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昌火,刘彦君,张婧,等.中国情报学论纲[J].情报杂志,2018,37(01):1-8.)

摘要:[目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的颁布提出了加强情报学科建设的客观需求。从历史、学理以及实践3个方面对中国情报学发展进行纲领性论述, 以期催化中国情报学学科建设、推动情报工作繁荣发展。[方法/过程]首先, 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情报著作、擅于运用情报的名家和情报案例;其次, 阐述了情报理论, 包括情报、情报工作、历史使命、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最后, 评述了中国不同时代的情报工作实践, 提出新一轮全球性冲突中的中国情报事业发展建议。[结果/结论]中国情报学 (Intelligence Studies) 承袭中国古代兵家情报思想, 融合美国安全军事情报理论, 不囿于「科技」, 以「耳目、尖兵、参谋」为己任, 服务国家安全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 是我国情报从业者的一个重大创举, 它包含了信息序化和信息转化的两大议题, 形成了由信息转化理论、博弈理论、竞争理论、人际网路理论等构成的基础理论体系。随著经济全球化和情报需求社会化的发展, 中国情报学和情报工作必将经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关键词:情报; 情报学; 情报理论; 情报工作; 中国情报史

长期以来, 我国学界将情报学与图书馆学、档案学归为一类, 并列设置为同级学科, 混淆了情报与信息的本质区别, 既误导了情报工作, 又削弱了情报学的独立性。2017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的颁布又一次将情报学这个神秘而又由于隐蔽在图情学科下错位的学科拉上了历史舞台, 成为学者们纷纷关注的热点。2017年7月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在西安举办了主题为「《国家情报法》与中国情报学发展」第四届华山情报论坛;2017年10月29日,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共同主办的「情报学与工作发展论坛 (2017) 」在南京召开, 会议针对重新定位情报学科的发展目标, 重新认识情报工作的性质与作用, 重新设计情报学课程体系, 重新认识理论、技术、方法的重要性, 重新认识情报的能力广泛达成共识, 表明中国情报界正在思考如何破解两种情报学并存的局面。2017年11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情报学学科建设与情报工作未来发展路径研究」正式立项。加强国家情报工作, 推动国家情报工作整体发展, 受到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 这就在客观上提出了清晰界定「情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强情报基础学理建设的迫切需求, 也提出了建设情报学的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的战略要求。

一般而言, 学科的发展需要三个支撑, 即历史的支撑学理的支撑实践的支撑。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中国情报学的发展进行纲领性论述:

  1. 史论, 包括中国历史上的情报论说、擅于运用情报的大师和情报案例
  2. 理论, 包括何谓情报、情报工作、它的历史使命、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3. 评论, 即对于不同时代的理论、人物、事件、现象等的评说和剖析

中国情报学的学科建设将为情报工作的实践提供学术、队伍和阵地的坚实支撑, 从而推动情报工作的繁荣发展。

1 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利用情报的大国

伴随著中国古代情报理论的发展, 产生了一大批极富情报思想和战略谋划的著名典籍, 如《周易》、《孙子兵法》、《武经总要》、《间书》等闻名于世的著作, 也涌现出了众多流芳千古的情报大家, 包括孙子、诸葛亮、李世民、毛泽东等, 其中孙子已被国际情报界誉为「情报之父」。同时, 从隆中对、四渡赤水等典型情报案例中都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情报理论和思想对时势的判断和获取战争胜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1 中国古代情报论说

在我国春秋时期, 《周易》中有许多描述战争过程中的敌我分析和情报预测的卦爻辞, 反映出当时古朴的情报思想。《周易观卦》中既强调「观我生, 进退」, 即要根据所掌握的我方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也强调「观其生, 君子无咎」, 即充分掌握对手的情形就可及时做好防备以消除可能造成的危害, 这种思想已被认为是孙子「知彼知己」情报思想的渊源。「知几论」是《周易》情报思想中最核心的观点, 是以「情报预见」为核心的情报哲学。对现阶段的情报工作者而言, 「知几」就意味著要既知其「始」, 也知其「化」,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事物本身所具有或潜在表现出的一些常被忽视的表征中窥探出细微的玄机, 并根据这些表征对其可能出现的发展演变做出预测, 继而为己方下一步的战略决策赢得先机。

中国的兵圣孙子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情报学著作。孙子的情报思想可以用五个词来概括:「庙算」、「称胜」、「形人」、「相敌」和「用间」。其中「庙算」亦即情报分析, 是对敌我双方影响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 依靠客观、理性的逻辑判断进行情报评估, 预测战争的胜负。而「称胜」本质上就是情报定量分析方法, 即如何「治形」, 通过对己方的土地、物产、人员和力量的建设增强自身实力。

《武经总要》是北宋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 它的情报思想来源于《孙子》和《吴子》, 其中的「知敌」和「料敌」是其情报思想深化改进的关键。该书认为, 在侦察敌情之时, 侦查员必须把握对手的整体情况, 根据侦察到的情报进行综合地比较和分析, 以得出一个相对科学和准确的结论。而「料敌」的关键是「料敌主将」, 一定要努力收集相关敌将的情报, 另一个关键则在于「料敌形势」, 要对敌方的主要动态有很好的把握。

《间书》是清朝朱逢甲所著, 其中的某些重要结论已为我军一般情报研究工作者所公认。与孙子兵法中的《用间》相比, 《用间》关注的重点在于理论的分析归纳, 是对「用兵之诡道」进行的理性探讨, 《间书》则重在对历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分析, 更著重突出「古为今用」的价值。《间书》中的「用间」包括侦察敌情、分析判断、军事外交、谋略运用等多种情报手段, 其本质也是当今情报工作实践中的主体内容, 对于我们探讨情报学理论, 仍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2 中国历史上擅用情报的名家

中国作为一个重视利用情报的大国, 五千年的朝代更替和纷繁战争中也孕育出一大批杰出的、擅于运用情报的大家, 这其中就包括闻名中外的孙子、诸葛亮、李世民、毛泽东等。

孙子的情报思想, 囊括了先知的重要性、战略要素的认识、情报的搜集、情报的评估等各个方面。孙子「形人而我无形」的思想, 既是情报斗争所要达成的目标, 又是对情报搜集能力与反情报能力提出的具体要求。以现代情报理论来看, 要实现「形人」, 就是通过各种情报获取与情报分析手段掌握对方的真实情况, 而要做到「我无形」, 就是要做好反情报工作。同时, 孙子对情报的搜集、分析、研究、判断等问题, 也提倡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合理做出理性研究, 以此指导战争实践。

诸葛亮重视情报尤其是战略情报对决策的作用, 善于利用现实环境中的各种征兆进行情报分析和预测, 包括利用气象、地理情报转化成战场上的竞争优势, 这是诸葛亮行军打仗、出奇制胜的一个重要特点。诸葛亮对敌情征候分析、战场形势判断、战略评估等, 既有详尽理论阐述, 也有成功的实践, 对于后世建构和完善情报认识论和方法论理论体系, 意义重大。

唐太宗李世民在战争中很讲究战略战术, 他能够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 做出正确的切合实际的判断, 然后施以不同的战术, 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唐初的《李卫公问对》辑录了唐太宗李世民和李靖探讨重要军事问题的言论, 该书中所提出的情报思想最为核心的内容是「知情」「误敌」及「慎间」。《李卫公问对》中的「知情」是对孙子兵法中「知彼知己」情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它指出, 「知彼知己」的关键是详细审察「敌之心、敌之气」与「己之心、己之气」;所谓「误敌」就是给敌方的情报系统和决策者以错误的诱导, 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 奇正、虚实、示形相结合而灵活运用, 即可达到「误敌」的目的;《李卫公问对》同时也提出了「慎间」的主张, 提出「用间最为下策」, 非常强调平时用公开手段来获取战略方面的情报, 注重搜集敌方人口、民俗、地理等方面的情况。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情报思想家的杰出代表。根据《毛泽东选集》1-5卷和其他公开发表的毛泽东的文献统计, 其调查研究文章占了整个著述的1/5, 形成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理论, 体现了毛泽东的情报搜集思想, 形成了毛泽东探索解决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基本方法。利用这些情报方法, 毛泽东获取了大量的社会情报, 从而深刻了解了中国当时的复杂国情, 为探索中国式的民主革命胜利的道路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于调查中的研究, 毛泽东指出, 「材料是要搜集得愈多愈好, 但一定要抓住要点或特点」, 毛泽东正是将「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 从而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1.3 中国典型的情报案例

在中国古代情报思想的应用实践中, 流传千古的「隆中对」堪称古今战略形势情报分析的典范;而毛泽东在四渡赤水中借助军委二局提供的情报取得最终胜利, 也成为现代战争史上情报应用的经典战役。

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 属于孙子兵法「庙算」之典范, 但它并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 而是以诸葛亮多年积累下的可靠情报为依据而提出的。从战略情报的全局性和前瞻性来看, 「隆中对」都是一份政治价值很高的战略情报, 这份情报不仅包含了对当下时事的研判, 而且提出了对刘备而言极富操作性的战略目标———「三分天下」。同时, 「隆中对」也构建出了一套经典的战略情报决策体系:事先搜集充分的、可靠的情报;依靠智囊提出各种可供采择的方案;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评估, 从中确定一个最佳方案;确定战略目标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和步骤等等, 这些都是情报辅助战略决策的一些基本要素。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和军委带领红军将士共同创造的伟大胜利。从情报视角看, 毛泽东之所以能游刃有余地指挥四渡赤水, 曾希圣破译大量国军电报是重要因素。在曾希圣领导下的军委二局, 成功破译敌人各类密码860多种, 摸清了蒋介石「围剿」红军的战略部署, 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发挥了巨大作用。毛泽东正是依靠情报信息的绝对优势, 掌握了国民党的排兵布阵, 通过红军机动灵活的运动战, 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 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此可见, 在战争中掌握了对手的情报就等同于掌握了对手的命脉, 也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2 有中国特色的情报学理论架构

2.1 何谓情报

什么是情报?这无疑是情报学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

情报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人类的情报活动自古就有, 原始社会中, 人们就通过表情、手势、标记、语言等交换、交流情报来满足生存和生活需求;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不断地生产、交流和利用著情报, 情报一词也被频繁使用著, 但对情报概念的理解却因人而异、纷繁多样。

中国古代没有「情报」一词, 兵家在论及情报时大多用「情」或「知」、「计」。中文「情报」一词一般认为来源于日语汉字:

  • 1876年, 日本陆军少佐酒井忠恕在《法国步兵阵中要务实施演习轨典》中使用了日语汉字「情报」
  • 1884-1888年日本军医森鸥翻译《战争论》时也用到了「情报」一词, 对应德文「nachricht」, 含义为「与我国有关的敌人和敌国的全部知识」
  • 20世纪初, 「情报」由我国留日学生引

情报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最初应用在战争和军事活动中, 指敌情报告, 同「谍报」。军事领域的情报侧重于以跟踪、监听、卧底等侦查手段和各种高技术侦查设备截取、传递对方特定秘密信息, 因此, 早期的「情报」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与「间谍」、「特工」、「窃密」等词联系紧密。

  • 1905年, 最早收录「情报」这一条目的《辞源》就认为情报是「战时关于敌情之报告」。
  • 1915年版《辞源》将情报定义为:「军中集种种报告, 并预见之机兆, 定敌情如何, 而报于上官者。」

随著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情报的含义不断发展演化, 逐渐由军事领域向科技、经济等领域转移。

  • 到1965年, 《辞海》对情报的含义扩充为「对敌情和其他有关对敌斗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成果, 是军事行动的重要依据。亦泛指一切最新的情况报导, 如科技情报。」
  • 1989年, 《辞海》情报定义再次拓展, 指「获得他方有关情况及对其分析研究的成果, 按内容和性质分为政治情报、经济情报、军事情报和科技情报等, 军事情报与政治、经济和科技等情报是紧密联系的。

尽管情报概念由军事术语向其他众多领域泛化, 但我国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形成了专门的情报学学科。中国情报学虽然起源于军事学和谋略学, 但不同于军事情报的机密性、敌对性, 强调面向公开情报源, 具有普遍适用性, 是致力于研究组织的情报体系、情报战略、情报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与人类的竞争和决策相伴相生、形影相随而又若即若离[16,17]。虽然中国情报学已历经数十年的发展, 但情报的定义一直仍是情报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据粗略统计, 来自百科全书、权威词典、学术专家的情报定义多达191。以形式逻辑定义事物的「属+种差」方法来看, 这些定义中情报的「属」就多种多样, 包括「消息、报道、报告、数据、信息、知识、情况、事实、智慧、资料、材料、结果、成果、产品、产物」等等, 其中, 情报的信息说和知识说最为普遍, 尤以信息和情报的争论为甚。自1992年第八次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上宣布「科技情报」改称「科技信息」后, 情报和信息的混用更是普遍。不少学者将「情报=信息=Information」, 两个中文词语———情报和信息代表同一个英语概念Information, 两个学科———情报科学和信息科学则用同一个英文词语———Information Science来表达。

实际上, 信息知识情报是情报学的三个基本概念, 三者既紧密关联, 又有所区别。信息和知识是生产情报的重要基础, 离开信息和知识, 情报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情报源于知识, 高于知识, 是对知识的激活;情报是对信息的解读、判断和分析;是人脑思维的产物, 具有对抗性、战略性、智能性、增值性和行动性 (Actionable) 等特点。信息和情报的联系在于:信息是情报的素材和载体, 情报是信息的激活和升华, 信息是客观存在, 情报是思维产物, 信息是原料, 情报是产品。人们获取信息的目的是为了生产用于决策的情报和谋略, 即Information的Intelligence化。

情报是一个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响应, 而且总是为组织的战略和安全服务的, 是组织制定发展战略和安全对策的先导和基础。情报是竞争和冲突的产物,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是情报活动的本质。情报的英文应对应Intelligence而非Information。Intelligence的基本含义是对环境变化的认知和应对, 非常贴切于耳目、尖兵和参谋的功能。Information难当此任。同理, 中国情报学的英文表述不应是「Information Science」, 而应是「Intelligence Studies」。

2.2 何谓情报工作

由情报概念的理解可知, 情报包括:

  • 军事情报
  • 政治情报
  • 经济情报
  • 科技情报等等

虽然中国情报学形成于科学技术领域, 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至各个领域, 科技情报必然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同样, 中国情报学对应的情报工作虽然在不少学者认知中是「科技情报工作」的简称, 但并不囿于「科技」。美国情报专家安吉洛·科迪维拉 (Angelo Codevilla) 曾在其著作《知晓治国方略:新世纪的情报》中将情报提升至国家情报高度, 并指出情报的本质属性是决策性;中国情报学中的情报工作也同样可提升至国家层面, 即「中国情报工作」。

我国有组织的情报工作 (科技情报工作) 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产生的:1955年, 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中国科学院的工作汇报时指出:「你们工作这么几年, 连个情报部门还没建立, 你们的仗是怎么打的」;在党中央著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制订《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时候,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 把建立专门科技情报工作作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项紧急任务列入《规划》的第57项, 并明确规定要迅速、系统地开展科技情报工作。由此, 我国的情报工作拉开帷幕。

不论是周总理的指示, 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第一个法令性文件《关于开展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方案》所明确规定的科学技术情报任务「报道最近期间在各种重要的科学技术领域中国内外的成就和动向, 使科学技术、经济和高等教育部门及时获得必要的情报和资料, 以便于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还是聂荣臻副总理确定的「广、快、精, 准」四字方针, 无不揭示出我国情报工作的基本定位———「耳目、尖兵」, 「要参与决策, 当好参谋」。

笔者认为, 情报工作是组织为获取和分析情报的一项系统化工作, 是一项超越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单一领域的, 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有控制的搜集、「序化和转化」数据和信息来为不同层次的科学决策服务的科学劳动。钱学森曾指出, 情报工作包括四个方面:

  • 搜集资料
  • 宣传介绍
  • 建立检索体系
  • 情报分析工作 (即情报研究工作)

前三方面的工作就是搜集、序化, 第四方面情报研究即转化———Information的Intelligence化。情报研究工作正是根据特定的需求, 通过系统化过程, 将信息转化为情报的科学活动;它要求对情报信息进行定向浓集和科学抽象:定向浓集, 就是定向浓缩和集中, 浓缩起蒸馏、过滤和筛选作用, 包括去伪存真、择其所需, 对情报进行甄别和评价, 集中就是系统化和综合化, 因此浓集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信息机械压缩和形式排列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一个分析和研究的过程;科学抽象, 就是透过现象, 抽取本质的思维过程, 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和联系, 它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科学抽象的结果, 必然会产生新的知识和观点。

可以看到, 情报研究工作是情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情报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长期以来, 我国的情报学研究和情报工作对情报的淡化, 偏重「信息」, 注重数据信息的搜集、序化等文献工作, 恰恰丢掉了情报工作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所在———情报研究。中国情报工作应将Information的Intelligence化, 即将信息转化为情报和谋略作为核心任务。

此外, 作为市场竞争激化和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产物的竞争情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情报工作的新形式, 它也是Information的Intelligence化, 只是它具有更强的专指性、针对性、对抗性, 直接为集团和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竞争决策服务, 它对情报工作如何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服务提供了突破口和方法论, 也为我国情报界与国际接轨, 迈向现代咨询业提供了介面和机遇。

2.3 历史使命

所谓使命, 古时指使者奉命出行, 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历史使命即特定时代所赋予的社会责任、重大任务。情报工作的历史使命是由特定时代人们对情报工作本质和作用的认知所决定的。

我国早期的情报工作是在计划经济和相对封闭的条件和环境下发展和运作的, 走文献工作和研究工作相结合的道路, 其主要任务是摸清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和发展趋势, 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国外科技发展的新水平、新动向, 结合国内情况, 提出综合的和专业的技术经济情报和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报告, 为国家规划、重点项目攻关和科技管理决策服务。

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情报」改「信息」运动, 视信息、知识、智能为时尚, 将情报工作重点放在了文献服务上, 强调图书情报一体化, 强调文献检索、文献信息组织以及文献计量研究, 忽视对情报的分析与研究, 淡化了情报元素, 丢掉了情报内涵, 使得与文献相关的工作成为情报工作的主要任务, 造成了情报界对「耳目、尖兵和参谋」历史重任的淡漠和情报工作战略定位的偏离。

当前,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 我国也处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历史时期,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科技创新谋求新突破、军民融合呈现新格局、社会主要矛盾出现新变化……情报学和情报工作正面对全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工具, 情报工作理应回归「耳目、尖兵和参谋」的战略定位, 积极预测科技发展、主动服务和参与政府和企业决策, 在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方方面面发挥作用。服务、引领国家安全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 推进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是时代赋予我国情报界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任。

2.4 理论支撑

一个观点、一个论述、一个学说的提出一般都以一定的理论观点、实践经验及哲学思想作为基础支撑, 情报基础理论研究是情报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情报学建设的基础智力支撑。中国情报学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积淀, 逐渐引进、形成了一些支撑情报工作的基础理论, 甚至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在情报学基础理论的构成上, 也可谓见仁见智, 例如王崇德认为相似性原理、耗散结构原理、马太效应、最小努力原则、随机过程原理等构成情报科学基本原理, 马费成则提出以情报的离散分布原理、相关性原理、有序性原理以及情报交流获取的省力原理、小世界原理和对数透视原理作为情报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思想和规律。笔者认为, 中国情报学以军事学和谋略学为起源, 沿袭以《孙子》为代表的军事情报学思想, 以情报分析而非「信息」为核心价值所在, 以认识论、思维学、系统学为理论基础, 形成了由信息转化理论、博弈理论、竞争理论、人际网路理论等构成的基础理论体系。

  1. 信息转化理论。信息转化即Information的Intelligence化, 信息转化理论主要包括数据、信息、知识、情报等相关核心概念内涵、关系, Information的Intelligence化的实现路径、转化方法、认知心理等等内容, 钱学森提出的「知识激活」的重要思想[26,35]、美国竞争情报学家鲍威尔提出的「情报价值链」、包昌火提出的「信息序化和信息转化应是中国情报学两大核心领域」的主张以及美国学者海伦·罗丝伯格 (H.N.Rothberg) 和斯科特·艾里克森 (G.S.Erickson) 论述的将知识转化为组织需要的、可指导行动的情报的途径和方法[38]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转化理论。信息转化理论是情报学的核心理论, 类似于美国情报学中的情报分析理论, 是情报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
  2. 博弈理论。博弈理论又称对策理论, 是以数学为基础, 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这种策略的均衡问题。博弈论作为一种策略思维, 广泛应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众多领域。情报要成为各项决策的有力支撑, 离不开博弈理论。决策是与博弈联系在一起的, 博弈论对「解」的寻求与探讨, 能帮助深化对决策问题的认知, 在情报获取、分析过程中运用博弈精神、博弈分析方法十分必要。市场经济条件下情报工作的新形式竞争情报, 本质上是一个市场竞争中的博弈问题, 博弈分析贯穿于竞争对手分析链、识别竞争对手、确定竞争目标、识别对手策略、评估对手强弱、估计对手反应、选择攻击 (或回避) 策略的全过程, 因此, 博弈论是现代情报学和情报工作的重要理论支撑。
  3. 竞争理论。竞争是一种存在于人类社会所有领域的自然和社会现象, 尤其市场经济环境下, 竞争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是市场机制的灵魂所在。竞争理论起源于18世纪中叶, 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经历了从古典经济学竞争理论、马歇尔竞争理论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理论、垄断竞争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的演变。20世纪80年代, 著名管理学家、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 (M.E.Porter) 在其三本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中阐述和建立了最具代表性的现代竞争理论———五力模型、三大战略和价值链理论。竞争理论对现代情报学和情报工作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一, 确定了竞争情报工作的基本目标是为创造与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服务, 并将价值链理论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策略;其二, 为竞争情报研究及理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如三大一般性战略、五力模型、竞争对手分析模型等都已经成为竞争情报研究的分析框架;第三,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赋予国家的作用以新的生命力, 提出了国家具有「竞争优势」的观点, 为国家竞争情报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由于竞争情报与情报的本质关联性, 因而也是中国情报学和情报工作的理论支撑。
  4. 人际网路理论。人际网路 (Social Network) , 又称社会网路, 是为达到特定目的, 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利用的关系网, 是一个由某些个体或组织间社会关系构成的动态的系统。人际网路的研究发轫于英国的社会人类学领域, 1940年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次使用「Social Network」概念, 此后人际网路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不断发展, 六度分隔、弱关系理论、社会资本、结构空洞等高影响力的理论被相继提出。在学科融合趋势和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的环境下, 人际网路理论逐渐被应用于经济学、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等众多领域。

20世纪90年代人际网路理论开始系统地被引入到中国情报学领域, 逐渐形成了人际情报网路相关理论。人际网路理论的应用是对中国传统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它促进植根于社会活动和人际网路之中的人际情报活动理论化、科学化, 为运作人际情报网路、构建情报和知识管理平台提供理论指导, 对人际情报网路的建设和现代情报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构成了现代情报学的重要基础理论。

2.5 方法论基础

一般来说, 所谓方法论, 就是关于方法的学说或理论, 是关于方法的规律性和知识体系[42]。情报方法论就是关于研究情报的流程 (明确情报需求、搜集情报素材、组织处理情报、分析生产情报、传递利用情报、情报反馈) 和方法的知识体系, 是在情报工作中需要或可能应用的基本程序和一切具体的科学方法、方法使用技巧、相关演算法、模型、软体工具以及通过方法实践所总结出的具有普适性、系统性的方法理论的总和。情报方法论是情报学理论架构的重要基石, 是情报工作思维客体化的重要产物。

情报「耳目」、「尖兵」、「参谋」的定位和决策支撑作用, 本质上是通过获取、分析情报来改善或解决决策时信息的不完备性和不对称性问题。因此, 我们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系统理论为基础指导, 把一般和特殊、吸收和独创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总结和继承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改进、创造情报学特有的流程和方法, 借鉴、引进、创新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流程和方法, 并概括抽象方法的普适性规律, 以建立以情报获取和分析方法为核心的、为各领域情报活动提供方法指导、提高情报活动效率和最大限度增加情报价值增值的开放式的、可扩展的情报方法论科学体系。

3 中国情报工作的复兴

3.1 周总理的批示促成新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创建

关于周恩来对科技情报工作批示的历史细节来源于武衡的回忆。武衡 (1914-1999) , 是中国众多科技事业、机构和系统的创业元老之一, 长期从事科技事业的领导、组织和管理, 在科委工作时, 负责科技情报工作。

据武衡回忆, 1956年初他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稼夫一起向周恩来汇报《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 制定工作时, 当讲到中国科学院成立后, 对国际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甚少, 如前所述, 周恩来说:「你们工作这几年, 连个情报机构都没有建立, 你们的仗是怎么打的?!」根据这一指示, 科技情报以第57项任务列入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的「十二年科技规划」;中国科学院科学情报研究所 (即后来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成立;随后1958年《关于开展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方案》得到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第一次科技情报工作会议召开……

周恩来不仅在我国科技情报事业创建阶段做过重要指示, 在十年动乱阶段, 也因为他的多次指示, 使科技情报机构及业务得以保留。

3.2 改革开放后情报工作的偏离与矫正

20世纪90年代, 在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中, 1992年9月在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上国家科委宣布将「科技情报」改名「科技信息」。据此, 在全国掀起了「情报」改称「信息」风潮。这股「改名风」导致情报业务重点发生转移———情报工作内容由情报和情报服务转向信息检索和信息服务, 脱离了对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领域中情报和竞争问题的关注。

虽然90年代的「改名风」使情报界相当大的一部分资源投入到信息工作里, 但是仍有一部分中坚分子对已跑偏的情报工作进行纠正, 坚持情报研究的大方向:在「科技情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指引下, 以包昌火、缪其浩为代表的学者引进国外的竞争情报的工作模式, 组建了中国科技情报学竞争情报分会 (亦称中国竞争情报协会) , 为中国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撑服务;一批学者融合中国古代兵家情报思想和美国安全军事情报理论, 以「认知对手、提出谋略」为共同的学术逻辑, 形成了一股可称为中国情报学派的学术力量。自2013年开始, 这股学术力量以《情报杂志》为大本营, 以华山论坛作为交流平台, 开展较为一致的学术研究, 强调情报活动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推行情报为国家提供谋略的内涵。

业内人士的内部纠偏一般被看作是情报工作发展方向的不同选择, 具有学术自由的特点, 难以从根本上把「信息」工作扳回「情报」工作。2017年6月28日施行的《国家情报法》对新时期的国家情报工作进行了定位, 对未来的情报工作具有强烈的导向性。文中提到情报工作是「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情报参考, 为防范和化解危害国家安全的风险提供情报支持」, 从国家层面在法律上确认了情报为决策服务的天职, 这是对情报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的有力矫正。

3.3 新一轮全球性冲突中的中国情报事业发展建议

纵观历史, 情报思想的爆发都集中在国家冲突高潮时期, 随著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 以美国为首的少数霸权国家掀起新一轮的全球性冲突。兵马未动, 情报先行, 这为中国情报界提供了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在国家竞争过程中, 中国情报界如何发展自身以履行情报的耳目、尖兵、参谋的先锋职责, 是中国情报界面临的首要课题。

自20世纪90年代情报工作偏离为决策服务的正轨, 使情报工作和理论研究日趋衰退, 因此要复兴情报工作, 必须从服务决策开始, 把为科学决策服务作为情报工作的大方向。在此基础上:

  1. 将情报工作的重点放在Information的Intelligence化上。Intelligence按照韦氏字典的解释, 包含耳目、尖兵、参谋之意。情报是人们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响应, 感知即耳目、尖兵, 响应即参谋。所以Intelligence化的情报工作应包含两方面:感知和参谋。
  2. 发展情报技术, 实现情报工作的现代化。新中国情报事业自创立初期就很重视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情报工作效率, 如1960年武衡让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从苏联引进复印技术, 再如1978-1983年期间钱学森对科技情报工作现代化做的详细论述[47]。当下, 随著互联网发展, 完成一项情报任务大多会面临海量信息和大数据, 在搜集、储存、分析等各环节没有一定技术介入几乎没有完成的可能。快报自动生成系统虽然还不能离开专业人员的后期修正, 但实践确实证明先进的情报技术, 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人力。天下竞争, 为快不破, 所以通过推动情报工作现代化, 提高情报工作效率势在必行。
  3. 制定中国情报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自1956年科技情报列入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 到2017年, 61年过去了, 没有出台一份全国性的情报工作发展规划, 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情报工作误入歧途, 陷入沉沦状态。在新一轮全球冲突与竞争环境下, 中国情报界需要一份中长期发展规划指明未来工作方向、确定工作重点。
  4. 建立中国情报大学, 培养国家情报人才。目前中国大学里的「信息系」、「信息管理系」、「信息产业学系」等培养的人才「文不对题」, 需要在新国家安全观指导下, 依据《国家情报法》, 建立专门的情报大学, 培养国家情报人才。
  5. 成立中国情报研究院, 发挥情报工作在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中的智囊作用。虽然目前形成了一套包含政府部门、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在内的情报机构系统, 但是由于情报工作方向、重点、服务对象不明确, 分散在不同行业, 业务水平也参差不齐, 所以可以效仿美国中央情报局, 成立中国情报研究院, 对情报系统的资源统一管理和协调, 对各行业中的情报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使情报机构更好地在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耳目、尖兵和智囊作用。

有中国特色的情报学是我国情报从业者的一个重大创举, 它包含了信息序化和信息转化的两大议题, 为国际情报界所罕见。因此, 建构和施行中国情报学论纲是摆在新时代我国情报机构和情报从业者面前的光荣使命。笔者坚信, 随著经济全球化和情报需求社会化的发展, 一个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情报界一定会发展出无愧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国情报工作的伟大实践和风云多变的时代风貌的中国情报学;在中国, 情报必将成为一项受人尊敬的职业, 将会是国家和企业生死攸关的大业;中国情报工作必将繁花如锦, 霞光万道。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