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會一直超發嗎?央行會一直放水嗎?一有危機就是放水,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以政府信用為擔保的紙幣大部分會一直超發。

但是速度不同,最差的如大汗和皇帝,委內瑞拉和辛巴威,幾年、十幾年就發得老百姓都知道紙幣不能要。

次差的路阿根廷、巴西,幾十年發得老百姓都知道本幣不能要。

略差的如美聯儲,幾十年發下來,老百姓都覺得不要錢為好。

比較好的如瑞士,幾百年發下來,大家覺得和黃金差不多。

更好貨幣的不是紙幣,

黃金一年只能多挖百分之幾。

還有控制總量,數學控制上限的貨幣。

但是更好的貨幣未必有利於社會,因為財主把金銀銅埋在土裡,實際上是把財富從社會帶走,幾乎等於是消滅了。

現在財主把錢存在銀行,政府可以貨幣超發,把財富拿出來用,給社會注入了財富和就業,延長了治亂循環中「治」的時間長度。

當然「亂」也是不可避免的,等到老百姓都知道紙幣不是財富,那政府就難以調動存量財富,應對危機的能力也就減弱了。

生老病死,如此而已。


作為經濟學小白的時候,我也不太理解,經過系統得學習,現在知道為啥了。

這個問題可以細分為三個:

  1. 什麼是貨幣?
  2. 貨幣怎麼產生的?
  3. 為啥要增發貨幣?
  4. 會一直超發貨幣嗎?

1、什麼是貨幣?

貨幣其實是央行發行的憑證,它代表紙麵價值

2、貨幣是怎麼產生的?

貨幣的產生是由央行、銀行和儲戶三者共同決定

這裡要穿插一個概念:資產負債表。你可以看作是「收支賬單」。央行、銀行和儲戶都有自己的賬單。

先介紹央行的賬單:

這是我自己畫的一張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其中資產一欄主要有三類1、證券。主要是央行買的國債,國債是財政部發的。2、向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主要是借給銀行的錢。3、外匯。就是向銀行買的外幣,用人民幣買。

另外,資產=負債。央行有多少資產,就有多少負債。

你看,經過上面三個步驟,政府、銀行就有錢了,政府僱傭企業幹活,銀行又借錢給企業,然後企業僱傭個人,這個錢就這麼傳導下去

貨幣就這麼產生了!

在這個過程中,央行是源頭、是房東,銀行就是二房東,個人就是租戶,大家都有自己的賬單,只有賬單收支平衡,整個經濟才會可持續發展。

3、為啥要增發貨幣?

理解了上面的內容,我就可以直接說出答案:貨幣增發就是央行的負債大大增加。由於對於央行來說,資產=負債,所以資產也大大增加。這就是所謂的央行資產負債表擴表。

央行是有收入的,它的收入來源於證券的利息、貸款的利息還有外匯收益。也就是鑄幣稅

如果貨幣增發,也就是央行資產負債表擴表,央行的收益也會增加。同時市場上的錢多了,會促進經濟的發展,也會帶動物價水平上漲,也就是通貨膨脹。

4、會一直超發貨幣嗎?

放眼世界,眾觀歷史,多少政府通過濫用這種方式(曾經的德國、委內瑞拉、辛巴威、包括老蔣),通過巨量印鈔造成巨大的通貨膨脹,從而收割老百姓財富,引起社會劇烈動蕩!

所以現如今的有信用的政府一般會比較克制。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央行都會選擇溫和的通貨膨脹目標值。優點:約束政府行為,提高政府責信度、透明度。因此,一般來說,貨幣增加會比較穩定。

但是不排除,08年金融危機、20年的新冠疫情,這樣的突發事件,打亂了經濟周期,為了儘快恢復經濟的正常秩序,作為大哥的老美通過資產負債表擴表穩定經濟,其他經濟體主動或被動選擇了跟隨央行資產負債表擴表。

另一種是叫政治經濟周期,老美總統在一段任期結束前,為了選票,選擇放水推高經濟量,其他經濟體主動被動選擇了跟隨央行資產負債表擴表。只是大家的抗壓程度不同,放水強度不同。另外,放水是為了增加市場上的流動性,讓大家度過困難時期,但是放水容易,收水就難呀,放水多了還會造成通貨膨脹加劇。

所以,貨幣是不會一直超發的,如果有大國承受不了,那就不只是經濟問題了,甚至會造成強烈的對抗,萬一擦槍走火……歷史上的一、二戰經濟因素影響非常大,任何一個正常人肯定不希望這種事情再次上演。


首先,我們先定義一下「超發」這個概念,我想題主可能指的是會造成通貨膨脹,物價上升的貨幣發行量叫超發。我們普遍用CPI,PPI或者GDP平減指數來測量通貨膨脹率,而非我們身邊單個物品的價格變動,因為這些物品的價格變動可能只是由於特定市場的供需差異。

話歸原題,貨幣超發現象普遍發生在實行法定貨幣之後。像之前古代所常見的金本位,銀本位和金銀複本位制貨幣超發現象非常少見,一是因為當時沒有經濟學這個概念,二是因為政府可操作範圍小,畢竟金礦銀礦不是想挖就能挖的到的。之前也有像墨西哥發現大量金礦,導致當時的大英帝國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發生在全社會的通貨膨脹。同時,即使在實行法定貨幣初期,政府並不會特意去干預經濟,如控制貨幣供給。直到凱恩斯主義提出和中央銀行建立起來後,政府才學會如何通過一系列諸如公開市場操作,控制貼現率,準備金率的方法來宏觀調控國家經濟。

那麼什麼時候國家會增加貨幣供給呢?凱恩斯的流動性陷阱指出,在一定時間過後,在經濟中流通的貨幣總量會減少,因為人們並不總是把自己的收入全部花出去,總會留出一部分錢以備不時之需。為了使經濟正常運行並且穩步增長,中央銀行會調整利率或者採用增加供給的方式。除此之外,政府有時還會通過增加政府開支,降低稅率,或直接印錢等一系列財政政策來應對特殊情況,如此次疫情或者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政府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刺激消費,帶動經濟總需求增長,減緩經濟衰退蕭條現象。在大多數情況中,政府並不能掌握到所有的有效信息,因此貨幣會或多或少的超發或是少發。固然通貨膨脹率有很多缺點(可以在我之前的回答中看,有詳細介紹)但我們普遍認為溫和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在1%—2%之間)對經濟是有好處的,也是大多數國家的理想通貨膨脹標準。

綜上,貨幣並不總是超發,有的時候甚至還會發的不夠量,例如有些經濟學家認為奧巴馬為了解決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應該聽從民主黨簽署一份涉及三分之一總GDP的刺激法案。但不管是出於流動性陷阱或是為了刺激經濟,貨幣在適當範圍內超發是合情合理的。


不必然。但是,無錨法幣不可避免會一直超發。

現行法幣系統只是人類貨幣史的一瞬,現行法幣系統的腐敗和對普通民眾的壓榨已嚴重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人類文明必然會尋求更佳的貨幣。數字貨幣以其技術上的優越性,有機會成為取代現行法幣系統的可選替代品。

數字貨幣的優勢是交易費用低廉、所有交易公開可追溯(比特幣類代名制對公眾隱私,對監管機構公開,央行數字貨幣僅對監管機構公開),發行成本比紙幣低,天然防偽等。

紙質/塑料等實體法幣的下一階段一定是數字法幣。開始階段一定也會採用現行邏輯管理法幣。

由於數字貨幣的特性,天然防偽及足額,讓「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不再發生。由於中本聰發明的比特幣數字貨幣等存在,超發的數字法幣將被民眾拋棄。政府將被迫節制發行法幣,最終可能放棄鑄幣權,回歸其管理本職,而不對經濟進行胡亂干預。


emmm....我來澄清一個誤會。貨幣是誰發的?政府?其實不是。

政府做的一個事情就是規定了一個計量單位,比如:美元、盧布、人民幣、英鎊......等等這些價值計量單位。

好了,有了這些計量單位,那就可以發欠條了。(補充說明:貨幣的本質就是政府的欠條)

那麼我們就可以說:印鈔就是政府發欠條。

那問題來了?大型金融機構、大型企業或者其他單位或個人發行的債務算不算是貨幣呢?

為什麼我們總是認為政府發行的欠條就是貨幣,而其他單位或個人發行的債務就不能說是貨幣呢?

我們當然不能雙標,應該也把除了政府之外其他單位發行的債務稱為貨幣。

那麼貨幣超發的根源就不能簡單說成是政府所為。

實際上,貨幣量的增加和減少每時每刻都在發生,隨著經濟活動的收縮和擴張,貨幣自然而然也會跟著收縮和擴張。

我們把貨幣進一步理解為:貨幣總量 = 政府債務 + 非政府債務

正常經濟增長的情況下,非政府債務是一直隨之增長的,為什麼沒人出來譴責貨幣總量超發呢?

而經濟蕭條的情況下,雖然政府債務增長,但是非政府債務萎縮導致總的貨幣量還是呈現收縮的情況,怎麼就說成是貨幣超發了呢?

綜上,貨幣量增長隨著經濟增長是個必然事件,而政府的債務在危機時增長那是為了給經濟輸血,緩解經濟活動萎縮。


現在已經是無毛貨幣時代,會一直超發下去。


中國沒有超發。其他國家超發了


面臨重大經濟問題時難免會超發。


貨幣當然要一直超發啊!

國家必須要保證一定程度的通脹,讓錢貶值,這樣人們才願意去消費,經濟才能越來越好,錢也流通起來。

但是如果錢一直升值,試問誰還願意花錢,所有人都會簡單滿足自己簡單的生活需求,把多餘的錢存起來,大家你不花我不花,錢不流通,國家不印,市場沒錢,經濟也好不起來,所以微弱的通脹也是有必要!

危機時候超發是想救經濟,保證人們就業,不至於造成大面積失業,但是最後債務又會進一步放大,為下一次危機埋下伏筆!

可是不救經濟,任由企業破產,大面積失業,對經濟會造成很大的打擊,帶來未來多年的滯漲,結果也不會多好,所以貨幣超發要救的快一點,但是有副作用。

至於到了危機會不會超發貨幣,那就要看有多大決心了,不是你我能管得著的事情!


這是個比較大的話題,貨幣政策是根據國內和國際情況不斷調整的,貨幣政策寬鬆與否(是否放水),可以從一些參數來判斷,比如央行逆回購數據,MLF,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等來綜合判斷。一般放水到經濟好轉,都會逐步收緊,就像美聯儲加息縮表一個道理。各國央行想要的效果都是經濟平穩增長,失業率控制在低水平。凡事沒有絕對,只有趨勢。覺得有用給我點贊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