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臨牀診療術語》[1]及《中醫內科學》[2]。

(1)以身目發黃、脅肋疼痛、小便黃赤、倦怠乏力爲主症;

(2)以口乾、口苦、納呆腹脹、瘙癢、脘腹痞滿、發熱等爲次症;

(3)必須具備目睛黃染,再結合起病特點、肝功能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等可診斷。

2.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發布的《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2015)》[3]。

(1)患者存在膽汁淤積的臨牀表現及生物化學改變;

(2)膽道成像具備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典型的影像學特徵;

(3)除外其他因素引起膽汁淤積,若膽道成像未見明顯異常發現,但其他原因不能解釋的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疑診者,需肝活組織檢查進一步確診或除外小膽管型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

黃疸(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二)證候診斷

參照《中醫內科學常見病診療指南》[4]。

1.陽黃

(1)溼熱兼表證:面目俱黃,發熱惡寒,胸脅悶痛,口渴而不欲飲,小便黃赤,大便乾結,泛泛欲嘔,脅肋作痛,苔白膩,脈弦浮數。

(2)肝膽溼熱證:脅肋脹痛或灼熱疼痛,口苦口黏,胸悶納呆,噁心嘔吐,小便黃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目發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3)瘀熱互結證:黃疸較深,稽留不退,皮膚瘙癢,抓後有細小出血點及瘀斑,右脅刺痛,口咽乾燥,大便色淺或灰白,小便深黃,女子或見月事不調,舌質暗紅,苔少,脈實有力或弦澀。

2.陰黃

(1)肝鬱脾虛證:身目發黃時間較長,右脅脹痛,食慾不振,肢體倦怠乏力,心悸氣短,食少腹脹,瘙癢,舌淡苔黃,脈弦。

(2)寒溼內停證:黃疸較深,色澤晦暗,經月不解,皮膚瘙癢,或右脅不適,或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食少脘痞,小便黃而清冷,大便色淺或灰白,舌體胖,舌質暗淡,苔白滑,脈沉緩。

(3)脾腎陽虛證:黃疸晦暗不澤,脘悶腹脹,食慾減退,神疲畏寒,倦怠乏力,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濡細或沉遲。

黃疸(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二、治療方法

(一)辨證論治

1.陽黃

(1)溼熱兼表證

治法:解表散邪,清熱除溼。

推薦方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桑白皮、杏仁、甘草、生薑、大棗。溼重者加豬苓、茯苓、澤瀉、白朮、白鮮皮等;發熱重者加黃芩、虎杖、蒲公英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2)肝膽溼熱證

治法:疏肝利膽,清熱化溼。

推薦方藥:熱重於溼者,茵陳蒿湯加減,茵陳、梔子、生大黃、蒲公英、赤芍、鬱金、葛根等;溼重於熱,溫膽湯加減,陳皮、清半夏、茯苓、竹茹、枳實、厚朴、茵陳、甘草等;溼熱並重者,茵陳蒿湯合茵陳五苓散加減,茵陳、梔子、生大黃、茯苓、豬苓、白朮、澤瀉、鬱金、益母草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鍼灸治療:以足少陽、足厥陰經穴及相應背俞穴爲主。選穴:陽陵泉、陰陵泉、太沖、膽俞、內庭、中脘、足三裏、公孫、內關、大腸俞、天樞。操作:毫針瀉法。大椎、中衝、少衝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中藥灌腸:藥物組成:茵陳、芒硝、大黃、虎杖、枳實、厚朴等。灌腸方法:中藥濃煎取汁100ml。患者取側臥屈膝位,臀部擡高10cm,使用石蠟油潤滑灌腸管及肛周皮膚,將灌腸管從肛門輕輕插入直腸,深度15~20cm,治療藥物溫度以37~40℃爲宜,液麪距肛門40~60cm,將藥液緩慢灌入,在腸道內保留1~2小時。

(3)瘀熱互結證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化瘀。

推薦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赤芍、丹蔘、生地黃、桃仁、紅花、茜草、當歸、葛根、瓜蔞、丹皮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黃疸(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2.陰黃

(1)肝鬱脾虛證

治法:疏肝健脾。

推薦方藥:逍遙散加減。柴胡,茵陳,雞骨草,當歸,赤芍,茯苓,白朮,木香,鬱金,甘草,生薑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鍼灸治療:以足太陰、足陽明經及相應背俞穴爲主。選穴:陰陵泉、膽俞、脾俞、中脘、足三裏、三陰交、命門、氣海、天樞、關元。操作:陰陵泉、膽俞用毫針瀉法,其餘穴位用平補平瀉法,或用溫鍼灸。

(2)寒溼內停證

治法:溫化寒溼。

推薦方藥:茵陳術附湯加減。茵陳、炮附片、白朮、乾薑、茯苓、丹蔘、鬱金、川芎、甘草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3)脾腎陽虛證

治法:溫腎健脾。

推薦方藥:茵陳四逆湯合金匱腎氣丸加減。茵陳、制附子、肉桂、乾薑、山藥、山萸肉、牡丹皮、肉豆蔻、澤瀉、茯苓、熟地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中藥灌腸:藥物組成:白朮、肉豆蔻、補骨脂、巴戟天等。灌腸操作方法同前述。

(二)其他中醫特色治療

以下中醫醫療技術適用於所有證型。

1.中藥薰洗:麻黃20g、連翹30g、赤小豆30g、防風30g、白蘚皮30g、地膚子30g、金錢草30g、雞內金20g、虎杖30g、薄荷10g。將上述藥物加水1000ml煎後濃縮至300ml,倒入專用藥鍋中,加水至2000ml,加熱產生中藥蒸汽,由管道輸送入治療艙中,當艙內溫度達37℃時,請病人更換汽療服進艙(頭部暴露於艙外),調節艙體角度,讓病人處於舒適的半臥位,溫度控制在37~42℃,讓中藥燻蒸全身,必須出汗,每日1次,每次20min。

2.肝病治療儀:應用生物信息反饋技術發出與人體心率同步的脈動紅外線,在肝臟體表投影區,即右脅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循行之所,進行施灸。適應於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脅痛者。照射穴位:期門、章門、膽囊穴位照射,每天1~2 次。

(三)西藥治療

參照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發布的《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2015)》,可酌情應用保肝藥物,如甘草酸苷製劑、熊去氧膽酸、腺苷蛋氨酸等。

(四)護理調攝要點

1.清淡飲食,宜食新鮮蔬菜、豆類、粗糧、蜂產品,忌食辛辣、油膩、甘甜之品。飲食宜忌應結合患者的證型與體質因素,如陽黃患者慎食牛羊肉等溫性食品,可服用薏苡仁赤小豆粥等;陰黃患者應避免進食生冷食物如海鮮、冷飲等,宜服山藥蓮子粥等

2.注意休息,保證充分睡眠,避免受涼、防止膽道感染。重症者應臥牀休息,輕症可適當活動,如散步、太極拳等。

3.心理護理:注意勞逸結合,生活有序,保持情緒穩定愉快,避免不良刺激,避免精神過度緊張。

黃疸(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三、療效評價

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牀研究指導原則》。

(一)評價標準

1.中醫症候療效評價

(1)療效評價方法

中醫症狀體徵治療前後的變化情況採用《中醫四診資料分級量化表》,採用尼莫地平法,見表1。

積分減少(%)=(治療前積分-治療後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總有效率=(臨牀痊癒+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療效評價標準

痊癒:症狀、體徵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

顯效:臨牀症狀、體徵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

有效:臨牀症狀、體徵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

無效:臨牀症狀、體徵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

2.疾病評價標準

主要依據肝功能變化對疾病進行評價。

臨牀控制:ALP 、GGT 、總膽紅素恢復正常;

顯效:ALP 、GGT 、總膽紅素降低80%;

有效:ALP 、GGT 、總膽紅素降低50%;

無效:ALP 、GGT 、總膽紅素無明顯改善。

黃疸(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參考文獻

[1]GB/T 16751-1997,中醫臨牀診療術語•疾病部分[S].北京:國家技術監督局,1997.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147-152.22.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

[2]張伯禮,吳勉華.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237-245.

[3]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2015)[J].臨牀肝膽病雜誌,2016,23(1):23-31.

[4]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 中醫病證部分[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91-94.

牽頭分會:中華中醫藥學會肝膽病分會

牽 頭 人:張國樑(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主要完成人:

張國樑(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劉麗麗(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侯 勇(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李秀惠(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李 麗(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黃疸(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