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俄、白、乌三国在白俄罗斯一栋别墅里签了《别洛韦日协议》,标志著苏联正式解体,此后其他加盟国也陆续独立,但在中亚地区,中亚五国不愿脱离苏联,他们被迫无奈才独立。因为中亚五国在苏联体制内生活的很滋润,如果独立,五国发展基础差,很难与其他加盟国相比。

苏联解体近28年了,但是除了基础较好的波罗的海三国,其他国家除了内乱就是战争,很多国家过得一般化。比如乌克兰,独立前曾是苏联第二大经济体,但独立后国家内乱不止,至今沦为不入流国家。但中亚五国就有一国发展速度奇快,成为苏联解体后独树一帜的国家,此国就是中亚大国哈萨克。哈萨克如何成为富裕国家呢?

地缘夹缝求生存

中亚地区作为欧亚大陆的必经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哈萨克作为中亚大国,其重要位置更是不言而喻。哈萨克共和国的面积27249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9大国家。人口近两千万,国内主要民族是哈萨克族,但还有俄罗斯、白俄罗斯、德意志、鞑靼、维吾尔、高丽、塔吉克、乌克兰、白俄罗斯等民族,官方语言是哈萨克语,常用语言是俄罗斯语,大多数民众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从哈萨克的历史上,这里是历代强大政权的博弈之地,波斯帝国在此争夺过,亚历山大兵锋也曾到过此地,汉朝与匈奴也曾在这里激战,大唐王朝与阿拉伯帝国在此碰撞,蒙古帝国与花剌子模在此角逐,清朝与沙俄、准噶尔汗国在此大战。可见哈萨克的重要性。

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独立,此时中亚地区出现真空,美国当然不会放过此地。阿富汗战争时,虽然哈萨克与阿富汗不相邻,但美国势力却延伸到哈萨克,从此哈萨克又面临著与俄罗斯与美国在此地博弈。

纵观其他独立的加盟国,比如乌克兰、乔治亚一边倒的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交好,势必触动了俄罗斯的利益。其结果很明显,乌克兰冲突不断,而且克里米亚半岛回归俄罗斯,乔治亚更惨,境内两个地区独立,虽然不被国际社会承认,但乔治亚已经元气大伤。

面对这种形势,哈萨克则与其他独立的苏联加盟国不同,优先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也不回避西方国家,因此哈萨克才得以发展。

左右逢源领路人

苏联解体后独立出来国家,有一个规律可循:凡是出现强势领导人的国家就很稳定,比如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量也选定了该国的领导人,自从1991年哈萨克独立后,纳扎巴耶夫便被哈民众认可,成为掌握哈萨克国运的领导人。

实践证明哈萨克民众选对了,纳扎尔巴耶夫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出任哈萨克领导人,独立后四次竞选连任成功,90%多的支持率,比普京的支持率还要高。纳扎尔巴耶夫担任哈萨克总统30年,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并没有人指责他是独裁者,反而他的形象在哈萨克受到更为追捧的对象,无论是大学还是博物馆、图书馆,都以纳扎尔巴耶夫名字命名。

美国的《纽约时报》称纳扎尔巴耶夫为「国父」,这个比喻也与哈萨克民众对纳扎尔巴耶夫拥护相吻合。纳扎尔巴耶夫最尊崇的领导人是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为什么尊崇李光耀?很显然李光耀以新加坡弹丸之地在大国间搞平衡外交很成功,也让新加坡富的流油。因此纳扎尔巴耶夫以李光耀为老师,也善于在大国间抗平衡外交。有人也称纳扎尔巴耶夫为哈萨克的「李光耀」。

对哈萨克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没人比纳扎尔巴耶夫更了解。作为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国家,如果搞不好就成为大国激战之地,搞好了就是欧亚大陆的桥梁。面对大国势力不断在哈萨克出现,纳扎尔巴耶夫明白,只有搞平衡外交,哈萨克才能实现发展。

纳扎尔巴耶夫所定的路线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优先与俄罗斯及苏联前加盟国搞好关系,第二层就是与东方大国友好交往,第三层,才是西方国家。但无论哪一层,纳扎尔巴耶夫的外交观囊括了全世界不同的国家。

纳扎尔巴耶夫是一个很聪明的领导人,乌克兰的现状已经明确告诉他,不与俄罗斯搞好关系,哈萨克将面临著比乌克兰还要糟糕的民族冲突。面对国内21%的俄罗斯族,纳扎尔巴耶夫得到他们的好感,他要求日常生活中,俄语与哈萨克语并用。而且他每次演讲,先用哈萨克语讲一遍,然后再用俄语讲一遍。这种细心的民族政策,才使纳扎尔巴耶夫赢得高支持率。

哈萨克境内还有二十多万朝鲜族,对于这些高丽族,哈萨克积极发展与韩国的友好关系,哈韩两国签订很多经济合作协议。这些都是纳扎尔巴耶夫的功劳。

巧妙周旋拒 「颜色」

即使纳扎尔巴耶夫如此受欢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没有放过他。当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斯坦掀起「颜色革命」,近而扩散到乌克兰、乔治亚,哈萨克也没有幸免,国内的反对派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曾一度想在哈萨克搞「颜色革命」。2005年,美国支持的哈萨克反对派,想借哈萨克大选发动「颜色革命」,当时反对派要求穿黄色衣服戴黄色饰品集会示威。

面对颜色革命来袭,纳扎尔巴耶夫并没有畏惧,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大选时他也要求支持者,一切以黄色为主调,黄衣服、黄围巾、黄旗子等,成为那一年哈萨克大选的主色调。当时一些不明真相的反对派又成为纳扎尔巴耶夫的支持者。

纳扎尔巴耶夫在对付颜色革命上,还有很多办法,他加强网路控制,牢牢掌握著哈萨克媒体,不让任何反动的书籍及宣传材料在哈萨克出现。而且通过哈电视台,滚动播出乌克兰、乔治亚、吉尔吉斯斯坦颜色革命后民众的苦难生活,让哈民众认识到,颜色革命的严重后果,后来就连受到西方支持的反对派也都放弃颜色革命了。

中亚及欧洲一些被「颜色」的国家,至今发展停滞,民众生活大不如从前。很多人对哈萨克投入羡慕眼光。一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哈萨克能躲过颜色革命呢?

从上述纳扎尔巴耶夫的措施来看,拒「颜色革命」于国门之外,才是哈萨克发展要领。但拒绝颜色革命,并不是「关起门过日子」,哈萨克依旧加强与各国的交流。我们会看到,纳扎尔巴耶夫的身影活跃在国际舞台上,让西方既无奈也没折,正是纳扎尔巴耶夫给民众带来富裕生活,哈萨克才成为「颜色革命」的「绝缘体」。

寻根迁都破难题

中亚地区历史上很少以国家的形态存在,大都是强国的争夺之地。哈萨克独立后,纳扎尔巴耶夫也意识到,哈萨克的历史支离破碎。一个国家要发展,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因此认识本国历史很关键。因此,纳扎尔巴耶夫在国家独立后,著重挖掘本国的历史,把哈萨克的历史上推1500年,让民众知道,哈萨克的历史,并不只是从1991年苏联解体开始。

普京访问哈萨克时,对哈萨克发展迅速向纳扎尔巴耶夫竖大拇指:「你做了一件独一无二的事……在从不曾有过国家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国家」一向同俄罗斯保持较纳扎尔巴耶夫则回应普京:「哈萨克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我该送您一本历史教科书。」或许这是对普京的最好回应,纳扎尔巴耶夫的回答内含很深,既向普京表明,哈萨克不仅仅是长期受沙俄统治,其历史很悠久。

纳扎尔巴耶夫让民众认识历史的基础上,也不忘压制泛突厥和泛伊斯兰在本国发展,他始终保持警惕。纳扎尔巴耶夫表明,哈萨克是伊斯兰化的突厥系国家,但绝不会鼓吹「泛化」,否则将激化与周边国家的矛盾,也不利于国家稳定发展。

纳扎尔巴耶夫带领哈萨克发展上,还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迁都!把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到阿斯塔纳。而且新首都是新建的城市。纳扎尔巴耶夫这一决定,并非仅仅从民族融合著想。有些资料认为,哈萨克的俄族人大都在俄哈边境,纳扎尔巴耶夫迁都,能够有效管理俄族人,减少分离问题。其实,迁都阿斯塔纳,最重要是促进哈的能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哈萨克中西部不如东部发展好,而迁都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哈萨克迁都已经二十多年了,现在来看,迁都效果很成功,促进地区发展的平衡,带动了哈萨克全面发展。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片来源网路,版权归原作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