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红最热的事件,新闻整天轮番轰炸炸不停,炸到观众都已经要麻痺的新闻,我想就是洪仲丘案了,但同时另一个也很当红的政治新闻,引起不少民间团体抗议,产业界不满的事情,就非属刚签署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了。

在之前 先别管服贸热饮了,你吃过奇异果吗? 这篇我有大概提出一些自由贸易的概念,说明与纽西兰签订的协议,开放免关税进口纽西兰农产品,可能造成我国的弱势农业遭受更大的冲击!而农业这块也是每个国家在自由贸易协定时,最为敏感的项目。

但不管是ECFA也好,服务业协议也好,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可以吃吗?只看到台面上两派在争来争去,却不能够说出个所以然让人民理解,然后再决定要支持还是反对,反而使人民更认为政治是复杂且黑暗的,于是不管它继续过自己的日子。

因此,这篇敝人就来卖弄献丑一下,我对于自由贸易的理解与看法。

大家都知道,我国在2002年正式以「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的名称加入WTO,且被归类在已开发国家组。

WTO成员国大致上分为已开发国家组与开发中国家组,但是加入WTO的成员国都必须遵守一套适用全体会员国的标准,称为「复边协定」,而虽然开发中与已开发国家这两组的开放标准有所不同,但因为两组成员国的经济实力不同,对彼此开放的要求标准也存在歧异,像是中国等开发中成员就要求已开发成员国 (尤其是美国与欧盟) 要减少或取消该国对其农业的补贴以及开放更多农产品进入市场,但以美国为首的谈判代表却始终不同意,认为自己已经开放够多,不愿意再继续退守标准,因此杜哈回合谈判就呈现僵局在那,想透过杜哈回合谈判制订出两组成员国都愿意共同遵守的标准可谓难上加难!

在WTO争吵已久,始终没有结论,无法让各成员国坐下来好好谈的杜哈回合谈判,农业开放就是关键争议点之一。

也因此些许国家为了不受到WTO复边协定的僵局制约,宁愿自己几个国家谈好签订协议,后续才衍生出那么多的区域贸易协定 (RTAs) 。像是新闻常提到的东协自由贸易区的RCEP或是以美国主导的TPP、1994年美加墨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NAFTA); 以及国与国之间自行签订的FTA,如才刚生效的美韩自由贸易协定 (KORUS FTA)以及我国与中国签订的ECFA (这边要特别说明,因为政治因素的关系,中国当然不会愿意承认这是国与国之间的FTA贸易协议,原欲比照与香港签订CEPA的模式跟我签订协议,后经过一番折衷,才订定ECFA这名称)

最近吵得很凶的两岸服务贸易协定,就是ECFA的协议内容之一。

 

政府宣传ECFA的广告 (资料来源:Youtube)

贸易行为,并非在现今的社会才发生,自古以来人类自有的交换行为,以物易物就是一种贸易。而贸易行为演变至今,不再是以个人对个人,或是企业对企业,而是变成国家之间,甚至各国联盟之间的贸易行为。因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层级不断提升,也因此最后商业行为必须透过国家出面,与他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而WTO就是将全世界多数国家全纳入,共同遵守一套适用全体会员的贸易标准。

而加入WTO或是自由贸易,目的就是将各国之间贸易障碍降到最低,其中最为人所知的障碍就是关税了。

自由经济学派的人认为,各国之间的贸易行为,其障碍愈低愈好,最好能够打造零关税,零贸易障碍(包括行政程序或法规限制),才能让两国人民都受惠,用更低的成本去帮助更好的产品销售出去。

并且透过比较利益理论,让各国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产业,最后两国人民不但贸易成本降低,所得到的福祉也是最大的!这些都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其代表人物为亚当史密斯与李嘉图。

但是以本国业者的观点来看,开放代表著竞争,取消关税就代表著无法受到保护,而某些竞争力较不如国外的产业可能会因此没落,出现公司倒闭,失业人数增加等负面效应,这也是为何这次两岸服务业协议会造成那么大的反弹与争议了,多位专家或经济学者也因此站出来,批评政府草率行事,不顾人民死活等等...

福懋  

 反服贸协议贴纸XDD (资料来源:反黑箱服贸协议活动页面)

但是这些强力赞同开放的经济学者认为,这些弱势产业都是没有竞争力的产业,让她随之被市场淘汰也好,才能使得产业升级与进步,人民更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商品或服务。而那些失业的人口也应该借此转行,去从事更有竞争力的职业。

但现实是,在各国高度专业分工的情形下,在某一领域待久的员工,要转行其实更是难如登天。隔行如隔山这句话讲得一点都没错(本人深刻体会XD),转行的障碍并不像是自由贸易可以透过谈判解决的!而且也出现国家偏重某产业,就业机会多,薪资水准较高,但其他产业就因此发展受限,产业发展不均衡,从业人员薪资低落。

(就像我国的科技业与传产业一样)

WTO的宗旨虽然是提倡自由化,但也并不代表就撤去所有管制,让各国自由竞争,因为仍旧会出现某些不当的贸易行为。像是一国政府为了扶植某些产业,就有可能会透过补贴等方式将商品倾销他国,或是联合订价垄断,就像美国对农业的大量补贴并且强烈要求他国开放进口(如美牛);像是中国被美国和欧盟控诉对太阳能产业补贴的不公平竞争;我国与韩厂面板业因为联合垄断面板价格,而被美国商务部裁罚巨款,这些都是违反公平贸易的实际案例。

还有总是被拿出来吵的汇率贬值,也是增加竞争力的条件之一,所以也会常看到产业界大老不断向央行argue。

虽然贸易自由化,会出现一些缺失,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能够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何乐而不为?

举个例子,不少年轻人都会透过大陆的淘宝网购买东西,因为很多同样的东西在台湾卖得比较贵!在相同品质下为何要选择比较贵的? 与其如此不如直接从产地大陆购买,省掉中间被厂商赚走的利润。

但虽然淘宝网东西多又齐全,又有第三方支付确保交易安全(支付宝),从中国运送商品过来速度也快 (甚至比网购本地商品还快),因此本地的电子商务B2C等产业的优势马上就被比下去了,于是台湾的网路购物更难赚到自己人的钱了!所以实体通路或是台湾网购店家的营业额便会短少,只能用更低的薪资请人降低成本,经营不善者便倒闭收摊,关门大吉。这就是自由贸易的利与弊。

但熟悉淘宝网的朋友同样会发现,台湾人要购买淘宝网仍旧有不少的困难要克服,其中最大的成本就是付款方式了!因为淘宝网店家只收人民币,而我国金融业高度管制,一般人无法直接从银行将台币换成人民币,然后汇到支付宝帐户,要购买淘宝网的商品,不是请人家代购,就是透过本国信用卡或是特定代付业者,而这些交易方式都需要手续费用,也是一种交易成本。

原本以往还有代付(请别人帮你的交易付款)或是请人家帮你的支付宝充值(简称代充),但是代付(充)的人会自订汇率,比起银行汇率再高一些,从中赚取汇差与服务费用。但是这些行为都不被我国现今法令所允许,银行法规管制甚严且罚款甚重,所以现在严格禁止这样的付款方式。

我国虽然日前已经与中国签订两岸金融清算协议与MOU(合作备忘录),但直到现在"个人"似乎仍旧无法直接在台湾购买人民币汇到对岸户头,金管会与央行仍旧对于两岸金融往来有高度的限制,

综上所述的交易困难,这些都是很明显的贸易障碍,明明消费者知道有更好更便宜的货品来源,却因为国家政策或法律受限的关系而无法顺利交易,因此签定贸易协议,达成贸易自由化的目的就是要排除这些障碍,使得两国之间的人民不管是商品还是服务往来更为便利,减少因为中间手续或规定繁杂,徒增交易成本。

虽然这些法规或政策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但也因此保护了我国进口商或电子商务业者,免于直接受到中国来的竞争,不过却使得消费者的福祉受到伤害,因此开放与否都是两面刃,孰优孰劣,两权相害总要取其轻,这是政府应该要认知且审慎评估的。

  两岸货币清算协议的意义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我国与大陆的特殊政治因素,使得某些往来尤其是金融,管制甚为严格,也造成了地下金融的猖獗以及引发业界的抱怨。而经建会提出的自由经济示范区因为不只对外资,也特别想吸引陆资过来投资,却因为现行法规受到限制,所以管中闵主委才会再三特别要求金融业开放,希望金管会能够放行。

说到这里,不知不觉就拉里拉杂扯了一大堆,关于自由贸易其实还有一大堆可以慢慢说,不过主要的概念大概如上所述,希望敝人的解说与案例引用能够让大家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