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jpg

2006年的科幻电影《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en, 2006),在今日看来不但没有不合时宜,甚至某种程度上更预言了一些事情,电影中的部分未来已然降临,部分未来仍然未来,也让这部电影变得充满省思和批判力道,同时让人期待未来也畏惧未来,电影因而迷人,蔚为经典。导演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在拍完《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的逃犯》(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2004)后,投入这部改编自英国小说家P·D·詹姆士(P.D. James)于1992年所著同名小说的《人类之子》,在台湾虽然没有因为《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的逃犯》的关系让观众更加注意到这位导演的才华(甚至这部片没有正式上映),但是《人类之子》却是你一生中不能没有看过,甚至必须反复观赏的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在不同时间观赏会有不同感触。

 

《人类之子》的故事设定在2027年,人类陷入了灭种危机,已经将近18年没有新生儿诞生于世,在恐慌蔓延的社会氛围中,欧洲人涌入英国迫使英国形成铁腕政治。就在人生毫无希望之时,男主角西欧(克里夫欧文饰演)接收到了讯息要保护一名女子前往『人类专案计划』的保护船,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这名女子怀孕了,而这名婴儿将会是延续人类生命的新希望。

c1.jpg

12年后的今日重新观赏《人类之子》,会发现和现实社会的某些发展类似,类似到让人有些不寒而栗。例如电影中人类已经近18年没有新生儿这件事情,虽然现实中还没有出现这个问题,甚至地球人口过剩仍然还是最主要的议题,但是全球少子化和不孕症的人口比例上升,似乎就是和电影情节雷同的警讯。更有甚者,电影中所描绘的英国类似锁国脱离欧洲的作为以及大批难民涌入的场景,都不难让人联想到英国在2016年发动的脱离欧盟公投以及2010年开始的欧洲难民危机,电影里难民们逃难和遭受到欺压逮捕的画面,和现实的欧洲相去不远。

c2.jpg

而让这部科幻电影那么写实的原因,不只是预言了未来世界的部分样貌,还有这部电影在技术层面的努力。导演艾方索柯朗坚持在实际的伦敦街头拍摄,是这部电影亲近观众的最主要原因,导演所认为的2027年并不是像《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1982)那样,磁浮列车在空中穿梭,霓虹招牌在城市中闪烁,反而在《人类之子》中创造了和现今社会差不多的场景,加上一些特效点缀的近未来产物,例如动态电子看板等,但是你可能也发现了,动态电子看板在2018年的现在已经可以在部分街头发现,因此《人类之子》所创造的未来是观众感受得到的未来,也因为感受得到,剧情所讲的就更为真实。

 

另一方面,已经被赞誉到不行的长镜头应该就不需多言,这些长镜头在电影中发挥的效用,就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将观众吸入到主角发生事件的场域,进而让观众成为电影的一部分,就好比开场那段买咖啡的戏码,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导演和摄影就透过画面把观众的眼睛锁定。而进入到电影里的观众,就会随著主角西欧感受到浓浓的忧郁氛围,觉得世界在一夕之间变得无望。

c3.png

但也不是整部电影看完就会得到忧郁症的程度,《人类之子》最终强调的是『希望』。从西欧的历程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失去任何信仰,面无表情到几乎是已经有点行尸走肉的人物,完全不相信人类还有任何延续生命的机会,到看见了新生儿的诞生,重新感受到了纯真与美好,进而唤醒了西欧已经被埋藏起来的心灵,决心捍卫这种美好,在整部电影几乎没有让观众喘息机会的冒险历程中,带领观众对于未来再生信心。整部电影一气呵成,实为大师手笔。

 

如果你还未曾观赏过《人类之子》,赶紧一探究竟。如果你曾经观赏过《人类之子》,再看一次吧,物换星移,电影也会带给你不同感受。

c4.png

【本文为 传讯时代多媒体 邀稿,文字版权为本人及传讯共同拥有,非经同意不得转载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