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1]及《中医内科学》[2]。

(1)以身目发黄、胁肋疼痛、小便黄赤、倦怠乏力为主症;

(2)以口干、口苦、纳呆腹胀、瘙痒、脘腹痞满、发热等为次症;

(3)必须具备目睛黄染,再结合起病特点、肝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发布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5)》[3]。

(1)患者存在胆汁淤积的临床表现及生物化学改变;

(2)胆道成像具备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典型的影像学特征;

(3)除外其他因素引起胆汁淤积,若胆道成像未见明显异常发现,但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疑诊者,需肝活组织检查进一步确诊或除外小胆管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黄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医内科学常见病诊疗指南》[4]。

1.阳黄

(1)湿热兼表证:面目俱黄,发热恶寒,胸胁闷痛,口渴而不欲饮,小便黄赤,大便干结,泛泛欲呕,胁肋作痛,苔白腻,脉弦浮数。

(2)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瘀热互结证:黄疸较深,稽留不退,皮肤瘙痒,抓后有细小出血点及瘀斑,右胁刺痛,口咽干燥,大便色浅或灰白,小便深黄,女子或见月事不调,舌质暗红,苔少,脉实有力或弦涩。

2.阴黄

(1)肝郁脾虚证:身目发黄时间较长,右胁胀痛,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心悸气短,食少腹胀,瘙痒,舌淡苔黄,脉弦。

(2)寒湿内停证:黄疸较深,色泽晦暗,经月不解,皮肤瘙痒,或右胁不适,或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食少脘痞,小便黄而清冷,大便色浅或灰白,舌体胖,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沉缓。

(3)脾肾阳虚证:黄疸晦暗不泽,脘闷腹胀,食欲减退,神疲畏寒,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濡细或沉迟。

黄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阳黄

(1)湿热兼表证

治法:解表散邪,清热除湿。

推荐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皮、杏仁、甘草、生姜、大枣。湿重者加猪苓、茯苓、泽泻、白术、白鲜皮等;发热重者加黄芩、虎杖、蒲公英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肝胆湿热证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热重于湿者,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生大黄、蒲公英、赤芍、郁金、葛根等;湿重于热,温胆汤加减,陈皮、清半夏、茯苓、竹茹、枳实、厚朴、茵陈、甘草等;湿热并重者,茵陈蒿汤合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栀子、生大黄、茯苓、猪苓、白术、泽泻、郁金、益母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针灸治疗:以足少阳、足厥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选穴:阳陵泉、阴陵泉、太冲、胆俞、内庭、中脘、足三里、公孙、内关、大肠俞、天枢。操作:毫针泻法。大椎、中冲、少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中药灌肠:药物组成:茵陈、芒硝、大黄、虎杖、枳实、厚朴等。灌肠方法:中药浓煎取汁100ml。患者取侧卧屈膝位,臀部擡高10cm,使用石蜡油润滑灌肠管及肛周皮肤,将灌肠管从肛门轻轻插入直肠,深度15~20cm,治疗药物温度以37~40℃为宜,液面距肛门40~60cm,将药液缓慢灌入,在肠道内保留1~2小时。

(3)瘀热互结证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化瘀。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赤芍、丹参、生地黄、桃仁、红花、茜草、当归、葛根、瓜蒌、丹皮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黄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2.阴黄

(1)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

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茵陈,鸡骨草,当归,赤芍,茯苓,白术,木香,郁金,甘草,生姜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针灸治疗:以足太阴、足阳明经及相应背俞穴为主。选穴:阴陵泉、胆俞、脾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命门、气海、天枢、关元。操作:阴陵泉、胆俞用毫针泻法,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法,或用温针灸。

(2)寒湿内停证

治法:温化寒湿。

推荐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茵陈、炮附片、白术、干姜、茯苓、丹参、郁金、川芎、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肾健脾。

推荐方药:茵陈四逆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茵陈、制附子、肉桂、干姜、山药、山萸肉、牡丹皮、肉豆蔻、泽泻、茯苓、熟地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中药灌肠:药物组成:白术、肉豆蔻、补骨脂、巴戟天等。灌肠操作方法同前述。

(二)其他中医特色治疗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

1.中药薰洗:麻黄20g、连翘30g、赤小豆30g、防风30g、白藓皮30g、地肤子30g、金钱草30g、鸡内金20g、虎杖30g、薄荷10g。将上述药物加水1000ml煎后浓缩至300ml,倒入专用药锅中,加水至2000ml,加热产生中药蒸汽,由管道输送入治疗舱中,当舱内温度达37℃时,请病人更换汽疗服进舱(头部暴露于舱外),调节舱体角度,让病人处于舒适的半卧位,温度控制在37~42℃,让中药熏蒸全身,必须出汗,每日1次,每次20min。

2.肝病治疗仪:应用生物信息反馈技术发出与人体心率同步的脉动红外线,在肝脏体表投影区,即右胁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循行之所,进行施灸。适应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胁痛者。照射穴位:期门、章门、胆囊穴位照射,每天1~2 次。

(三)西药治疗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发布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5)》,可酌情应用保肝药物,如甘草酸苷制剂、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等。

(四)护理调摄要点

1.清淡饮食,宜食新鲜蔬菜、豆类、粗粮、蜂产品,忌食辛辣、油腻、甘甜之品。饮食宜忌应结合患者的证型与体质因素,如阳黄患者慎食牛羊肉等温性食品,可服用薏苡仁赤小豆粥等;阴黄患者应避免进食生冷食物如海鲜、冷饮等,宜服山药莲子粥等

2.注意休息,保证充分睡眠,避免受凉、防止胆道感染。重症者应卧床休息,轻症可适当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3.心理护理: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情绪稳定愉快,避免不良刺激,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黄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三、疗效评价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一)评价标准

1.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1)疗效评价方法

中医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采用《中医四诊资料分级量化表》,采用尼莫地平法,见表1。

积分减少(%)=(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疾病评价标准

主要依据肝功能变化对疾病进行评价。

临床控制:ALP 、GGT 、总胆红素恢复正常;

显效:ALP 、GGT 、总胆红素降低80%;

有效:ALP 、GGT 、总胆红素降低50%;

无效:ALP 、GGT 、总胆红素无明显改善。

黄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参考文献

[1]GB/T 1675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S].北京: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47-152.2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2]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237-245.

[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5)[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23(1):23-31.

[4]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病证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91-94.

牵头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

牵 头 人:张国梁(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

张国梁(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丽丽(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侯 勇(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秀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李 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黄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