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作者:元稹 (唐)

一般的解释,此诗是悼念亡妻的佳作。实际也是如此。

只是这里的一句「巫山云」再加个「雨」字,后世意义变味太过严重了。

就像现在普通的生蛋的「鸡」,变味之后,意思就大不一样。「巫山云雨」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首事的题目叫「离思」,是远离思念的意思。

即悼念亡妻又远离思念,这不是很矛盾嘛!!!

其实不矛盾,中国文化向来的思维方式是至情至性。

感情达到了极致,就是无情。思念到了尽头,就是离思。

离思的题目说明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亡妻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就像沧海一样的深;

水见过了沧海,就不愿再回到溪流当中;

亡妻与作者的感情就像是巫山上的云。

离开了巫山,云还是云,但已不是巫山上的云。

这两句向来的解释是说取典,其实要不要取典,都无所谓的。

文字本身就已经说明了意思,何必再转一层去考虑典故呢!


取次花丛懒回顾。这几个字用的妙。

一个取一个次,说明身边的女人一个接一个。

一个懒字,说明除了亡妻外,任何女人都没有能在作者心中留下印迹。没留下印迹,自然就懒了。不是刻意的不去想,而是没印迹,所以没有去想的动力。

花丛,向来的解释是说烟花之地,这个不能算错,但至少不全面。

花丛包括作者后来取的妾室,也包括烟花之地逢场作戏的女子。

作者元稹是诗人,与白居易合称「元白」。作者也是大唐朝廷的大官,曾经官至宰相。

所以他的妾室不会少,身边官场应酬时接触的女人也不会少。

这一句,若是现代人来写,那就会是这样子:流连花丛不沾身。

这一改,意境就差的太多了。


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最后一句,是解释第三句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有个至高无上的榜样。

古代有文化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追求,按照那个榜样来修正自身的品行。

这个做法,儒家叫养性、修身。道家叫修道、修真。佛家叫修证、悟道。

这三家有个共通的法门,就是清心寡欲。

作者元稹当然也不例外。当然有学这个修身的法门。

所以说,作者对女色无感的原因:一半是因为修道、修身养性;一半是因为见过至深的感情后,不会对浅薄的感情瓜葛而有所动心。


「这两句诗出自唐元稹《离思》,诗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全诗如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诗的前二句表面义为:经过沧海之后再也不会感到有比它更深更广的水,领略过巫山之云后,再也不会感到有比它更美的云彩。比喻作者对妻子不可动摇的深情。」

以上是正统的解答,但是后世有了《金瓶梅》之类的禁书以后,事情就变得复杂了。

巫山云雨已经不是巫山下雨的意思了。而且巫山也不是山。

这诗后两句,看出作者有修道之嫌,而且可能是双修之类的古代功法。那么花丛就不简单了,可不是鲜花烂漫的样子。

这诗很少有人引用,大抵因为上述两个原因,仅仅因为作者太不出名了,否则,不被道德君子批臭已经算幸运了。

沧海一词来自于沧海桑田这个词,原指事态巨大的变化。而沧海难为水,只为诗歌押韵,生硬牵强改意,就从写诗来说,也非诗歌上品了。


这两句来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五首》原诗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最早听到「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句子,大抵是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当时不解其意,隐约只感觉是讲男女之间的事。后来学到这首诗,只觉得很美,渐渐理解了其中滋味。意思就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是古往表达情思的巅峰之句,越品越美,越有滋味。

王小波曾经说过,因为你的出现,世界都变成了黑白,因为只有你是彩色的,我想,大抵也是这个意思罢。


我们只看字面意思好了,毕竟元稹诗人当时的感情我们也体会不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两句的意思是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经历不同,感情不同,体会这两句的感觉也不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七言绝句,是元镇《离思五首· 其四》中的前两句。作者把对妻子的思念和情感,化成了巫山神女。在至善至美的巫山女神面前,任何的水,任何的云,都暗然失色。这里的水和云,实则是指作者亡妻之外的女姓。作者借此来表达对妻子的悼亡之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