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跟我的學生們說:「承認現實並且能夠正確面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開始。」

可惜,這句話並不能獲得所有人的贊同。人們總是有意或者無意的把現實想像成自己心中想要的那個樣子,哪怕有再多的信息源告訴他:你錯了!他還是不願意相信。普通人不願意相信也就罷了,畢竟他們最多隻是自己受害,可是身居高位者一旦閉目塞聽,那麼,危害可就不是一星半點了。

犯這種錯誤的人很多。

當年關東大亂,陳勝吳廣攪動天下,前去查看的使者回來報告,說賊軍勢大,無法剿滅,勸胡亥愛民節用積極想辦法,結果被胡亥一刀咔嚓了事。後來的使者看到前輩這個下場,長了個心眼兒,彙報說不過是小股流民,不成大器,地方上很快就能剿滅了。討得胡亥歡心還落了賞賜。當然,為求活命,最後還是轉身掛冠逃跑躲個清凈了事。

現在,相似的一幕再次發生在了王莽

的身上。

眼看小股的流民匯成大股,烏合之眾變得組織嚴密紀律嚴明,王莽著慌了。他派出使者赦免「盜賊」,期盼著老百姓能夠安心回到家鄉過安生日子。可惜,家鄉的生活哪裡有想像的那麼美好,如果家鄉呆的住,誰願意過這刀尖上舔血的日子呢?所以過不了多久,大家就又都聚到了一起。

這下輪到王莽懵逼了。他們為什麼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造反呢?使者實實在在的回答:「愁法禁苛煩,不得舉手,力作所得,不足以貢稅;閉門自守,又坐鄰伍鑄錢挾銅,奸吏因以愁民。民窮,悉起為盜賊。」這段話中,除了最後一句,前面的都是使者轉述的造反者的話,真實到骨頭裡,可惜,真話歷來不好聽。聽了這一番話後的王莽勃然大怒,他將這位使者免官。而其餘的報告說「民狡黠當誅」或者「時運適然,且滅不久」的使者卻紛紛被陞官。

事情做到這個份上,王莽也就離死不遠了。真話雖然難聽,雖然扎心,但是正確面對是可以解決問題的。但是如果不願意麵對並不那麼美好的現實,現實就只能用呼呼帶風的巴掌扇到你的臉上打醒你!到時候可別嫌疼啊!

天鳳五年春天,大司馬司允(官職名)費興被任命為荊州牧。按規矩,上任之前要「陛辭」的,就是要見王莽一面才能啟程赴任。見面時談話也很規矩,無非是皇帝問問到任後的謀劃,臣子講講自己的打算,當然,這打算必須要和皇帝的心意相符纔好。

結果,這次陛辭,直率的費大人回答說:「荊州揚州地區的百姓歷來是靠山喫山靠水喫水,但是之前國家搞那個『五均六筦』,弄得連山水產出也要交稅,加上連年乾旱,老百姓又餓又窮,所以才會造反。我到任後,會明告百姓,讓他們歸田,由官府借給他們牲口和種子,減少賦稅,應該就可以使他們安定了。」

應該說,這番話是解決當時社會矛盾的最好手段了。可惜,王莽沒能聽進去。他再一次「大怒」,將費興的官職罷免了事。可憐的費興還沒上任就被罷免了。當然比他更加可憐的是荊州地區的百姓,他們,還要多喫很多苦。

正確的思路沒人用,有正確思路的人沒人用,那就只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因為朝廷不發俸祿,所以官吏們就得自己去弄錢,自己弄自然就沒了標準,所謂「韓信用兵——多多益善」了。於是,「並為奸利,郡尹、縣宰家累千金」,這種情況王莽也瞭解,他的措施倒也簡單,徹查!

怎麼徹查呢?往上倒,一直追溯到新朝剛剛建立時,從那時起,如果誰家的家財有了較大的增長,那就直接「收其家所有財產五分之四以助邊急」。這個政策主要在邊疆地區推行,並且鼓勵告密,可能是想收到漢武帝時相似策略的效果吧,可惜,執行力有問題的政府是很難得到想要的結果的。得不到想要的結果,那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呢?很簡單,不想要的結果,而且,一定是最不想要的結果。

於是,一時之間內外交困,中原地區農民起義愈演愈烈;北方邊境,匈奴人騷擾日甚一日。王莽的新朝陷入到風雨飄搖的境地之中了。

面對這樣的境況,王莽又是怎麼做的呢?

我們且聽下回分解!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