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大物博,为朝鲜商人及官员带来极丰厚的好处。

《尸战朝鲜》(旧名:李尸朝鲜)第二季结尾,有一村长说了一番话,似乎为第三季埋下伏线:「『生死草』是他儿子跟湾商去中国做生意时,从鸭绿江所得,到并带回朝鲜种植试图牟利。」所谓的「生死草」是剧情需要衍生的虚构物品,这里不是谈这个,而是那个经商媒介「湾商」,它触碰到真实历史。

剧集截图。

剧集截图。

剧集截图。

「湾商」就是朝鲜义州的商人。「义州」旧称「龙湾」,故有「湾商」之称。由于龙湾与明朝边境只隔一条鸭绿江,是为中朝贸易的窗口,所以龙湾商贾是继高丽首都开城之后,最具雄厚实力。

众所周知,明朝和朝鲜在大多数时间都禁止民间商业往来,从前义州商贩和明朝人做生意一旦被发现,往往要受到严惩。明朝立国之初,北方尚有北元残余势力南下威胁,明帝国需在北方部署庞大军力,对于东部沿海倭寇就只能死守。于是明朝实施「海禁」,仅允许贡舶到特定港口官方贸易,据《筹海图编·开互市》载,只允许小部分剩余物资能「官设牙行,与民贸易」。

《抗倭图卷》局部 (网上图片)

明朝在历经几次反复放宽收紧海禁政策,终于在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缓解海禁。而朝解与明帝国通商,也因「倭乱」而有了重大转捩点。朝鲜由于日本入侵,国内物资严重不足。据朝鲜史料《光海君日记》记载,于「壬辰倭乱」爆发后的公元1593 年,朝鲜向明朝辽东都指挥使司发文请求,希望明朝与朝鲜于边境交界处鸭绿江的江中小岛贸易:「自经兵祸,农桑竝废,一应官军粮饷及本国经费,十分匮乏……辽东地方米豆甚贱,合无于中江去处姑开场务通行卖买等因。」

首尔大学收藏《义州北京使行路》局部,纪录了朝鲜赴北京的路线,从右下角「湾上城」出发,一路向西北前进,沿途有「栅门」通行,栅门以内就是大清领土 (网上图片)

朝鲜方面经历多次交涉,而明朝反应也非常快,仅 3 个月就答应朝鲜请求。而义州距离中江小岛只有 4 里远,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靠中江贸易买入了大量粮食,既拯救了国内饥民,赚取暴利。据《明代中国与朝鲜贸易研究》中指,一匹棉布在当时战乱中的朝鲜,只能换不到1斗谷,却可以在粮食价格较低的明朝商人手中,买到20 斗大米。

这样巨大的价格差异,意味著从明朝那边买来20斗大米,一转手卖到朝鲜就变成20匹布, 20匹布再到中江能买来400斗大米。明朝的官僚和朝鲜商贩都在其中赚到盆满钵满,所以历史上的「中江贸易」并没有随著倭患平息而中止,甚至于当时辽东镇守太监,还寄希望于从中江互市中搜刮白银和人参,进贡给皇帝邀宠。中江互市,在抗倭战争结束后,持续整整15年。

《万国来朝图》中的朝鲜使团 (网上图片)

到了明帝国灭亡,满清统治中原。清朝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收复台湾后,随即开放海禁。义州作为朝鲜与清帝国边境接壤城市,在对清贸易地位举足轻重。朝鲜方面,对清贸易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义州「湾商」。湾商通过结识常年出使清朝的朝鲜译官,及贿赂边境官员等,渐渐掌握对清贸易的主导权。

乾隆《万国来朝图》中,朝鲜使臣排在第一位,是为天朝的头号藩属 (网上图片)

湾商甚至参与使团前往北京,全面介入对清贸易。如公元1780年,乾隆帝八旬生日,朝鲜派往清朝的庆祝使团,就有湾商林景赞随行。湾商们又与朝鲜最有实力松商,即开城商人联系一起,通过商房兼物流集散地「松房」,将进口商品销往朝鲜八道。到了十八世纪中晚期,湾商与松商的势力进一步壮大,并与朝鲜官员勾结,扩大对清贸易。

对清贸易繁荣,大量奢侈品流入朝鲜,加速朝鲜内部崇奢风潮,并没有因国王的禁令而有变,到了十九世纪,风潮进一步加剧。而朝鲜从清朝购入的物品不仅仅只限于奢侈品,书籍也是大宗物品,包括天文历法知识在内的天主教书籍,以及乾嘉考证学的书籍等流入,给朝鲜思想界的发展带来冲击。

1904年朝鲜王朝汉城的南大门 (网上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