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汽车的性价比时,我们第一时间是以什么为衡量标准?一千人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地,关乎于性价比、金钱的问题,不同的看法都不尽相同。但大多是关注两个部分,一方面会以用车成本来考量,另一边则是以价格和配置水平来衡量。

  大多数潜在买家,都以价格与配置来衡量性价比的高低。按照配置选择车型,会变成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想要的功能是否齐全,而忽略了其他附加的功能。这些功能是否真的适合而且必须,倘若答案是否定,又是否需要进行一场对汽车配置的“断舍离”?什么配置又是可用非必须的呢?

  全景天窗

  全景天窗顾名思义是在原来天窗的基础上,把可视的面积进一步放大至接近于整个车顶的面积,以此营造出没有车顶的观感。这么做的好处当然是为了车顶上方的视野更好,也能有相对好的采光,但要对全景天窗断舍离的原因,同样是出于采光上。

  部分车型为了成本考虑,又要兼顾全景天窗的应用,因此把天窗直接做成一件不能开启的天窗,也就只有玻璃的存在,而没有电动打开的功能。先不说玻璃的硬度等外在因素,光是玻璃的透光、透热强度,就远超其他材质,可以说几近没有遮挡。同时由于天窗面积较大,并不能使用传统天窗的硬质遮阳板,只能使用卷式的遮阳帘。两者结合对热量的遮挡起不了作用。

  同时,车厢内采光其实是个伪命题。不同于房子的使用属性,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来使用,我们在车内的时间远远没有在房子内长,对采光的需要程度并不高。反而是车厢内的热量由于没有车顶的遮挡而增多,让使用者难以入座,甚至需要把空调开大来抵消热量便已经得不偿失。

  自动泊车

  自动泊车的理念其实非常好,对于停车技术比较堪忧的车主来说,可以免去了自己反复揉方向、前前后后的繁琐操作。而且还不需要自己判断两车距离、停车位大小等,直接开启功能后系统就会自己工作。

  只是,打开系统后能不能探测到车位是一方面,很多时候在你目测有空位可以停的时候,系统却探测不出来,因此可能需要多次经过重复试验,甚至是弃车位而去再找地方。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系统的程序编写,是以标准的车位作为数据模型;以目前城市用车的环境拥挤程度,有空位停就很不错了,别指望还能画出个标准车位来。

  再者,同样是因为数据模型的原因,哪怕是按照标准建设的停车位也是有多种形式,比如说立体式停车位,宽度本来就窄外加高度的限制,连老司机都有可能投降就别想系统能有多厉害。

  这么说是不是意味着自动泊车没有用?作为标准的停车教程来看待,自动泊车还是很有用的。只是要花过万元的价格来买教程是不是贵了点?而且换了家里其他车开就用不上了,这是否值得还是要自己考虑。

  语音输入

  也许是智能手机用习惯了,很多驾驶者现在既不喜欢以虚拟键盘和手写方式在车机上使用文字输入,而是直接唤醒车机然后语音输入。说实话,这样的操作既提升便捷性,同时也能让驾驶者不需要分神,视线也不需要离开前方。

  只是,语音输入的门槛并不低,大多数车企自己研发的语音输入不仅反应慢,而且语言识别的成功率也不高,时常会出现一个指令说好几次都无法辨别。有时甚至说出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也不能让语音系统工作一下,就更别指望车机能识别方言了。

  反倒是市面上由互联网公司研发的车机系统就相当好用,能通过OTA升级让后台大数据来帮助所用的车机学习,不断提升语音输入的准确率,以及能通过CAN-BUS权限语音控制天窗、雨刷等功能,这样的语音输入才是方便又好用。

  与其说是不用这些功能,不如说是让消费者在选购这些功能之前,认真地考虑清楚自己的用车环境和场景,是否真的需要这些功能。而不是为了一次两次的显摆,多花了金钱之余还体现不了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