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多地出現極端高溫天氣 北極圈內出現32攝氏度高溫-新華網?

www.xinhuanet.com圖標

新聞裏說「位於北極圈內的挪威班納克 7 月 30 日測到 32 攝氏度的氣溫,挪威其它部分地區甚至測到更高溫度」,同期北極的平均溫度是多少?會給北極的生態環境帶來哪些影響?這種極端的天氣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還會持續多久?有辦法改善嗎?


其實下面的有些內容,已經在

研究指出本世紀末,整個華北平原可能因熱浪而無法居住,是真的嗎?我們如何應對?問題下回答過了,不過既然是第二次說,一定會有一些展開的。

極地本身就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區域之一

觀測到的北極夏季海冰

在兩種RCP情境下,預估的升溫情景,可以認為分別代表全球升溫1、4℃。

可以看見,在RCP8.5情境下,雖說全球平均是4℃,那也是因為有海洋的關係。可以看見,在中緯度大陸升溫已經達到5-7℃的情況下,北極地區的升溫是在9-11℃,而有北大西洋暖流的極區,升溫甚至超過了11℃

這是在被稱為「可預見的未來」內的預估

再來說說什麼是RCP

RCP,典型濃度路徑,分為了4種,RCP2.6/4.5/6.0/8.5(深藍/藍/橙/紅)

分別代表了嚴格減排,兩種中間方案(可以理解為半路減排),高排放

在這四種情境下,全球氣溫變化和北極海冰變化如下

有的時候,以上4種RCP,可以認為代表著全球升溫1,1.5,2.0,4.0℃(或者1/2/3/4)而2.0也是巴黎協定劃下的氣候紅線。

我在開頭的回答裏也說了,

在大眾還在為了全球變暖喋喋不休的爭論時,氣象、氣候學界已經開始將目光從1.5/2.0,默默的轉為了4.0。

對,就是上面那個紅彤彤一片,北極升溫11℃,海冰在2070年完全消失,的那個情形。

哦,對了,還有啊

最近啊,二氧化碳的氣候效應幾乎已經沒有人在研究了,因為幾乎是事實了。

很高(very high)信度的輻射強迫,研究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但一定還有人在研究,這要注意)

可以看出來,二氧化碳的輻射強迫已經高出了很多了。

還有說人為影響不確定的,看看那根橙色的柱子,再看看柱子上面的誤差線

現在的熱門是確定氣溶膠-輻射、氣溶膠-雲相互作用,爭取將誤差線縮小。橙色的負誤差極大一部分來自雲


接著看看這次北極的事件,

至於為什麼放在後面說呢?

就如同今年華北高溫,一次偶發的區域夏季氣候事件,事實上並不能證明什麼,需要看的是總體的數據,因為要看變率,一個孤立點怎麼求導,對吧。

暖脊,暖脊,還是暖脊。

歐洲有一個強大的大西洋暖脊,使得紅圈內極圈迅速升溫。

事實上,這片北大西洋暖流流經的區域的北極圈經常高溫,深冬溫度高於零上,這幾年也算不上罕見了。

如何看待北極冬季出現史上最高溫 2℃,比往年高 30 度?

就這樣~

(完)

對了,除了最後一張圖,其餘的出自IPCC 第五次評估報告(中文決策者摘要)

要跟我討論圖片的問題,麻煩稍微看一下~這是基本的禮儀哦~~

中文的,圖文並茂,其實挺好看的。[捂臉]


幾天前,北極圈內出現罕見高溫,一度達到32℃。

這是8月初的北極。王曉雯拍攝

今年夏天高溫熱浪席捲北半球,歐美以及亞洲遭遇持續高溫乾旱。

這是2018年7月全球最高氣溫距平分佈圖。國家氣候中心提供

氣候和極地專家詳解,請戳視頻↓↓↓

究竟是誰在「燜燒」地球?

從氣候背景來看,全球氣候變暖導致高溫風險加劇,是今年高溫熱浪異常的大背景。

為何今年北半球尤其炎熱?

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並不意味著每個地區的增暖速度都一樣。

如今,全球氣溫上升速度呈不對稱性,呈現出一是北方升溫速率高於南方,這表現在今年夏天就是北極高溫的極端性要高於低緯度地區;二是最低氣溫的上升速率高於最高氣溫的上升速率

雖然今年中國的高溫日數是1961年以來的第三位,但最低氣溫卻是1961年以來最高的,最低氣溫高意味著夜間不返涼,加重了炎熱程度。

為何北極地區發「高燒」?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北極地區氣溫的上升速度高於其他地區,大概是其他地區的兩倍,這種現象叫做極地放大效應

今年夏天發生北半球罕見的極端高溫,主要是由於今年冬末春初開始北極地區已經出現了氣溫異常偏高的現象。

今年1月開始,薩瓦爾巴德島上黃河站的氣溫已經出現高於0℃的情況,氣溫比常年氣候平均偏高10℃左右。到3月,北極地區氣溫偏高的趨勢更明顯。而且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夏季,導致冷空氣活動減弱,是此次高溫事件的主要原因。

受氣候變暖影響,近年來,北極地區冬季的海冰正在不斷融化變薄,監測數據表明2018年1月北極冰層厚度達到有記錄以來最低值。北極海冰融化變薄後形成碎片,從南邊吹來的強風將冰層向北推至北極中心,並將熱量從海洋不斷釋放到大氣層,使得溫度升高。

現在冰川融化嚴重的北極。王曉雯拍攝

我國東北異常高溫的幕後推手是誰?

入夏以來,北極地區氣溫異常偏高,極地冷空氣很弱,向南擴展的活動就很弱。

2018年4月拉尼娜事件結束後,海溫上升很快,導致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明顯偏強,位置偏北,尤其是控制東亞地區的副高位置較常年異常偏北,平均強度超過常年同期1倍以上。

今年副高位置偏北,強度偏強。中國氣象網提供

同時,副高南側不斷有颱風生成,推動副高向北移動,我國華北和東北剛好受副高的控制,尤其10號颱風「安比」影響過後,東北地區氣溫迅速升高。

極地原本是整個星球的「空調」,能調節氣溫、濕度、大氣。但如今它「癱瘓」了。

一隻到達浮冰的北極熊。來源:視覺中國

幸運的話,北極熊可能會在連續遊幾天之後,找到一塊能承受自己重量的浮冰,趴在浮冰上喘口氣;

但更多時候,人們只是找到被海水衝到岸邊的北極熊的屍體。而屍檢結果顯示,這種善於游泳的生物死於溺水

北極熊帶著孩子在浮冰上休憩。來源:視覺中國

北極熊在當下的高溫中已經遇到危險——如果不改變,北極熊或在40年代內迎來滅絕。


全是瞎操心。一百年太遠,先想想二十年後蒙德極小期怎麼熬吧。太陽黑子活動將在未來兩個11年週期後快速減小,具體什麼影響不太清楚,反正上次是1640年左右,每次出來都是小冰期。這時候你有溫室效應都白扯,紫外線紅外線直接減弱了,就算能保溫,作物也得減產。這纔是要命的大事兒。

至於說熱了幾度,親,我們現在平均氣溫還沒有漢代熱呢。以冰蓋記錄來看,二氧化碳水平也不是近百萬年來最高的時期。至於說更早的冰蓋記錄,親,你知道嘛,你每天擔心融化的冰蓋,百萬年前壓根兒還沒凍起來呢。根本不是我們現在太熱,實質上地球現在處於一個大規模冰河期的間冰期而已。

全球變暖雖然是客觀事實,但是很多東西不能腦補著危言聳聽。

比如,北極冰蓋融化後,表層海水淡化比熱容變化,流動性增強寒流增強等,這些影響就不考慮了嗎?比如如果海平面真上升一米,那光海底增壓效果,就能吸附一大批額外的二氧化碳。比如如果真的冰山融化,憑什麼覺得水非得往上走,而不能向大陸架和地幔平行和縱向滲透?比如現在副熱帶高壓北移,降雨帶北移那麼多,以前乾的鳥不拉屎的羅布泊,現在都發洪水了,如此帶來的森林草場面積快速擴大又會對地球造成什麼影響呢?題外話,黨國治理沙漠化的成功,全靠全球變暖神輔助。

防患於未然是對的,但不能聽風就是雨啊。

要是各種亂擔心,目前仙女系和銀河系快速接近,以前以為一百多億年之後才撞。現在發現河系有外圍能量層。仙女系能量層兩百萬光年,銀河系也有差不多一百萬光年,早撞一起了。。。。這個會不會對地球造成影響?管他呢,反正到時候太陽都炸了。。。。

還有,講真那些發北極熊的。你不能拿剛冬眠完的北極熊說事兒。。。。冰蓋融化後海豹是跑了,問題是北極熊也跟著跑了。誰還真莫名其妙在海上泡著等著餓死嗎?諸位要保護北極熊的,知道加拿大因為北極熊數量爆炸,已經開始系統性捕殺北極熊了嘛?這漫山遍野豬一樣多的熊,親你操什麼心。

好多人撕蒙德極小期啊。。。。兄弟們,太陽表層溫度5500度,咳咳,日冕電離層大體上百萬度了,日珥大體七千多度,內層三萬多。。。。極小期的時候太陽表層還是差不多六千度,不會明顯變小。主要強調的是太陽黑子活動減小,還有日冕日珥啥的減小。而太陽黑子活動主要是電磁和不可見光的問題。。。。對於地球來說,第一大影響是植物對人類不可見光吸收的能力下降一些,還好,減點產,夏季上漿少澱粉低點,死不了。第二大影響呢,是太陽光如果直射略微減弱一點,在我們這個溫室大棚裏就會出現非常明顯南太平洋相對寒冷,那麼整體而言,我們中國的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就會嚴重削弱。。。。這雨熱不同期,會導致農墾區變化的。萬一來不及適應,會有幾年明顯減產,這個真的會饑荒的。

好多人啊,沒完沒了的撕,古代比現代熱也撕。。。。加張圖。。。。

這個好像是竺可楨統計的,記不清了。。。。各位姑且一看吧。。。。

另,引起了真正環保人士誤解,那些人到不是槓精。貼個回復吧。

姑娘。文章為時事所做。六祖本來無一物,也需要前面的時時勤拂拭來鋪墊是不?他們杞人憂天的太高,我也可能興之所至有些矯枉過正,你不必太過生氣啦。我的很多無所謂不是來自於不在意,而是來自於絕望。我從07年就感興趣這個問題,學校時參與過很多公益活動,旁聽過unep的活動。那時候為了了解冰蓋地區生物問題,我連南極公約都快背下來了。說真的,我們什麼都做不了。那時候我問教授,如果我們尋找大量抗旱雜草種到荒漠,改良海藻大規模培育,甚至大規模推廣玻璃幕牆和白色塗裝建築反射陽光,會不會解決問題?答案是解決不了,表層二氧化碳上升至大氣環流需要上百年,而植物無論怎麼吸收,短時間內也影響不到平流層以上的氣體成分。而且,這種十萬億規模以上的工程,人類做得到嗎?當然,無論怎麼樣,我們都死不了。但作為一個文明,也許會被打斷進程,直到沉淪。哎。如果你能做什麼,請務必努力。我未來的主要計劃,是有機會的話,在現代農業方面尋找出路。通過提高土地利用率,來實現退耕還林。但這個需要更廉價的能源。水電和風電不知道你懂不懂,對環境和生態破壞太大了。核聚變一直都沒有進展,無論是磁約束還是慣性的,五十年以內沒有前景。目前最能指望的,是提高太陽板的效率和壽命,把電價降低到遠低於火力發電之下。這樣通過關閉火電站和退耕還林,也許我們還有救。。。。希望啊,我積累資金的速度來得及。。。。另外,如果真的出現溫度過高情況,可以通過向大氣環流中散佈粉塵的方式降低光照來降溫,最方便的辦法是通過氫彈引爆活火山。只不過後果是會造成幾年的農業減產,需要提前準備五年積累,否則會餓死很多人。。。。說了這麼多,希望你能理解我吧。。。。

以上。

反正,不管如何,只是希望告訴大家,很多看起來明天就沒命的說法是不對的。未來怎麼樣,還有很多研究需要做。不能刻意傳遞恐慌。君不見,這個問題都刪板了嗎?

但環保的事情,需要用腦子和汗水來做,而不是用嘴來做。比如,把家裡的老冰箱淘汰,保護臭氧層。比如,把老空調扔了,換變頻的,省電。比如,各種廢舊物品分類回收。比如,千萬別亂扔電池,那個污染根本處理不了。比如,請務必務必不要使用含磷洗衣粉之類的。遇見工廠偷排的,遇見亂丟礦渣廢水的,遇到餐飲業不處理廢氣的,請舉報。如果有餘力,請認真支持環保類公益事業。諸如此類的事情請做起來。不要光用嘴撕。

貼個鏈接吧。。。。

如何應對全球氣溫上升/溫室效應??

www.zhihu.com圖標

直接粘過來好了^0^~

為了應對,我們首先區分一下構成。

發電大體製造了兩成。

畜牧業大體製造了兩成。

維持各種辦公室大概產生了一成多。

剩下的纔是交通之類的。

咳咳,以上說法不知道是不是單純說美國的,勿撕。。。。

客觀來說,幾棵樹才能對付一輛汽車,指望種樹不太現實了。

目前個人認為,非常有前景的一些實踐。

一,海藻飼養。通過向海水中釋放大量的鐵粉,來快速促進海藻生成。海藻可以快速吸收二氧化碳,死亡後沉積在海底。之前最大規模實驗,一次向海中釋放了三噸鐵粉,非常有效。問題是,UNEP認為會造成海水缺氧。

二,糞便蒸煮。美國已經有公司正在實踐。通過將牛糞雞屎高溫處理,將本來會大量釋放甲烷的糞便,轉化為生物炭。這東西還可以施肥,賣給花農。

三,各種過濾和吸附二氧化碳的設備。最主要問題是沒地方存放收集的二氧化碳。已經實踐的方式,我知道的大概有兩個。一個是荷蘭做的,把收集的二氧化碳通到封閉的現代化立體農場裏,但規模太小,不能推廣。一個是美國做的,電廠把收集的二氧化碳,加壓後灌到2400米以下的地層裏。問題是成本太高,而且沒幾個地方可以這麼做。

四,目前比較靠譜和可以推廣的方法,是建築改良。通過增加建築的保溫,降低空調使用。通過增加建築反射陽光,降低地表吸熱。通過建築與植物結合,比如表面刷苔蘚之類,吸收二氧化碳。

比較奇葩的想法是,如果真的太熱,可以通過向空中噴射二氧化硫降溫。比如炸個火山。但後果是全球乾旱。這個想法的全部實驗,還包括類似的向空中噴射水汽的實驗,都被聯合國叫停了。

其他的還有些奇怪的團隊。比如想著能不能把二氧化碳催化成甲烷,來解決收集的二氧化碳問題。可以燒。。。。不知道這個項目是不是騙局。

其他的,有系統化的想法。通現代農業推廣,提高土地利用率,來把剩餘的土地用來種樹。這些技術學荷蘭就行,他們土地利用率比我們高成倍。問題是人家敝帚自珍。

還有想辦法通過太陽能發電,取代火電的。問題是太陽能維護起來太難,太佔地。還有日本有團隊做暴風發電的,還有團隊搞新風電的,把風車改成了渦輪。就是成本都太高。

至於大規模推廣電動汽車,大方向是對的。但是目前有幾個問題,如果依然以火力發電為主,其實碳腳印更高。另外,其實廢棄電池的污染非常厲害。

別的可能還有,一時想不起來了。。。。


今年3月,NASA指出北極結冰乏力,相關報道幾年前也便出現了...但應明確,北極圈內陸地氣溫偏高不等於北極變熱。

黃線為平均值

(圖侵刪)

在【間冰期】和全球變暖的背景下,今年極地環流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加之一月的拉尼娜...... 不過我想異常高溫不必要緊張 ,未來幾年或許更高。

但直至今,沒有證據表明今年夏天北極冰雪覆蓋區的整體氣溫升高,今年北極海冰的覆蓋範圍也高於2012年的最低值 ,只有無冰海和陸地溫度都升高後北極溫度才會升高。 該數據測算還需要一段時間。 但北半球今年整體"沸騰"的背後是有著人類的影子的。

全球變暖,極大部分在於城市無休止的擴張和植被缺失。而地球演化,蒙德極小期的降溫遠不及人類的碳排放造成的升溫。 人類自身終感到了危機, 便有了調高空調,喊環保口號之類逸事, 現在亦來關愛北極熊。

【即使氣候變暖的證據,氣候變暖下各國的責任和義務還有許多爭議。】 但無冰的北極所造成的後果是目前人類無法承受的

如若不立即採取措施,也只得使後人而復哀後人罷。

@怙湮non 遛基友


本人是學生態的,懂一點大氣和地質學。

說一說我的看法,學地質的人,看時間都是百萬年為單位,看全球氣溫都是週期性的,總覺得現在溫度還不是很高。看生物瀕臨滅絕,也覺得是自然規律,北極熊它不適應這個環境嘛,總有生物能適應的。人類有高科技,善遷徙,基數龐大,所以目前無需擔憂人類的種族命運。全球變暖這件事情,又不是才發生。反正現在就是熱點兒,那就熱著唄,有空調怕啥。

但是,實際情況是並不只是只有北極變暖,南極的冰層也在變薄。當南北極冰層消失,大洋環流就會出現問題,全球的天氣可能都會出現動蕩,地球生態可能會變得不適合人類生存。至少不像現在這麼適合。

到那時候我們也許就該思考人類的命運了。不過我們這代人應該不用擔心自己能看到「到時候」。我們可以不拯救北極,不拯救南極。我們可以不在乎珊瑚和北極熊。我們當然還可以繼續排放碳,使海水酸化,氣溫升高。我們無需擔心地球的命運,沒了生命,地球還是地球。我們也無需擔心地球上會沒有生命,反正地球只要不爆炸,還有陽光和水存在,生命就不會滅絕。不過遲早有一天,我們得拯救我們自己,我們科技發達,但到底是建立在以人為勞動力的情況之下的發達,人力有時盡。拯救的不是地球,是我們自己。

######

這裡回復下評論。

@顏大師 所以我們現在是停止工廠生產停止科技研發向上天祈禱,還是抓緊生產抓緊研發期待有新的科技新的設備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了,是安安靜靜的等待人類的滅亡還是抓緊時間做點什麼讓更多的人可以活下去?

我們選擇了,也只能選擇第二條路。關於目前的環境和生態問題,我們需要明白這不是科技的錯,是人心慾望,貪婪和短視的鍋。我記得初中政治課上說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但其實到現在我們也明白了,科技是我們的工具,不是它主導我們,而是我們使用它。倘若合理使用,發現問題就解決,空氣污染也不會等到政府強制實施措施之後才發生好轉。即使到現在,廢水偷排的情況也屢禁不止。評論裏有人說空調導致全球變暖,這一點是沒錯的,一方面是空調的高耗電,另一方面雖然早就禁止使用氟利昂類的空調了,但很多人仍然在用,這類能產生氟氯自由基的氣體,不但是比二氧化碳更嚴重的溫室氣體,還極大程度地破壞臭氧層。為什麼說耗電就污染環境了?因為我們還在使用火電,我們明知道它污染環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明知道煤炭未來會有更高的價值,燒掉發電是巨大的浪費,我們還這麼做,原因就是直接成本低。其實不是沒有解決辦法,無論是技術上還是設備上都有更好的選擇,但是不去選擇是為什麼呢,因為它們成本高。歸根結底,最好的解決手段是發展技術,降低這種成本。不過顯然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幸好我們的政府也在努力,一方面鼓勵技術開發,努力促進新能源的使用,比如核電站的建立,太陽能發電,推進充電汽車等等,另一方面實行強制性的政策減少污染,大規模植樹造林增加碳匯。對於個人而言,我們減少一點點碳排放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其實總量上可以非常可觀。就像從小我們學習的那樣,節約紙張,節約用電,節約用水,少開車,少用塑料袋,各類電器傢具家電和生活用品盡量節約,選擇低功耗的類型並多次使用,公司或者企業的電和水也一樣節約,在小事上注意點點滴滴。這一切一切都能減緩人類生存環境惡化的速度,因為我們不知道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哪一根(畢竟再這樣浪費水資源下去,一旦某些地方發生大面積長期的乾旱,沒有地下水的我們只能選擇逃離。就好比我家鄉某一年一夏天沒有雨,水庫水位低到供大家喫水都艱難,莊稼是最先放棄的,然後是用水大戶的工廠關門停產,最後家家戶戶計劃性停水)。我們能緩解的緩解,能保護的盡量保護,這樣至少當惡果發生的時候,不至於完全走投無路。最後,如果解決不了,災難還是發生了…反正我相信人類一般二般的災難是不會滅絕的,只要我們把知識傳承下去,知識就是力量…只是後代大概會恨我們的吧。

@週週 我在想是不是已經進入全球變暖的週期了呢

地質學家認為我們目前處於間冰期,也就是兩個大冰期中間溫暖的時期,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的確是進入了全球變暖的週期。至於原因,眾說紛紜。但全球變暖如果從地質的角度來說是本就會發生的事情的話,人類的所作所為(大規模砍伐樹木,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等)無疑催化了這個反應,加速了全球變暖的進程。有人說我感覺冬天也很冷啊,冬天沒暖氣都活不下去,我冬天的時候沒感覺到全球變暖。關於這一點必須說明一下,全球變暖與否主要看的不是冬天,冬天不論多麼嚴寒,冰層結多厚,只要夏天的溫度高,就能導致前功盡棄。所以全球變暖真正比較的是夏天的溫度,夏天溫度高了嗎?這一點大家應該是有切身體會的,看看北極熊吧。另外,比較來看,其實我們絕大多數地方冬天的平均溫度也是明顯上升的。總的來說,是的,全球變暖是鐵板上的事實了。

有人問如果大洋環流出現問題了會怎樣。首先說大洋環流,主要是風(大氣環流)和溫鹽差(熱鹽環流)造成的,這兩者都和赤道熱兩極冷有關。但為什麼兩極冷?南極低溫的根本原因在於南極冰蓋將80%的太陽輻射反射掉了,致使南極熱量入不敷出,成為永久性冰封雪覆的大陸。如果南極冰層融化完,南極還會很冷,但不會像現在這麼冷,那麼進而一定會影響到大洋環流。

大洋環流出問題的後果,就是全球的冷熱不均,冷的地方格外冷,熱的地方格外熱。

全球變暖是人類造成的嗎?

我們可以說這是地質規律,人類因素可能只是其中一方面,但大氣中不斷增加的二氧化碳濃度絕對是人類的工業化產物。這幾年碳循環是一個研究的超級熱點,大家研究什麼都想往碳循環上說一下。為什麼研究碳循環,因為我們想知道我們排放的碳去哪兒了,有沒有辦法吸收或者轉變它。顯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在大氣裏,2017年地球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05ppm(1ppm=百萬分之一),是80萬年來從未見過的高濃度水平。同時,大氣中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也是兩種強效溫室氣體)的濃度也達到了有記錄以來最高值。除了大氣以外,絕大部分二氧化碳都被海水吸收了。過去海洋表層水的pH值約為8.2。當空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進入海洋中時,海洋就會酸化。科學家研究表明,由於人類活動影響,到2012年,過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將海水錶層pH值降低了0.1,表示海水的酸度已經提高了30%。你或許對此沒什麼感覺,但是你可以想像一下把牙齒一直泡在碳酸飲料中是什麼樣。對於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珊瑚和有碳酸鹽外殼的動物而言,它們就是在經受著這樣的痛苦。你不難理解為什麼珊瑚大面積白化(當然還有溫度變高,拖網捕魚損壞的原因)。對於海洋酸化的更多的嚴重後果大家自行度娘(比如某一次的生物大滅絕)。總之我們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惡果,目前還是其他生態系統和生物為我們承擔。但是海洋的緩衝能力是有限的。如何知道這樣的二氧化碳濃度出現至少為80萬年前?一般研究地質都是從巖層,化石,冰芯,沉積物等進行研究。確定時間通常是用碳同位素確定。這個80萬年前的說法,來自對冰芯的研究。目前找到的冰芯年齡最大的已經超過270萬年。冰芯中的氣泡裏包含有當時的來自地球大氣層的氣體,從中我們可以知道當時地球大氣的一些情況。至於是否準確,其實都是相對而言的,因為科研總是從某個點開始,然後進行推測,這有點像盲人摸象。很多研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有時會有截然相反的結論。但是真相只有一個。至少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我們現在的這個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是我們祖先(智人)沒有經歷過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