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 北极圈内出现32摄氏度高温-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图标

新闻里说「位于北极圈内的挪威班纳克 7 月 30 日测到 32 摄氏度的气温,挪威其它部分地区甚至测到更高温度」,同期北极的平均温度是多少?会给北极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这种极端的天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还会持续多久?有办法改善吗?


其实下面的有些内容,已经在

研究指出本世纪末,整个华北平原可能因热浪而无法居住,是真的吗?我们如何应对?问题下回答过了,不过既然是第二次说,一定会有一些展开的。

极地本身就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区域之一

观测到的北极夏季海冰

在两种RCP情境下,预估的升温情景,可以认为分别代表全球升温1、4℃。

可以看见,在RCP8.5情境下,虽说全球平均是4℃,那也是因为有海洋的关系。可以看见,在中纬度大陆升温已经达到5-7℃的情况下,北极地区的升温是在9-11℃,而有北大西洋暖流的极区,升温甚至超过了11℃

这是在被称为「可预见的未来」内的预估

再来说说什么是RCP

RCP,典型浓度路径,分为了4种,RCP2.6/4.5/6.0/8.5(深蓝/蓝/橙/红)

分别代表了严格减排,两种中间方案(可以理解为半路减排),高排放

在这四种情境下,全球气温变化和北极海冰变化如下

有的时候,以上4种RCP,可以认为代表著全球升温1,1.5,2.0,4.0℃(或者1/2/3/4)而2.0也是巴黎协定划下的气候红线。

我在开头的回答里也说了,

在大众还在为了全球变暖喋喋不休的争论时,气象、气候学界已经开始将目光从1.5/2.0,默默的转为了4.0。

对,就是上面那个红彤彤一片,北极升温11℃,海冰在2070年完全消失,的那个情形。

哦,对了,还有啊

最近啊,二氧化碳的气候效应几乎已经没有人在研究了,因为几乎是事实了。

很高(very high)信度的辐射强迫,研究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但一定还有人在研究,这要注意)

可以看出来,二氧化碳的辐射强迫已经高出了很多了。

还有说人为影响不确定的,看看那根橙色的柱子,再看看柱子上面的误差线

现在的热门是确定气溶胶-辐射、气溶胶-云相互作用,争取将误差线缩小。橙色的负误差极大一部分来自云


接著看看这次北极的事件,

至于为什么放在后面说呢?

就如同今年华北高温,一次偶发的区域夏季气候事件,事实上并不能证明什么,需要看的是总体的数据,因为要看变率,一个孤立点怎么求导,对吧。

暖脊,暖脊,还是暖脊。

欧洲有一个强大的大西洋暖脊,使得红圈内极圈迅速升温。

事实上,这片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区域的北极圈经常高温,深冬温度高于零上,这几年也算不上罕见了。

如何看待北极冬季出现史上最高温 2℃,比往年高 30 度?

就这样~

(完)

对了,除了最后一张图,其余的出自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文决策者摘要)

要跟我讨论图片的问题,麻烦稍微看一下~这是基本的礼仪哦~~

中文的,图文并茂,其实挺好看的。[捂脸]


几天前,北极圈内出现罕见高温,一度达到32℃。

这是8月初的北极。王晓雯拍摄

今年夏天高温热浪席卷北半球,欧美以及亚洲遭遇持续高温干旱。

这是2018年7月全球最高气温距平分布图。国家气候中心提供

气候和极地专家详解,请戳视频↓↓↓

究竟是谁在「焖烧」地球?

从气候背景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温风险加剧,是今年高温热浪异常的大背景。

为何今年北半球尤其炎热?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并不意味著每个地区的增暖速度都一样。

如今,全球气温上升速度呈不对称性,呈现出一是北方升温速率高于南方,这表现在今年夏天就是北极高温的极端性要高于低纬度地区;二是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高于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

虽然今年中国的高温日数是1961年以来的第三位,但最低气温却是1961年以来最高的,最低气温高意味著夜间不返凉,加重了炎热程度。

为何北极地区发「高烧」?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北极地区气温的上升速度高于其他地区,大概是其他地区的两倍,这种现象叫做极地放大效应

今年夏天发生北半球罕见的极端高温,主要是由于今年冬末春初开始北极地区已经出现了气温异常偏高的现象。

今年1月开始,萨瓦尔巴德岛上黄河站的气温已经出现高于0℃的情况,气温比常年气候平均偏高10℃左右。到3月,北极地区气温偏高的趋势更明显。而且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夏季,导致冷空气活动减弱,是此次高温事件的主要原因。

受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北极地区冬季的海冰正在不断融化变薄,监测数据表明2018年1月北极冰层厚度达到有记录以来最低值。北极海冰融化变薄后形成碎片,从南边吹来的强风将冰层向北推至北极中心,并将热量从海洋不断释放到大气层,使得温度升高。

现在冰川融化严重的北极。王晓雯拍摄

我国东北异常高温的幕后推手是谁?

入夏以来,北极地区气温异常偏高,极地冷空气很弱,向南扩展的活动就很弱。

2018年4月拉尼娜事件结束后,海温上升很快,导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位置偏北,尤其是控制东亚地区的副高位置较常年异常偏北,平均强度超过常年同期1倍以上。

今年副高位置偏北,强度偏强。中国气象网提供

同时,副高南侧不断有台风生成,推动副高向北移动,我国华北和东北刚好受副高的控制,尤其10号台风「安比」影响过后,东北地区气温迅速升高。

极地原本是整个星球的「空调」,能调节气温、湿度、大气。但如今它「瘫痪」了。

一只到达浮冰的北极熊。来源:视觉中国

幸运的话,北极熊可能会在连续游几天之后,找到一块能承受自己重量的浮冰,趴在浮冰上喘口气;

但更多时候,人们只是找到被海水冲到岸边的北极熊的尸体。而尸检结果显示,这种善于游泳的生物死于溺水

北极熊带著孩子在浮冰上休憩。来源:视觉中国

北极熊在当下的高温中已经遇到危险——如果不改变,北极熊或在40年代内迎来灭绝。


全是瞎操心。一百年太远,先想想二十年后蒙德极小期怎么熬吧。太阳黑子活动将在未来两个11年周期后快速减小,具体什么影响不太清楚,反正上次是1640年左右,每次出来都是小冰期。这时候你有温室效应都白扯,紫外线红外线直接减弱了,就算能保温,作物也得减产。这才是要命的大事儿。

至于说热了几度,亲,我们现在平均气温还没有汉代热呢。以冰盖记录来看,二氧化碳水平也不是近百万年来最高的时期。至于说更早的冰盖记录,亲,你知道嘛,你每天担心融化的冰盖,百万年前压根儿还没冻起来呢。根本不是我们现在太热,实质上地球现在处于一个大规模冰河期的间冰期而已。

全球变暖虽然是客观事实,但是很多东西不能脑补著危言耸听。

比如,北极冰盖融化后,表层海水淡化比热容变化,流动性增强寒流增强等,这些影响就不考虑了吗?比如如果海平面真上升一米,那光海底增压效果,就能吸附一大批额外的二氧化碳。比如如果真的冰山融化,凭什么觉得水非得往上走,而不能向大陆架和地幔平行和纵向渗透?比如现在副热带高压北移,降雨带北移那么多,以前干的鸟不拉屎的罗布泊,现在都发洪水了,如此带来的森林草场面积快速扩大又会对地球造成什么影响呢?题外话,党国治理沙漠化的成功,全靠全球变暖神辅助。

防患于未然是对的,但不能听风就是雨啊。

要是各种乱担心,目前仙女系和银河系快速接近,以前以为一百多亿年之后才撞。现在发现河系有外围能量层。仙女系能量层两百万光年,银河系也有差不多一百万光年,早撞一起了。。。。这个会不会对地球造成影响?管他呢,反正到时候太阳都炸了。。。。

还有,讲真那些发北极熊的。你不能拿刚冬眠完的北极熊说事儿。。。。冰盖融化后海豹是跑了,问题是北极熊也跟著跑了。谁还真莫名其妙在海上泡著等著饿死吗?诸位要保护北极熊的,知道加拿大因为北极熊数量爆炸,已经开始系统性捕杀北极熊了嘛?这漫山遍野猪一样多的熊,亲你操什么心。

好多人撕蒙德极小期啊。。。。兄弟们,太阳表层温度5500度,咳咳,日冕电离层大体上百万度了,日珥大体七千多度,内层三万多。。。。极小期的时候太阳表层还是差不多六千度,不会明显变小。主要强调的是太阳黑子活动减小,还有日冕日珥啥的减小。而太阳黑子活动主要是电磁和不可见光的问题。。。。对于地球来说,第一大影响是植物对人类不可见光吸收的能力下降一些,还好,减点产,夏季上浆少淀粉低点,死不了。第二大影响呢,是太阳光如果直射略微减弱一点,在我们这个温室大棚里就会出现非常明显南太平洋相对寒冷,那么整体而言,我们中国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就会严重削弱。。。。这雨热不同期,会导致农垦区变化的。万一来不及适应,会有几年明显减产,这个真的会饥荒的。

好多人啊,没完没了的撕,古代比现代热也撕。。。。加张图。。。。

这个好像是竺可桢统计的,记不清了。。。。各位姑且一看吧。。。。

另,引起了真正环保人士误解,那些人到不是杠精。贴个回复吧。

姑娘。文章为时事所做。六祖本来无一物,也需要前面的时时勤拂拭来铺垫是不?他们杞人忧天的太高,我也可能兴之所至有些矫枉过正,你不必太过生气啦。我的很多无所谓不是来自于不在意,而是来自于绝望。我从07年就感兴趣这个问题,学校时参与过很多公益活动,旁听过unep的活动。那时候为了了解冰盖地区生物问题,我连南极公约都快背下来了。说真的,我们什么都做不了。那时候我问教授,如果我们寻找大量抗旱杂草种到荒漠,改良海藻大规模培育,甚至大规模推广玻璃幕墙和白色涂装建筑反射阳光,会不会解决问题?答案是解决不了,表层二氧化碳上升至大气环流需要上百年,而植物无论怎么吸收,短时间内也影响不到平流层以上的气体成分。而且,这种十万亿规模以上的工程,人类做得到吗?当然,无论怎么样,我们都死不了。但作为一个文明,也许会被打断进程,直到沉沦。哎。如果你能做什么,请务必努力。我未来的主要计划,是有机会的话,在现代农业方面寻找出路。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来实现退耕还林。但这个需要更廉价的能源。水电和风电不知道你懂不懂,对环境和生态破坏太大了。核聚变一直都没有进展,无论是磁约束还是惯性的,五十年以内没有前景。目前最能指望的,是提高太阳板的效率和寿命,把电价降低到远低于火力发电之下。这样通过关闭火电站和退耕还林,也许我们还有救。。。。希望啊,我积累资金的速度来得及。。。。另外,如果真的出现温度过高情况,可以通过向大气环流中散布粉尘的方式降低光照来降温,最方便的办法是通过氢弹引爆活火山。只不过后果是会造成几年的农业减产,需要提前准备五年积累,否则会饿死很多人。。。。说了这么多,希望你能理解我吧。。。。

以上。

反正,不管如何,只是希望告诉大家,很多看起来明天就没命的说法是不对的。未来怎么样,还有很多研究需要做。不能刻意传递恐慌。君不见,这个问题都删板了吗?

但环保的事情,需要用脑子和汗水来做,而不是用嘴来做。比如,把家里的老冰箱淘汰,保护臭氧层。比如,把老空调扔了,换变频的,省电。比如,各种废旧物品分类回收。比如,千万别乱扔电池,那个污染根本处理不了。比如,请务必务必不要使用含磷洗衣粉之类的。遇见工厂偷排的,遇见乱丢矿渣废水的,遇到餐饮业不处理废气的,请举报。如果有余力,请认真支持环保类公益事业。诸如此类的事情请做起来。不要光用嘴撕。

贴个链接吧。。。。

如何应对全球气温上升/温室效应??

www.zhihu.com图标

直接粘过来好了^0^~

为了应对,我们首先区分一下构成。

发电大体制造了两成。

畜牧业大体制造了两成。

维持各种办公室大概产生了一成多。

剩下的才是交通之类的。

咳咳,以上说法不知道是不是单纯说美国的,勿撕。。。。

客观来说,几棵树才能对付一辆汽车,指望种树不太现实了。

目前个人认为,非常有前景的一些实践。

一,海藻饲养。通过向海水中释放大量的铁粉,来快速促进海藻生成。海藻可以快速吸收二氧化碳,死亡后沉积在海底。之前最大规模实验,一次向海中释放了三吨铁粉,非常有效。问题是,UNEP认为会造成海水缺氧。

二,粪便蒸煮。美国已经有公司正在实践。通过将牛粪鸡屎高温处理,将本来会大量释放甲烷的粪便,转化为生物炭。这东西还可以施肥,卖给花农。

三,各种过滤和吸附二氧化碳的设备。最主要问题是没地方存放收集的二氧化碳。已经实践的方式,我知道的大概有两个。一个是荷兰做的,把收集的二氧化碳通到封闭的现代化立体农场里,但规模太小,不能推广。一个是美国做的,电厂把收集的二氧化碳,加压后灌到2400米以下的地层里。问题是成本太高,而且没几个地方可以这么做。

四,目前比较靠谱和可以推广的方法,是建筑改良。通过增加建筑的保温,降低空调使用。通过增加建筑反射阳光,降低地表吸热。通过建筑与植物结合,比如表面刷苔藓之类,吸收二氧化碳。

比较奇葩的想法是,如果真的太热,可以通过向空中喷射二氧化硫降温。比如炸个火山。但后果是全球干旱。这个想法的全部实验,还包括类似的向空中喷射水汽的实验,都被联合国叫停了。

其他的还有些奇怪的团队。比如想著能不能把二氧化碳催化成甲烷,来解决收集的二氧化碳问题。可以烧。。。。不知道这个项目是不是骗局。

其他的,有系统化的想法。通现代农业推广,提高土地利用率,来把剩余的土地用来种树。这些技术学荷兰就行,他们土地利用率比我们高成倍。问题是人家敝帚自珍。

还有想办法通过太阳能发电,取代火电的。问题是太阳能维护起来太难,太占地。还有日本有团队做暴风发电的,还有团队搞新风电的,把风车改成了涡轮。就是成本都太高。

至于大规模推广电动汽车,大方向是对的。但是目前有几个问题,如果依然以火力发电为主,其实碳脚印更高。另外,其实废弃电池的污染非常厉害。

别的可能还有,一时想不起来了。。。。


今年3月,NASA指出北极结冰乏力,相关报道几年前也便出现了...但应明确,北极圈内陆地气温偏高不等于北极变热。

黄线为平均值

(图侵删)

在【间冰期】和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今年极地环流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加之一月的拉尼娜...... 不过我想异常高温不必要紧张 ,未来几年或许更高。

但直至今,没有证据表明今年夏天北极冰雪覆盖区的整体气温升高,今年北极海冰的覆盖范围也高于2012年的最低值 ,只有无冰海和陆地温度都升高后北极温度才会升高。 该数据测算还需要一段时间。 但北半球今年整体"沸腾"的背后是有著人类的影子的。

全球变暖,极大部分在于城市无休止的扩张和植被缺失。而地球演化,蒙德极小期的降温远不及人类的碳排放造成的升温。 人类自身终感到了危机, 便有了调高空调,喊环保口号之类逸事, 现在亦来关爱北极熊。

【即使气候变暖的证据,气候变暖下各国的责任和义务还有许多争议。】 但无冰的北极所造成的后果是目前人类无法承受的

如若不立即采取措施,也只得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罢。

@怙湮non 遛基友


本人是学生态的,懂一点大气和地质学。

说一说我的看法,学地质的人,看时间都是百万年为单位,看全球气温都是周期性的,总觉得现在温度还不是很高。看生物濒临灭绝,也觉得是自然规律,北极熊它不适应这个环境嘛,总有生物能适应的。人类有高科技,善迁徙,基数庞大,所以目前无需担忧人类的种族命运。全球变暖这件事情,又不是才发生。反正现在就是热点儿,那就热著呗,有空调怕啥。

但是,实际情况是并不只是只有北极变暖,南极的冰层也在变薄。当南北极冰层消失,大洋环流就会出现问题,全球的天气可能都会出现动荡,地球生态可能会变得不适合人类生存。至少不像现在这么适合。

到那时候我们也许就该思考人类的命运了。不过我们这代人应该不用担心自己能看到「到时候」。我们可以不拯救北极,不拯救南极。我们可以不在乎珊瑚和北极熊。我们当然还可以继续排放碳,使海水酸化,气温升高。我们无需担心地球的命运,没了生命,地球还是地球。我们也无需担心地球上会没有生命,反正地球只要不爆炸,还有阳光和水存在,生命就不会灭绝。不过迟早有一天,我们得拯救我们自己,我们科技发达,但到底是建立在以人为劳动力的情况之下的发达,人力有时尽。拯救的不是地球,是我们自己。

######

这里回复下评论。

@颜大师 所以我们现在是停止工厂生产停止科技研发向上天祈祷,还是抓紧生产抓紧研发期待有新的科技新的设备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了,是安安静静的等待人类的灭亡还是抓紧时间做点什么让更多的人可以活下去?

我们选择了,也只能选择第二条路。关于目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我们需要明白这不是科技的错,是人心欲望,贪婪和短视的锅。我记得初中政治课上说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但其实到现在我们也明白了,科技是我们的工具,不是它主导我们,而是我们使用它。倘若合理使用,发现问题就解决,空气污染也不会等到政府强制实施措施之后才发生好转。即使到现在,废水偷排的情况也屡禁不止。评论里有人说空调导致全球变暖,这一点是没错的,一方面是空调的高耗电,另一方面虽然早就禁止使用氟利昂类的空调了,但很多人仍然在用,这类能产生氟氯自由基的气体,不但是比二氧化碳更严重的温室气体,还极大程度地破坏臭氧层。为什么说耗电就污染环境了?因为我们还在使用火电,我们明知道它污染环境,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明知道煤炭未来会有更高的价值,烧掉发电是巨大的浪费,我们还这么做,原因就是直接成本低。其实不是没有解决办法,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设备上都有更好的选择,但是不去选择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成本高。归根结底,最好的解决手段是发展技术,降低这种成本。不过显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幸好我们的政府也在努力,一方面鼓励技术开发,努力促进新能源的使用,比如核电站的建立,太阳能发电,推进充电汽车等等,另一方面实行强制性的政策减少污染,大规模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减少一点点碳排放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其实总量上可以非常可观。就像从小我们学习的那样,节约纸张,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少开车,少用塑料袋,各类电器家具家电和生活用品尽量节约,选择低功耗的类型并多次使用,公司或者企业的电和水也一样节约,在小事上注意点点滴滴。这一切一切都能减缓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速度,因为我们不知道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哪一根(毕竟再这样浪费水资源下去,一旦某些地方发生大面积长期的干旱,没有地下水的我们只能选择逃离。就好比我家乡某一年一夏天没有雨,水库水位低到供大家吃水都艰难,庄稼是最先放弃的,然后是用水大户的工厂关门停产,最后家家户户计划性停水)。我们能缓解的缓解,能保护的尽量保护,这样至少当恶果发生的时候,不至于完全走投无路。最后,如果解决不了,灾难还是发生了…反正我相信人类一般二般的灾难是不会灭绝的,只要我们把知识传承下去,知识就是力量…只是后代大概会恨我们的吧。

@周周 我在想是不是已经进入全球变暖的周期了呢

地质学家认为我们目前处于间冰期,也就是两个大冰期中间温暖的时期,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的确是进入了全球变暖的周期。至于原因,众说纷纭。但全球变暖如果从地质的角度来说是本就会发生的事情的话,人类的所作所为(大规模砍伐树木,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等)无疑催化了这个反应,加速了全球变暖的进程。有人说我感觉冬天也很冷啊,冬天没暖气都活不下去,我冬天的时候没感觉到全球变暖。关于这一点必须说明一下,全球变暖与否主要看的不是冬天,冬天不论多么严寒,冰层结多厚,只要夏天的温度高,就能导致前功尽弃。所以全球变暖真正比较的是夏天的温度,夏天温度高了吗?这一点大家应该是有切身体会的,看看北极熊吧。另外,比较来看,其实我们绝大多数地方冬天的平均温度也是明显上升的。总的来说,是的,全球变暖是铁板上的事实了。

有人问如果大洋环流出现问题了会怎样。首先说大洋环流,主要是风(大气环流)和温盐差(热盐环流)造成的,这两者都和赤道热两极冷有关。但为什么两极冷?南极低温的根本原因在于南极冰盖将80%的太阳辐射反射掉了,致使南极热量入不敷出,成为永久性冰封雪覆的大陆。如果南极冰层融化完,南极还会很冷,但不会像现在这么冷,那么进而一定会影响到大洋环流。

大洋环流出问题的后果,就是全球的冷热不均,冷的地方格外冷,热的地方格外热。

全球变暖是人类造成的吗?

我们可以说这是地质规律,人类因素可能只是其中一方面,但大气中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浓度绝对是人类的工业化产物。这几年碳循环是一个研究的超级热点,大家研究什么都想往碳循环上说一下。为什么研究碳循环,因为我们想知道我们排放的碳去哪儿了,有没有办法吸收或者转变它。显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在大气里,2017年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05ppm(1ppm=百万分之一),是80万年来从未见过的高浓度水平。同时,大气中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也是两种强效温室气体)的浓度也达到了有记录以来最高值。除了大气以外,绝大部分二氧化碳都被海水吸收了。过去海洋表层水的pH值约为8.2。当空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进入海洋中时,海洋就会酸化。科学家研究表明,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到2012年,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将海水表层pH值降低了0.1,表示海水的酸度已经提高了30%。你或许对此没什么感觉,但是你可以想像一下把牙齿一直泡在碳酸饮料中是什么样。对于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珊瑚和有碳酸盐外壳的动物而言,它们就是在经受著这样的痛苦。你不难理解为什么珊瑚大面积白化(当然还有温度变高,拖网捕鱼损坏的原因)。对于海洋酸化的更多的严重后果大家自行度娘(比如某一次的生物大灭绝)。总之我们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恶果,目前还是其他生态系统和生物为我们承担。但是海洋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如何知道这样的二氧化碳浓度出现至少为80万年前?一般研究地质都是从岩层,化石,冰芯,沉积物等进行研究。确定时间通常是用碳同位素确定。这个80万年前的说法,来自对冰芯的研究。目前找到的冰芯年龄最大的已经超过270万年。冰芯中的气泡里包含有当时的来自地球大气层的气体,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地球大气的一些情况。至于是否准确,其实都是相对而言的,因为科研总是从某个点开始,然后进行推测,这有点像盲人摸象。很多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有时会有截然相反的结论。但是真相只有一个。至少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我们现在的这个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是我们祖先(智人)没有经历过的。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