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成立图)

莫道昆明池水浅——民进党的草创年代

民国七十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党外中央选举后援会」在台北市圆山大饭店二楼召开年底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及立法委员选举的党外候选人后援会,朱高正提案要求党外势力立即组党:「我坚决反对,民主运动发展到这个阶段,大家还坐在那儿讨论『组党筹备委员会』。当年雷震还在筹组政党阶段,就已经『鸡仔鸟仔抓到没剩半只』。组党靠决心与勇气,我正式建议:今天,现在就宣布组党!」此话一出,立即获得在场党外人士的热烈响应,全场强烈要求「立即组党」,民主进步党正式成立。

        一九二七年台湾民主运动先驱蒋渭水先生等人,领导台湾人民冲破日本帝国主义的禁令,勇敢地组成了「台湾民众党」,为台湾岛内人民组织政党之滥觞。不料,由于内部斗争、组织分裂,加上日帝统治者从中破坏,乃告夭折。蒋渭水先生说:「台湾民众党虽死,台湾人依然存在…」五十九年之后,在一九八六年的九月二十八日,在执政者国民党不断警告「此时此地不宜组织新党」的威吓下,一百三十五位党外菁英,在圆山大饭店举行的选举后援会结束后,匆匆宣布「民主进步党」成立,并决议将以政党形态与一党专制的国民党在一九八六年的增额民代选举中进行对决!现在,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层作为执政党的民进党,在他们草创初期的情形。

  民国三十八年政府转进台湾,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在政治上实行「戡乱体制」,实施党禁、报禁,全面掌控了社会意识和媒体舆论。然而就在这种高压体制下,有一股党外势力开始茁壮成长,和日后的民主进步党不无渊源。民国四十九年国民党政府关闭了《自由中国》杂志,逮捕了主办人雷震,然而党外势力重新集结开办《文星》、《大学》杂志,积极表达其政治思想。

  七十年代是党外势力茁壮发展的时期,反对派人士开始有组织的参加选举,康宁祥、黄信介分别当选台北市议员。立法委员,被国民党开除的许信良当选桃园县长,党外人士陆续攻下台中、台南、高雄,一时党外运动风起云涌。民国68年《美丽岛》杂志创刊主张以激进的群众路线来反对执政党,严重冲击国民党的统治。随后同年1210日爆发了震惊岛内外的「美丽岛事件」,该杂志的编辑施明德、黄信介、林义雄、姚嘉文、陈菊等人全数逮捕入狱,接受军法大审,使党外势力一顿陷入低谷

进入了八十年代党外势力开始再度复兴,因为当时禁止组党,党外势力只好透过组成学术研讨会之形式,成立「党外公职人员公共政策研究会」(简称公政会)作为党外势力集会场合,代表人物有康宁祥、江鹏坚、费希平、尤清、谢长廷等;「党外编辑作家联谊会」代表人物有林正杰、林浊水、邱义仁、洪其昌、吴乃仁等。虽然美丽岛事件主要人物全部都在监狱中,但是他们的亲属如许荣淑(张俊宏之妻)、黄天福(黄信介胞弟)以及辩护律师陈水扁、苏贞昌等仍能使美丽岛成为党外反对势力的一个重要派别

  民国七十三年六月吴乃仁、林浊水、邱义仁、洪其昌创办《新潮流》。形成日后民进党的主要派系——新潮流系,这四个人成为后来新潮流系四大佬,林正杰则创立《前进周刊》脱离新潮流系,成立前进系。

  民国七十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党外势力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会议,正式宣布组党,由于当时对于筹组新党开始讨论。最后采用由谢长廷及尤清主张的「民主进步党」作为党名,正式宣布组建民主进步党。由于当时组织政党是国民党政权所不允许的,国内外的焦点纷纷集中在当时的总统蒋经国身上,民进党的人士也做好了入狱的准备(其实已经是美化他们了,可以参照我前文),但是后来蒋经国以「时代在变,潮流在变,环境也在变」而听从余纪忠的建议,默许民进党的成立。在解严之前,国民党当局仍不愿承认民进党;而当时大部份受国民党控制的媒体,在新闻报导时都以「民X党」、「X进党」带过。当年十月七日,行政院长俞国华面对费希平、江鹏坚、张俊雄等人的质询时,表示「权衡当前政治情势,即使不另组新党,亦无损于宪政光环」,并未对如何处置表达出明确的立场,但他强调「多党林立可能造成政局不安,不利政局稳定,甚至给予敌人可乘之机。因此,在非常时期,政府得依法限制组党结社;如果国家生存都有危险,还谈甚么民主」。当时内政部长吴伯雄也表示,民进党之成立在于修法开放组党之前,自属不法行为,不仅不能为政府所承认,且为社会所不能接纳。虽然政府自始至终不承认进党的地位和合法性,但对于其认定的不法行为,却未见任何取缔纠正不法的措施。

而民进党创党后十人小组又增加八人,扩大成为「十八人建党工作小组」,同年十一月,民进党召开第一次全代会,在会中由曾担任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的江鹏坚以一票之差击败党外大老费希平,当选首任党主席。选举产生了31名中执委,11名中常委,形成新潮流系和康宁祥的康系互相对抗的局面,美丽岛系和前进系则是小派系。

4970_110601110441_1

 

(党代表大会中,苏贞昌发言)

(当时集会情景,党依在,但已物是人非)

  随后在同年的增额立法委员选举中,刚成立七十天的民进党,赢得十二席立法委员、十一席国大代表。初试啼声的民主进步党创下了两成余得票率,许多候选人在选区更是拿下该区最高票,如第一选区的尤清、第二选区的许国泰、第三选区的许荣淑、第四选区的朱高正及高雄市选区的王义雄等,这个结果震撼了台湾政坛,也触动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蒋经国,促使了蒋经国不得不加快民主改革路线改革。

而民国七十六年的立法院第七十六会期,则是民意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分水岭。该会期议事过程格外受到海内外重视的原因,可归纳为一连串的制度争议、言词冲突、动作拉扯所引发的。具有双重国籍者,能否担任中央民意代表?行政院长的任期到底是如何决定,我国制度常常因人而异,如何解决?政党政治雏形如何建立?问政情形越趋激烈化,朱高正与周书府在开会地一天就扭打互摔,开立院冲突问政之先河,民进党立委不断以刺耳、尖锐、严苛口吻抨击行政官员与资深代表,不时以猛力搥桌、摔椅、跳上主席台、骂脏话等手段扰乱议程,为难得一见之「盛况」(当然在民主巩固之后也不少见就是了)。也因为朱高正率先使用「母语」质询,引起诸位委员之争议,一时之间各省分的代表纷纷使用「妈妈的话」,南腔北调充满国会殿堂,成为今日不可见之荣景。

同年也是个街头运动狂飙的年代,为抗议长期戒严与国安法的制定,民进党决议推动「四一九行动」到总统府前抗议。然在活动前四十八小时「五一九绿色行动本部」临时召开记者会表示活动延期紧急声明,声称「国民党不惜利用特种部队、秘密结社成员及各种情治单位,企图制造不幸事件。同时民进党内部成员对四一九仍然意见分歧,在此情况下,如按期举行将造成我们不忍见到的分裂局面。因此为了全体民众的利益和民主力量的整合,我们决定争取更大回旋空间将四一九活动延期」。此相声明发出后,瞬间瓦解当时升高的对立气氛,本欲组成爱国三千铁卫对抗游行的「反共爱国阵线」也决定停止反制。但在五一九当天,为避免双方冲突,市警局将国父纪念馆周围一公里内巷道完全封锁(民进党还在国父纪念馆升党旗就是了),禁止人车通行,造成台北市严重交通瘫痪,对峙局面从中午十二点持续到午夜,还好除偶发性纠纷外,并无重大冲突事件。但讽刺的是,当时决定延期的声明发表后,政治漫画曾开玩笑说「各位同志,这游行再延期下去,费老都快一百岁啦…」

--

今天先写到这边,不然会收不住....

下次就又要回到国民党的二月政争了,这边要借书来看当时个人物的回忆录,现在根本有人把网路当作文创产业与涂脂抹粉的工具,一堆不可信与造谣的东西都出现了,这么片面的资料根本是误人子弟与贻害子孙,做这些事的人难道就不怕下地狱吗?搞到我要写这些文章,不去图书馆翻书都写不出来了,只能说网路害人不浅啊!最后补个网站给大家当笑料,http://tw01.org/profiles/blogs/1970702

 

(为了民主自由,毅然决然退出国民党,成为党外的资深民代,费老。不知他离开国民党跟离开民进党的心情是如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