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11 月 30 日,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晓凌等的研究论文《The earlies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high-altitude Tibetan Plateau 40-30 thousand years ago》,公布了尼阿底遗址这处来自青藏高原腹地的重大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该项发现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前到 4 万年前,也书写了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最早的记录。

Science 论文:The earlies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high-altitude Tibetan Plateau 40 thousand to 30 thousand years ago

新闻:《科学》:人类4万年前已登上青藏高原-新闻-科学网


祝贺,期待有更大的成果。

1.在这个事情上,知乎和其他媒体对发Science的尼阿底遗址要比前几天发Nature的观音洞遗址 反映更快

2.尼阿底遗址的材料并非首次发表。此前入围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时还是叫「尼阿木底」遗址,囿于每年十大几乎都只有1项旧石器的传统,最终没能入选十大。网上不难搜到相关信息,比如http://www.ccrnews.com.cn/index.php/Index/content/id/63577.html 。这里面意义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3.一点体会

人类何时占据青藏高原一向都是热点问题,此前青藏高原已发现约百处细石器或打制石器地点,但是除了那些很晚的、与陶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在距今5000-3000年,如昌都卡若、拉萨曲贡),其他都没有经过系统发掘、有确切的地层和广为接受的绝对年代数据。

色林错旧石器地点的位置,距尼阿木底遗址(色林错西南岸)很近。图引自袁宝印,黄慰文,章典. (2007)藏北高原晚更新世人类活动的新证据[J].科学通报 52(13), 1567-1572. 发现者主张石器具有典型旧石器中期特征,年代为距今4~3万年,但似未被广泛接受

虽然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有一些证据,如柴达木盆地海拔3000米左右的冷湖和小柴旦地点,藏北高原(如色林错东南岸的各听、伶侗杂得地点)、西藏西北部(如夏达错东北岸地点)也有一些线索。但直到最近,西藏到底有没有旧石器文化还是一个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人类永久性(季节性的可以有)占据青藏高原不会超出全新世范围,换言之只有已会食物生产的农业群体才行。所以尼阿底的发现非常厉害,如果年代确凿的话,我们之前确实低估了狩猎采集者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比如,净地表生产力很低意味著动物密度有限,空气稀薄限制长距离行走和奔跑,外加年均气温低,狩猎采集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获取足够的高热量食物资源,真的是很难想像。如果说平时居住在高原边缘,只有夏秋之际进入高原腹地,这样的流动性更难以想像,更大的可能是还有很多同时期的旧石器遗存尚未被我们发现。

图引自高星,周振宇,关莹.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晚更新世人类遗存与生存模式.第四纪研究,2008,28(6):970-977,图中1为冷湖,2为小柴旦,年代数据为3万年左右,但遗物并非发掘自地层

其次,人类拓殖青藏高原的具体过程和路线,传统上都更关注青海-藏东北区域,类似一个逐级升高的三级跳过程,而且也免不了以东亚为中心向外扩散的视角。然而年代如此早的尼阿底的位置是在西藏腹地,这对已有的模型是很大的挑战。像从克什米尔(河谷地区海拔与柴达木差不多)甚至喜马拉雅山山南进入西藏西部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另外,分子人类学构拟出的现代人从非洲到东亚的迁徙路线,不论南线还是北线,都是绕开青藏高原的,但是尼阿底的发现提示我们更复杂的实际情况,在上述主流之外也必然有一些支流是途径高原腹地的。最近不少遗传学研究都显示出人类最早进入青藏高原是在末次盛冰期以前,比如 Lu D , Lou H , Yuan K , et al. 2016.Ancestral Origins and Genetic History of Tibetan Highlanders. 主张最早的一波是在距今6-4万年左右。考虑到色林错附近确实有比尼阿底更早的、旧石器中期特征的石制品发现,这个年代从考古学上来说也不是不能接受,只是还需要更充分的地层和年代证据


首先,这是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最早的记录

这一重大发现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前到4万年前,也书写了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最早的记录。尼阿底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史前人类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最高记录。从全球范围看,此前人类活动的最高遗迹发现于安第斯高原的Cuncaicha 岩厦遗址,海拔4480 米,年代为约1.2万年前。尼阿底遗址的发现书写了人类挑战与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新纪录。

尼阿底遗址位置

证实古人在距今4-3万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科院古脊椎所高星课题组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经过多年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在藏北羌塘高原发现一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尼阿底(Nwya Devu),证实古人在距今4-3万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坚实的足迹。

剖面和测年序列

该遗址海拔4600米,是一处规模宏大、地层保存完好、石制品分布密集、石器技术特色鲜明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是迄今青藏高原最早、世界范围内最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刷新了学术界和大众对青藏高原人类生存历史、古人类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能力的认识。

考古发掘

尼阿底遗址是西藏首次发现的具有确切地层和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青藏高原风化剥蚀严重,人类活动的证据难以在地层堆积中完整地保存下来。以前在高原边缘的青海地区(海拔3000-3500米)发现一批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但在西藏只有地表采集的石制品,未能发现有地层依据、年代明确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零星的报道因为地层和测年数据的不确定性而不被学术界认可。

尼阿底遗址有连续的地层和可信的年代数据,所赋存的信息弥足珍贵

尼阿底遗址保留目前青藏高原最早的人类生存证据。古人类最早何时扩散到高原腹地一直为学界和大众所关注。近年来考古学、分子生物学、古环境学等不同学科对早期人群进驻、适应高原的时间与过程,以及藏族人群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做出推导并提出多种假说,但均有待证实。作为 「地球第三极」,广袤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资源稀缺,环境恶劣,对人类生存构成严峻的挑战。此次发现表明至少在4-3万年前先民就进入西藏高海拔地区活动,为上述问题的破译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尼阿底石器组合

尼阿底遗址对研究古人群迁徙、融合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该遗址出土以石叶为技术特征的文化遗存。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独特的工具制作技术,具有预制石核-定向剥片-系统加工等固定的操作链流程,其产品规范、精致、锋利,代表人类石器技术和认知能力的一座高峰,为征服高原等极端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装备。该技术体系被认为是早期现代人的文化标识,主要流行于非洲、欧洲、西亚和西伯利亚等地区,在中国北方的少量遗址亦有所发现。尼阿底遗址的材料为揭示不同地区人群的迁徙、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证据。

石叶石核出土

历史七年,八上高原,他们在海拔4600米的青藏高原上发现4万年前的人类足迹

该项成果来之不易,是艰辛、持续的科学探索和多学科协作以及一系列现代科技分析的结晶高星、张晓凌博士带领的科研团队自2011年以来八上高原,开展了多年、系统的考古调查,克服了高寒缺氧、交通不易和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等困难,最终取得重大发现和创新成果。

高星、张晓凌博士带领的科研团队

科学家在进行田野调查

该项研究的最大挑战是年代测定,由于没有发现动物化石和木炭等便于测年的样品,课题组在埋藏遗物的地层中系统提取了石英砂开展光释光测年,经过三年的多次取样、现场信号检测测量、多个实验室对比测试和分析校对获得三组相互支持、可信的年代数据,最终将古人类生存的年代测定为4-3万年前;对该遗址地层的划分和文化层的辨认也是难点,在湖滨沉积、坡积、风沙堆积、风力剥蚀、雨水改造、冻融等营力作用下,该遗址的堆积过程十分复杂。葛俊逸博士等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分辨出三个沉积单元,确定最下面的层位是埋藏石制品的原生层位,对于遗址的形成过程和各层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了合理、令人信服的解释;该项研究还结合了古环境信息和分子生物学的成果,指出古人类在遗址活动的时期处于末次冰期的间冰阶,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为人类的迁徙和生存提供了环境和生态基础。

尼阿底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揭开了古人类征服雪域高原神秘面纱的一角,同时也预示了新一轮青藏科考项目光明的前景。该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掘经费的支持。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那曲文物局、人民大学、哈佛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共同参与了此项研究。

(文章中视频和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文出品自"中国科普博览",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科院科普云平台,由中科院计算机网路信息中心主办,依托中科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


意义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针对过去的是什么问题,一是针对未来的怎么办问题。对于过去,分为两种, 一是当时人类可以适应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说明人类强大;二是当时的环境好于现在,可以让原始人生存,说明环境已经恶化。这两个方向引出将来的问题,一是将来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变大,我们得想办法制止或逆转这个趋势,还有一种可能性是环境的恶化可能不是工业革命之后才发生的;二是人类可以在更恶劣的环境生存,可以开拓更大的生存空间。


除了打破吉尼斯纪录,我认为没啥意义,我们人类的误区就是非得把东亚文明的来源、西方文明的来源、非洲文明的来源都扯在一起来讨论,你非洲就从蝎子王开始研究你们的,欧洲就从阿波罗、雅典娜研究你们的,中国就从三皇五帝研究我们的,谁也别扯蛋,这世界自古就是多元而不是一元的。


没什么意义,人类随著文明的兴起,身体素质是一直在退化的,这个发现是个证据而已吧


问题:青藏高原之前是高原吗?是否在此前有过剧烈的运动?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著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著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

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随著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抬升过程不是一次性的猛增,也不是匀速的运动,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曾达到每年7厘米,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来自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2%E8%97%8F%E9%AB%98%E5%8E%9F/849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