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8月23日,[阳光灿烂的日子]开机,这天也是王朔的生日。

中午王朔、姜文一起吃了个生日蛋糕,姜文说:那感觉,像歃血为盟。

拍起来可没那么轻松,寒冬腊月拍下雨,或者中途没钱……

好在他们的热情不减,因为「这个东西就是好啊」,「晕在里边儿了」。

王朔比姜文大五岁,或许是两人青年时期部队大院的相似经历,让王朔回忆性质的《动物凶猛》击中姜文。

读小说《动物凶猛》,「像针管扎进了我的皮肤,血『嗞』地一下冒了出来」。拍成电影肯定好看。

王朔拒绝做编剧,那姜文就自己写,竟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感觉像有什么东西在支使我的手『哗哗』地写,而且笔跟不上脑子」(左摄影师顾长卫、右导演姜文)

剧本写完后,王朔评价「非常印象」,又说相比之下,自己写的字儿竟像盗世欺名了。

拍摄过程也是任性的跟著感觉走,什么预算、耗片比……电影流水线上的常识,全然不入姜文的眼。

他更喜欢临场发挥,注重捕捉现场的即兴灵感,「谁说一个镜头拍几条就完了?在我看来这是个过程,寻找的过程。就像是谈恋爱。」

▲这才有了经典一幕(米兰这张照片是从23040张照片中选出来的)

结果就是,影片素材总共拍了25万英尺,创下了中国导演耗片比最高的记录。

——当然会超预算。

姜文自己拿钱只是开头,监制文隽失联才让大家惊慌,再加上遥遥无期的拍摄终点线……

一次聚会,有人问什么时候拍完?有演员开玩笑说片子该改名《大约在冬季》,姜文差点拍了桌子。

王朔就轻松多了,潇洒地把小说扔给姜文,就不管他怎么改了。

本以为能轻松一把,顺便满足「虚荣心」,客串个角色……结果两场戏打碎了他的明星梦。

▲他当时饰演在北京城颇具名气的「小混蛋儿」(图左—和宁静合影,图右—王朔版「小混蛋儿」)

第一场戏在卢沟桥。数九寒天拍夏天的戏,这个「英雄」的出场方式一点儿范儿没有,反而被冻的鼻涕直流,狼狈不堪。

▲第二场戏在老莫餐厅。他被几百号群演举起来,抛上天空,又掉下来,反复如此,最后大家筋疲力尽,竟都没接住他,就那么摔在地上

被扔到空中的时候,他后悔地问自己:「你这是何苦呢?有意思吗?难道就不能安于当个观众看电影吗?」

姜文称,自己指导演员的方法是「腌制法」:让演员穿上军装,住部队,切断一切对外联系,朗读毛泽东语录,听红色歌曲……

于是就有了威尼斯最年轻的影帝夏雨,而宁静的出场方式也实在妙。

不过,当时他们都不是第一人选。

最先触发导演的,是饰演马小军童年时期的小演员,韩冬。

▲「我见他时,一下子有了无限想像力,像吸了氧一样,觉得整个摄制组的血液开始流动」

夏雨是姜文母亲定的。

当时有七八个候选人,哪一个更像自己?姜文看花了眼。最后母亲指著夏雨:你中学时候就这样——这才定了板。

▲还是中学生的夏雨,在姜文要求下,成了小烟民

演米兰的演员已经定下了,不是宁静。开拍后,有次姜文吃饭时远远看到宁静,「感觉特别好」。

▲这才让马小军后来的迷恋顺理成章


此片作为姜文的电影处女作,一经上映就震惊四座,姜文用自己独特的拍摄手法,将20世纪70年代初的大院男孩的青涩懵懂,拍出了最具有北京气息的文艺片。

而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同样有趣。

一、来自马丁`斯科塞斯的鼓励。

在拍摄电影之前,姜文对于拍摄还是有一些担忧,在1992年去往美国考察学习中,姜文见到了著名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并将自己的电影故事和内心的担心一并告诉了他。

听完姜文的叙述,马丁`斯科塞斯直接说出「Just do it」,以此来鼓励姜文。

回到北京的姜文,又收到了马丁`斯科塞斯寄来的礼物——电影《计程车司机》的拍摄笔记。

有了这些资料,姜文对于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加充满信心。

二、拍了三天三夜的洗澡戏。

不少观众对于几个大院男孩在共同澡堂被于北蓓调戏的那一场戏记忆尤深。

大胆开放的北京大妞,当著几个光屁股的大男孩也毫不羞涩,最后还是被马小军用水给滋跑了。

这场戏足足拍了三天三夜,夏雨曾说,几个男孩泡了那么久的水,早就快脱皮了。

但这场戏却把青春期少男少女心中的那点悸动拿捏的恰当好处,成为了经典镜头。

三、姜文删戏。

姜文饰演的中年版马小军,在剧本里的戏份并不少,但拍摄出来后,姜文对于自己的表演不太满意,于是便狠下心来将自己的戏删了大半,只留下结尾处坐在车上的戏份。


我来说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遭遇审查的幕后故事。

在耗时近两年的拍摄和制作后,1994年8月份,电影终于完成。姜文非常兴奋,他没想到自己的处女作真得拍成了。因为中间经历了太多的波折,为了追求精致和真实,用去了25万英尺胶片,创下了中国导演最高的耗片比记录,好几次都因为没钱拍不下去。

但姜文终于挺了过来,他有些骄傲,开始向剧组讲述他接下来的拍摄计划,准备把导演这条路走下去。大家感到不可思议,吐槽他说,你这条疯狗好像对这个上瘾了。

9月份,影片被送到电影局审查。电影局提出了7处修改意见,除了小地方的台词改动外,有一处是要剪去在礼堂看电影的戏,还有一处是要把在胡同内打架时的背景音乐《国际歌》去掉。

别的地方姜文都同意,就是《国际歌》这个地方他无法接受。因为这个场景是他的真实记忆。在他童年的时候,每天早上八点半,广播里在播完新闻后,就会放起《国际歌》。尤其是夏天的时候,天气本身就热,再一听这种歌,心理就会很躁,想要找人打架。

《阳光灿烂的日子》本就是讲述姜文青春的故事,还原那个年代的气氛,他不想抹去这个细节。

经过力争,1995年,电影上映的时候,《国际歌》还是保留下来了,电影局在这方面做出了让步。不过同时,也用强烈的打架动作的音响弱化了歌声的音量。

《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一是因为它尊重历史,二是因为它尊重导演的内心,三是因为它尊重电影艺术本身。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时光印迹的凝缩。

我在想,如果在今天,这部电影再拿去审查,要改的还是七处吗,《国际歌》还能保留下来吗?


你好,我是真故君。

本片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变,是导演姜文的处女作,发生背景在文革时代的北京,那个在风雨交加的、翻天覆地的时代里,一群大院里长大的孩子还在肆无忌惮中过著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青少年特有的荷尔蒙的催动中,他们显得燥热不安。对心仪女生的挂念,对读书上学的厌倦,对鸡毛蒜皮琐事的不耐烦,这是当时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的迷惘困惑的真实写照。

电影对原著中某些残酷的情节进行了弱化,借著马小军青春里的幼稚与无知,反映当时社会整体的动荡,整个国家都处于一种无知和暴力的状态。

从开拍到结束,电影只用了5个月。在还没有混录的时候就被选入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本来是喜出望外的好事,没曾想又出了篓子。电影在威尼斯的英文拷贝丢失了,迫不得已,剧组又重新通过德国的汉莎航空寄了英文和义大利文各一份拷贝过来。乌龙事件再次发生,最终的放映上,现场又将应给国际评委准备的英文拷贝错发成了义大利文字幕拷贝。在场众多来自英语国家的评委只能连蒙带猜的看完故事对白,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影响了该片的最终奖项竞争力。

在那一次的威尼斯电影节上,电影最终获得最佳男演员奖。作为男主的夏雨,当时对此毫无概念,在颁奖后的第二天才知道自己突然成了威尼斯影帝,甚至还是颁奖史上最年轻影帝。早在电影选角之前,剧组就以「长得像姜文」为标准,选了好几个小演员,但是又都不是那么合姜文的心意,最后姜文母亲指著夏雨说:「你中学时就这样。」,还是中学生的夏雨就这么接下了这个让他日后名噪一时的角色。

除了马小军这个角色在选演员多番周折外,米兰的扮演者也同样敲定多次。影片中令人惊艳的宁静原本也不是饰演米兰的第一人选,演员换了好几次,定下来的时候也不是宁静。在影片开拍之后,有一次姜文在吃饭的时候,看见远处的宁静,有一瞬间感觉特别好,最终决定,由宁静来出演米兰。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的作者王朔和导演都在这部戏里有出演。王朔客串「小坏蛋」的角色,导演姜文自己则饰演了成年后的马小军,还有不少的戏份。但是在影片的后期剪辑中,姜文觉得自己的表演存在诸多问题,又把自己的戏份差不多都删光了。

—END—

欢迎关注我们,每天一个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

今日推荐:

张震为饰演八极拳宗师一线天苦练三年,最后成片只有三场戏,张震却因此练就了一身真功夫。

2012年的12月初,张震在八极拳的师父的建议下参加长春八极拳比赛,竟然真就拿下了一个一等奖。

真故电影,为你呈现更多电影背后的真实。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国好片两部半里的那个半部。电影非常的精彩,成为了永恒的经典。有关它的故事都反复说了很多了,在这里我就不讲了!我主要讲一下这部电影产生之前的一些故事。

姜文当年跟张艺谋合作了《红高粱》,跟谢晋导演合作了《芙蓉镇》之后,又与谢飞导演合作了《本命年》,拿奖拿到手软!之后姜文想做导演了,想去西方学习深造了。然而当年刘晓庆却说:嗯,不用去,你现在就拍,不要把灵感错过了!鼓励姜文投资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得到了鼓励,也就开始筹划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了》。所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能出来,刘晓庆居功至伟。

话说电影开拍,肯定需要钱啊!当时姜文钱不够,基本上都是刘晓庆出资!刘晓庆的钱哪里来了?虽然说自己做演员也有一些钱,但是投资一部电影毕竟很花钱。刘晓庆就卖了房子,卖了在成都的房子。买她房子的也是一个影视圈内的人,后来他把房子出租,有一个在茶馆说散打评书的人来租他房子,后来说这个评书的人突然火了,这个人就叫李伯清!所以你说这个历史巧不巧啊!(由于本人住在成都,这是成都电影圈的朋友给我讲的,绝对的内幕消息。)

后来,电影拍了出来,后面的大家就都知道了,在威尼斯得奖,电影也载入了史册。!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著名导演姜文的处女作,豆瓣评分高达8.7分,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电影之一。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欣欣向荣的背后却难出佳作,透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幕后拍摄故事,我们也许能够窥见些拍出优秀影片的方法和经验。

第一:电影源自王朔小说《动物凶猛》

王朔是文学怪才,风格犀利。姜文和王朔青年时期同有部队大院的美好回忆,于是王朔那本具有回忆性质的《动物凶猛》一下子击中了姜文的内心。由此可见,《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姜文的影子,他必然注入无限的情感。

第二:刘晓庆和马丁·斯科塞斯的鼓励

刘晓庆与姜文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两人相识相爱于谢晋导演的电影《芙蓉镇》。姜文有才华,也有当导演的雄心壮志,但是他当时的身份是演员,没有系统学习过电影的导演方法,担心自己能力不足。刘晓庆得知姜文的苦恼后,告诉他导演是讲究天赋和才华的职业,姜文是才华横溢的人,鼓励他大胆的追寻自己的导演梦,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1992年,姜文去美国考察访问,片场探班导演大师马丁·斯科塞斯。姜文讲明了自己的来意之后,马丁·斯科塞斯毫不犹豫的鼓励他:「Just do it」。 更令姜文意外的是,他回到中国后,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马丁?斯科塞斯给他寄来《计程车司机》的分场大纲及许多片场手记,这些连同那句「Just do it」。

女友和老师的鼓励,是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诞生的第一股力量。

第三:夏雨是姜文的母亲决定的

电影的男主角马小军的原型人物是姜文本人,剧组也以「长得像姜文」为标准之一来选马小军的扮演者。面对七八位候选男演员,姜文犯了难,不知道如何选择。

姜文的母亲说,夏雨个性挺像姜文中学时候的样子,于是最终定下夏雨扮演马小军。值得一提的是,童年时期的姜文就叫姜小军。

夏雨在此之前,是一名毫无演戏经验的普通职业者,他在里面自然流畅,发自内心的表演征服了所有电影评委,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和金马奖的最佳男主角奖。

关于这一点,到底归功于姜文导演,还是夏雨的表演天赋呢?或许两者兼而有之。


《时代》周刊评论这部电影:堪称是94年度全世界令人赞绝的、至今仍渴望观看的影片之一。它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全新的中国电影,它的出现标志著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可见《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内地电影史上的地位之高。

可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宁静!

据说宁静看到一些资料,发现那个时代人们好像都比较壮实的,于是主动和导演姜文提出增肥。宁静说那时年轻,她是南方人,但是北方的水土很养人,连喝水都胖,于是自然而然地,在电影中宁静所饰演的米兰挺胖,但却充满青春的荷尔蒙,又带有点性感,十分迷人。

宁静是个绝对的好演员,她的身上有一种现在的小花特别缺少的灵气和野性,让人感觉特别劲儿,生气勃勃!但是遗憾的是,除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宁静后来演出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却都表现平平,后来也慢慢低调了下来,差点就被人们遗忘了,实在可惜。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的导演代表作。但故事要从做演员时候的姜文说起。

姜文作为演员,出演《红高粱》让他火了一把。导演张艺谋说过,他拍《红高粱》的时候,对人物的把握,包括如何跟演员合作方面,都还稚嫩。姜文给了他很多帮助,张艺谋甚至说,姜文「居功至伟」。所以说姜文之后成为一个成功的导演,并不让人意外。

当然,一切还需要等一个机会。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一个好故事,一个好后援,都必不可少。姜文的朋友王朔和刘晓庆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阳光灿烂的日子》故事来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姜文自己写了9万字的剧本。刘晓庆给他找钱。她先是内地找了部分投资,然后找到香港电影人文隽,就是以后的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委会主席,在后者的帮助下,电影才终于开拍。

导演姜文干事情都是大手笔,比如,电影开场机场送别,几分钟的戏,却是从三个多小时的镜头里剪出来的。我们看著过瘾,但烧的都是钱。就这个造法,资金也就撑了一个月,后来还是刘晓庆又想办法拉来一些投资。

电影拍摄的过程烧钱,后期制作也一样是。但那时候那还有预算做后期。这个时候,王朔姜文介绍给了一个法国电影人,这个人觉得电影靠谱,就把姜文介绍给了德国大导演施隆多夫。《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很多后期制作于是就在德国做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最初的版本是4个小时,从主人公七八岁讲到了三十多,也就是说,不但有夏雨,还有姜文的演出。但法国电影人建议剪到两个小时。同时,姜文也觉得自己演的不咋样,所以,公映的版本,就是围绕夏雨扮演的马小军的十六七岁的生活。


其实说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最多的幕后故事就可能是hi对于夏雨的印象吧。

那时候夏雨从最初一个玩滑板的人一步登顶就凭借著这部剧大火,然后后来专修这个方面,还是就是挺神奇的。

在最近的明星访谈节目《星月对话》中,当夏雨聊到这个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感触的,就觉得当时还是挺幸运、挺神奇的,就一下子接了那部剧,然后就连获三次奖。在节目中,夏雨说因为那个时候他还其实不能算是一个演员,他是完全是一个白纸,然后这个,当然也是因为那部戏,也是因为姜文,碰到降温导演顾长卫老师这些人,让他对这个,拍电影这个事,觉得非常好玩有意思,然后想要说继续去,继续去做下去。他想如果第一部如果碰到的不是「阳光灿烂」,他估计,他还指不定做什么呢现在。就《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一种经典,就永远就是那一版本就是最好的,无法超越。

在节目中,夏雨与我们聊到这部剧就是从准备到拍摄花了好多年的时间,光拍那部戏他们就拍了半年的时间。现在然后体验生活就体验了一个多月,现在很少有戏可以做到这个样子。那时候对于零基础表演的夏雨来说,他觉得上中戏只是给了他一个环境,让他更多的接触到了这个戏剧的一些理论的东西,表演其实他觉得首先天分非常重要,二一个就是人生阅历非常重要,这两点东西,缺一不可,所以在「阳光灿烂」那个时候只能说他还算有表演天分的一个人。

所以这部剧对夏雨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就直接让他走上了演艺界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让他在这方面的天赋就得到了很大的发挥。


关于《阳光灿烂的日子》,其实说不上什么幕后故事,只不过有些东西没有展现在荧幕上。

夏雨是姜文母亲选中的,宁静不是米兰的第一人选当时剧组以「长得像姜文」为标准选了好几个小演员,但他们搁在一起互相又不像,挑谁呢?很让姜文发愁。后来姜文的母亲来了,说夏雨挺像姜文中学的样子,就这样定下来夏雨饰演马小军。(姜文儿时叫「姜小军」)

 至于影片中让人惊艳的宁静原来也不是饰演米兰的第一人选,演米兰的演员换了几次,后来定下来的不是宁静。影片开拍之后有一次姜文在饭厅远远看到宁静,感觉特别好,就这样,演米兰的演员又换成宁静,事实证明这是个明智的选择。

第一场戏拍了三天三夜《阳光灿烂的日子》于1993年8月23日正式开机,开拍的第一场戏就是马小军他们在澡堂。第一场戏整整拍了三天三夜,夏雨等一帮孩子在水龙头下淋得都脱皮了。后来法国片商让·路易看完片后在给姜文的信里写道:「洗澡的那场戏太好了。我肯定女观众会喜欢,使得我们终于看到了『美』男子。」

跟方化合作是姜文的梦想姜文从小看方化在电影里演日本鬼子,觉得这个「叔叔」很神秘,所以对他印象非常深刻,因此在写剧本的时候就想好了让方化来演这个老首长角色。把方化请来的头天晚上,姜文还特地重看了一遍《平原游击队》,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而方化演了一辈子日本鬼子,对于姜文竟然找他演解放军老首长也是喜出望外。他在片中虽然戏份不多,但一句「小孩,在哪里?」非常经典。拍摄期间,方化的身体就不太好了,自认为没能很好完成任务,还主动要求姜文降薪。方化老爷子生前一直很想看到这部片子,可他去世时,片子还没审查通过。

5万英尺胶片,创中国导演耗片比最高记录在拍摄过程中,影片中有许多段落预先不分镜头,有的虽然分了镜头实拍时却未按照预定方案实施。很多场合下,姜文临场发挥,特别注重捕捉现场的即兴灵感。影片素材总共拍了25万英尺,创下了中国导演耗片比最高的记录。

  片中米兰家里挂有一张照片,马小军一见就丢了魂。王朔的原著中把这张照片也描写得非常精彩。在姜文看来,这张照片而且是那么美妙那么重要,但他怎么拍也拍不出那个味道,于是姜文足足用了4本胶片(约40分钟)来拍,等于一共拍了23040张照片,再从中精选出一张,耗片比高达23040:1!

王朔后悔客串「小坏蛋」王朔在片中客串了老大级别的神秘大人物「小坏蛋」,一出场就摆平大规模械斗。场面非常的风光,但是王朔回忆起那场戏的拍摄经历,却是不堪回首。他说是因为虚荣所以答应客串出演,可是到了卢沟桥,他就后悔了,因为北风呼呼的还得拍夏天的戏,冻得他鼻涕直流,狼狈不堪。王朔的第二场戏是在老莫餐厅,有且仅有一句台词,但他为了这一句台词,紧张得烟瘾发作,此前一个月的戒烟成果,毁于一旦。

 更惨的是他被群众演员整整扔了一夜,不停地抛上天,又掉下来。王朔在空中无数次地问自己:「何苦呢?这有意思么?就不能安心当个观众么?」按他自己的话说,第二天清晨从老莫出来,他的明星梦彻底破碎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