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一定最火,但却带来最多新鲜感、最受好评的综艺是——《奇遇人生》。这档节目9月25日在腾讯视频首播,目前共上线了4集。在豆瓣上的评分是堪称惊人的9.2分,有百分之六十五的观众都打出了五星好评,众多媒体、自媒体也都纷纷推荐,给出的无一不是盛赞。

 

它的亮点在哪儿?

满屏的好评里,被提及最多的是「安静」、「真实」、「舒服」。《奇遇人生》是明星综艺与纪录片的结合体,主持人

(也是出品人之一)

阿雅每期陪同一位明星嘉宾,走上为他/她量身定制的旅程,节目就是对整个行程的纪录和剪辑。虽然被网站归为「综艺」,但《奇遇人生》背后的团队是纪录片的班底,总导演赵琦拍过《殇城》《千锤百炼》《归途列车》,拿下过包括艾美奖、伊文思奖、金马奖、圣丹斯奖和亚太电影奖等在内的众多奖项。而摄像、分集导演也都接近国内纪录片的「顶配」。这让每一期节目都呈现出纪录片式的特别质感,成为观众们口中国产综艺的「一股清流」,豆瓣页面上被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说它「没有生硬突兀的大道理,空镜没有无病呻吟的字幕和旁白,大多数时间都只是向远方凝视著地球上的阳光、草木、云雾和生命」。

 

《奇遇人生》截图。

一档有新意的节目能在一个时期成为「爆款」,既离不开制作团队的意识与水准,也一定说明,它已经有了一批潜在的受众,刚好能从这档节目中获得自己想要、却没有被很好满足的东西。《奇遇人生》的出现,让我们终于看到国产「慢综艺」,看到纪录片这种一向冷门的形式蕴藏著怎样的能量,又或者,像一些喜欢它的人所说的那样,我们终于能从中看到感动、自我和意义?

撰文  | 

林栗

 

低控制、反高潮,综艺终于慢了下来

《奇遇人生》在腾讯视频已经播出的四期,分别是和小S一起去非洲看大象,和春夏一起到美国追龙卷风,和窦骁一起在印度尼西亚攀登大洋洲最高峰查亚峰,以及和毛不易一起在台湾体验音乐疗愈。而根据预告,接下来将出现的嘉宾还有朴树、宋佳、白举纲、李诞、赵立新等。片头的slogan说:「地球,五亿一千万平方公里;人类,七十四亿四千万;当我们凝视世界时,世界也凝视我们;当我们遇见他们时,我们也遇见了自己。只有出发才是一切的开始。」

看过《奇遇人生》的前四集,对我来说魅力之处是:他们出发前定好的目标总是不能顺利达到,反倒是等待、失望和无聊动辄占据了大半的时长。

 

这一点在拍春夏追龙卷风的第二集和窦骁登印尼查亚峰的第三集体现得尤为明显。阿雅和春夏在专业的「追风人」马丁和鲍勃的引导下寻找、追赶可能出现龙卷风的云层,一连几天都没有追到。兴奋已经消耗掉,春夏的心情颓了下来,行程又几乎都耗在车上,镜头所能呈现的,几乎快成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无论是代入旅行者的心情,还是作为综艺节目导演,都很容易觉得这些内容是废的。但《奇遇人生》把它们呈现了出来,细腻地捕捉到了春夏的情绪起伏,纪录下她在充满未知的情境下心态的发展变化。

 

一个小时的节目,一直到54分钟,进度条所剩无几,还没有到她们最终看到的龙卷风。我已经认真地在想,会不会最终就这样结束了?就像向导马丁所说的「点题」之句——「我觉得追龙卷风的一个乐趣就是,可能我们没有追到风,但是在风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所以不要只关注龙卷风,而是要享受整个过程……我是不能为你们制造一个龙卷风的,我只能带你们去感受大自然」。虽然最后一天她们终于看到了龙卷风,但至少节目的剪辑和呈现,做到了关注整个过程而非龙卷风本身。

 第二集截图

 

第三集,拍窦骁去印度尼西亚登大洋洲第一高峰查亚峰。他们选的时间是当地的旱季,但从第二天到第五天一直下雨,去往大本营的直升机没法飞,只能在酒店里等。所以节目又是超过一半的时间都是在拍他们每天看天气、想办法打发时间的状态。看著他们日复一日的失落,连观众的情绪都有足够的时间一点点发酵出来。

 

第三集截图

 

第四集,毛不易在台湾体验音乐疗愈的行程进展得相对平顺,但是每一次用音乐的形式和老人或残障人士交流,实现了怎样的「疗愈」?老人有多大程度上的收获?整集节目都一直是淡淡的,最常见的是不善言辞的毛不易有所感却又不大表达的状态。《奇遇人生》团队应该是有意识地反高潮的。即便是到了梦想成真的时刻,比如龙卷风终于看到了,在镜头里也只是又远又小,没有用镜头或音乐做任何情绪上的渲染。

 

对比这几年流行过的其他旅行类综艺,就知道这种呈现有多独特。通常,综艺节目会设置游戏规则与环节,比如限制开销或要求达成一些目标,提前为冲突和戏剧性准备好条件。平平淡淡是最忌讳的事情,即便是《向往的生活》一类「慢生活综艺」,拍的是艺人们体验淳朴的乡居生活,也同样注重艺人嘉宾在节目中的「综艺感」和「人设」,而且要在后期通过花字字幕将所有认为值得注意的点「拎」出来,生怕观众会因为平常的镜头厌倦,或者错过了可能的亮点。

第一集,小S和阿雅在机场出发时,「尽职尽责」地问阿雅,「你们节目不是要讲什么客套话?比如,Let』s go!」阿雅静静地回复不需要。

 

但是《奇遇人生》没有这样做,纪录和讲述故事的姿态非常靠后。这种明显区别在于导演决定怎样搭建和观众之间的关系,随时提醒观众的花字是试图设计和把控你观看过程中的情绪,而保持距离和适当的沉默,是给观众留出了自己观察、感受的空间。据腾讯娱乐的专稿报道,第一期节目的分集导演洪维志原本常拍广告片,习惯严格控制拍摄流程,所以一开始他以15分钟为单位制定了行程规划,但总导演赵琦告诉他,失控几乎是纪录片的常态,事情一定不会按照预料发展。而正是对失控的坦然,才让《奇遇人生》有了舒徐的节奏和自然的表达,让人在观看时体会到放松和余裕,真正地「慢」了下来。

 

 

需求正在分层,「慢综艺」暗合了新期待

 

虽然颇受好评,但应该没有谁会认为,这种风格的纪录式慢综艺能取代传统的娱乐节目,获得最多的受众。嬉笑玩闹的《快乐大本营》和《奔跑吧兄弟》都仍然不会缺少粉丝,《奇遇人生》只是细分并满足了另外一类人群的观看需求。

 

根据媒体的报道,阿雅曾表示节目选择嘉宾的标准是「有感受力」:「参加这个节目一定需要他本身的感知力和思考能力很强,因为这样我们进到一个环境的时候,他才能获得,自己有反馈。」而为这档节目打出好评的核心受众,也应该是那些对情绪、内心都有较强感受力的人,比如以「文艺」为重要特征的豆瓣网友。

 

可以做一个不严谨的对比:旅行类综艺节目样式的渐次更新,其实和民众旅游方式的不断升级是大体同步的。遥远的,可以追忆90年代《正大综艺》节目里的「世界真奇妙」,国人还难能踏出国门旅游的时代,国外的一切都是片段式的奇观。而近年来,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即使是门槛较高的出国游,大家的兴趣也已经不是团队游常规路线上的热门景点所能打发,而是要去更冷门、更小众的地带,确保有新鲜的感官体验。比如2016年播出的《花样姐姐》第二季,就将旅游目的地设置为了「神秘」的南美——南极。

《花样姐姐》第二季,图为林志玲在南极。

 

当旅游成为大众化的行为,除了目的地的进一步遥远和陌生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旅游进行反思。打卡尽可能多的国家就意味著收获吗?按照网友的攻略安排几天「自助游」就真的算一场旅行了吗?在每个假期「朋友圈摄影大赛」得到好成绩就是出行的意义吗?照片和点赞背后透出了空虚,所以「向内转」成为了一部分人的选择,他们开始问自己,怎样才是真正的旅行,怎样才能获得自己向往的成长和意义感。旅途中美好以外的其他体验该如何安置。

 

理想中的旅行和透彻的自我表达也许太难,但眼界可以比双腿走得更远。带著新鲜感的《奇遇人生》,就正可以承载这种期待与共鸣。明星们旅程中那些无奈无聊的细节在节目中呈现出来,就已经让人踏实——原来不止是我,在旅行中经常不能保持兴奋感。疲惫,颓,想回家,和旅伴兴趣不一,有多少人是一边在朋友圈晒著美照,一边把这些负面体验默默咽下?

 

节目中的「金句」与安抚就更让人享受。春夏追风回来之后所做的补采说,「我们真的太著急了,我们真的想要一个结果,但是我们追求的目的根本就不纯粹,我们根本没有享受这件事情」。窦骁安抚因为被天气阻隔而开始焦虑的阿雅,说「你的预期永远不要说让它变成一个限定,框住你的一个东西,你是自由的」。——适时而来的新感悟,尽管来自旅行中「不成功」的部分,却仿佛才给包含未知的旅途实现了真正的升华,也让观众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与慰藉:啊,我们的人生不也是如此吗?

 

第三集截图

 

在新浪娱乐的报道《无高片酬却充满未知 〈奇遇人生〉如何赢了口碑》中,阿雅表示:「我一直觉得做节目应该要有超前性,但也不能太远,要让观众踮著脚能够得到。」

可以说,他们把握得刚刚好。如果是早些年制作出来,也许它会悄无声息;但现在,刚好有不多不少的一部分人,想要从节目中获得这样的感受和触动。

 

关掉视频,不要忘了自己的生活

 

对于这样一档精心制作,充满原创性和独特风格的节目,我也愿意为它多点一个赞。但在节目本身之外,却又忍不住多想,觉得我们从节目而来的感悟和体会,有某种悖论式的存在。

 

我们从节目中看到了平淡和真实的意义,但几期节目设定的旅程,除了第四期毛不易的台湾音乐疗愈之旅,都是非常「高端」的定制游。为什么即便是平淡,也要置于远方的背景中才闪烁出光泽?而且,非洲、美国和印尼再远,也比不上屏幕这一端作为观看者的我们,与屏幕那一端的整个拍摄制作过程的距离和阻隔。须知一期1小时的节目,全都来自一个星期左右的拍摄素材,我们看到的朴素与安静,也无不是精心剪辑和反复结构后的成果。

歌手毛不易在《奇遇人生》

 

导演的拍摄理念和技术水准当然值得称道,但我们呢?是否只有在凝萃过的精简版生活中,我们才能适时地有感动,有所悟,有足够的满足感?在充满著更多未经剪辑的意外、无奈与沉闷的真实生活中,我们是否还有同样敏锐的感受力和掌控力?

 

「生活在别处」,这大概是人类多少年来都解决不了的困境。尤其是在易产生焦虑感的当代都市生活中,人们总是以向往的心态望向过去、未来、乡土、异国、修行……似乎落脚点在哪儿并不重要,只要能逃离当下,就成了「诗和远方」,笼上了理想化的色彩。而无论电影,文章还是综艺,更都是通往「远方」的地下快车,让人甚至能宅在家中,就在那一两个小时里完成了逃离与升华。

 

没错,艺术形式理应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让人有所感、有所思也是它们的应有之义。只是在这个充斥著信息、屏幕与影像的时代,我们总得比从前更清醒地辨识它们对我们体验方式、思维方式的影响,得知道被「奇迹」承托的平淡不是真正的平淡,节目中的探寻也不是我们自己的探寻。当视频结束,退出app之后,面前才是真正考验我们感受力、忍耐力和超越能力的生活本身。

演员春夏在《奇遇人生》。

 

《奇遇人生》的一个意外收效,其实是让更多的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并愿意去了解,纪录片的关注角度和呈现方式,与通常的综艺节目的根本不同。这几天,随著节目的走红,在报道中开始可以读到总导演赵琦细致地讲解自己的执导理念与具体操作,这些内容从前很少有机会见到。他讲机位与被拍摄者的安全区,讲纪录电影何以成为纪录电影,讲高潮与意外的关系……虽然《奇遇人生》毕竟是综艺属性,但却因此成为更好的媒介,实现了对纪录片拍摄的「科普」。

 

所以,一个真诚的观后感是,希望我们能像导演这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收集和表现生活中的繁杂素材,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做其他人生活的观众。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林栗;编辑:走走

未经新京报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我们为什么难以接受自己的平庸?

想记的记不住,想忘的忘不掉,记忆就是这样掌控著我们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杠精的诞生

 | 猫奴的诞生 | 晓书馆 | 4·23书系 | 好书致敬礼|2017十大好书|聚会方式

|第一批90后|陈小武性骚扰事件|黄仁宇|

社会我

XX

 

孩子们的诗

 | 

2017

年度好书

 

call

 | 

至爱梵高

 | 

南京大屠杀

 | 

隐私

 | 

余光中

 | 

屠岸

 | 

《芳华》

 | 

西南联大

  | 

性社会学

 | 

11

 | 

秋季书单

 | 

江歌案

 | 

鱼山

 | 

龙榆生

 | 

阅读评审团

 | 

霉土豆

 | 

我和你

 | 

儿童性侵

 | 

广播体操

 | 

嘉年华

 |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

《二十二》

人性恶

 

低欲望社会

.

或者点击「

阅读原文

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