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概150字,讀完共需3分鐘

  作者張敬偉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本文刊於3月28日《青年參考》,原標題是《貨幣寬鬆會再次成爲全球共識嗎》。

  美聯儲3月不加息的消息一出,有關各主要經濟體是否重返貨幣寬鬆的討論浮出水面。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鷹變鴿”已經不是新聞了。一方面,這是因爲特朗普對美聯儲加息導致美股疲軟大肆撻伐,甚至要砸了鮑威爾的“飯碗”;另一方面,這是市場基本面的倒逼。1月的議息會議上,放緩加息成爲美聯儲釋放的信號。3月中,美國勞工部發布的數據依然不樂觀,顯示新增非農業就業人數創17個月來新低,私營部門新增就業者2.5萬人,大幅低於預期。在此情勢下,美聯儲不得不改變既定加息節奏,展現出更多穩健和耐心。

  比就業數據更值得注意的是,3月8日,近期遠期利差跌入負值。就慣例而言,負利差往往意味着市場預期美聯儲將在未來12至18個月內放鬆貨幣政策。雖然這一指標是動態變化的,但和美聯儲年內耐心加息甚至暫緩加息縮表的外部預測基本相符。

  在美國和全球經濟下行的壓力下,美聯儲放緩乃至暫停加息縮表,甚至重拾貨幣寬鬆政策都有可能。而將重點轉向競選連任的特朗普看重三方面政績:一是達成貿易協議;二是維持牛市行情;三是朝鮮無核化。現在,第二次“特金會”無果而終,三重積極預期已去其一,不排除美聯儲希望多給市場一些信心。

  2015年12月開啓加息通道以來到去年年底,美聯儲3年共加息9次,聯邦基準利率區間升至2.25%到2.5%,此間不斷引發新興市場股債市動盪,一度拖累美國股市。由此看來,美聯儲習慣性加息縮表的確存在問題。從大的全球經濟週期看,如果說華爾街引發了10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機,那麼特朗普政府當下的“美國優先”,則在全球經濟沒有完全復甦的情勢下,讓市場參與者繼續心懷不安。在此背景下,美聯儲若繼續堅持加息縮表,就會和市場基本面背道而馳,最後很可能引發美國、新興市場和全球市場的負反饋。

  總的看來,全球市場依然處於“敏感而平庸”的後危機時代,作爲最有影響力的央行,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有理由適度放鬆。這和特朗普的政治訴求不謀而合。美聯儲的專業性和獨立性,在白宮和全球市場的雙重壓迫下,反而顯得不合時宜、任性武斷了。

  看到美聯儲率先行動,歐洲和日本央行也開始考慮調整貨幣政策。

  3月7日,歐洲央行決定重啓新一輪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將下次加息延期至最早2020年,同時下調歐元區今年GDP增長預期值至1.1%,較3個月前降低了0.6個百分點。歐洲央行有此“自知之明”源於“灰犀牛”亂竄:英國脫歐陷入僵局,無協議脫歐的概率越來越大,自然會拖累歐盟。這場風波持續越久,對英國、歐盟的負面影響越大,有機構預測英國經濟15年內或萎縮9%,布魯塞爾也不得不將英國脫歐期限後延3個月。

  此外,政局也是影響歐盟經濟的不確定因素。更糟的是,歐盟經濟火車頭德國同樣面臨經濟下行壓力。數據顯示,德國2月製造業PMI指數創過去74個月以來的新低,危機時代支撐德國經濟增長和歐盟(歐元區)團結的默克爾,去年就已因爲備受爭議的難民政策而放棄連任。“後默克爾時代”越來越近,德國經濟面臨新的挑戰,也對歐盟經濟造成了影響。

  因此,歐洲銀行實施寬鬆政策,實爲不得已之下開出的刺激藥方。

  在日本,安倍首相繼續穩坐大位。“安倍經濟學”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日本經濟屬於出口導向型,受“失落20年”的影響,加之製造業醜聞頻出,日本在信息技術方面失去先發優勢。因此,安倍在過去的任期裏,一直通過寬鬆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3月7日,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指出,有必要通過定量、定性及利率政策加大貨幣寬鬆。他強調,當前的貨幣政策並未使金融機構受益。

  一言以蔽之,既然美歐貨幣政策轉向或維持寬鬆,那麼日本的選擇只能是更寬鬆。

  2019年,中國依然是全球主要的增長引擎,對全球經濟貢獻維持在30%左右。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GDP增長預期維持在6%至6.5%的區間,對貨幣政策取向的表述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

  2019年剩下的時間裏,如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趨向寬鬆,其他經濟體應該也會跟進。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爲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3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