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題主想知道是否會發生如東漢末年時黃巾起義般的農民起義,或者是走向分裂割據


西漢末年,人民對劉氏漢朝的向心力已經很弱了,這也是王莽能夠順利上臺的原因,如果王莽不上臺,或者上臺後不瞎搞,估計就會順利過渡到下一個朝代了,猶如魏代漢。

如果王莽不篡位,西漢也會迅速崩潰,大概率亡於起義軍,不過最後生存下來的就不會是劉氏了。


有句話:歷史在重複,人類總是犯相同的錯誤。

但很多人評述歷史現象開口土地兼併閉口階級壓迫,用這種方法學習歷史是極其不妥當的。我們中學學習馬哲的時候會學到矛盾的普遍性還有一個就是矛盾的特殊性。遍觀本題回答也就secret和李淳罡有所提到....

那我們說說漢末有何特殊之處:

一、西漢中晚期意識形態出現了大問題。

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意見獨尊儒術,但孔子死後儒家分裂成很多派別,董仲舒是來自齊地,是其中一支。戰國晚期中國三大迷信根據地,一是燕國的方術,二是齊國的陰陽,三是楚國的巫,到漢重統一中國時,這些思想開始在全國蔓延開來。而董仲舒的今文學說與陰陽家關係極其密切,今文學一好天人感應二好託古改制(包括聖人受命)....最後讖緯與儒家一結合就埋下了一顆巨雷。

一個學說從初創走向成熟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階段,獨尊儒術後,儒家吸收了很多其他學派的思想,比方三綱....但此時儒家的君臣觀和後來並不大一樣的。漢時原始儒家的信仰還有大量忠實信徒,比方禪讓說....在那會儒家並不是盲目的愚忠的,天人感應學說皇帝處於天與人之間,皇帝是上天的代理人,皇權蒙上了神權的色彩。但天命維德,如果德不配位?.....當時董仲舒未嘗不是想通過這個來限制皇權的。董仲舒的個人忠君觀也蠻有意思的....西漢儒生第一次提出禪讓的正是漢昭帝時的眭弘,這位就是董仲舒的徒孫。他觀察到天有異象就跑去上言漢帝訪賢人禪讓帝位...霍光一聽這還了的,以「妖言罪」治之。

霍光殺了眭弘並沒有讓這種思想消停而是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到了成帝時期,齊人甘忠乾脆說現在漢命已經完了,需要重新受命,他也被劉向搞死了。

二、西漢中晚期社會矛盾的激化

漢承秦制,尚武功,很多人可能只看到斬首多少爵位可以升多少。但軍功爵並不只限於政治權力,而有貨真價實的經濟利益,有爵位者可依軍功佔田多少。武功澎湃也意味著軍功階層的龐大....這個羣體可以佔有大量的土地。而漢代窮人是難以任官出仕,從早期的家資十萬,到後來改了下依舊要好幾萬。不是中產之家你根本沒法子做官吏....漢簡中,家庭變窮了,還要被免官。那個啥子固化啊...

元帝之後,漢帝大多早亡,王氏執政幾乎小半世紀,外戚封爵者無數...漢代又出現了一座新的大山。

可以思考一個問題,漢代皇帝想著法子給百姓授民爵的目的是什麼?

三、儒家的託古改制

儒家的改制與社會矛盾是密切相關的,早在武帝時,董仲舒就認為「古井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瞻不足,塞兼併之路。」這也就是著名的「限名田」,當然董仲舒還有點水平的,並沒有搞特別激進。後來公卿議算緡時候,也以此為理由,將手伸向了市籍,也就是商人,行告緡,釣魚執法一下解決了部分軍費問題。

到了元帝朝後,蕭望之等人與宦官鬥法失敗。到了哀帝朝,孔光(孔子後代)搞限名田限奴,遭到勛貴的反對失敗了。在士人們前赴後繼,想改變現狀,緩和衝突,但不斷失敗,茫然無措的情況下,王莽出來了...

四、我們中出了一個叛徒

王莽出自當時最大的一座大山,但只說他的個人品德,我覺得用各式各樣的溢美之詞加上都不為過的。他就像東晉的殷浩,世人都說「深源不起,當如蒼生何」,全國上下都指望你來拯救國家了。王莽也是那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人物.....而且王莽也符合聖人受命,在陰陽災異等加持下(沒有可以造嘛),那就是正統的不能在正統了。再說,有比依靠王莽這個大外戚致堯舜之道更重要的事嗎?西漢末,轟轟烈烈的託古改制拉開帷幕。

這使得西漢末出現了一個詭異的局面,正如王符說的「自成帝以降,至於莽,公卿列侯,下迄縣尉,大小之官,且十萬人,皆自漢所謂賢明忠正貴寵之臣也。莽之篡位,惟安眾侯劉崇。東郡太守翟義思事君之禮,義勇奮發,欲誅莽功雖不成,志節可紀。夫以十萬之計,其能奉報恩,二人而已。

早前儒家並不如像那後世那樣中庸執重,用現在來說富有革命精神,這從王莽變法可以看出來。後世的康有為也是今文家,可細細品味他的那些變法嘛....王莽變法中的限名田沒了,重推井田。

再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現在知道奴婢買賣是錯的,可是人相食時代,是否就是錯的?沒有其他的制度配套,國家救濟不利,單純禁止是否有用?

王莽是漢末那種激進思潮下的推出的一個人物,沒有王莽可能也會出其他人。我認同羅老師說的那句話「往往是那些善良的願望把人們帶入人間地獄。」這些變法看似美好,但起著極壞的結果。

綜上,在西漢末有些東西是在其他朝代見不到的,這就是特殊性。


結論:

西漢的滅亡沒有特殊性西漢晚期已經發生嚴重的土地兼併,流民四起,跟歷史上的封建王朝滅亡沒有根本區別,就是土地兼併走到了盡頭。

如果未發生王莽篡漢,大概率會以農民起義的方式滅亡,本質上是重新洗牌,以暴力的方式推翻土地兼併,改朝換代,從劉姓天下轉變其他人的天下,輪流坐莊。

漢武帝時期通過頒布推恩令,已經基本解決了分封割據的問題,不太可能回到二百年多年前的分封制,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集權制的時代已經到來。

分析:

、西漢中期以後的問題

  • 西漢中晚期,已經發生土地兼併問題,流民四起,漢武帝朝開始,已經出現土地兼併的隱患,董仲舒提出限田的思路。

《漢書·食貨志》於是罔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併兼;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於奢侈,室廬車服僭上亡限。物盛而衰,固其變也······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 漢哀帝朝大司馬師丹頒布限田限奴政策,已經看到了土地兼併的嚴峻性,已經將土地兼併看作危及國本之事。

《漢書·食貨志》哀帝即位,師丹輔政,建言:「古之聖王莫不設井田,然後治乃可平。孝文皇帝承亡周亂秦兵革之後,天下空虛,故務勸農桑,帥以節儉。民始充實,未有併兼之害,故不為民田及奴婢為限。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數巨萬,而貧弱俞困。蓋君子為政,貴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將以救急也。亦未可詳,宜略為限。」

《漢書·食貨志》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請:「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國中。列侯在長安,公主名田縣道,及關內侯、吏、民名田,皆毋過三十頃。請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關內侯、吏、民三十人。期盡三年,犯者沒入官。」

包括王莽建立新朝,也是看到了封建社會土地兼併的流弊,試圖恢復周朝的井田制,可惜雖然土地兼併有不可取之處,但是倒行逆施,變成土地公有制,更加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因此短暫的新朝政權如曇花一現,很快滅亡。


二、封建王朝滅亡的實質

封建社會朝代的國祚一般200餘年,土地兼併走到盡頭,貧富差距過大,富者連田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底層的農民活不下去,只能起來造反,重新洗牌劃分蛋糕。

一般朝代建立,百姓休養生息,財富分配比較平均。朝代中期,開始土地兼併,階層分化,社會結塊。

朝代末期,政府官僚體系龐大,財政支出巨大,稅賦沉重,百姓民不聊生,加之天災人禍,外族入侵,爆發農民起義。

歷朝歷代,基本都是這條歷史脈絡,朝代建立——經濟繁榮——土地兼併——農民起義——重新分配——朝代建立,形成閉環,所以黑格爾說:「中國沒有歷史,只有輪迴」。

黑格爾的話,某種程度上,揭示了中國的社會規律,農民起義頭目輪流坐莊,但本質是封建土地制度下興亡更替的輪迴。

封建社會實行小農經濟,最初自給自足,但遇到天災人禍,部分農民別無他法,只能變賣生產資料,土地兼併在風調雨順的時候,是不會大規模發生的,就像企業併購,往往發生在經濟危機的時候,行業集中程度迅速提升。由自耕農變為僱農,這是階層分化的第一步

農民變賣土地之後,也是需要繼續生活的,於是被迫與地主簽訂租約,出賣自身勞動力,為地主創造超額價值,這是階層分化的第二步

地主享受僱農打工的福利,貧富差距越拉越大開始下一輪的土地兼併,土地越來越集中,所謂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這是階層分化的第三步。

僱農也是有飽和的,地主不需要這麼多人為他打工,一個人可以幹兩個人的活,土地作為生產資料是有限的,但人口是無限的,於是出現了部分破產的農民,流離失所,沒有生計,被迫成為了流民,這是階層分化的第四步,也是重新財富分配的起點。

在封建社會,土地兼併是小農經濟運行的規律,本質上是財富集中,但財富集中盡頭,也是財富系統崩潰。



實話說,這個問題本身意義不大,但可以牽扯出一個歷史角度問題,嚴格的說,從古人對法統的理解上看,西漢和東漢只是一種習慣叫法,漢朝是始終延續的,當然也沒有法理上的三國時代。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把它們當做了兩個朝代看待,理論上是不對的,但也有一定道理,因為王莽篡漢本質上來說已經滅亡了漢朝,而劉秀這個人,血統上實在有些遠,就比布衣高那麼一點點而已,法統已斷,血統不明,憑什麼說漢祚復闢?所以即使有復闢之大功,歷代史學家們都不怎麼炒劉秀,心虛是很大的原因……

但是,如果跳出血統論,天命論之類的玩意,用稍現代的史學角度去看,不是作為家王朝而是政治實體的漢朝來說,西漢和東漢是平滑過渡一脈相承的,生命週期是連貫有序的,其歷程就是皇權的集中到分散再到被地方勢力聯盟篡奪的過程。

第一個階段是劉邦到劉徹,從劉邦開始,經過皇室內部反覆爭奪,到漢武帝,實現了皇族一家獨大,中央集權的巔峯,這是西漢最偉大的時刻。接著就是自由落體。

第二階段,是皇族逐漸衰落,外戚專權。漢武帝後,隨著連出了幾代短命皇帝這種不可控因素的影響,權力被外戚所篡奪,早期,如霍光,還算是效忠老劉家,可到了王莽時代就質變了,多年經營後,這些外戚在地方上的勢力已經漸漸鞏固起來,他們實際是地方勢力滲入中央的代表,以前是女兒得道,父兄昇天,現在是皇帝必須娶我家女兒,其本質是不同的!所以西漢末年,皇權衰微,漢朝已經進入了被地方大族掌控,大家的各自代表在朝廷爭權的事實……因此,在這個背景下,王莽不過是步子走的太大了,他本身只是皇權幌子下權力的競爭者之一,可偏要自己當皇帝,據說其本人確實有實力,有威望,就像你班上的學霸,當同學的時候萬眾敬仰,然後突然轉正當老師了,開始對各位頤指氣使,不再平等,你能服嗎?不可能,所以大家就聯合起來弄倒了他……要團結就得有幌子,最好的幌子就是老皇族……這跟當年秦末起義一個套路,劉秀就是被推出去的那個……因此,東漢復興之戰本質是地方豪強勢力的再整合,這也是其戰爭經過不那麼血腥殘酷的原因,大家沒必要你死我活……

第三階段,皇族和豪族的合作期。東漢復闢,劉秀是被地方豪強的錢和兵推上去的,所以,這個漢朝和劉邦劉徹的統治方式是兩回事,劉邦是老流氓,劉徹是大老闆,誰不服弄死你,劉秀不行,你沒有那個實力,所以劉秀是左右逢源,四處平衡,誰也不敢得罪,有錢大夥一起賺,我給諸君當裁判,盡量大家都高興,不行我再重新判。這是他以寬容仁和聞名的原因,脾氣好的人大多是不敢發脾氣……所以,西漢前期是真中央集權,到了東漢,是大夥商量,皇族是這個權力結構中的一份子,這就是為什麼後期,皇帝會親近太監,他們也必須創造自己的勢力去和豪強抗衡,越是年長,越是有點心思的皇帝越會這麼作,因為他們有理想,他們不甘心……比如桓靈二帝……這不是要給他們翻案,只是那些下筆判斷的所謂文人集團本身也是這場權力角逐的選手之一,怎麼可能公允……

第四階段,崩潰整合期。這就是三國時代,東漢這種豪強競爭的權力模式十分脆弱,最終會因為一點意外而崩潰,比如饑荒,比如戰爭……三國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其本質是地方豪族聯盟在皇族這塊招牌徹底墜落和自身慾望難以壓抑情況下的一次最終攤牌。曹劉孫不過是整合期間的過渡軍閥罷了,他們沒有一個有實際的根基,無不是依附於老豪強之上。曹操依附於傳統河北豪族,劉備主要是荊州集團,孫氏則和江東氏族合作,太監的孫子,編草鞋的皇叔,武夫之子,本質上,這三人都是寒族,唯一的價值就是能打仗,當局勢稍定,文人忽悠的重要性提升的時候,這些人就沒用了。蜀漢之亡亡於益州豪族的妥協和出賣,東吳的投降是江東土著的精緻考量,曹魏之亡源於曹丕的賣身投靠,當他同意潁川陳氏陳羣的九品中正制時,曹家天下早晚會是祝融之後的老貴族司馬家的……

當晉朝一統天下的時候,地方豪強貴族的代表終於戰勝了皇族的一家獨大,創立了九品中正制這個貴族內部權力矛盾解決機制,當然,這些腐朽的富二代成不了大事,最終,九品製成了寒族上升的通道,為社會財富分配階層循環社會改革創造了一個行之有效千年的模式。

最終回答一下前面的問題,西漢沒有真正在制度上滅亡,它是漢朝這個政治體制生命的一部分,在它的末年還沒有培育出發生如黃巾起義這樣大規模社會事件的條件,張角本質是地方豪族中比較底層的一員,只有由西漢發育到東漢,地方豪族逐步攫取了經濟權利,軍事能力,皇權被擠壓到一定程度,連底層豪族都有靠裝神弄鬼忽悠百姓打架的能力時,真正的動搖整個政治基礎的動亂才會真正到來……牆倒眾人推,你想當皇帝嗎?本事局來了


那樣的話,西漢就不會亡了,但也許就沒有東漢了

於是又出現一個持續三百年左右未中斷的大一統王朝

西漢末年,老百姓的生活是可以的,未出現東漢末年那種餓殍遍野的情況,所謂「未得罪於民」

反而是王莽一通激進改革,搞得民不聊生,所以人心思漢,這纔是東漢能興復漢室的基礎

等到了東漢,漢天子造成了老百姓沒飯喫,纔有了黃巾起義,所以丞相才會「嘆息痛恨於桓靈」

而得罪了老百姓,人心已經不懷念大漢了,這纔是丞相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根本原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