:林如海家四代列侯、好不容易没有袭爵了,就自己中个探花玩玩。关于林如海硬体的优秀,请看 @谢苇 在黛玉的母亲为什么没有和其他的三大家族联姻,而是嫁给了林如海?中的回答。再说软体,疑似没有母亲,女儿当儿子教育,家里人丁稀少(妾少无娃),老婆去世后不续弦,而且身体每况愈下。以上种种表明这是个家庭简单、超有钱、有才情、深情专一的小言男主。(因此这对夫妻早早便当了……毕竟这种cp不太符合悲剧的画风)。

所以你想,贾母见到黛玉时候为啥嚎啕大哭,喊心肝肉啊啥的,这是老太太少有的失态;为啥阿凤说就像亲孙女,马屁拍个正著;为啥老太太参观潇湘馆骄傲地控计不住计己,还用掉率极低的史诗级装备软烟罗给她糊窗户;为啥黛玉小时候一直和贾母住一起;为啥她吃穿住和宝玉一样,超过三姐妹。尤其最后一条,大家感受一下宝玉在家凤凰宝宝的地位。

我觉得贾母黛玉是很煽情的一部分。贾母把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情趣给了贾敏,却把高门大院的心机斡旋、如履薄冰都隔绝在她生活之外。贾敏可以永远金尊玉贵、赌书泼茶、活泼俏皮(你看贾母喜欢的妹子都不是文静款),不管婚前还是婚后,都有人把她捧在手里。贾敏是她更理想化的生命的延续。但是彩云易散琉璃脆,贾母六七十岁痛失爱女。所以她对贾敏的爱,都转移到黛玉身上,她对黛玉的骄傲,对黛玉的爱、培养和保护,都是她生命的重要部分。她会像当初对贾敏这样给黛玉选最好的婚姻,选丈夫体贴,家庭简单,让她继续无忧无虑的婚姻——和宝玉结合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当然贾母在挑孙媳妇的时候会更考虑贾府的利益,但是她在爱黛玉的同时也是由衷欣赏她的,黛玉对贾府经济状态的洞察应该也是贾母教育的结果(阿凤在病假的时候是认真考虑过黛玉做替补的,没上场是因为太脆血条不够)。

另外关于贾母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吐槽,这段到底为啥有很多争议,说说我的看法。首先当然不是影射黛玉,别逗了我的宝贝孙女是最棒的。其次如果你们看过三言二拍和各种元曲如墙头马上牡丹亭西厢记啥的,就知道才子佳人小说确实十分yy。在保守的古代总写婚前性行为、还是刚认识三天之内的约炮般的婚前性行为,这样真的好么。贾母吐槽说求求你们别埋汰我们豪门姑娘了,就类比为有人给扎克伯格讲了个霸道总裁的故事,扎克伯格说求求你摇了我吧,我们有钱人就这么缺心眼么。大概这种感觉。

所以续书贾母线崩了真是很难过。这是一条没有利益、只关乎亲情、又温暖又悲伤的暗线,所以高鹗没看出来可能。当然也可能是出版商程伟元催稿,故事编不圆也得保持更新的作者节操。

--------------------------------

关于林如海是不是深情专一

深情专一这里是照古代标准,是说贾母在挑选女婿的时候,选了一个在当时标准看非常深情专一的林如海。

纳妾这个问题,不能类比为现在的找炮友、养小三,来对一个人的品行进行评定。如果要类比,更像是现代看小电影或收集手办这个概念。正如现代社会最优秀最深情的男性,不论已婚未婚,硬碟都可能有奇怪的电影存储,有经济条件的人,还会付钱买正版。这是一个男性心照不宣的事实,社会也并不会对他们进行指责,这个行为在当代被婚姻道德所接纳。当然如果沉迷看片,不务正业,或者因此和女朋友分手闹别扭,那就会被大大地耻笑一番。

在老曹的时代,贱籍良籍的分别还存在。妾,尤其是非良籍妾,等同于一件物品,可以买卖、赠送;和手握家中经济命脉的主母地位云泥之别。即使有的妾很受宠爱,也类似于硬碟里最珍贵的小姐姐电影,或者栩栩如生的二次元抱枕,小心呵护是必须的,但是为了这个和老婆吵架就得再想想了。当然作为老婆。你也会觉得哎我和一抱枕置什么气啊。所以邹忌说」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就是这个原因,假如抱枕有思想,应该也觉得自己身如浮萍,每天战战兢兢。

在这个背景下去理解尤二姐事件,就更合乎情理。尤二姐是良籍,身份上有扶正可能;以新二奶奶的身份结婚,得到贾琏扶正的承诺;收著贾琏的私房钱。这一切都指向只要短暂忍耐,她就可以实现从物品到管家奶奶的华丽逆转。所以王熙凤表示exo me? 在她搞事情的时候,贾琏宠妾灭妻是重要罪名之一,也是能得到社会广泛同情理解的说辞。

以上的意思是,林如海的几房姬妾,大致可以理解为这个高帅富偶尔看小电影,或者买过几个手办。但是工作上进努力,不耽于享乐,对人设完全没有伤害。

再说他是不是深情。

还是要跳出现代人的认知,在古代,娶妻更多解决的是情感需求,和家庭生产需求,不是性需求。大概想像一下王熙凤的日常工作,就知道一个家庭主母的工作量,即使林家人口稀少,级别在这摆著,地租、铺面;下人工资、职责、任免;统筹收入支出;同僚社交、年节送礼;教育女眷;都是当家主母的业务范畴。林如海不续弦,不是有没有意思的问题,而是他会有如下的麻烦:家里以上一大摊子没人管;上一天班回家连个吐槽的人都没(不要说妾,你看宝玉和黛玉都交流些啥,和晴雯都交流些啥);更重要的是,他的掌上明珠,宝贝女儿黛玉,就要被迫离开他。黛玉进贾府的原因不是因为姥姥想她,而是因为家中没有女眷教养她!(书中虽然没写黛玉在贾府受的教育,但是老曹的时代,贵族少女受主母教育,不仅学德言容功,更学管家理财……看黛玉进贾府时不到十岁,五六年后对贾家经济政策可以讨论品评,和贾家/贾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只是老曹或者宝玉也不知道她们都学啥,干脆就不写了。)

林如海是宁可家里乱成一团,骨肉分离。也坚决不再娶的。要知道古代贵族男性鳏居绝对是大熊猫级别,就看现代有多少离婚男性能独立生活,何况古代家庭不仅是家庭,还是重要的生产单位。

另外林如海如果身体一直不好,应该会对宝贝黛玉早做打算;更像是妻女离开自己后,思念郁结成疾的缘故。

再看一个林如海的霸总人设。黛玉的启蒙老师是贾雨村。这家伙是个进士,做过知府。林总裁给自己不能考科举的女儿开蒙,就是从一二三日月大小教起,找了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前市长,这样教学质量才够好……前一阵子湾区有条招会中文的保姆的广告,疑似扎克伯格家,一年才给十万出头。

总之我个人以为,要把自己的判断跳出时代的局限去生活,才能活得有声有色;但是要把思维代入时代去思考,才能更理解种种人物的动机和情感。这些情感不仅是林如海对贾敏,也是老曹对红楼梦的,这些情感很多是囿于时代框架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