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結構是我們中華民族獨有的結構方式,主要是指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

據考證,榫卯結構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經應用在建築房屋,隨後在春秋戰國時期,榫卯結構開始從建築,向傢具延伸拓展,直至明清時期,榫卯結構演變出超100種的形態變化。

榫卯結構的廣泛應用和持續發展不僅僅得益於其應用的廣泛性,更是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息息相關。

榫卯結構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用釘子,不用粘合劑,只靠各部分構件的咬合,其咬合渾然天成,從而進行牢固的組合。而且不但牢固,還能承受非常大的重力,並且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正是由於榫卯的這些特性,我國古代的榫卯建築或傢具才可以歷經地震等磨難而不倒。這與我們國人的特質何其相似,中正平和,沒有金屬的尖銳;剛柔並濟,立於危牆而不倒;吃苦耐勞,保持本色歷經歲月洗禮。

榫卯結構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木質的本色,充分體現木材的天然美感。這與我們中華民族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一致。而其一榫一卯之間又是一凸一凹,一進一退,又印證著儒家「以和為貴」的思想內涵,並反映出道家陰陽互補、相生相剋以及和光同塵的價值觀與世界觀。

榫卯工藝的傳承不僅要求具有精湛的手工藝,還要具有心靈上的契合,也就是說,短時間內僅靠手工藝是掌握不了榫卯結構的,還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以及文化內涵的培養,達到心手合一,才能真正展示榫卯結構的美感。這與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一致的。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一項龐大複雜的工程,不僅由於其門類多,更是由於其豐富的內涵,想要成為國學大師,不僅需要天賦,更需要文化的積累和歲月的沉澱。

榫卯結構最為講究工藝技法,雖然到了近現代,這項技藝正在逐漸消亡,但也有不少企業和個人在傳承和發揚這份文化瑰寶,並且通過對傳統工藝技法的創新,將其融入到現代人生活中去,從當今傢具市場,紅木傢具的火熱可見一斑。俗話說「無榫卯,不紅木」,一件紅木傢具通常要經過數十數道複雜的工序,榫頭卯眼的形式、位置、數量、線條等等。可以說,榫卯結構代表著我國傳統工藝中最精密、最細緻、最高超的工藝水平,更是當下時代要求的匠人精神的具體體現。

從榫卯結構中,還引申出許多成語,比如「可丁可卯」、「嚴絲合縫」等,由此可見,榫卯不僅能使木質器物超凡脫俗,更是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一榫一卯之間,體現了我們華夏的魂,正是這種特質,使得我們中華民族雖然歷經磨難,仍屹立在世界東方。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