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過許多茶後,越來越有這種體會:貴的茶固然可能驚豔,但便宜的茶適口是更開心的事

當然一般情況下,喝茶時間很長的老茶客和剛入門的新手,很多都會追求“極致”,於是形成了各種鄙視鏈:

喝巖茶的鄙視喝單樅的,喝鐵觀音的鄙視喝黃金桂、梅佔的。(下面用“>”代替“鄙視”)。

喝巖茶,正巖>半巖>洲茶,武夷山>外山,足火>中火>輕火,動不動就要論山場,談火候;

喝紅茶,原葉>切段,正山小種>工夫紅茶,金駿眉(甭管是不是真的)>任何紅茶;

喝綠茶,明前>雨前,獅龍雲虎梅>其他龍井產區;

喝白茶,白毫銀針>白牡丹,散茶>餅茶,荒山野地>人工茶園;

……

對於許多茶類而言:

手工>機制,

高海拔>低海拔,

核心產區>其他茶區,

芽多>芽少,

春茶>其他季節

……

以上鄙視鏈,與其說是追求極致,不如說是唯出身論。

出身重不重要?重要也不重要。不老老實實製作,再好的出身也都是白搭。出身不好,老老實實製作,也有可能不錯。

不談工藝,只談出身,那就是打標籤。

打標籤“好處”多多,可以順理成章定價格,也可以順利成章提價格。提到最近的喝到某款茶,通常的評價方式也是打標籤。

什麼才叫好茶呢?

每個人口味都不一樣:

習慣喝清香型鐵觀音、綠茶的人,可能一下子難以接受巖茶的炭焙味;

習慣喝普洱熟茶、安化黑茶的人,可能一下難以接受普洱生茶的苦澀;

習慣喝滇紅、祁紅、英紅的人,可能一下難以接受傳統正山小種的煙燻味。

不能說巖茶、生茶、正山小種不好

所以,是不是一款好茶,也要以製作工藝爲基礎,再談個人感受。

個人感受用一個詞來說就是“舒服”,喝了“舒服”就是好茶。

是否“舒服”可以用“排除法”,排除以下情況:

1、殺青不均勻、炭焙過頭生成的“焦糊味”。

喝茶的鄙視鏈 | 問答

崔永元先生在肯尼亞找的百年茶園,有機認證,但炒糊的茶葉總是不好喝的

2、萎凋不足、殺青不足生成的“青味”。

3、舌尖化不開的“苦味”、“澀味”、“酸味”。

4、存儲不當或工藝不當產生的“陳味”、“黴味”、“草蓆味”。

5、剛開始有很高的“香”,但茶味不足

6、添加了香精的“異香”。

條索是否“勻”,茶湯是否“透”,葉底是否“活”,其實都會反映在口感裏。

山場,海拔,季節等等都是出身,當然和口感“舒服”有關,但製作工藝是至少和出身一樣重要的。工藝從採摘一刻就開始了,萎凋,做青,焙制,根據茶青特點來調整,一絲不苟,老老實實。價格便宜,也能“舒服”。

瞭解更多茶葉知識,歡迎關注【見識茶會】同名訂閱號,私信或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