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145期 美术副刊

  每年到清明节前后,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幅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大多数读画者仅仅知道他是北宋的宫廷画家,擅长画界画,其他的生平事略作“不可考”论。毕竟前人留给我们关于张择端的唯一 信息就是金人张著的跋文: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 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 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 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卷选入神品。”藏者宜宝 之。大定丙午(1186)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清明上河图》上张著的跋文

  其实,张著的这段跋文基本告知了张择端的生平事略,他的《清明上河图》卷,更是真实地反映了他生活在汴京(今开封)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和历史文化背景,从中 可探知张择端的家庭背景和他在汴京的进取经历,有许多长期争论不休的历史疑案可以在里面找到答案。

  “翰林张择端”

  跋文首先称他是“翰林”,这是唐宋人对在 御用机构翰林院供职者的简称,也是尊称,并不 是说张择端是翰林院学士。据《宋史》记载,宋太 宗在至道三年(997)六月,“诏翰林写先帝常服及 绛纱袍、通天冠御容二,奉帐坐,……”(《宋史》 卷一百二十二《礼志》)。据画御容的性质,这个 “翰林”不会是翰林学士院里的文官,一定是翰林图画院里的画家。雍熙元年(984),宋太宗赵光义 在内侍省之下设立了翰林图画院,画御容属于极 为特殊的肖像画专业,其他学士院的翰林们不可 能精于此道。那些专业性极强的如肖像画家、界画家、宗教画家等,都集中在翰林图画院里供职。

  “字正道”

  张氏名为“择端”,字“正道”,通过他的 名和字就可知道他的家庭背景,其名出于《孟 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 端矣。”在《礼记·燕仪》里面也有这么一句话: “上必明正道以道民。” 意思是说国君应该将治 国的正确道理告知老百姓。其名和字深刻地烙 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记,可知张择端的父辈和他本人自幼对儒家的道德观念是相当尊崇的。

  “东武人也”

  “东武”就是现在山东诸城,它是个有4000 多年历史的古城。南城即东武县城,春秋时为鲁 之诸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琅琊郡,市 境隶属琅琊郡(郡治琅琊),历史上曾多次为州 郡治。西汉吕后七年(前181),置东武县,因境内 有东武山,故得名。元封五年(前106),琅琊郡移 治东武,境内各县皆属琅琊郡。隋开皇十八年 (598),取县西南三十里故汉诸县为名,改东武县 为诸城县,一直沿用至今,现诸城市属山东潍坊 市。东武系密州的一部分,它距离孔子的故里非 常近,孔子的得意门生、女婿公冶长,奠定了诸城的儒学根基,此后,在诸城涌现了许多儒家思 想的传人,如传《易》者有孙虞、王同等,传《诗》 者有王扶等,传今文《尚书》者有伏氏子孙、殷 崇等,传古文《尚书》者有王横等,传《礼》者有 徐良等,传《春秋》者有王中、贡禹等,传《论语》 者有王卿、贡禹等,最关键的是东汉末年,郑玄 主修经学,兼综今古文《尚书》,终成一代宗师, 形成了早期密州文化注重经学的基本特性。此 后,一直到北宋,密州代代不乏儒学经师。自春 秋至两汉,密州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东汉 末年,成为经学重镇。在此基础上,于北宋形成 了尊崇儒家经学、积极入仕的密州文化。可以 说,自汉代起,这里便是儒家经学思想非常重要 的发源地和中心,所谓“经学”就是指如何传达 儒家经典著作的思想和解释里面的字句,是儒 学中一个专门的学问,是密州文化最重要的核 心部分。经学在北宋诸城影响了许多士子的人 生,一些经学传人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他们 对文学或艺术的雅好超越了前人,如经学家、翰林侍讲学士杨安国,龙图阁待制赵粹中,左丞赵挺之,太学生、金石学家赵明诚等都是出自诸 城,他们成功地选择了科举入仕的道路,对张择 端必然会产生导向作用。

  此外,诸城出土了大量的东汉画像石,刻绘 了世俗百姓在节日里的宰杀和烹饪活动,极富生 活情趣。可见表现世俗生活是当地悠久的绘画传 统。苏轼在熙宁七年到九年(1074—1076)间,曾 任密州太守,辖管诸城,他在当地建了一个超然 台,作有《超然台记》,更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形成 了豪放词派,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等词的灵感都是来自这里。苏 轼的词句,给密州文化注入了文学的魅力。

  “幼读书”

  毋庸置疑,张择端年幼时读的书肯定是儒家 的经典著作了。北宋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注重 蒙童教育,朝廷开设了童子科,规定十五岁以下能 通经作诗赋者可以考进士(《宋史》卷一五六《选 举二》)。宋真宗、王安石分别著有《劝学文》,司马光还作有《劝学歌》等,从宗室到庶子都受到了北宋汪洙《神童诗》的影响“: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游学于京师”

  后来,张择端就“游学于京师”了。根据北宋交通的发展状况,张择端从诸城到汴京 的路途有两条:即南路和北路。南路即诸城 临沂(今属山东)宿州(今属安徽)入水路 走汴河汴京,北路即诸城益都(今山东青 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入水路走济水 郓州(今山东东平)经东平湖、梁山泊、五丈 河汴京。两条线路一半以上要走水路,历时 月余。比较而言,北路略近一些,但由于北路 经过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的梁山泊一带,行人 容易遭到打劫,张择端进京的路线走南路的 可能性更大。他在沿途可以看到大量的漕运 活动并体验船上生活,积累未来绘画创作的 生活基础。

  《清明上河图》中的拱桥和客船

  《清明上河图》中的开封内城城门

  游学京师不是说他到汴京城去游历学艺, 这是有特指的。北宋英宗朝知谏院司马光上书 中提到“: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 官,非善为诗赋论策者不得及第,非游学京师者 不善为诗赋论策”(【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 三一《选举考四》,前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 610 册)。意思是说,游学京师是来学诗赋论 策的,然后才能参加进士考试,中了进士之后, 就可以得到朝廷的美官。这就是说,张择端“游 学于京师”的目的与参加科举考试有关。他到京师投考,说明他已经通过了由地方主持的乡试, 考中了秀才,被报送到京师参加会试,如果通过了会试,相当于中举,他就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的进士考试,以求仕进。

  在《清明上河图》卷中,就绘有游学京师者的身影,如在卷尾绘有一招牌,上书“久住王员外家”,属于经营长期包房类的馆舍,这是 专营富家子弟在京师游学期间的食宿,透过楼 上的窗户,可以看到一位学子在苦读;窗外的 “解”字招牌下,10 多个士子在请一个老者给 他们算命……这些其实就是他初到开封时的 生活写照。张择端有能力到近千里之外的汴京 求学,除了读书的费用之外,每天都会涉及旅 店费用和各种生活开销。一个普通士子在东京 平均一天的生活开销不少于一百文,这超过了 当时北方农家一个壮劳力平均一天的收入,说明张择端的家境还比较殷实。根据河南洛南县 保安镇出土的北宋熙宁年间(1069—1079)的 铁权可推知宋代的 1 斤合 680 克,以 16 两制 而言,一两为 42.5 克。按 2013 年年初黄金价格 每克约 310 元人民币计算,宋代 1 两黄金(42.5 克)约合今人民币 13,175 元。宋代黄金、白银、 一贯铜钱(1 千枚)之比是 1︰10︰10,那么,宋 代 1 文钱大约合今人民币 1.3 元,一个游学京师的士子每天的生活费用至少合今天的人民 币 130 元。

  《清明上河图》局部,“久住王员外家”是经营长期包房类的馆舍,为汴京富家士子在京师游学期间的住处,此局部展现了士子临考前的读书和算命活动

  “后习绘事”

  结果如何呢?张著笔锋一转“:后习绘事”, 张择端肯定是没有考上。根据张择端来自经学 重镇的文化背景,他所研习的科目应该是策论, 策论亦作经义,须背诵“礼乐刑政、兵戎赋舆” 等经世治国之道。在北宋中后期,科举考试是以 “诗赋”取士、还是以“策论”选优已经成为新 旧党争的焦点之一。熙宁年间(1068-1085),神 宗任用新党,四年(1071)二月颁行科举新法:反 对诗赋取士,改考大经。哲宗朝(1085—1100)先 用旧党司马光,后用新党,废除新法,兼考经义、 诗赋;徽宗朝(1101-1125)又禁考诗赋,这是大 的科考变化,小的变化亦频繁有加,这种不太稳 定的考试科目给进入考场的学子们平添了一些 不良变数。此外,不同地域的士子各有专长,如 北方京东、河北之士专经术,东南之士则长于辞 赋,在面临辞赋取仕、江南士子发挥专长之时,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的话,来自经学故乡的张择 端也许不适应这种变化,科场失利,不得不半路 出家学习绘画。他很可能在年少时有一定的绘 画基础,加上其故里的绘画风习和人文历史,为 他改弦更张奠定了基础。

  “本工其界画”

  张择端留在京师得以继续生活,于是他就 开始学习“界画”。界画是一种借助直尺来表现 建筑的绘画,手法多样,其中有一种是用界笔, 笔杆下部要绑上一个小木块,这个小木块叫界隔。有了这个小木块,界笔就可以抵着直尺运行,毛笔上的墨水就不会把尺和纸弄脏、弄污, 就会按照画家的意图画成各种各样不同长短的直线。所以用这样的工具画出的画,就叫界画。 界画较易画出效果,只要运用工具熟练、画得 精细准确,就会讨得欣赏者的欢心,容易出售,好谋生。在他之前的燕文贵就是一例,原“隶军 中”,“又能画舟船盘车……”(北宋·刘道醇《圣 朝名画评》卷三《屋木门第六》)。当时富家乐意 购藏的绘画是界画,可以确保画家衣食无忧,燕 文贵的界画颇得富商的喜好,如“富商高氏家有 文贵画舶船渡海像一本”(北宋·刘道醇《圣朝 名画评》卷三《人物门第一》),宰相吕夷简府里 都有燕文贵画的屏风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