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汽車的性價比時,我們第一時間是以什麼爲衡量標準?一千人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地,關乎於性價比、金錢的問題,不同的看法都不盡相同。但大多是關注兩個部分,一方面會以用車成本來考量,另一邊則是以價格和配置水平來衡量。

  大多數潛在買家,都以價格與配置來衡量性價比的高低。按照配置選擇車型,會變成很多時候我們只關注想要的功能是否齊全,而忽略了其他附加的功能。這些功能是否真的適合而且必須,倘若答案是否定,又是否需要進行一場對汽車配置的“斷舍離”?什麼配置又是可用非必須的呢?

  全景天窗

  全景天窗顧名思義是在原來天窗的基礎上,把可視的面積進一步放大至接近於整個車頂的面積,以此營造出沒有車頂的觀感。這麼做的好處當然是爲了車頂上方的視野更好,也能有相對好的採光,但要對全景天窗斷舍離的原因,同樣是出於採光上。

  部分車型爲了成本考慮,又要兼顧全景天窗的應用,因此把天窗直接做成一件不能開啓的天窗,也就只有玻璃的存在,而沒有電動打開的功能。先不說玻璃的硬度等外在因素,光是玻璃的透光、透熱強度,就遠超其他材質,可以說幾近沒有遮擋。同時由於天窗面積較大,並不能使用傳統天窗的硬質遮陽板,只能使用卷式的遮陽簾。兩者結合對熱量的遮擋起不了作用。

  同時,車廂內採光其實是個僞命題。不同於房子的使用屬性,汽車作爲交通工具來使用,我們在車內的時間遠遠沒有在房子內長,對採光的需要程度並不高。反而是車廂內的熱量由於沒有車頂的遮擋而增多,讓使用者難以入座,甚至需要把空調開大來抵消熱量便已經得不償失。

  自動泊車

  自動泊車的理念其實非常好,對於停車技術比較堪憂的車主來說,可以免去了自己反覆揉方向、前前後後的繁瑣操作。而且還不需要自己判斷兩車距離、停車位大小等,直接開啓功能後系統就會自己工作。

  只是,打開系統後能不能探測到車位是一方面,很多時候在你目測有空位可以停的時候,系統卻探測不出來,因此可能需要多次經過重複試驗,甚至是棄車位而去再找地方。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系統的程序編寫,是以標準的車位作爲數據模型;以目前城市用車的環境擁擠程度,有空位停就很不錯了,別指望還能畫出個標準車位來。

  再者,同樣是因爲數據模型的原因,哪怕是按照標準建設的停車位也是有多種形式,比如說立體式停車位,寬度本來就窄外加高度的限制,連老司機都有可能投降就別想系統能有多厲害。

  這麼說是不是意味着自動泊車沒有用?作爲標準的停車教程來看待,自動泊車還是很有用的。只是要花過萬元的價格來買教程是不是貴了點?而且換了家裏其他車開就用不上了,這是否值得還是要自己考慮。

  語音輸入

  也許是智能手機用習慣了,很多駕駛者現在既不喜歡以虛擬鍵盤和手寫方式在車機上使用文字輸入,而是直接喚醒車機然後語音輸入。說實話,這樣的操作既提升便捷性,同時也能讓駕駛者不需要分神,視線也不需要離開前方。

  只是,語音輸入的門檻並不低,大多數車企自己研發的語音輸入不僅反應慢,而且語言識別的成功率也不高,時常會出現一個指令說好幾次都無法辨別。有時甚至說出字正腔圓的普通話也不能讓語音系統工作一下,就更別指望車機能識別方言了。

  反倒是市面上由互聯網公司研發的車機系統就相當好用,能通過OTA升級讓後臺大數據來幫助所用的車機學習,不斷提升語音輸入的準確率,以及能通過CAN-BUS權限語音控制天窗、雨刷等功能,這樣的語音輸入纔是方便又好用。

  與其說是不用這些功能,不如說是讓消費者在選購這些功能之前,認真地考慮清楚自己的用車環境和場景,是否真的需要這些功能。而不是爲了一次兩次的顯擺,多花了金錢之餘還體現不了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