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瘋狂的增長勢頭過去,中國汽車工業應該何去何從,是一個關於汽車人職業生命的問題,因為凡事都有周期規律,盛極而衰是無可避免的問題。當這個行業告別高利潤高增長之後,所有的汽車職業人可能都要更換思路,以應對未來的突變,這些突變可能是之前二十幾年從未面臨過的,速度之快,衝擊之大,請大家都要做好準備。

中國汽車工業可能是世界上最為複雜,同時也是最為多變的市場,因為其他國家一來沒有如此大的市場需求規模,二來也沒有哪個國家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有如此高額的投資回報比,三來沒有一隻無形的手隨時可以左右市場變化。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因為有政策影響,所以這個市場很容易掌握,但又因為它本身的複雜性,這個市場同時又很矛盾的難以掌握。

說好掌握是因為有政策可以左右市場,目前政策可以做到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再次降低小排量汽車的購置稅,或者再次對電動車製造企業進行補貼,亦或者加大對城鄉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政策性補貼汽車下鄉活動,進一步刺激下級市場的購買力。當然,政策的副作用也是很大的,用的不好可能破壞市場自我的調節能力,在汽車工業進一步負增長將會形成一種趨勢的時候,政策可能會再次出面,開拓新的消費空間,挽救汽車行業的悲觀情緒。

說不好掌握是因為,在全世界範圍內你看不到任何一個國家有如此多的外商投資,地域是如此廣袤,涵蓋歐羅巴,北美,日韓,基本上世界範圍內可以排的上名頭的品牌或早或晚都會來到中國大陸進行投資。每個企業順帶著母公司的企業性格特點,在中國生根發展多年,有人賺的盆滿缽滿,而有人卻三番四次錯過黃金髮展期咬牙再次進入中國卻被現實擊敗。按他們對市場經濟的理解,消費應該是多元的豐富的,但是這個市場卻又很容易被先來者帶著跑,以致於整個消費市場都呈現出一種矛盾且混亂的思維。

當增量之爭變為存量之爭的時候,那些常年靠當地財政補貼且承擔一部分當地就業和政治任務的企業就要小心一點。因為市場競爭很大程度會加劇,每個企業都會極力榨乾每一份力量,從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發,到低成本供應商工程工藝的開發。而這些企業活動,都將建立在過去十年的積累,是否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研發體系,是否有效的建立起供應商開發體系,這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這些良性循環的企業將在存量之爭中再次利於不敗之地,而那些僅僅靠當地補貼或者過去的市場本身增長的體量討生活的企業,未來十年的日子可能非常困難,當面對友商不斷的新產品上市的衝擊基本無力還手。

在這裡說幾個這樣的企業,順序自北向南,由西向東。

一汽集團很難說,因為他背後是來自國家的力量,徐留平上台後經過一些列大刀闊斧的改革,現在流出的消息逐漸減少,但短時間內很難有起色,個人覺得高端產品並不適合他們,最適合的則是長安汽車的發展模式,高端產品需要投入的研發成本過於高昂,與產品本身定位不是太相符。

北汽集團,研發體系基本沒有,就連供應商開發也做的相當粗糙,本身集團內部的架構和規劃又是一塌糊塗,對於北汽本身來說,開發研發體系都是其次,先把自身的架構整理清楚再談發展比較實際。

一汽夏利,到了這個份上,也不能指望他創造的那些低價值的就業崗位,早早被收購才是正道。

奇瑞捷豹路虎,就從供應商大會來看就知道一年不如一年,從上海到杭州到近年的常熟,邀請卡做的像模像樣,辦公室環境也不錯逼格也高,但就是內部管理做的一塌糊塗,你很難想像一個發展這麼多年的企業竟然有這麼沒有任何邏輯的工作思路,真的讓人匪夷所思。不過這也不難理解,我清晰的記得他們的採購總監一次在供應商大會上,對採購工作寥寥幾句帶過,反而對晚上的酒局充滿了期待,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果然不假。

江淮汽車,一進大門就一股濃郁的上世紀80年代的國企味道,醜陋且質感粗糙的廠服,油膩的汗水,粗糙的管理水平,操場上一部部A貨騾子車,據說他們的收入水平還是那麼低。

廣菲克,所有這一類JV和中國管理投資公司的關係說不清道不白的,都發展的一塌糊塗,菲亞特二進宮再次宣告失敗,吉普幾款產品可靠性極差無比。一切的一切,在一次去廣菲克技術展的衛生間之旅就徹底瞭然了,沒有哪一個管理成熟的企業有這麼髒的衛生間。

納智捷,算了,等待收購吧。

江鈴汽車,聽說他還有房地產業務,而他們的採購竟然有玩類似先定廠再定價的玩法,懶到這種程度就不能怪供應商賺取高額利潤了。

對於汽車人來說,未來的5~10年的發展是另外一套思路了,因為只有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