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91_10151355875539940_1310357834_n    

     借力使力利用学运渡过了二月政争的惊涛骇浪后,在国民党这列宁式政党身兼总统与党主席的李登辉总算是将位置坐稳了。但他面对开放探亲后日渐热络的两岸往来,与改革开放后的大陆,经济实力迅速崛起,廉价的劳动力和广大市场使众多台商纷纷前往大陆投资办厂,加上民进党在路线肃清统一后的台独声浪不得不对两岸关系作出表态。李登辉在省议会时曾数次说过台独是死路一条,也曾表态过「我不是统派,也不是独派,我走的是正派」,便开始尝试一改蒋经国名面上的「三不政策」,与北京当局来官方的正式接触(两蒋时期的两岸密使不算的话)

 

  民国76年,行政院长俞国华面对立法委员质询「我们现在的两岸政策在哪里」时,曾说「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就是我们现在的两岸政策」。但我认为这是一个笼统与空泛的推拖之词,当时双方领导虽有同窗关系,也都有著「你拼你的经济,我搞我的发展」这种默契,但两岸关系除了开放探亲打破近四十年的隔阂外,无太多进展。面对终止动员戡乱的呼声与趋势,李登辉于民国79107日宣布国家统一委员会成立,并于民国80223日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国家统一纲领。

 

国统会跟国统纲领设立之目的是为了因应两岸统一,并成为中华民国两岸事务最上层的机关,其基本架构是国统会>陆委会>海基会。国统会负责原则性的东西,所以有国统纲领、陆委会负责实务性的东西、海基会负责半官方性的东西。海基会是半官方组织,主要是以民间社会团体身份去推动进行一些交流;碍于两岸认同问题,国统会跟陆委会跟大陆方面直接交流的可能性有限,所以才会设立海基会充当政府白手套。

 

国统纲领订出两岸关系的近、中、远程三阶段。近程为交流互惠阶段,在交流中不危及对方安全安定,在互惠中不否定对方为政治实体(终止动员戡乱即改变以往称对岸为伪匪政权,而认系一政治实体),大陆应推动经济改革(邓小平执政时期即开始一连串的经济改革开放)、台湾应加强宪政改革(历任摩西与约书亚的宪改工程)。中程为互信合作阶段,两岸应建立对等官方沟通管道(陆委会主委访陆)、开放三通、推动两岸高层人士互访(海基、海协互访)。远程为协商统一阶段,成立两岸统一协商机构,依据两岸人民意愿,以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社会公平、军队国家化原则,共商统一大业,研订宪政体制,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国。远程则达到国家完全统一。就国统纲领与他本人共产党出身、自称很了解中国大陆并有不少朋友的背景来看,我个人是不太认为这家伙是真心挺台独的,可能是跟外省人关系不愉快、国民党路线分歧与权力斗争,才转向反对以往自己的执政主张。

 

  不久李登辉开始寻求和大陆高层直接对话的直接途径,民国8110月,我国的非官方组织海峡交流基金会(受托行使公权力)代表陆委会,中国大陆方面的非官方组织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代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在香港举行会谈。会谈中,双方就「一个中国」的论题分别提出了多项表述方案,但均不为对方所接受。会谈结束后,双方以电话与书信方式,继续就「一个中国」的论题交换意见。大陆方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而我国认为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从这次会谈的结果上来看,大陆的强硬态度和台湾方面的模糊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双方不欢而散。双方的主要矛盾是在于对一个中国的认知上,到底谁才是代表中国这一方面存有歧见;但是同时双方都对双方(不论是台湾或是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认知上取得了共识,这也成了后来双方在两岸事务问题的最大公约数,相较于以前的相互敌对、封闭的情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这共识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九二共识,时至今日仍是两岸谈判的前提与最大公约数,基本上只要你不承认他的存在,那很多东西我想连谈都不用谈了所以当去年马总统国庆谈话说「两岸并非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很多人崩溃,我想这是对宪法解读与国家认同上面出了问题。两岸若是国与国关系,那负责两岸事务的机关叫外交部,怎会是陆委会跟白手套海基会;若你们要坚持是国际关系,那请容许我先膜拜一下师枢安,过了近六十年还有人不会进化的,请在容许我说一下统神名言,真是太神啦!

 

  随著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两岸之间民间事物的问题越来越多,双方不得不再次会谈以达成解决协定。民国81年,当时的海协会致函邀请辜振甫访问中共,海基会回复表示有意愿。双方在经过多次预备性磋商后,将会谈定位为民间性、事务性、经济性与功能性。后在一向关心两岸问题时任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来台访问可以直接和小贩用闽南语沟通,让住在台湾近四十年对闽南语还是很陌生的蒋经国感到十分震惊的那位)的斡旋和穿针引线下,定于新加坡举行。民国82427日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与海协会长汪道涵于新加坡举行会谈。辜汪会谈也是海峡两岸自民国38年民国政府转进台湾以来,首度进行的正式官方级会晤。尔后双方签署两岸公证书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以及辜汪会谈共同协议等四项事务性协议,而两岸由当局授权的谈判机制,象征两岸关系的解冻和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瞩目、华人世界欢迎。有趣的是时任立法委员的施明德带领十多名民进党公职人员抗议,认为这是国共分赃,表达反对国共片面和谈的立场;但这位老兄后来的主张却似乎和以往主张不同就是了。

 

  辜汪会谈代表两岸政治经济会谈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也显示出官方正视对岸政权并思考两岸未来走向,两岸关系由原来的冰封和敌对,开始逐步接触与交流。但是后来李登辉的种种作为却是让两岸关系逐渐走向低谷,统独争议也日渐增温,国家认同也开始困扰著新生代,直到两岸关系回暖的今日,仍方兴未艾。

138202948133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