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移动公司多年不作为

哈尔滨市道里区东风街86号楼及周边移动手机信号非常弱,九年了。信号时有时无,通话时还听不清楚、掉线。 用户向移动公司反映和投诉了无数次,至今不给解决!!九年了。

哈尔滨移动公司领导真忙?

哈尔滨移动公司领导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只会捞钱的腐败分子


对于这个问答,我就要好好说一说了:

要说移动公司能不能留住用户,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分层次来说,流失客户这是肯定的,但同时肯定能留住一部分客户,因为客户之间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用户选择使用哪一个电话肯定是根据他自身的需求,可能选择网路好的,或者资费低的,或者覆盖面好的。对于移动公司流失的客户来说,主要原因是移动公司资费贵。下面呢,我就来做一个详细的对比与说明。

  • 首先对于三家网路通信公司做一个对比:
  • 1.从客户人数来说:移动的用户人数是最多的,甚至把联通和电信的总人数加起来都没有移动的人多,接下来是联通,人数最少的电信,给大家看一组数据吧!截止到2018年2月份,移动的用户总数是8.95亿,联通的用户总数是2.9亿,电信的用户是2.59亿 。 2从网速方面来说:因为三家通信公司的电话卡我都用过,说网速的话,拿我自己的体验感来说,在使用三家公司电话卡的过程中,给我的感觉是联通的网速是最快的,接下来是联通,最后是电信。 3.从网路的覆盖面来说:覆盖面最广的是移动,特别是非常偏远的山区,也都能搜索到移动的信号,电信和联通的覆盖面就没有移动的那么广了。 4.从网路资费来看:移动的资费是最贵的,有很多客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放弃使用移动,联通和电信的资费就要相对便宜一点了。 5.从综合方面来看:移动公司的流量资费贵,覆盖面广,网速适中。联通和电信流量资费便宜,联通的网速好于电信(不同地区可能不一样),网路覆盖面差一点,像开车进山的话,联通和电信会没有信号。
  • 那么移动公司的资费那么贵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用户群体呢?
  • 首先是移动公司的起步要早,积累了早期的一大批客户,移动在1994年的时候就开始建设GMS网路,并且做出了「全球通"品牌。后来为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又推出了神州行和动感地带。其次,中国移动基站建的是最多的,所以信号是最好的,覆盖也是最广的,特别是我国的偏远地区。在3G时代,移动公司利用不换号升级,和充话费送话费又一次留住了自己的老客户。在4G时代,移动是最早拿到牌子的,也是最早开始运营4G的,移动公司通过升级4G网路送手机等措施再一次留住了很多的老客户,不过在现在流量资费越来越便宜的时候,移动的流量资费还是显得有点昂贵,这一点让移动饱受逅病。

  • 前面分析了那么多,那么携号转网以后,移动能保留多少用户呢?有哪些客户会保留下来呢、?哪些客户会流失呢?
  • 1.对于生活在城市里或者生活在三家公司网路信号差不多的地区上的用户,那么竞争的点就会落到网路流量资费上,而联通电信的资费便宜就会受到很多人的青睐,携号转网后这部分人就会离开移动前往联通电信。

2.对于生活在山区等偏远地区的用户上,他们对于电话卡的选择很有局限性,大部分人只能选择移动,因为在他们所在地区,只能搜索到移动的信号。这部分的用户是不会流失的。

3.对于对资费毫不在意的人来说(一般都是土豪),资费显得不那么重要,反而转网显得很麻烦就不会去跟换。

4.剩下的情况我想不出来了,欢迎你在评论区补充!哈哈哈哈哈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五一小长假期间,中国移动送流量成为一件全民盛事。所有中国移动用户向10086发送「2019」,就可以参加查「网龄」送流量活动。中国移动会根据用户手机号码的使用年限,赠送不同的流量。就目前来看,入网10年以上可以获得三个月每月10GB的流量,5年以上为每个月5GB,5年以下为3GB、2GB、1GB不等。

这项活动对于一向「吝啬」的中国移动来说,实在难能可贵。毕竟之前中国移动传统的「5元30M流量」,已经给太多用户留下了心灵上的阴影。甚至在这一活动刚开始时,绝大部分用户首先是质疑——中国移动可从没有这么大方过。这其实也能看出,用户对中国移动是有多么的不信任。

事实上,中国移动自然也不想这么「大放血」,但无奈形势逼人强。就在4月底,中国移动发布公告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现正在调查中国移动四家省公司的定制4G+手机销售的特定销售行为,是否可能构成反竞争。可以说,多年来中国移动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做了不少事儿,销售定制手机其实就是剥夺用户的自由选择权。

从全局来考虑,中国移动也是在为即将全面落地的携号转网做准备。此前,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具体期限——要在年底之前实现所有手机用户自由携号转网。这意味著,留给中国移动的时间只剩半年多。

而在之前的调查中,中国移动用户携号转网的意愿最强。不可否认的是,从2G时代开始中国移动利用早期优势积累了海量用户。而随著手机号与各种业务、服务的绑定,人们换号的麻烦太多,不得不捏著鼻子用中国移动。

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移动在资费上早就没有优势可言。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以更具竞争力的资费,吸引著中国移动的老用户。此外,中国移动的信号覆盖、服务能力等相比之下也有些许不足,也让用户生出转网之心。

整体来看,携号转网全面实行时,中国移动在用户量方面极有可能「损失惨重」。因此,中国移动现在不得不通过送流量这种「小恩小惠」来笼络用户。

不过,现在又有另外一种传言——中国移动送流量是想阻碍用户携号转网。因为能够办理携号转网的必备条件除了实名、不拖欠费用外,用户的手机号还必须没有特殊套餐。而接受了中国移动送的流量,就有可能短时间内不能携号转网。究竟中国移动打著什么「小算盘」,就等待时间去验证了。(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如果开启携号转网,中国移动能留住多少用户?我想移动最担心的也就是这个问题,一直以来移动由于在移网上一家独大,资费也是三大运营商里面最高的一家,很多用户都在吐槽移动各项坑爹资费,包括那个万年不变的5元30M流量资费,一旦开放携号转网必定有很大部分用户逃离移动。

其实早在2010年,工信部第一批携号转网试点在天津、海南启动。2014年,第二批携号转网试点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在江西、湖北、云南启动实施,试点了7年却迟迟未正式落地,其中一点是涉及到转网技术层面上的问题,第二是转网确实触动了某些运营商的根本利益,在执行过程中百般刁难用户,导致手续繁琐,用户不能顺利转网。

通过几个地区的试点,截至2016年12月底,在试点的五个地区中使用了携号转网的用户约48万。其中,中国移动净流出8.8万;中国联通净流出1.4万,中国电信净转入10.2万。结合上述数据,有分析认为伴随携号转网的陆续放开,移动有可能成为三大运营商中「受伤」的一个。

当然也不排除移动会在后期通过各种优惠措施留住老用户,所以现在还不能完全下结论。


如果开启携号转网,中国移动能留住多少用户?我相信仍然会有很多用户愿意继续使用移动或者转网到移动。

下面介绍一下移动网路的优缺点吧??

1、移动网路的覆盖是三大通信运营商中信号覆盖范围最广的,因为在2G时代移动注重信号覆盖所有大规模建设基站使得信号覆盖最好,并且拥有了大量的用户。

2、移动服务态度是三大通信运营商中最好的,人工客服的接通率和接通时间都比联通和电信好很多,而且移动对于用户反映的事情的办事效率也很快,因为本人曾在移动的投诉部门工作过,所以了解其中的工作流程及工作态度是联通和电信比不了的。

3、移动优先发展新技术,因为移动有充足的资金,所以可以大力的发展新技术并快速建成网路投入使用。移动4G是最先商用的,而且目前也只有移动实现了全国开通volte的功能。

4、移动的劣势就是套餐资费太贵了,多少年都没有降价,以至于用户始终在抱怨。

综上所述:如果可以携号转网,相信移动还是会拥有很多用户支持的。


希望携号转网尽快到来,在我用过的三家手机卡来说联通还算比较好,今年6月1号开始用电信,第一个月电信偷扣话费近40元,到第二个月电信偷扣话费56元,电话打到人工台骂了一顿后补回了第二个月的话费,而且电信信号最差,经过一系列的遭遇,电信让我太气人了,实在不行还是用联通实惠,像移动卡我不用一直保月租。


我把移动188套餐变成了他18套餐 然后重新搞了个电信号 慢慢把资料和人转过来 我移动还是五星客户 哈哈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可能我的回答会让大家对携号转网有所失望。试点早就有了,可是携转却是让客户失望的,甚至有的地方中国移动就是刁难客户,让客户觉得麻烦就不转啦。要想彻底改变现状,必须做到让客户自由在官网上自由转换,不能被运营商限制或找各种自由阻挡!这样才算真的做到自由携转。真的能自由携转后移动留多少客户就看移动是否能做到:顾客就是上帝 ,现在顾客就是他们的羔羊!


其实我一直以来不怎么喜欢移动,可能是因为它的霸王条款吧,然后最终决定放弃它是因为它死活不肯给我用8元保号套餐,据条友说,工信部投诉也没有用,但是呢,凡事都有相对性,我不能带著自己的主观色彩。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移动用户基数大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很多用户是用了10多年甚至几十年的父辈,你让他们换号码,那真的很困难。

其次,移动信号好是不争的事实,城市里面还好,三大运营商都差不多,但是跑到偏远的乡村,由于资金有限,电信和联通投入没有移动多,移动的信号相对来说还是最好的。

最后,就要涉及到技术层面啦,携号转网,转出的新用户就目前试点的地方看,电信流入最多,移动流出最多,但是移动一贯的招数就是给你点甜头,给你点优惠把你留住,5g时代即将到来,移动目测又会成为业内的领头羊,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10086打来的送流量电话,千万不要答应,答应就上当,都是改套餐的。太黑了,还有让你免费提升宽频,真是较劲脑汁骗你们的钱,总结一点凡事10086打来的推销业务的电话一律挂掉,接了就上当,简直就是骗子公司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