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dd83a0-73de-11e6-ab2f-7f582478b0fa_-2016-09-06-10-58-59-AM.png

 

看了《尸速列车》,没想到这部电影如此厉害,最后竟然有个神来之笔的催泪巧思,唉啊,哥不小心就内牛满面了......
 

(以下无雷,也没有剧透,请放心)
 

有人说台湾拍不出来这样的电影,是因为过去威权时代的打压,哼哼,现在都什么时代了?真想叫这位万事迁托的意识形态先生,你关翠去当政府的发言人好了,如此一来,什么做不好的过错都有代罪羔羊啦,多好!
 

言归正传,那么台湾到底拍不拍得出来这样的好片?
 

个人认为,技术上是绝对没问题的,而题材上,将丧尸与火车相结合的创意固然很棒,但却不是前无古人的拍法,曾看过一部同样在火车上斗争的外国片(忘了片名),那时就觉得编导很厉害,怎想得到将故事设定在一列火车上,让主角要一路从最后的车厢推进到车头。
 

所以,思想自由到可以因为意识型态不同就随便妖魔化别人的台湾,我们的电影工作者一定想得出好的创意,这点大可不必怀疑,但私以为关键在于,《尸速列车》的好,其实是好在电影的层次与细腻,而这恰是台湾的商业电影所欠缺的。
 

层次与细腻可以分成两方面来说:
 

首先,我们的商业电影一如我们的通俗小说,喜欢将人物角色类型化,如坏人就是一副欠揍的流氓样,好人就是楚楚可怜受尽欺凌一类的设定,表面上看来人物的个性鲜明,容易让观众很快的认同与接受,但这也限定了故事本身的发展性。
 

(虽然后来有很多作品故意玩颠覆,让一开始的好人变成最后的凶手,但大致上来说,设定还是跳脱不出类型化的样貌。)
 

《尸速列车》的人物角色设定,主角从一开始的自私自利,慢慢的变成了愿意救人的家伙,这过程是有层次的。尤其最棒的是,不只主角而已,其他角色也一样,他们的表现,随著事件发生后,渐渐都有了变化,而不是固定的好人、坏人式的二分法。如小女孩的态度,甚至是反派角色,在剧中都有细腻的变化过程。
 

再则,剧情的推展上,我们的商业电影往往不够细腻,转折变化有时过于刻意,欠缺合理的说服力,甚至很轻易的带过了,没有交待清楚为什么,好像只要把能够哗众取宠的片段做好了,电影就有票房了似的,细节根本懒得管它(或认为不重要删掉了)。
 

《尸速列车》的剧情发展就相当有层次,很多细节是环环相扣的,注重每一个环节正是电影的好看之处,所以像结局后面的神来之笔,轻易的便能打动人心,一点都不会显得突兀与刻意,正因为它不是莫名其妙塞进来的东西,而是延续前面的剧情,最后才画龙点睛的在最后完全释放出来。
 

(为了不剧透,电影内容就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一个故事要做到很细腻、很有层次感,且一环紧扣一环,需要创作者很有耐心的推敲与铺陈,绝不是很商业化的找到一个卖点,便在卖点上大玩特玩。
 

台湾拍过很多世界级的艺术电影,我们也有一群很棒的电影工作者,当然不必妄自菲薄,问题是我们的社会向来不太关注故事创作者,我们的文学也莫名其妙的分成了纯与俗,然后各自走向极端,又一起变成了市场上的弱势族群,在出版社自顾不暇的情况下摇摇欲坠。
 

如此营养不良的创作环境,投民众所好的故事往往比严谨的作品容易出头,于是劣币逐良币,恶性循环之下,我们欠缺了好的文学作品,商业电影没有了肥沃的故事孕育土壤,又怎能萌生出优质的好故事情节呢?
 

台湾要拍出《尸速列车》这样的电影,其实也不难,只要社会把关注意识形态内斗的精力与注意力,多放在真正的文学创作上,给予创作者更大的支持与鼓励,让创作者有生存的空间,不必媚俗从众,不必看市场脸色,得以耐心创作出更细腻有层次的故事,如此一来,相信在集体齐心合力下,我们自然就拍得出好的商业电影。
 

(而不是把内斗从政治延续到文学、电影上,硬要搞什么本土不本土,一下去这里化,一下去那里化,最后这里空空,那里空空,于是我们的文学空空,我们的电影空空,我们的口袋空空,我们的脑袋也......呃,哥说多了,不唠叨啦,聪明的你知道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