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1 21:43

〔记者吴欣恬/台北报导〕历经9年的育种改良,农委会台南区农业改良场育成新品种在来米「台南籼18号」,只要短期贮放1、2个月即可加工,比起比起目前现在的「台中籼17号」需贮放一年以上,大幅节省仓储费用,可保留当季的新鲜风味。

台南区农改场表示,在来米又称籼米,根据蒸熟后软硬不同又分为软籼和硬籼,软籼可直接烹煮成饭食用,硬籼则适合加工制作碗粿、米粉丝、米苔目、粄条及萝卜糕等传统米食。目前加工米食业者大多以在来米品种「台中籼17号」进行加工,需贮放一年以上、经过陈化,但陈化的过程不仅增加仓储成本,也丧失新鲜风味。

台南区农业改良场嘉义分场副研究员陈荣坤指出,2009年开始以「台中籼17号」和「台农籼14号」进行杂交育种,经过多年选育,今年6月完成命名作业,「台南籼18号」正式问世。

陈荣坤表示,软籼要经过贮放陈化降低黏性,米食加工品才能成型,「台中籼17号」需贮放1至3年,「台南籼18号」只要贮放2至4个月即可进行加工,除了减少仓贮成本,更提高加工米制品的品质、产品口感Q软,保留米的新鲜风味,提升国产米加工制品品质,且「台南籼18号」的肥料使用仅需「台中籼17号」的4分之1,更具有丰产特性,适合友善栽培。

陈荣坤说,目前「台中籼17号」在国内种植面积约4000多公顷,「台南籼18号」今年6月完成命名后,第2期作开始推广农民种植,目前约有3至5公顷,「台南籼18号」的特性,满看好发展潜力,预期应能获得农民、加工业者及消费者的欢迎与接受。

  • 新品种在来米「台南籼18号」,只要短期贮放1、2个月即可加工制成碗粿、米粉丝、米苔目、粄条及萝卜糕等传统米食。(记者吴欣恬摄)

    新品种在来米「台南籼18号」,只要短期贮放1、2个月即可加工制成碗粿、米粉丝、米苔目、粄条及萝卜糕等传统米食。(记者吴欣恬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