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son.jpg  

生而为囚。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是很久很久没有看实体书,而这是你久旱逢甘霖的第一本,

你会觉得好看的,在阅读的过程中,直到你放下书本坐在原地回味,

就像你每次看完书都会做的例行性动作一般,你仍会认为这是一本好书的。


尤其,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刚好在这本书发生的国度内蜗居,

你会更有感触的。比方说书里的主角到伦敦的toteham court road那地铁站下车,

买了份报纸、喝杯咖啡,是很容易让人感觉亲切的。

 我前两天才在那一站下车,走到下一站oxford circus去买一个好吃的便当。

Oxford_Circus_at_Dusk.jpg  

 

我曾经一再地提到这件事情,就是关于作家的属地主义,
如果我能够借用这个法律上的词汇的话。

伊坂幸太郎的仙台,马奎斯的马康多,莫言的高密,

甚至城邦暴力团里面,张大春对于60年代台北的描写。

都可以归于此类。


与其像是托尔金或金庸,把故事建筑在遥远或根本不存在的城市里--那的确需要大师级的想像力和叙事技巧--

写一个根基于眼前的城市上的故事其实比较简单。

当然这不代表,上述的作家在想像力或技巧像就有甚么欠缺了。

顶多代表了,他们对于各自选择并耕耘的那块土地,有著浓厚的情感。


--

但是,这本书能够让任何读者感受到上述的情感吗?

或者,如果你并非如前述一般地久旱逢甘霖,

你会喜欢这本书吗?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原因试分述如下:

第一,主角的冤狱。

实在是没有那么严重。

他的确是被冤枉的没错。但是,和其书腰上号称能与其相比的基督山恩仇记相比,

或是参考基督山恩仇记的连城诀也好,

主角实在没有那么惨。

他总共只被关了两年多,

这还是加上他逃狱后来又在故事尾声里被抓回去等候审判的时间。

当然,或许有人会说,那你去坐牢试试看,

但是,比起刺激一九九五里的Andy相比,他这两年多的牢狱之灾

实在像是在住夏令营。

我对于其他描写监狱以及逃狱的作品,不管是哪种媒体上,只要看到了多半会有点印象。

但记得的不多就是了。

比起被比较的基督山恩仇记(被关了七年)

连城诀的狄云(也是被关了好几年,还被斩断手指、穿琵琶骨)

20世纪少年里的将军(逃狱三百次、从世纪末被关到新世纪应该有10年以上)

这家伙实在过太爽了,爽到我把他的名字给忘记了。


他也没有被鸡奸(我不是说我希望他被鸡奸)

或是被围殴、欺负,也没有染上毒瘾,

他连烟也不抽啊真是。


两个同住的牢友除了人好、照顾他,把他保护的好好的,

还帮助他逃狱、甚至大艾尔在出狱后也一直帮助他,很听他的话。

(为什么要听一个菜鸟的话哩,只能说志愿役都是无脑的嘛?)


然后两年多一点以后他就逃出去了,你说,还有比这更幸运的嘛?


其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写实的笔法,稳稳的把故事情节往下推。

很容易让阅读者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甚么事情。

当然还有故事的架构,一个朝向复仇的结局,

或者说,这个结局是读者所期待的

但是,这也就是另一个为人诟病之处了。

"复仇的很不够力。"

在这本书里,甚至有著这么一句话,我始终记得清楚:

复仇这道菜,越冷越够味。

我个人是觉得,已经冷到快臭酸掉了。

在故事里,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未婚妻的哥哥被坏人一刀捅死。

他也因为这个罪名,被判刑22年(虽然他只完成了1/10)

在狱中,同寝的牢友和他长得如出一辙,还教他识字、文学等学问,

结果这个牢友也被坏人在狱中的内线给捅死了。


他出狱之后的报仇手段一开始还满引人入胜的,

打算用房地产的内线操作把敌人的家产玩光。这里的确很精彩。

在仅存的三名敌人之中,也的确把两人玩到身败名裂。

但剩下的元凶却是毫发未伤,连钱也没赔多少。

不是说读者一定要辛辣的刀刀见血、尸骨无存,

但是不觉得他的复仇才开始吗?相较之下主角这边已经死两个人了,

为什么敌人那边都无人伤亡。

 最后依靠的也是律师和所谓的司法机制,把坏人绳之以法。

怎么好像是蓝色蜘蛛网的结局呢?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我仿佛听见盛竹如的缓慢旁白插嘴了。)

本书最精彩的高潮部分也绝对不是复仇,而是最后法庭上的辩论攻防战

主角本身的功能被压缩到坐在被告席上的一个figure

律师父子太抢戏了,有温情、有智慧。

虽然我不是很懂,为什么最后面五条罪名里,关于窃取家产这一条,

不直接请那个苏格兰的律师拿出当初牢友的遗嘱就好,

还要先辩称他是经理人,并没有花到家产反而让家产增值。

有点蛇足之嫌。律师父子想办法让讨论的方向不得不在他膝盖上的伤口聚焦,

借以逼迫法官和陪审团再一次重视当初的凶杀案而非眼前的逃狱和诈欺。

步步进逼的逻辑实在是很厉害,也让人感叹原来法庭其实是可以那么不客观的,

得依靠检辩双方各出奇招,才能"让"司法机制去检审某个早已经放在那里的证据。

法律毕竟是为了人性而设立的,也始终无法摆脱人性。

 

而最后,重新审判三名敌人,致胜的关键竟然是那个演员"受不了压力了"

自认罪名。

他缓缓说出:我承认有罪。

这也是本书结局的最后一行。实在是有点反高潮。


只能说,可能就像是书封里的作者栏介绍的,作者以自身的牢狱之灾做为写作参考的经验。

比起我听过/看过牢狱故事相比。他可能没有接触到比较恐怖的一面。


这是一个坐在家里安然无恙、无所事事的平凡人,

对于故事的期盼。正因为目前的我是幸运的,安全的,

在看一个描述牢狱和监禁的故事时,

我是那样的期盼,得以体会不自由和压迫,

得以体会咬啮狱卒的耳朵直至断裂,群架和毒品,地道和挖掘,

而借此得以忘记,自己的不自由。

想起前几年看的一本书,一刀未剪的童年。

SCISSOR.jpg  

不太确定是不是书中的句子,作者说:

为什么在我得到其他人眼里所有的自由之后,我却觉得不自由呢?


我想我是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