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_1968_2.jpeg
 


由英国名导林赛.安德森(Lindsay Anderson)执导的金棕榈名作《假如....》(If.... ,1968)在50年前的今日在伦敦首映。这部作品呈现了一群桀骜不驯的年轻人为何又如何起身反叛寄宿学校的阶级制度。恰好,在拍摄期间,法国正值六八学运,与本片讲述的精神可说遥相呼应。

 

 

故事讲述一间英国老牌寄宿学校里,成天无所事事的米克只知道结伴与死党打发时间,他们佯装服从学校根深蒂固的学长学弟制,其实心中却对此不屑一顾,知道那些于最上层的学长阶级(贵族阶级)不过也只是校方维持校园秩序的一批鹰犬。直到米克一伙人成为学长眼中钉的那一天,便是革命被掀动之始。

 

 

本片的编剧大卫.薛文(David Sherwin)很早慧,年仅18岁就写出了连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都趋之若鹜的剧本《Crusaders》。后来因为大导身体微恙,由另一位导演塞特.霍尔特(Seth Holt)辗转交给了英国自由电影旗手林赛.安德森,这个案子才有了眉目。他俩修改了剧本18个月,定片名为《假如....》。英国知名的制片人约翰.普朗波尼(John Brabourne)看了早期的剧本,他当时说:「这是我读过最邪恶、最变态的剧本。」

 

if.jpg

 

剧本成形,演员却还没搞定。男主角米克在导演的构想,必须具有相当显著的叛逆气质。但麦尔坎.麦道威尔(Malcolm McDowell)并不是一开始就获得青睐,在某次试镜之中,他不慎被女演员克莉斯汀.努南(Christine Noonan)击倒在地,剧本洒落一地。当时大卫.薛文自顾自地大喊:「林赛!你找到了米克!」

 

 

老经验的林赛.安德森见状,却吐槽他:「选角可没那么简单!给我滚!」不过说完最后还是选了时年25岁的麦尔坎.麦道威尔主演米克一角。

 

 

但在1968年的英国推出这样的作品还是让主创团队伤透脑筋,例如原本薛文设定的场景是他就读的学校汤布里奇中学,但母校却担心这部电影会给学校带来负面名声而拒绝外借。在之后跟其他学校的交涉上,他们甚至必须在剧本中删除学生持机关枪扫射师长和老师的剧情。

 

 

此外,为了在英国得以上映,导演也做了一些妥协,将部分女演员与男学生在澡堂中三点全露的画面进行修剪。上映的历程也很传奇,原先派拉蒙非常厌恶《假如....》,拒绝让它上片,但无奈因为《太空英雌》(Barbarella ,1968)的商业失利,让他们被迫只能拿《假如....》垫档,没想到反而迎来了华丽的票房成绩。

 

 

作品角逐了隔年的坎城影展,成功拿下最大奖金棕榈奖殊荣,即便后来传出其实本片原先在评审心目中只是第三名。据说当时评审分两派,一派力挺《阿达伦事件》(Adalen 31 ,1969),一派则坚持要颁给《大风暴》(Z ,1969),最终颁给《假如....》其实是属于妥协后的结果。

 

 

林赛.安德森也在同年度提名了英国金像奖最佳导演,而大卫.薛文则以27岁之龄提名最佳编剧,可惜他们双双败给了麦克.尼可斯(Mike Nichols)的《毕业生》(The Graduate ,1967)。

 

 

tumblr_nj36kf4iAa1qaseldo1_1280.png

 

但好运却降临在麦尔坎.麦道威尔身上,同年推出《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的史丹利.库柏力克(Stanley Kubrick)也看了《假如....》。麦道威尔在片中的邪气形象太凌厉,让库柏力克一下就敲定由他来主演《发条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1971)。当麦道威尔对于如何诠释《发条橘子》中亚历克斯感到困惑时,库柏力克便以《假如....》中健身房的戏来说明他届时要的效果。

 

 

直到90年代,大卫.薛文仍与林赛.安德森著力在《假如....》的续集前期制作,可惜随著安德森在1994年辞世,计划也就此告吹。

 

 

在1999年,英国电影协会(BFI)将《假如....》选为20世纪英国伟大电影第12名。在2017年《Time Out》杂志的一个针对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影评人的英国电影票选,本片名列史上第九位。

 

 

最后,借以影评人李幼鹦鹉鹌鹑对本片的评论作结:「《假如....》片中的那间公立男校,其实是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缩影:假如政府(或少数高官要员)采取高压手段,藉民主之名而行独裁之实,还自诩为是承袭优良传统,那么,纵然大多数的人民敢怒不敢言,可是迟早总会有不怕死的民主烈士起而革命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