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我意识?

来自专栏认知的维度6 人赞了文章

意识是一个抽象的集合,是一个虚无的世界,当没有刺激信号时,这个世界归于沉寂,当刺激信号发生时,意识展现出了一种存在性,这个存在性因为有了具体的肢体或部位关联而变得形象起来。当脚趾瘙痒时,意识关联到脚趾(实质是脚趾的信号投射到皮层),当手指刺痛时,意识关联到手指,当饥肠辘辘时,意识关联到肠胃,当寒冷交替时,意识关联到皮肤,当荷尔蒙迸发时,意识关联到生殖器官……

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会与环境中的各种事物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并触发意识对身体各部位的感知,环境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相对于环境事物的不确定性来说,身体各部位的联结则是一个更加确定性的存在,并且这种确定性会随著行为实践而带来的千变万化的感觉信号和感知信号的同步叠加反馈,而变得愈加完整、愈加充实,以至于逐渐积累沉淀为一个与外界互动时的共同基准,这里称这个基准为本体

本体是一个融合的关系认知概念,它与机体概念有所不同,机体是个人对自身或他人身体的一种物质性认知,而本体是一个基于机体局部或全局组织状态异动时形成的意识对组织感知的综合认知,简单来说,机体是一个物质概念,本体是一个关系概念

刺激信号引发意识的关联反应可以很微弱,也可以很强烈,可以很单一,也可以很复杂,这些都跟主体在与环境进行交互时所激活过的感应链路密切相关。而有一样意识,它有时候表现得很简单,有时候又复杂到很难讲清楚它的归属,有时候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而更多时候又常常受它所牵制,这个飘忽不定的存在,就是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其外在表现极其宽泛,以至于从中难以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而自我意识作为一个基本认知,并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说明它不是一个完全发散的要素关系,而是有一些内在的特性存在,否则它不会成为每个人都能心领神会的基本认知。由此,要认清自我意识,可以通过跳出意识本身,来看看所有触发自我意识的作用场景是否有共同的关联因子,然后分析这种共性因子能否作为自我意识的代表。

本体是一个与自我意识高度相关的基本因子,触发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常常会激发对本体的认知,因为生成意识的两个信息输入介面——感觉和感知系统都与本体相关。本体是构成个人主体性的一个基本关系因子,但是并不能代表自我意识,伴随自我意识的,还有另外一个高度相关的因子,那就是价值。价值也是一个可意会但难以言明的认知概念,为了说明其特性,需要从价值分化机制说起。

校验分化机制分拣了主体对作用关系的趋性认知,从人工智慧的角度来理解,价值分化机制就是关于作用关系认知的奖励函数。AlphaGo围棋程序中有一套系统性的奖励机制,奖励函数本身并不能判定每一步棋是对是错,它只是对程序的每一步随机的落子进行计算,预估它的盘面胜算有多大,基于结果表现而反向分化出那些胜算率不高的落子,在下次迭代中规避该落子的概率更高,如此反复的进行迭代优化,最终得出一个战无不胜的智慧下法。个体对于各种作用关系的趋性认知的建立过程与此类似,在大量生活实践经历所积累的关系数据输入下,经过奖励函数的调校,主体开始有了越来越明确的价值趋性认知,它体现在作用关系的三个方面:感觉更舒服更适宜(作用体验)、感知更新奇更美丽(作用目标)、节奏更同步更高效(作用方式)。

效用分化机制的存在,使得认知系统与行为趋向都有了一个对比参照的价值基点,而基于情绪的反馈作用,主体的行为趋向能够与价值认知相纠缠、相拮抗,从而将这种趋性沉淀在循环拮抗回路当中,形成一个不完全受制于环境信息所限制的自反馈自适应系统。当环境气温寒冷时,主体会趋向于更温暖的地方,或是通过一些方式方法让自己身体更暖和一些;当身体饥饿难耐时,主体会四处觅食,来消除身体的饥饿感。主体的这种表现,其在认知上体现为主体的一种主观性,其在行为上体现为主体的一种自主性,这种主观性和主动性是区别于履觉那种依附于环境的随波逐流的被动表现。

本觉是个体进行环境适应性的对内介面,基于分布在机体各处的感受器来监控机体的内环境平衡情况,丛觉是个体进行环境适应性的对外介面,而履觉、弭觉则是在这两个介面基础之上的进一步综合加工处理,以实现更复杂的环境适应性。无论其处理机制多么复杂,它们都脱离不开一个底层核心,那就是本觉所对应的内环境平衡。内环境所依托的载体就是个人的机体,它在认知中的反映即是本体。弭觉的行为认知取向以当前本体状态为基点、为出发点,并指向那个更舒服、更新奇、更惬意的状态。当所有的价值关系指向都有一个共同的关联基点时,就慢慢积累形成了一种既表现出一体性又表现出多样性的主体性认知,这就是自我意识的体现(下图)。自我意识就是认知系统对本体这个对象的趋性融合认知,本体体现出一体性,趋性体现出多样性。

自我意识代表著一种价值回归,它在多个方面保持著一体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丘脑对输入信息的统一调控,使得主体总是聚焦于当前特定的事物当中,使得只有该事物的趋性才能凸显,而其它的非焦点感知对象只是作为场景中一闪而过的相关要素,即使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个鼻孔,其对事物的认知往往也是统一的;

二是与输入信息同步触发的行为调节程序的明确性,这种确定性源于机体的唯一性,机体不可能分裂而导致当前主体同时在两个空间进行两个不同的任务。基于这种确定性来逆向回溯,从机体的唯一性,到行为关节组合状态的多样性,到关系认知的关联性和发散性,有一根汇流排在串联著意识认知的各种表现,这根汇流排与行为调节系统对行为的总体实时平衡收敛有关,因为这种总体调节可以串联起当前场景下的所有即时关系认知,因此,意识的发散性和复杂性的背后,实际上隐藏著一套固定的运行逻辑(第11章);

三是价值反馈机制的前向包容性,丛觉的价值分化机制包容本觉的价值分化机制,履觉的价值分化机制又包容前两者,而弭觉的价值分化机制又包容前三者,这使得不同的意识层次的价值机制在发挥作用的时候,都是对行为调节系统的分拣优化(第9章),这种多层次调节机制即体现了灵活性,又保障了统一性。场景中的简单关系可以通过低层价值分化机制来快速分化,复杂关系可以通过高层价值分化机制在一段时期内逐渐分化,所有的价值分化机制都建构在内稳态调节机制之上,是这一调节机制在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体现。

关系认知、行为、价值都表现出一种统一性,这是自我意识归一的表现。

当同一时刻的关系趋性不唯一时,行为就失去方向;当同一时刻的行为不唯一时,关系就无从明确。行为表现和价值认知的统一性,是构成意识统一性的基础。

也正是自我意识的形成,生命体开始呈现出一种灵性,一种有别于无机物质、有别于机械系统、有别于简单生命的独特呈现,它是一种存在运算量级跨越的关系作用逻辑,它是在自然的选择机制下所进化出的从作用系统向智慧系统升级演进的典范。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