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你真调皮,又邀请为师了!

我查了相关资料,抛砖引玉,总结如下:

第一、互不服气。李白有三个绝活:诗、词、剑术。王维也有三个绝活:诗、绘画、乐曲。关键是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好基友。。。孟浩然。我想在孟浩然的撮合下,他们也许见过面,但是在史书上无记载,所以没有传下佳话或轶事。但,无记载不等于没有发生过,然而历史就是如此,无记载则无故事,这是历史的回忆功能。

第二、信仰不同。李白信道,王维信佛,佛道之争或许是导致两人心结的重要因素。李白崇奉老庄思想,一生喜好名山游,为的是求仙访道,李白也专注过佛教,但不甚喜欢,他走的是宫观之道。王维信佛,痴迷得每饭不忘斋,王维也研究老庄,只是用来比较或弥补佛教的内化,他走的是寺庙之径。

第三、因为女人。而且不止一个,而是两个。一个是唐玄宗的小妹玉真公主,二是唐玄宗的小蜜杨贵妃。玉真公主与李白、王维都有一腿,情敌必怀芥蒂,情有可原。而杨贵妃与李白也很是暧昧,关键是杨贵妃与王维是同乡,竟然不亲故乡人,反而把芳心许给情敌李白,王维能不生气吗?

第四、虽然李白和王维互相看不顺眼,但王维还是救了李白一命的。当年李白写了首《清平调》给杨贵妃,王维一看,卧槽,李白要在杨贵妃身上练剑术了(也可说是棍术,胯下之棍),不能让这小子得逞,赶紧告诉玉真公主。玉真公主一看《清平调》说这诗好美,问是李白送我的吗?王维很直白的说你做梦吧!是送给杨贵妃。玉真公主一听气得五雷轰顶,立马找皇帝告状去了。

王维一看,懵逼了。诗人间毕竟同道中人,佛性大发,赶紧托人给李白捎信,让他赶紧逃。

后来皇帝知道此事,害怕李白一不小心给他戴顶原谅帽,又不能把大名鼎鼎的李白给杀了,干脆把他打发走算了。而皇帝也知道王维与玉真公主勾勾搭搭,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王维也下发到基层锻炼去了。

自此,李白与王维这两位诗人,再也没有机会见面,唯有诗歌在他们之间互相传诵。

点赞必回,互惠互利!


李白与王维为何老死不相往来?这可能与玉真公主有关。李白与王维年龄相同,同时唐朝大诗人,却没有诗词唱和,也没有文字记载他们的交往,可见中间一定出了点什么。

王维少年得志,21岁高中状元。是当朝美男子,擅长诗书,音乐,弹一手好琴。当岐王把他推荐给玉真公主,王维为玉真公主弹了一首「郁轮袍」后,就被玉真公主留下来了。此处自己去体会。后来,王维就顺顺当当进士及第。

但是,后来,王维由于「伶人舞黄狮子」案,被贬了。结果,王维悄悄地娶了妻子。这可惹怒了玉真公主,后来就被贬到穷乡僻壤改造去了。

风流倜傥的李白再次进入玉真公主视线。由于玉真公主的推荐,李白弄了个翰林待招的职位,也俘获了玉真公主的心。因为李白比起王维更加豪放不羁,寂寞的公主正需要来填补内心的空白。

李白与玉真公主,以及王维的关系,在当时可能都是不宣的秘密,谁也没有去捅破。所以历史也鲜有记载。

王维妻子死后,终身未娶,也可能与玉真公主有关。他后来信佛,寄情山水,才有他山水田园诗歌的诗佛地位。

李白有一首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就是为怀念玉真公主而作的。玉真公主在安徽的敬亭山修炼,于762年死去并葬于敬亭山。李白对玉真公主也非常怀念,时常对著敬亭山沉思,同年死于敬亭山附近的当涂。

王维,李白与玉真公主之间的关系留给我们许多遐想的空间。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谜。众多的唐诗迷和研究者都不甚了了,且听我来解之。

李白和王维都是盛唐时期的诗坛顶尖高手,堪称「天才」,李白被当时诗坛伯乐贺知章称为「谪仙人」,诗风飘逸,浪漫,想像雄奇,潇洒。名列第一;王维少年得志,21岁登状元位,玉树临风,诗画双绝。宋代大文豪苏轼评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时与李白相当。(后世论诗李杜并列,王维居第三)两位大才子,年龄相当(同年出生),才华相仿,却无交集。最主要的原因是互为情敌,王维蒙玉真公主提携中状元,诗名远播。李白与公主互相仰慕。从此两位诗人形同陌路,更无诗文唱和,实文坛一大憾事。其次,两人信仰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李白好道,王维信佛。一个仙风道骨,一个沉迷禅理。须知宗教都是互相排斥的,所以二人始终不能志同道合。


李白和王维同为唐朝的顶尖诗人,而且二人同岁,只因为历史上没有二人见面的记载,所以后人便揣测这二人一定是苦大仇深,其实也不尽然,或许只是交情一般而已,也没有定律说才子必须要惺惺相惜。不过这里不防把坊间捕风捉影的说法列一列:

1、争风吃醋:说唐玄宗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妹妹玉真公主,李白和王维都仰慕她,玉真在两位才子之间举棋不定,致使二人争风吃醋,互相看不顺眼;

2、佛道对立:李白信奉道教,后人称他「诗仙」;王维崇尚佛教,有「诗佛」之称,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这种佛道的对立,让二人没有共同语言,所以不怎么往来;

3、文人相轻:文人相清自古皆然,不过我觉得以二人的品行不太可能,而且二人的诗词里也没有任何流露;

下面缀上两首二人的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公元701年,李白与王维二人几乎是前后脚降临人世,其后两人都靠著一身才气纵横大唐诗坛,却终身未曾谋面,老死不相往来,实在是令人费解。

「盛唐诗坛双骄」,缘何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呢?

首先,八卦野史的说法是,二人为了一个女人而成情敌。这女子来头不小,她是唐玄宗的小妹玉真公主,生于皇家,自然出落得楚楚动人的样儿。偏她又爱才,王维这小子先于李白到唐都长安,靠著诗琴画三绝讨得公主芳心。后李白也到长安,公主看这小鲜肉喝口小酒,左手执笔写诗,右手仗剑长舞,心甚痒痒,便连夸带哄弄到手。公主脚踩两只船,直把二人玩弄于股掌之中,乐见二人为自己争风吃醋。你说,既是情敌,还见面个屁啊?权当这野史记载的只是个笑话吧。

正经一点的说法,我以为是二人同是才高八斗之人,然兴趣爱好截然不同,没有共同话题说不到一块去,相见不如不见!这算是自古就有的文人相轻,你看不上我,我也不屌你!从他们二人的诗作便可看出实在追求不一样,李白风流潇洒,一派仙风道骨;而王维则确实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醉心佛理研究。

李白,「诗仙」也;王维,「诗佛」也。《西游记》中,神仙位列天庭之中;而佛在西天极乐世界。李白入道教,王维信佛教,按今天的话讲,二人三观不合,难以走到一起。这或许是二人老死不相往来的根由。从来教派不同教义不同,则难以为徒。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李、王二人便是不同类,不合群之人,既然「道不同」便「不相为谋」,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用写诗来一较高下,今天的话讲,这算是「隔空」硬干!

其间虽有张九龄、孟浩然、贺知章等人有意撮合,两人大抵还是放不下,错失握手言和的良机,朋友也做不成。

李白得罪了太监总管高力士和权臣李林甫,虽给杨贵妃写了几首风月无边的诗,但诗人总归是骚人,皇帝老儿不见得有多待见,李白自己觉得呆著没啥意思,还是背著长剑骑著毛驴离开长安,做快活逍遥的「谪仙」去了。王维也落得个下基层锻炼的结局,皇帝赏他个侍御史的帽子,出使榆林郡,去见见漫天黄沙。二人天各一方,就算有冰释前嫌的心,却再难碰面了。

其实,我不愿相信李白、王维二人,如此震古烁今之人,在灿若星辰的诗史上,连丁点的交集也没有!难道史册上没有记载的文字,便可证明二人的老死不相往来?真是奇了怪了,仅以此粗拙的文字向他们致敬!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